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祖业”观念与民间地权秩序的构造*——基于鄂南农村调研的分析
- [摘要]“祖业”现象在中国农村较为多见,既有研究展示了其特殊性,却并未对祖业观念嵌入后的地权结构进行有力分析。本文基于鄂南马镇的经验素材,展开贯穿观念、制度和实践的分析。祖业声索主要发生在建房、葬坟、土地征收时,争夺的是依附于土地的某种权益,依据的是祖业观念及背后的地方性规范。在村庄语境中,祖业意味着成员资格,承载了生活秩序的象征功能,村民会据此援引各种资源展开争夺。地权实践形态是各方角力的平衡结果,法律和地方性规范在其中实现复合,形塑了一种“混搭”的地权结构。它是各种不同的“业”构成的“权利束”,祖业...
- 作者:
陈柏峰
- 全文[ PDF 1314.0 KB ] 2020.35(1) 共有 3076 人次浏览
|
|
- 收入、资产与当代城乡居民的地位认同
- [摘要]本文在绝对地位和相对地位的视角下探讨了家庭收入和家庭资产对城乡居民地位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收入和资产对地位认同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其次,收入和资产在居住社区中的相对位置(即相对收入和相对资产)对地位认同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但该效应仅存在于农村社区;最后,在不平等程度越高的社区,收入和资产对地位认同的正效应越小,但该规律也仅存在于农村社区。本文据此提出了“地位认同的社会情境性”命题,指出地位认同的建构附着于具体的社会情境中。与城市社区不同,农村社区人际关系紧密、心理边界清晰,其中的社区成员是有...
- 作者:
黄超
- 全文[ PDF 1449.0 KB ] 2020.35(2) 共有 4665 人次浏览
|
|
- 如何打开黑箱?——关于教育不平等的西方民族志研究及其启示
- [摘要]阶级优势如何通过学校教育过程实现,这是教育不平等研究的核心议题。本文通过梳理发现,西方民族志取向的教育不平等研究发展出四条研究路径:学校分类的社会建构、课程知识的社会组织、不同阶级子弟在学校教育中的适应以及学生文化的意义建构。以上四条路径在关注点上存在“知识—互动”的差异,研究思路上存在“结构化—主体性”的差别,由此可以打开黑箱,把握教育过程的整体知识图景。中国教育平等问题涉及的机制更为复杂,当前急需以学校为田野,把学校教育过程带回来。
- 作者:
沈洪成
- 全文[ PDF 1406.0 KB ] 2020.35(1) 共有 5088 人次浏览
|
|
- 医学脱嵌于社会——当代西方社会医学化研究述评(1970-2010年)
- [摘要]医学化(medicalization)是一个医学社会学论域,其学术生命历程经历了从滥觞走向成熟,继而迈向拓展式发展的三个继替阶段。医学化凸显了现代医学话语在个体身心状态之社会定义过程中的强势影响,即特定的社会越轨行为和人体的某些自然生理过程与状态都有可能被打上病理性烙印。20世纪下半叶以来,医学化的发展和深化历程意味着医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渐趋失衡,医学脱嵌于社会并反制于社会的趋势呼之欲出。遏制和治理医学化意识形态的泛滥由此提上议事日程。
- 作者:
韩俊红
- 全文[ PDF 1423.0 KB ] 2020.35(2) 共有 3270 人次浏览
|
|
|
|
|
|
- 复杂性研究与拓展社会学边界的机会
- [摘要]在讨论复杂性与社会现象关联特征的基础上,我们梳理了探索复杂性的方法及其演进,回顾了社会学家们对复杂性的探索与贡献。伴随信息通讯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新社会现象与复杂性的关联更加密切,给社会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社会学家们了解复杂性研究的相关知识与进展,积极参与其中,是回应时代挑战的有效方式。与此同时,拥抱复杂性也为拓展社会学边界提供了新的机会。
- 作者:
乔天宇、邱泽奇
- 全文[ PDF 2642.0 KB ] 2020.35(2) 共有 3353 人次浏览
|
|
- 新时代的中国社会与中国社会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学发展高端研讨会”综述
- [摘要]2019年10月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学发展高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研究员主持,主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中国社会发展与中国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与会学者紧扣主题,分析研判社会发展形势、明确社会学的重大研究问题、探讨...
-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科研处
- 全文[ PDF 1194.0 KB ] 2020.35(1) 共有 2434 人次浏览
|
|
- 处境与实践视角下的社会事实——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 [摘要]二战前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在法国知识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与法国本土化的存在主义现象学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了典型的“法兰西”特征。梅洛-庞蒂作为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其基于知觉现象学的角度开展的工作对社会学的法国传统产生了明确的影响。这一影响主要体现在梅洛-庞蒂通过自己对于现象学式处境的研究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关于“社会事实”的理解和社会学研究的独特视角。
- 作者:
孙飞宇、牟思浩
- 全文[ PDF 1391.0 KB ] 2020.35(2) 共有 2678 人次浏览
|
|
- 儒家的社会理论建构——对偶生成理论及其命题
- [摘要]儒家的人伦思想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已逐步走入了社会科学范畴。其中“关系本位”成为社会学家研究的核心。然而,对于“关系”的理论建立是否需要借助西方社会理论或放入本体论与认识论去讨论,关系到该理论建构的方向选择。有研究表明,以天人合一为框架的中国文化偏重于关联宇宙论,即以阴阳关系构成来认识世界。本文就此提出,儒家的社会理论是由“对偶生成”为起点建立的一种具有价值导向性的关系运作理论。
- 作者:
翟学伟
- 全文[ PDF 1305.0 KB ] 2020.35(1) 共有 3025 人次浏览
|
|
- 扎根理论的历史与逻辑
- [摘要]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论路径,扎根理论对近五十年来的西方学界和近二十年来的中国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但是不少研究者对它的理解和运用仍不够清楚、合理。本文详细回顾扎根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归纳其核心技术特征与研究逻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澄清和总结扎根理论的内部分歧以及相应的方法论问题。作为与社会学亲缘最近的质性研究策略,扎根理论的优势和困境是由美国社会学的学科特性所决定的。
- 作者:
吴肃然、李名荟
- 全文[ PDF 1389.0 KB ] 2020.35(2) 共有 6383 人次浏览
|
|
- 儒家思想中的“关系”逻辑——“伦”字界说及其内在理路
- [摘要]本文在潘光旦先生对“伦”字研究的基础上对儒家关系理论进行了思想史探源,展现其从“类别”到“关系”、从“经验”到“伦理”的逻辑演绎过程。借助对儒家相关典籍的进一步分析,本文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五伦”概念与“亲亲”“尊尊”两个原则有关。这两个原则在日常实践中又表现为对“恩”和“义”的考量,这种考量区分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种不同的行动原则。由此,本文深化了对“五伦”在经验上的概括性的理解。
- 作者:
秦鹏飞
- 全文[ PDF 1374.0 KB ] 2020.35(1) 共有 3123 人次浏览
|
|
- 制度惯性、地方领导人更替与财政支出结构变动
- [摘要]本文基于地方党政领导人换届视角,使用1996-2018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L-峰度识别财政支出的结构变动模式。研究发现,经济建设、科教文卫支出符合间断平衡模式,而公共安全支出符合渐进主义模式。对于间断平衡类支出,现任地方领导人任期越长,与制度惯性的摩擦变大,与前任地方领导人在任期间的平均支出结构偏离越大;而对于渐进主义类支出,地方领导人因素并不能产生显著影响。本文也讨论了新任地方领导人调整支出结构的动机。经济建设支出比例方面,新任领导人更加倾向于“力争全国之上游”,而科教文卫的支出目标则是“趋于全国之...
- 作者:
姚东旻、朱泳奕、余凯
- 全文[ PDF 2056.0 KB ] 2020.35(2) 共有 3478 人次浏览
|
|
- 功能性分权与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
- [摘要]功能性分权是指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分权。我国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正致力于构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与运行机制。权力是履责的工具,权责一致是有效治理的前提。功能性分权生发于事务分工→职能分定→责任分置→权力分立的逻辑,具有抽象性、嵌套性、相对性等特征,适应并扎根于中国独特的政治经济基础。在功能性分权的框架下,可以通过政治权力与治理权力的统筹设置以及制约、监督、协调等机制的合理配置与动态调适,实现国家治理体系效率与廉洁双重目标的均衡。
- 作者:陈国权、皇甫鑫
- 全文[ PDF 2171295.0 KB ] 2021.36(4) 共有 3544 人次浏览
|
|
- 分野与贯通:中国社会思想史与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
- [摘要]加强对作为当代中国社会思想起点和重心的中共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是拓展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内在学术需求和回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客观现实需求。开展中共社会思想史研究,有必要在吸收和借鉴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积累的丰富资源的基础上,从中共社会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之间相互形塑的总体性特征出发,围绕社会主义社会的构建、运行与秩序这一主线,将其发展流变置于古今中外的时空方位中进行诠释,以推动中国社会思想史与中共社会思想史的贯通和发展,进而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思想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 作者:宋学勤、李青青
- 全文[ PDF 2304162.0 KB ] 2021.36(4) 共有 2443 人次浏览
|
|
- 新中国工人阶级劳动传统的形成——以洛阳矿山机器厂为例
- [摘要]本文通过对洛阳矿山机器厂59名员工的口述史访谈,从制度规训和意义感的锻造两个共时态维度呈现了新中国工人阶级劳动传统的形塑过程。在第一个维度上,我们以班前会为例,讨论了促进工人对现代工业生产秩序和劳动纪律的认知与服膺的方式;在第二个维度上,我们通过对社会动员技术的分析,铺陈了锻造工人阶级劳动意义感的精神路径。由此,我们进一步从历时态维度讨论了以“焦裕禄精神”为核心的“洛矿精神”的传承与接续,指出这一劳动伦理的养成不仅是国家—单位间自上而下的推动过程,也是个体劳动者通过代际和师徒等后亲缘传承方式实现的...
- 作者:常江潇、周晓虹
- 全文[ PDF 3243233.0 KB ] 2021.36(4) 共有 3952 人次浏览
|
|
- 建党百年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建设——中国社会学会学党史专题会议暨新发展阶段理论体系建设研究高端论坛综述
- [摘要]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1年4月24日,由中国社会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承办的“中国社会学会学党史专题会议暨新发展阶段理论体系建设研究高端论坛”在北京举行,与会学者从中国共产党百年与中国社会学发展、扩展中国社会学的全球视野、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发展与智能社会、学科话语与理论创新等方面,全面总结与分析了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学面临的主要形势,明确了社会学的发展方向和重要研究议题,探讨了社会学学科话语与理论创新的着力点。...
- 作者:中国社会学会
- 全文[ PDF 1819781.0 KB ] 2021.36(4) 共有 2123 人次浏览
|
|
- 社会治理的国家逻辑:基于警务改革史的分析
- [摘要]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是新时代的重大课题,而警察是国家赖以进行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聚焦警务改革史,可以揭示国家在社会转型不同阶段如何塑造了相应的社会治理模式。传统警务模式嵌入在总体性社会中,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社会的管理。随着社会向多元化、原子化和风险化的转型,在复杂性社会中如何更好地维持和建构秩序成为新的挑战。传统警务模式无法适应这一重大变化,新的警务模式则通过以“警务职能扩张”“重点人员管控”和“警务技术下沉”为核心的三重机制回应社会。这一改革的实质是通过技术促进社会治理效能的提升。警务改革史透射了...
- 作者:何艳玲、宋锴业
- 全文[ PDF 2738109.0 KB ] 2021.36(4) 共有 3930 人次浏览
|
|
- 生命历程犯罪学的本土探究:典型罪案与核心原则
- [摘要]生命历程犯罪学是当今极富生命力的犯罪学研究领域。遗憾的是,这一学科领域在我国犯罪学中尚属一片荒野。生命历程犯罪学的核心原则包括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事件发生的次序选择、人类生活的相互关联以及人类自身的能动能力。这些原则是生命历程犯罪学的心脏。深入探讨我国许多较具时代特征的典型罪案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罪因机制,给我们进一步深入地提炼与提升这些原则的理论思想以诸多经验性的启示。
- 作者:张小虎
- 全文[ PDF 2499917.0 KB ] 2021.36(4) 共有 3056 人次浏览
|
|
- 熟人社会、外部市场和乡村电商创业的模仿与创新
- [摘要]数字技术变革为乡村发展带来新契机,乡村电商创业成为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建设的新现象。本文通过对山东省菏泽市多次实地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乡村电商创业兴盛是可见结果,在国家政策和支农惠农项目普惠的前提下,影响结果的一个因素是电商经营模仿与创新的持续和深化,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中,熟人社会为模仿与创新提供社会正当性,是必要条件;线上市场为模仿与创新提供巨量市场和资源,是充分条件;乡村能人则是点燃模仿与创新燎原之势的星星之火,是充要条件。三者组合,缺一不可。为检验结论的稳健性,本文运用仿真实验方法,对“...
- 作者:邱泽奇、黄诗曼
- 全文[ PDF 3701879.0 KB ] 2021.36(4) 共有 4241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