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主体到规则的转向——中国传统农村的基层治理研究
- [摘要]伴随着学界对皇权治理农村基层的有效性提出质疑,研究者开始以士绅为切入点来考察“在皇权无法深入农村基层时,究竟是谁在治理基层”的问题。这一对治理主体的探讨经历了从士绅到地方精英的拓展,形成了治理主体研究的“士绅”模式和“地方精英”模式。近年来部分研究者开始从治理规则的角度来把握传统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的形态,本文将其称为“从主体到规则的转向”,即从注重“谁在治理”转向凸出“如何治理”。本文从韦伯的“中国命题”入手,以士绅研究和地方精英研究为基本线索,评述传统农村基层治理“主体研究”的演变历程,探讨“规则分析”...
- 作者:狄金华 钟涨宝
- 全文[ PDF 2330.0 KB ] 2014.29(5) 共有 3981 人次浏览
|
|
- 嵌入在资本体制中的信用卡消费
- [摘要] 已有的研究表明信用卡消费可能会对一个社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伦理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信用卡消费一直没有被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学议题而予以研究。现有文献对信用卡消费的社会学特质的判定有两种不同的理论视角,消费文化的视角和社会理性化的视角。本文作者认为这两种视角都只是将信用卡消费作为一种特定类型的消费模式而予以认识,从而忽略了信用卡消费现象中的两个基本事实,即消费者生活风格的内在关联性和资本体制的现实性。本文从哈贝马斯关于生活世界和系统两分的视角出发,论证了信用卡消费具有原型特征:一方面消费者在其生活世...
- 作者:
赵锋
- 全文[ PDF 2404.0 KB ] 2014.29(6) 共有 2988 人次浏览
|
|
- 政府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的社会学分析——一个能力论的解释框架
- [摘要]近3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呈现出鲜明的政府投资驱动型特征。已有解释大都过于强调政府投资的动机,而忽视了政府投资的能力。本文提出一个不同于动机论的能力论的解释框架,并分析政府投资能力的具体变动机制。本文指出,中国呈现政府投资驱动型增长的政治动力是特有的经济增长的合法性诉求及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认知图武,在该政治动力的驱动下,相继出台了分税制、银政分离制、国企资本化等制度,有意或无意中形塑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资能力。在此基础上,作者利用分省面板数据,构建了一个政府投资能力的回归模型,对已有三种理论和本文的理论解释...
- 作者:
刘长喜 孟辰 桂勇
- 全文[ PDF 2417.0 KB ] 2014.29(3) 共有 3078 人次浏览
|
|
- 关系与谋略:中国人的日常计谋
- [摘要]谋略是由中国文化脉络所滋生的一种心智及其行为,是依照阴阳思维方式演化而成的。其研究价值不但在于其内容的深邃,还来自于它不同于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与知识论之发展。有关中国人谋略的研究不能只关注于它如何争夺利益的一面,还应该看到它在一种社会结构中所形成的适应性方面。由于中国文化假定人心可以相通,日常互动又具有长时效性与低选择性的特征,因此其互动计策便会在以和谐为目标的阳性中表现为隐忍、人情、面子、情境中心、玩阴招等阴性特点,进而演化出戏剧性的特征。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有关谋略的现象不是博弈论可以讨论清楚的。...
- 作者:翟学伟
- 全文[ PDF 2161.0 KB ] 2014.29(1) 共有 3736 人次浏览
|
|
- 教育下乡:一个乡镇的教育治理实践
- [摘要]为完成国家的“普九”任务,地方政府自上而下地推动教育普及运动。本文以云南芒市一个乡镇实施“控辍保学、三级联动”责任制为中心,考察地方政府是如何对辍学、失学、逃学问题展开治理的,这一治理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本文认为,学校教育中现代知识与地方知识处于断裂状态,导致傣族学生学业上的困境,进而产生辍学、失学、逃学问题。地方政府无力调整学校中的知识体制,却要承担“普九”不达标的责任。通过目标责任制与运动式治理相结合的方式,乡镇政权、学校、村落、家庭之间形成严密的教育治理网络。由政府推动的外部治理与学校的内部治理...
- 作者:沈洪成
- 全文[ PDF 2571.0 KB ] 2014.29(2) 共有 3508 人次浏览
|
|
- 城市居民疏离感问题研究——以2010年上海调查为例
- [摘要]本文采用0LS回归分析法,通过分析2010年上海的调查数据,探究导致城市居民疏离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个体特征变量(如性别和婚姻状况等)对疏离感有显著影响;社会地位、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户籍隔离均对疏离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还探讨了上海户籍和非上海户籍居民的疏离感差异,结果显示,不同户籍的居民疏离感水平不同,且影响因素也不同。
- 作者:
张海东 毕婧千
- 全文[ PDF 1631.0 KB ] 2014.29(4) 共有 3498 人次浏览
|
|
- 参与行为与政府信任的关系模式研究
- [摘要]本文辨析了两种不同的参与驱动机制:吸纳式参与和关切式参与。前者以吸纳积极分子、动员现有的高政府信任者为特征;后者以参与者的公共关切驱动为特征,参与者未必对于政府持有高信任态度。在个体层面的数据分析中,两种驱动机制可能都会呈现出政府信任与参与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但是看似相同的相关模式背后隐藏着截然不同的内在动力机制。对此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引入个体与集体两个分析层次。本文用多层次分析方法初步揭示了社区参与、社会组织参与两种参与形式和政府信任之间的因果机制差异。
- 作者:
高勇
- 全文[ PDF 2013.0 KB ] 2014.29(5) 共有 2887 人次浏览
|
|
- 非协同治理与策略性应对——社会组织自主性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
- [摘要]当前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宏观政策领域存在多种政策信号,从而导致不同政府部门多重治理逻辑并存的现象,继而引发社会组织采用各种组织策略来拓展自身资源并获得发展机遇。正是这种多层次互动结构催生了一个具有内在不稳定性的社会组织自主性生产空间。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发展出了“非协同治理—策略性应对”这一理论解释框架。文章以当前快速发展的公共服务型社会组织为例,展现出其在既有制度环境下策略性行动的复杂机制,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社会后果。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讨论了这种自主性生产机制对中国社会组织发展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
- 作者:
黄晓春 嵇欣
- 全文[ PDF 2509.0 KB ] 2014.29(6) 共有 4542 人次浏览
|
|
- 个人资源、家庭因素与再婚行为——基于CFPS2010数据的分析
- [摘要]本文运用事件史分析方法对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2010)进行分析,从个人和家庭双重视角探讨了中国社会再婚行为背后的文化逻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个人的再婚行为既受个人资源的影响,也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规模、家庭亲属网络规模以及家庭隶属于大家族等因素都有助于个体再婚;除了教育之外,个体资源总体上对再婚有正向影响。然而,由于中国社会的城乡差异以及受家庭角色分工差异的影响,这些因素对再婚的影响也因性别和城乡差异而不同。
- 作者:
彭大松
- 全文[ PDF 2649.0 KB ] 2015.30(4) 共有 5128 人次浏览
|
|
- 国际市场上中国企业的地位危机及其化解——以鞋企抗辩欧盟“反倾销”为个案
- [摘要]本文建构了一个分析国际巿场上外来企业地位危机及其化解机制的理论框架,以中国鞋企抗辩欧盟“反倾销”为个案,探讨了中国鞋企在欧盟市场发生地位危机的缘由及化解危机的条件和机制。市场的规范性同构机制与规制机构的治理行动使中国鞋企陷入了地位危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滋生的认知堕距使大多数鞋企选择了消极应对策略。奥康较早革新了生产和组织管理模式,在抗辩过程中充分利用行动者—网络向更高层的市场规制机构积极述行自;经济实践的制度合法性,最终重塑了规制机构的判定。在实现企业经营的规范化和国际化,是建立和稳固巿场地位的...
- 作者:
符平 段新星
- 全文[ PDF 14139.0 KB ] 2015.30(1) 共有 4319 人次浏览
|
|
- 资源丰裕、租金依赖与公共物品提供——对山西省分县数据的经验研究
- [摘要]本文研究了丰裕的资源禀赋如何影响地方政府的民生公共物品提供。财政社会学认为,资源的租金效应将使政府的自主性更强而对社会的回应性则减弱,导致治理水平低下。政治短视理论也认为,租金依赖将使政府相对忽视长期的人力资本积累和环境回报。山西的县级政府层级提供了检验这些理论的理想数据。统计分析发现,资源丰裕的地方政府对教育、环境保护、医疗社保等社会民生的财政支出相对更少,而对政府自身的行政管理支出则更多。这一分析对理解“资源诅咒”在中国的发生机制提供了重要解释。应对这一问题,需要在制度上优化资源丰裕地方的政...
- 作者:庄玉乙;张光;
- 全文[ PDF 2925.0 KB ] 2015.30(5) 共有 3357 人次浏览
|
|
- 帕森斯社会理论的时间维度
- [摘要]本文在对亚当、吉登斯、贝尔特等社会学家的批判基础上,尝试揭示帕森斯社会理论的时间维度。帕森斯并不是一位结构功能主义者,他的行动系统理论实际上是对“结构一过程”的功能分析。时间是帕森斯社会理论 建构过程中的内在维度。对于帕森斯来说,时间并非与秩序问题无涉,而是和互动、相互交换、变迁等相关。时间进入社会理论的方式之一是如何理解 “现在”。一方面,“现在”的机制表现为新生性和社会性,涉及到分化、边界、关系和媒介交换等;另一方面,思维是系统在时间维度中实现转换的重要方 式,而思维时间则是系统转换的过程。
- 作者:
何建
- 全文[ PDF 11904.0 KB ] 2015.30(2) 共有 4565 人次浏览
|
|
- 学校、地缘与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网络的形成——以北伐前的江西为例
- [摘要]提要:以往学界的研究更多是从“技术环境”切入对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研究,而本文着力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早起组织发展中的两个关键的“制度环境”:学校与地缘。本文将中共党史与民国政治史、教育史和社会史结合组织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嵌入在民国政治和教育格屙中,另一方面嵌入在传统社会关系中。首先,由“国民党系人士”控制的新式学校,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展提供了合法性的基础;而普通中学与师范学校的不同类型又促生了中共不同的组织结构。其次,在中共组织发展中,地缘与学缘能否结合,要看学校的生源是否覆盖该地区,还要看中共...
- 作者:
应星
- 全文[ PDF 11066.0 KB ] 2015.30(1) 共有 4649 人次浏览
|
|
- 草根动员:国家治理模式的新探索
- [摘要]在国家治理体系中,行政机构是治理的核心主体,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政策时会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到社会问题的治理绩效。本文提倡以草根动员作为国家治理的补充机制,以克服治理中的地方主义难题。底层民众发起的草根动员之所以能够提高治理的绩效,是因为集体行动能够在地方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一种横向责任关系,给地方政府制造外部压力,从而迫使这些代理机构在政策执行时减少失误与懈怠。运用社会运动理论,本文将草根动员进行模式化,并通过一项农村的环境运动加以说明。案例研究发现,只要草根动员具备...
- 作者:
谢岳 党东升
- 全文[ PDF 11702.0 KB ] 2015.30(3) 共有 6060 人次浏览
|
|
- 家庭庇护、体制庇护与工作家庭冲突——中国城镇女性的就业状态与主观幸福感
- [摘要]本研究探讨城镇女性的就业状态及其与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基于当前城镇地区国有部门(体制内)和非国有部门(体制外)二元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本文将城镇女性分为体制内就业、体制外就业和不就业三类群体,探讨群体间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及其解释机制。通过分析“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本研究发现:已婚而且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女性更可能不参与劳动力市场;在体制内就业的女性的平均工作时间远低于在体制外就业的女性;不就业的女性和在体制内就业的女性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均高于在体制外就业的女性。借鉴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理论,...
- 作者:
吴愈晓、王鹏、黄超
- 全文[ PDF 2358.0 KB ] 2015.30(6) 共有 5860 人次浏览
|
|
- 输在起跑线——再议中国社会的教育不平等(1978-2008)
- [摘要]本文关注教育不平等状况在不同入学阶段的变化。本文认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文化背景对教育获得的影响将随着入学阶段(小升初阶段、中考阶段、高考阶段)的上升而降低,而学校等级的影响将升高,这是差异选拔、个体生命历程发展及早期异质教育三大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采用CGSS2008数据,利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了上述假设,结果显示:小升初阶段的不平等最为严重,随着入学阶段的提升,即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升学过程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文化背景的影响逐渐被学校等级所取代。早期教育的公平问题必须得到更多重视。...
- 作者:
唐俊超
- 全文[ PDF 10841.0 KB ] 2015.30(3) 共有 8102 人次浏览
|
|
- “过客社团”:广州非洲人的社会组织
- [摘要]非洲人在广州形成了以共同国籍为基础,以领袖为中心,对内为成员提供互助与指引,对外代表本国人群与其他组织或人群互动的社会组织——社团。社团的发育是对非洲人普遍具有的分享观念、进入广州过程中所加强的国家认同以及广州相关部门营造的严格管理环境的回应。社团发育的单层次性、运作的非正式性、功能的不完善性和规模的不稳定性等特征使其区别于移民国家的非洲人社团。本文将其称之为“过客社团”,以此揭示非洲人在中国的暂时性、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并进一步讨论广州非洲人及其社团的“过客”属性给当前移民研究分析范式和在华外国...
- 作者:
牛冬
- 全文[ PDF 14571.0 KB ] 2015.30(2) 共有 4642 人次浏览
|
|
- 海外移民创业如何持续——来自意大利温州移民的案例研究
- [摘要]本文以意大利温州移民为例探讨了海外移民持续创业的演化路径,阐述了在持续创业过程中移民群体内部的社会网络嵌入以及与移居国区域文化的互动融合以提高双元创新能力这一核心问题。通过多案例研究,证实温州移民企业在持续创业过程中不仅能够与意大利区域文化实现互动融合,而且文化嵌入能够在创业不同阶段对双元创新的实现起到不同的推动作用。移民企业在集群网络内部的关系嵌入行为及其与区域经济的文化嵌入行为将随着创业阶段的变化而产生不同形式的耦合关联。上述研究成果在丰富已有理论的同时,为探究海外移民企业创业提供了重要借鉴...
- 作者:
张一力 张敏
- 全文[ PDF 3221.0 KB ] 2015.30(4) 共有 5001 人次浏览
|
|
- 纠纷格式化:立案过程中的纠纷转化研究
- [摘要]众多既有研究习惯性关注“纠纷及其解决”,常常忽略纠纷本身的转化。本文基于对“立案”这一司法程序中纠纷转化环节的剖析,阐释生活世界的诸要素如何通过“纠纷格式化”进入法律世界。在纠纷转化为案件的过程中,系统化的法律逻辑与日常化的生活逻辑的交织互动持续发生,纠纷格式化的内涵包括对纠纷的定性、命名、形式化与文牍化等,并具体呈现为“内部过滤”、“外部包装”两大阶段,“过滤—包装”机制成为立案过程中纠纷转化的核心机制。这显示出主张程序正义的司法程序与约定俗成的惯例在互动中形成了一种互为制约、互为限度的紧张关...
- 作者:
朱涛
- 全文[ PDF 2938.0 KB ] 2015.30(6) 共有 3295 人次浏览
|
|
- 超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二元对立——“社会互构论”理论意义浅析
- [摘要]郑杭生教授等人倡导的“社会互构论”将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理解为一种“互构共变”的关系,试图通过对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这种“互构共变”关系来理解和诠释现代社会的各种现象,超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二元对立。无论是从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史还是世界社会学发展史来看,这样一种社会学理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作者:
谢立中;
- 全文[ PDF 1130.0 KB ] 2015.30(5) 共有 5627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