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南开经济研究所20世纪30年代调查研究再考察
  • [摘要]本文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理解南开经济研究所的总体性研究框架。这场由币制改革、白银外流、世界经济大萧条引起的危机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学术取向。他们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采取数据统计和实地调查并重的研究方式,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华北地区进行了广泛研究。其研究显示,中国社会开始逐步进入一个需要进行“数目字”管理的时代。在此基础上,他们有关指数统计、乡村工业与地方行政的研究构成了一个整体,揭示了乡村工业的不可替代性,开创了关于“包买制”的本土化研究传统,启发了社会学关于“经纪”体制的研究和思考,...
  • 作者:傅春晖
  • 全文[ PDF 2824783.0 KB ] 2021.36(6)  共有 2162 人次浏览
  • 制度环境与证券监管——基于2001-2018年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分析
  • [摘要]制度执行是制度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而制度执行又受制度环境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中国证监会2001-2018年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分析,系统考察了制度环境因素对证券监管执法强度和效率的影响,并对执法的市场反应进行了初步评估。研究发现:(1)证券监管行政执法强度和效率随不同年份而波动,受监管注意力的影响较大;(2)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执法效率较高,对政治关联度高的机构执法效率较低,但市场化程度和政治关联度并不影响执法强度;(3)从市场反应来看,违规上市公司遭受行政处罚对该公司短期股价存在负面影响,但对中长期股价不存在显...
  • 作者:盛智明、周仁磊
  • 全文[ PDF 1985365.0 KB ] 2021.36(6)  共有 2247 人次浏览
  • 多重不确定风险及其应对——儿童血液病病房中的医患信任研究
  • [摘要]基于儿童血液病病房的参与观察发现,医患双方都基于自身立场去努力应对医疗过程中的多重不确定性。患方通过感知医方能否提供恰当医疗行为、积极履行代理责任和提供信息支持来确定其是否可信,医方则通过患方的治疗依从性来判定其是否可信。由于风险因素众多且已渗透整个医疗场域,医患冲突已成为现代风险社会的普遍场景,无法根除或回避。尽管如此,分析信任缔结与演变过程中的积极因素,仍可为纾解医患矛盾提供更为积极的想象力。
  • 作者:吕小康、王丛、汪新建、郭琴
  • 全文[ PDF 2659828.0 KB ] 2021.36(6)  共有 3668 人次浏览
  • 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现代化新征程
  • [摘要]2020年是中国现代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节点,中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提出“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出发,以四个维度阐释“现代化新征程”的含义和意义,即长远发展战略构想的新征程、发展理念变革跃升的新征程、应对新阶段新挑战的新征程和走出现代化诸多陷阱的新征程。本文还分析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演进所折射的各国现代化的经验与教训,以期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镜鉴。
  • 作者:李培林
  • 全文[ PDF 1239801.0 KB ] 2021.36(2)  共有 4629 人次浏览
  • 中国现代化新征程与社会治理再转型
  • [摘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由此社会治理现代化进入了新阶段。面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中国社会治理创新将怎样再转型,中国社会学又要站在怎样的方位,以怎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才能更加贴切地把握和诠释这一过程,这是本文重点思考的问题。
  • 作者:李友梅
  • 全文[ PDF 1261871.0 KB ] 2021.36(2)  共有 4113 人次浏览
  • 迈向共同富裕——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行动和路径的社会学思考
  • [摘要]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将成为我国未来几十年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事关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成败。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两大关键举措。此前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只提农业现代化,现在则开始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并重,其背后的原因是两者之间尚未实现有效的连接、转换和相互支持,而这是摆在当前乡村振兴发展道路面前的关键难题,亟待破解。本文从农村社会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多元实践行动主体及其关系,旨在揭示未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可能路径,并提出相应的有关政策创新的思考和建议...
  • 作者:王春光
  • 全文[ PDF 1298786.0 KB ] 2021.36(2)  共有 4342 人次浏览
  • 经典社会理论与比较历史分析——一个批判性的考察
  • [摘要]比较历史分析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美国社会科学界开始兴盛的一个跨学科研究范式,其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欧洲经典社会科学传统。本文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梳理了比较历史分析的欧洲经典传统的奠基、在美国学界发生的“扳道”以及复兴的过程,剖析了以摩尔和斯考切波为代表的美国比较历史分析主流学界对马克思、韦伯等经典传统的理解方式,批评了美国学界过度化约经典理论的复杂性带来的“中层理论化”问题,并面向中国学界提出了比较历史分析再造的新起点。
  • 作者:应星
  • 全文[ PDF 1379701.0 KB ] 2021.36(2)  共有 5061 人次浏览
  • 大数据和结构化数据整合的方法论——以中国人脉圈研究为例
  • [摘要]本文以人脉圈层研究为例,将抽样调查得到的扎根真相与在中国广泛使用的一款社交软件A的大数据结合,建立人脉圈分类模型。在理论、数据挖掘、回归模型和分类预测模型及其解释工具的对话中,通过一次次抽样取得扎根真相,进行一轮轮的模型校准,发展出越来越精准的预测模型。本案例展示的大数据与结构化数据整合的研究范式是社会科学理论导引下的大数据研究方法论的实践。 
  • 作者:罗家德、高馨、周涛等
  • 全文[ PDF 1795324.0 KB ] 2021.36(2)  共有 4480 人次浏览
  • 机手与麦客——一个公司型农场机械化的社会学研究
  • [摘要]本文试图以资本下乡后一个公司型农场内收割机的闲置现象切入,展现农业机械化的实现过程及复杂逻辑。这个农场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从使用机手到雇用麦客的转变。通过将机手和麦客这两类劳动力群体置于不同的社会结构和具体情境下,本文发现,这个农场机械化收割的失败与他们本身作为外来资本的身份以及本地机手以对待外人的行动逻辑与之相处密不可分。雇用麦客带来的机械化收割的成功则取决于麦客群内部的亲属关系、麦客经纪人与麦客之间的庇护关系以及麦客独特的社会身份。农业机械化并非简单依靠购入机械、升级设备就能实现,而...
  • 作者:徐宗阳
  • 全文[ PDF 1351982.0 KB ] 2021.36(2)  共有 4050 人次浏览
  • 项目制的“双重效应”研究——基于城乡社区项目的数据分析
  • [摘要]项目在当前的国家治理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其分配机制与成效也引发了大量的争论。本文通过系统的数据分析,揭示了基层的项目分布概况及其影响因素。在整体格局上,项目的分配呈现出“双重效应”:从宏观层面来看,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份和农村地区获得了更多项目资源;但是,在地区内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县和村/社区享受的项目资源更多。结合个案分析和数据验证,本文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探究“双重效应”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中央政府通过项目制推进公共服务均衡,产生了宏观层面均等化分配现象;但是在省级以下,地方政府为了更容易...
  • 作者:陈家建、巩阅瑄
  • 全文[ PDF 1350861.0 KB ] 2021.36(2)  共有 3749 人次浏览
  • 大学校园里的竞争还要靠“拼爹”吗?——家庭背景在大学生人力资本形成中的作用
  • [摘要]本文采用“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数据,系统分析了家庭背景因素对大学生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精英大学中,家庭背景几乎没有影响,选择性淘汰效应突出;在普通本科大学中,家庭背景作用显著,文化再生产机制作用明显,但个人努力因素也同样重要;在高职院校中,文化再生产机制和能力主义规则的作用都不突出。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了大学的分化,不同类型大学竞争场域和竞争规则出现极大差异,文化再生产机制和选择性淘汰假设在大学校园竞争中都留有痕迹,但在不同类型的大学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 作者:李春玲、郭亚平
  • 全文[ PDF 1524333.0 KB ] 2021.36(2)  共有 6482 人次浏览
  • 代际关系、养老保险与中国城镇养老新图景
  • [摘要]基于定量与定性的混合研究,本文揭示了我国家庭代际关系在现代化浪潮下所展现出的韧性与弹性、团结与张力并存的新图景。养老保险逐渐成为中国城镇老年人经济独立的基石,协助达成当代老年人“分而不离、重心下移”的“体谅式养老”方式。研究表明,养老保险和个体现代化进一步对代际关系产生了交互作用,形塑了社会化养老与家庭支持并存且互为补充的养老预期。今后,政府应不断优化职能定位,合理引入市场和社会力量,依靠政府、社会、市场、家庭与个人的合力来破解养老照料“不可能三角”。
  • 作者:郭瑜、张寅凯
  • 全文[ PDF 1372980.0 KB ] 2021.36(2)  共有 4674 人次浏览
  • 政法传统背景下的妇联妇女权益维护(1980-2016)
  •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政法传统的塑造下,妇联妇女权益维护工作维续其行动的政治归附性,获取法律给予的独特组织授权,建立连接国家实权机构的嵌入式权益维护网络。这些中观结构进而影响了妇联在包括参与、普法和救助在内的妇女权益维护行动中采取的策略。概括地说,在中观结构形成和策略选择中,皆存在“以法入政”和“以政入法”两类实践机制。政法传统背景下妇联妇女权益维护的特质,可用“权利的政治”和“策略弹性”来概括。“权利的政治”规定了妇联妇女权益维护工作的基本方向。在此前提之下,妇联具有选择政治与法律的混合路径开展...
  • 作者:陈伟杰
  • 全文[ PDF 1355970.0 KB ] 2021.36(2)  共有 2761 人次浏览
  • 垃圾作为活力之物——物质性视角下的废弃物研究
  • [摘要]本文尝试通过物质性的进路对垃圾进行研究,这意味着在物质性视角下对垃圾进行重新理解,包括在社会历史维度上检视垃圾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在人与物的关系中考察垃圾的制造与处理,以及对垃圾参与建构的诸多环境和社会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使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建立一个垃圾研究的分析框架。由对垃圾物质性的探究可见,垃圾虽被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及主流处理技术界定为污秽、无用之死物,其实却是“活力之物”。垃圾具有社会生命,在社会当中生成、流动、转化,与不同的行动者互动、形成联结,并参与社会事实的建构。它以出人...
  • 作者:张劼颖
  • 全文[ PDF 1467847.0 KB ] 2021.36(2)  共有 4122 人次浏览
  • 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脱贫攻坚的组织动员
  • [摘要]本文从组织动员视角,通过呈现与分析脱贫攻坚中涉及动员的各种制度、过程、策略与技术,揭示了在贫困治理领域我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提升的过程与机制。研究认为,层次鲜明、梯次接续的组织动员机制在治理结构上构建了党政科层组织的内部条块以及国家、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功能性耦合关系,在治理机制上形成了单中心的治理权力与多元治理主体协同行动的共存与实践。组织动员的多重机制重塑了贫困治理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基层政权内部关系、基层政权与乡村社会关系,而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的双重创新则激活了贫困治理的国家能力与社会潜...
  • 作者:符平、卢飞
  • 全文[ PDF 2423909.0 KB ] 2021.36(3)  共有 4595 人次浏览
  • 从理想到现实:“涨价归公”的实践与困境
  • [摘要]由地方政府垄断农村土地增值收益的制度安排被认为实现了“涨价归公”。本文认为,这一制度安排不仅不符合“涨价归公”的一般制度形态,与其类似的某些特征也是国家在实施耕地保护和城市化发展战略中所产生的制度意外。而且,这一制度安排因为内含着中央与地方博弈的空间和法律体系的冲突而具有不稳定性。一旦用“涨价归公”的话语为其正名,将使其获得价值合理性,对集体土地进行更大幅度的赋权让利改革将面临合法性困境。作为一种理论学说和社会想象,土地涨价归公话语的持续存在显示出中国土地制度转型的复杂性。
  • 作者:郭亮
  • 全文[ PDF 2945419.0 KB ] 2021.36(3)  共有 3196 人次浏览
  • 地方身份的规划叙事——一个乡镇城市化的案例
  • [摘要]本文梳理了城市规划在由国家主导的城市化中的三种角色及其作用,并以B镇为例,讨论了规划通过未来谋划和领土治理的显在技术进行身份叙事的潜在功能。由于地方身份意味着发展的权力与资源,B镇运用规划及其四个特征进行身份叙事,获得了上级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认同,进而突破国家对建设用地的控制、建设资金的不足和农民对征地的抗议等诸多困境,成功实现了城市化。以身份叙事为特征的规划也因此成为基层政府谋求发展的权力工具。综合社会学、地理学与城市规划的相关研究,本文指出,运用规划进行身份叙事成为地方在尺度化过程与尺度政治中...
  • 作者:李阿琳
  • 全文[ PDF 2586775.0 KB ] 2021.36(3)  共有 3037 人次浏览
«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