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祖业”观念与民间地权秩序的构造*——基于鄂南农村调研的分析
  • [摘要]“祖业”现象在中国农村较为多见,既有研究展示了其特殊性,却并未对祖业观念嵌入后的地权结构进行有力分析。本文基于鄂南马镇的经验素材,展开贯穿观念、制度和实践的分析。祖业声索主要发生在建房、葬坟、土地征收时,争夺的是依附于土地的某种权益,依据的是祖业观念及背后的地方性规范。在村庄语境中,祖业意味着成员资格,承载了生活秩序的象征功能,村民会据此援引各种资源展开争夺。地权实践形态是各方角力的平衡结果,法律和地方性规范在其中实现复合,形塑了一种“混搭”的地权结构。它是各种不同的“业”构成的“权利束”,祖业...
  • 作者:

    陈柏峰

  • 全文[ PDF 1314.0 KB ] 2020.35(1)  共有 3220 人次浏览
  • 收入、资产与当代城乡居民的地位认同
  • [摘要]本文在绝对地位和相对地位的视角下探讨了家庭收入和家庭资产对城乡居民地位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收入和资产对地位认同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其次,收入和资产在居住社区中的相对位置(即相对收入和相对资产)对地位认同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但该效应仅存在于农村社区;最后,在不平等程度越高的社区,收入和资产对地位认同的正效应越小,但该规律也仅存在于农村社区。本文据此提出了“地位认同的社会情境性”命题,指出地位认同的建构附着于具体的社会情境中。与城市社区不同,农村社区人际关系紧密、心理边界清晰,其中的社区成员是有...
  • 作者:

    黄超

  • 全文[ PDF 1449.0 KB ] 2020.35(2)  共有 4817 人次浏览
  • 如何打开黑箱?——关于教育不平等的西方民族志研究及其启示
  • [摘要]阶级优势如何通过学校教育过程实现,这是教育不平等研究的核心议题。本文通过梳理发现,西方民族志取向的教育不平等研究发展出四条研究路径:学校分类的社会建构、课程知识的社会组织、不同阶级子弟在学校教育中的适应以及学生文化的意义建构。以上四条路径在关注点上存在“知识—互动”的差异,研究思路上存在“结构化—主体性”的差别,由此可以打开黑箱,把握教育过程的整体知识图景。中国教育平等问题涉及的机制更为复杂,当前急需以学校为田野,把学校教育过程带回来。
  • 作者:

    沈洪成

  • 全文[ PDF 1406.0 KB ] 2020.35(1)  共有 5315 人次浏览
  • 医学脱嵌于社会——当代西方社会医学化研究述评(1970-2010年)
  • [摘要]医学化(medicalization)是一个医学社会学论域,其学术生命历程经历了从滥觞走向成熟,继而迈向拓展式发展的三个继替阶段。医学化凸显了现代医学话语在个体身心状态之社会定义过程中的强势影响,即特定的社会越轨行为和人体的某些自然生理过程与状态都有可能被打上病理性烙印。20世纪下半叶以来,医学化的发展和深化历程意味着医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渐趋失衡,医学脱嵌于社会并反制于社会的趋势呼之欲出。遏制和治理医学化意识形态的泛滥由此提上议事日程。
  • 作者:

    韩俊红

  • 全文[ PDF 1423.0 KB ] 2020.35(2)  共有 3532 人次浏览
  • 复杂性研究与拓展社会学边界的机会
  • [摘要]在讨论复杂性与社会现象关联特征的基础上,我们梳理了探索复杂性的方法及其演进,回顾了社会学家们对复杂性的探索与贡献。伴随信息通讯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新社会现象与复杂性的关联更加密切,给社会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社会学家们了解复杂性研究的相关知识与进展,积极参与其中,是回应时代挑战的有效方式。与此同时,拥抱复杂性也为拓展社会学边界提供了新的机会。
  • 作者:

    乔天宇、邱泽奇

  • 全文[ PDF 2642.0 KB ] 2020.35(2)  共有 3719 人次浏览
  • 新时代的中国社会与中国社会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学发展高端研讨会”综述
  • [摘要]2019年10月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学发展高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研究员主持,主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中国社会发展与中国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与会学者紧扣主题,分析研判社会发展形势、明确社会学的重大研究问题、探讨...
  •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科研处

  • 全文[ PDF 1194.0 KB ] 2020.35(1)  共有 2534 人次浏览
  • 处境与实践视角下的社会事实——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 [摘要]二战前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在法国知识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与法国本土化的存在主义现象学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了典型的“法兰西”特征。梅洛-庞蒂作为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其基于知觉现象学的角度开展的工作对社会学的法国传统产生了明确的影响。这一影响主要体现在梅洛-庞蒂通过自己对于现象学式处境的研究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关于“社会事实”的理解和社会学研究的独特视角。
  • 作者:

    孙飞宇、牟思浩

  • 全文[ PDF 1391.0 KB ] 2020.35(2)  共有 2862 人次浏览
  • 儒家的社会理论建构——对偶生成理论及其命题
  • [摘要]儒家的人伦思想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已逐步走入了社会科学范畴。其中“关系本位”成为社会学家研究的核心。然而,对于“关系”的理论建立是否需要借助西方社会理论或放入本体论与认识论去讨论,关系到该理论建构的方向选择。有研究表明,以天人合一为框架的中国文化偏重于关联宇宙论,即以阴阳关系构成来认识世界。本文就此提出,儒家的社会理论是由“对偶生成”为起点建立的一种具有价值导向性的关系运作理论。
  • 作者:

    翟学伟

  • 全文[ PDF 1305.0 KB ] 2020.35(1)  共有 3311 人次浏览
  • 扎根理论的历史与逻辑
  • [摘要]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论路径,扎根理论对近五十年来的西方学界和近二十年来的中国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但是不少研究者对它的理解和运用仍不够清楚、合理。本文详细回顾扎根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归纳其核心技术特征与研究逻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澄清和总结扎根理论的内部分歧以及相应的方法论问题。作为与社会学亲缘最近的质性研究策略,扎根理论的优势和困境是由美国社会学的学科特性所决定的。
  • 作者:

    吴肃然、李名荟

  • 全文[ PDF 1389.0 KB ] 2020.35(2)  共有 7491 人次浏览
  • 儒家思想中的“关系”逻辑——“伦”字界说及其内在理路
  • [摘要]本文在潘光旦先生对“伦”字研究的基础上对儒家关系理论进行了思想史探源,展现其从“类别”到“关系”、从“经验”到“伦理”的逻辑演绎过程。借助对儒家相关典籍的进一步分析,本文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五伦”概念与“亲亲”“尊尊”两个原则有关。这两个原则在日常实践中又表现为对“恩”和“义”的考量,这种考量区分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种不同的行动原则。由此,本文深化了对“五伦”在经验上的概括性的理解。
  • 作者:

    秦鹏飞

  • 全文[ PDF 1374.0 KB ] 2020.35(1)  共有 3456 人次浏览
  • 制度惯性、地方领导人更替与财政支出结构变动
  • [摘要]本文基于地方党政领导人换届视角,使用1996-2018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L-峰度识别财政支出的结构变动模式。研究发现,经济建设、科教文卫支出符合间断平衡模式,而公共安全支出符合渐进主义模式。对于间断平衡类支出,现任地方领导人任期越长,与制度惯性的摩擦变大,与前任地方领导人在任期间的平均支出结构偏离越大;而对于渐进主义类支出,地方领导人因素并不能产生显著影响。本文也讨论了新任地方领导人调整支出结构的动机。经济建设支出比例方面,新任领导人更加倾向于“力争全国之上游”,而科教文卫的支出目标则是“趋于全国之...
  • 作者:

    姚东旻、朱泳奕、余凯

  • 全文[ PDF 2056.0 KB ] 2020.35(2)  共有 3640 人次浏览
  • 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现代化新征程
  • [摘要]2020年是中国现代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节点,中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提出“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出发,以四个维度阐释“现代化新征程”的含义和意义,即长远发展战略构想的新征程、发展理念变革跃升的新征程、应对新阶段新挑战的新征程和走出现代化诸多陷阱的新征程。本文还分析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演进所折射的各国现代化的经验与教训,以期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镜鉴。
  • 作者:李培林
  • 全文[ PDF 1239801.0 KB ] 2021.36(2)  共有 4787 人次浏览
  • 中国现代化新征程与社会治理再转型
  • [摘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由此社会治理现代化进入了新阶段。面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中国社会治理创新将怎样再转型,中国社会学又要站在怎样的方位,以怎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才能更加贴切地把握和诠释这一过程,这是本文重点思考的问题。
  • 作者:李友梅
  • 全文[ PDF 1261871.0 KB ] 2021.36(2)  共有 4309 人次浏览
  • 迈向共同富裕——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行动和路径的社会学思考
  • [摘要]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将成为我国未来几十年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事关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成败。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两大关键举措。此前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只提农业现代化,现在则开始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并重,其背后的原因是两者之间尚未实现有效的连接、转换和相互支持,而这是摆在当前乡村振兴发展道路面前的关键难题,亟待破解。本文从农村社会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多元实践行动主体及其关系,旨在揭示未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可能路径,并提出相应的有关政策创新的思考和建议...
  • 作者:王春光
  • 全文[ PDF 1298786.0 KB ] 2021.36(2)  共有 4484 人次浏览
  • 经典社会理论与比较历史分析——一个批判性的考察
  • [摘要]比较历史分析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美国社会科学界开始兴盛的一个跨学科研究范式,其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欧洲经典社会科学传统。本文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梳理了比较历史分析的欧洲经典传统的奠基、在美国学界发生的“扳道”以及复兴的过程,剖析了以摩尔和斯考切波为代表的美国比较历史分析主流学界对马克思、韦伯等经典传统的理解方式,批评了美国学界过度化约经典理论的复杂性带来的“中层理论化”问题,并面向中国学界提出了比较历史分析再造的新起点。
  • 作者:应星
  • 全文[ PDF 1379701.0 KB ] 2021.36(2)  共有 5546 人次浏览
  • 大数据和结构化数据整合的方法论——以中国人脉圈研究为例
  • [摘要]本文以人脉圈层研究为例,将抽样调查得到的扎根真相与在中国广泛使用的一款社交软件A的大数据结合,建立人脉圈分类模型。在理论、数据挖掘、回归模型和分类预测模型及其解释工具的对话中,通过一次次抽样取得扎根真相,进行一轮轮的模型校准,发展出越来越精准的预测模型。本案例展示的大数据与结构化数据整合的研究范式是社会科学理论导引下的大数据研究方法论的实践。 
  • 作者:罗家德、高馨、周涛等
  • 全文[ PDF 1795324.0 KB ] 2021.36(2)  共有 4870 人次浏览
  • 机手与麦客——一个公司型农场机械化的社会学研究
  • [摘要]本文试图以资本下乡后一个公司型农场内收割机的闲置现象切入,展现农业机械化的实现过程及复杂逻辑。这个农场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从使用机手到雇用麦客的转变。通过将机手和麦客这两类劳动力群体置于不同的社会结构和具体情境下,本文发现,这个农场机械化收割的失败与他们本身作为外来资本的身份以及本地机手以对待外人的行动逻辑与之相处密不可分。雇用麦客带来的机械化收割的成功则取决于麦客群内部的亲属关系、麦客经纪人与麦客之间的庇护关系以及麦客独特的社会身份。农业机械化并非简单依靠购入机械、升级设备就能实现,而...
  • 作者:徐宗阳
  • 全文[ PDF 1351982.0 KB ] 2021.36(2)  共有 4362 人次浏览
  • 项目制的“双重效应”研究——基于城乡社区项目的数据分析
  • [摘要]项目在当前的国家治理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其分配机制与成效也引发了大量的争论。本文通过系统的数据分析,揭示了基层的项目分布概况及其影响因素。在整体格局上,项目的分配呈现出“双重效应”:从宏观层面来看,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份和农村地区获得了更多项目资源;但是,在地区内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县和村/社区享受的项目资源更多。结合个案分析和数据验证,本文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探究“双重效应”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中央政府通过项目制推进公共服务均衡,产生了宏观层面均等化分配现象;但是在省级以下,地方政府为了更容易...
  • 作者:陈家建、巩阅瑄
  • 全文[ PDF 1350861.0 KB ] 2021.36(2)  共有 4009 人次浏览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