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市场转型与民众的分配公平观
- [摘要]本文将中国民众的分配公平观置于市场转型的背景中进行考察,以2005年中国综合调查资料为依据,探讨分配制度的市场化和个人理性因素对民众分配公平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分配制度的建立,使人们树立了应得原则的分配公平观,同时这种分配公平观也获得了合法性的社会基础;而平均原则的分配公平观却得到了社会底层的支持,构成了居于主导地位的分配公平观的"分裂意识",并对应得原则的公平观以及市场分配制度的合法性形成了挑战。
- 作者:
孙明
- 全文[ PDF 366.0 KB ] 2009.24(1) 共有 2320 人次浏览
|
|
- 合作社:作为制度化进程的意外后果
- [摘要]具有中国特色的合作社是农民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类组织相对于企业和社团的特殊性以及所具有的极其突出的中国特色,增加了对其进行研究的难度,社会学家对它的整体意象迄今没有建立起来。本文类比"单位"研究中的意象建构策略,将中国特色的合作社理解为"制度化进程中的意外后果"。作者以当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广泛存在的"名实分离"现象为切入点,说明这种意象建构策略为什么是可行的。文章从非科层性集权关系在地方经济生活中的存在与强化来概述中国合作社所面临的制度化进程,这种非科层性的集权关系越来越以...
- 作者:
熊万胜
- 全文[ PDF 795.0 KB ] 2009.24(5) 共有 2562 人次浏览
|
|
- 共通性社会资本与特定性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与中国的城市基层治理
- [摘要] 社会资本理论家们对于不同形态的社会资本在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中对经济发展和政府治理表现所产生的影响,还没有能够达成共识。为弥补既有文献的理论缺陷,本文以2007年对我国三个主要城市(北京、成都、西安)的144个社区的随机抽样调查为基础,对两种形态的社会资本——共通性社会资本和特定性社会资本——在我国城市地区的分布进行了描述,并进而比较这两种形态的社会资本对我国当前进行的城市社区建设和治理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共通性社会资本的两个维度——包容性的社会信任与开放型的社会网络——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治理产生了显...
- 作者:
陈捷; 卢春龙;
- 全文[ PDF 535.0 KB ] 2009.24(6) 共有 3145 人次浏览
|
|
- 城镇的职业性别隔离与收入分层
- [摘要]利用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以及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最详细的职业信息,本文研究了职业的性别隔离对当前中国城镇在职人员收入性别差异的影响及其在不同部门的差异。我们的分析结果表明,职业的性别隔离确实是当前中国城镇职工性别收入差异的主要决定因素,但其作用仅限于国有部门;在非国有部门,职业性别隔离的作用并不显著。我们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性别分层机制在体制内外的重要区别:在国有部门,男女收入差异来源于结构性的因素——职业的性别隔离,它以职业的性别构成为依据拉开职业间的收入差距,从而导致了收入...
- 作者:
吴愈晓; 吴晓刚;
- 全文[ PDF 706.0 KB ] 2009.24(4) 共有 3055 人次浏览
|
|
- 强市场中的“弱参与”:一个公民社会的考察路径
- [摘要]本文通过对市场经济发展与公民社会发育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了人们自主空间的释放,推进了公民参与的发展。然而当我们将这种"空间释放"控制之后,从宏观的表现上看,公民参与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也产生了一种抑制效应。同时我们还发现,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的地区,公民参与网络发展从而提高社会资本的能力愈趋于弱化。作者认为,公民间的相互合作与参与网络的建立,不应该仅仅表现为一种"原子化"参与能力的提高,只有增强人们彼此间的合作精神与公共责任感,才能真正推进公民社会健康有效的发展。 ...
- 作者:
陈福平
- 全文[ PDF 741.0 KB ] 2009.24(3) 共有 2073 人次浏览
|
|
- 土地征用过程中农民、地方政府与国家的关系互动
- [摘要]过去20多年地方政府在以工业化为导向的经济发展目标的诱导下,不断通过土地征用获取租金最大化,其后果不仅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和大量抗争活动,而且还威胁到中央政府的粮食安全目标以及社会的公正和稳定性。为此,中央政府在过去10多年以来做出积极的回应,一直试图重新界定中央与地方以及农民在土地征用过程中的权力关系。在中央政府一系列政策的调整之下,地方政府对土地征用的范围、规模以及审批权限乃至土地出让收入的支配权益等都被中央政府明显地削弱了。中央政府强化农民对土地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是工具性的,对农民土地的赋权本身不是中...
- 作者:
赵德余
- 全文[ PDF 1107.0 KB ] 2009.24(2) 共有 2944 人次浏览
|
|
- 中国民众如何看待当前的社会不平等
- [摘要]社会大众对于当前中国不平等的状况和趋势的不满程度如何?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和一些中国政府官员都提出,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市场改革造成的不平等状况不断加剧,普通民众对资源分配的不公非常不满、甚至愤懑。通常认为,那些从改革中获益甚微的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民,应该对当前的不平等心存怨怒。为了考察这些看法是否属实,我们对一项于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收集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首先,尽管中国受访者对当前不平等的一些方面确有微词,但是他们总体上仍倾向于认为,目前产生各种社会不平等的资源分配模式是比较公平的,尤其是在社区内部...
- 作者:怀默霆
- 全文[ PDF 768.0 KB ] 2009.24(1) 共有 4326 人次浏览
|
|
- “信息主导”背景下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和身份认同
- [摘要]中国在市场经济改革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除了生产关系和产权关系的变化外,还有一场伴随着全球一体化而来的信息革命。这意味着我国所经历的现代化轨迹不同于欧美国家,从而农民工在城市打工所体会的“现代生活”也有自身的独特之处。本文就此提出以“信息主导”(information-led)为研究视角,探讨新一代农民工在全球信息化的背景下,其日常生活、社会关系,以及个人身份建构(self-identification)所经历的变革过程。首先,本文通过反思以劳资对立为研究视角的农民工研究,指出以该理论框架为指导的农民工研究的理论预设及其视角局限。其后,本文会讨...
- 作者:
郑松泰
- 全文[ PDF 601.0 KB ] 2010.25(2) 共有 2599 人次浏览
|
|
- 社会网络规模的影响因素:不同估计方法的比较
- [摘要]在对社会网规模的估算中,0LS方法的适当性和实际效果目前还缺乏较为系统的考察。本文在对现有统计学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在估算社会网规模时OLS方法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可供选择的替代方案。通过对CGSS 2003数据集的统计分析及计算机模拟分析,本文在经验层面发现,OLS估计结果确实与替代方案(特别是负二项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最后,本文建议研究者采用可供替代的建模方式研究社会网络规模的影响因素。
- 作者:
黄荣贵; 桂勇
- 全文[ PDF 1174.0 KB ] 2010.25(4) 共有 3281 人次浏览
|
|
- “气”与中国乡土本色的社会行动——一项基于民间谚语与传统戏曲的社会学探索
- [摘要]气是理解中国乡土本色的社会行动的一个独特概念。本文利用民间谚语与传统戏曲等材料,对气在乡土中国的内涵进行了解析。作者认为,气在乡土传统中是一个具有较大弹性的范畴,它是中国人在人情社会中摆脱生活困境、追求社会尊严和实现道德人格的社会行动的根本促动力,是融汇了本能与理性、道义与利益的激情,其具体含义从一种需要被克制的激情到一种可以迸发的激情、再到一种自我执法的义气,构成了一个续谱,其中,以忍御气是主流,以气立人是补充,任气行侠是特例。
- 作者:
应星
- 全文[ PDF 595.0 KB ] 2010.25(5) 共有 2583 人次浏览
|
|
- 城乡迁移与精神健康: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见证了规模甚巨的城乡迁移运动,社会学界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进入城市的移民的精神健康问题则少有涉及。本研究基于对上海城乡迁移群体的多阶段抽样调查以了解这一群体的精神健康状况。问卷的分析结果显示,25%的男性和6%的女性精神健康状态不好。进一步的路径分析显示,移民压力、社会支持和迁移意义以不同的路径影响精神健康。论文建议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充分回应移民群体的精神健康需求。
- 作者:
何雪松;黄富强; 曾守锤
- 全文[ PDF 558.0 KB ] 2010.25(1) 共有 2671 人次浏览
|
|
- 公共领域中的慈善、福音与民族主义——以近代杭州麻风病救治为例
- [摘要]在医疗社会史领域,对于疾病与社会、文化乃至殖民主义、民族主义关系的研究,正在引起学术界的巨大兴趣。本文以近代杭州的麻风救治为例,旨在探讨福音医学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关联性。文章认为,在近代中国,福音医学是麻风病救治的绝对主导,通过为麻风病患筑家园、求福音和谋国族,传教士为近代中国带来了不同于明、清时期中国麻风救治传统的卫生现代性,即传教士抛弃了中国明清时期的“强制隔离”制度,在“人道隔离”中,“疗身与疗灵”并举,使麻风病患在卫生慈善机构中得到有效救治与养老。
- 作者:
周东华
- 全文[ PDF 665.0 KB ] 2010.25(3) 共有 2529 人次浏览
|
|
- 以政府信用为信号——改革后温台地区民营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信息机制
- [摘要]本文试图从“政府信用信号发送”机制的角度去理解中国改革后民营存款类金融机构发展的兴衰。存款类金融产品的高考核成本、存款类金融机构的高负债率以及“说坏话”机制的局限性等使声誉机制特别重要。声誉机制依赖于良好的产权保护。中央政府对私人进入和经营银行业严格的管制政策使得民营银行家们更不愿意或更难对自身声誉做投资。他们把地方政府对他们的支持作为信号来吸引存款,建立声誉。本文称之为“政府信用信号发送”机制。这一机制下,民营银行家和储户都对政府的相关政策高度敏感。这使得中国民营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发展更容易因为管...
- 作者:张翔
- 全文[ PDF 1118.0 KB ] 2010.25(6) 共有 2515 人次浏览
|
|
- 破解“土地换保障”的困境——基于“资源”视角的社会伦理学分析
- [摘要]“土地换保障”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整合“土地”和“社会保障”两种资源的制度尝试与实践探索,究竟是否应该“土地换保障”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问题。本文在概括其基本类型和破解其内在实质后,从“资源”的角度切入,通过剖析“土地”和“社会保障”的资源属性及衍生权利束,比较它们的异同,探析二者之间的异质点和契合点。研究发现,保护和发展人权是二者的契合点,而异质点在于资源属性的不完全同质和权利口径与责任主体的不同。研究表明,基本保障不可换,不能混淆“补偿”和“保障”以逃避政府的责任;但补充保障可以换,能够利用地上权利及其...
- 作者:
郑雄飞
- 全文[ PDF 779.0 KB ] 2010.25(6) 共有 2427 人次浏览
|
|
- 家庭背景、体制转型与中国农村精英的代际传承(1978-1996)
- [摘要]使用一个1996年收集的全国抽样数据,并结合事件史分析方法(离散时间风险模型),本文探讨了1978年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到底是哪些农民能够抓住机会实现经济上的成功并成为农村中的精英阶层。本研究具体检验了中国农村居民的精英职业地位获得是如何受到他们改革前或解放前的家庭背景影响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旧式精英”解放前的政治或经济精英)和“新式精英”(解放后再分配经济时期的政治或经济精英)家庭背景的农民,改革后进入非农职业的机率都比较高。第二,在不同历史阶段,精英职业获得模式是不同的。低风险性是导致改革早期新、...
- 作者:
吴愈晓
- 全文[ PDF 907.0 KB ] 2010.25(2) 共有 3032 人次浏览
|
|
- 中国古典意义的“大同·小康社会”
- [摘要]若干常规聚落以群相聚组成了史前的复合聚落,复合聚落内部随后出现了社会阶层的复杂化,最终形成了以陶寺中期城址为代表的各个社会阶层和谐共处于同一个大型聚落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随着中国早期广域王权国家的形成,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转变为了以二里头遗址和殷墟遗址为代表的,在聚落居住方式上具有明显社会阶层分化的“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
- 作者:
李宏飞
- 全文[ PDF 1357.0 KB ] 2010.25(4) 共有 3207 人次浏览
|
|
- 复调社会及其生产——以civilsociety的三种汉译法为基础
- [摘要]复调社会指特定空间内同时存有多种不同的社会力量和社会领域,它们具有平等的地位和价值,既对立又对话,既协调又冲突,使该社会处于未完成状态。本文就汉语世界对civil society的三种不同译法即公民社会、市民社会和民间社会展开社会学考察,认为这“译名”选择的差异源于不同欧洲语言赋予civil society的不同指涉,以及中译者基于对本国现代化的过程和目标的不同理解而做出的不同选择,故具有实质的或者说社会学的价值。本文的“复调社会”指这三种译法及其所表示的三个社会领域之间的对立和对话关系。启蒙运动以来,西方国家复调社会的形成主要...
- 作者:
肖瑛
- 全文[ PDF 796.0 KB ] 2010.25(3) 共有 2332 人次浏览
|
|
- 中国研究的可能立场与范式重构
- [摘要]中国研究导源于西方的历史,决定了在这一综合性的社会科学领域中,中国一开始必然是以“他者”的面貌出现的;围绕着这一立场形成的“冲击-回应”和“国家-社会”两种分析路径,不但都是将中国作为研究客体,而且都是建立在某种相互对立的二元分析结构之上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崛起带来的其自身地位的变化,以及从事中国研究的研究者的多元化,使得中国研究以中国为"他者"的单纯的客位立场开始改变,不仅作为客体之成员的中国学者产生了在中国研究中确立中国主体性的向往,而且非中国学者也希望既能够在中国研究中确立其本国的主体...
- 作者:
周晓虹
- 全文[ PDF 821.0 KB ] 2010.25(2) 共有 2382 人次浏览
|
|
- 理性化及其传统:对韦伯的中国观察
- [摘要]在韦伯笔下,理性化,作为现代西方独有的普遍历史现象,系统地借助了一种反传统的力量来造就现代生活的生活之道和社会秩序。理性化与传统的这一关系,构成了西方与东方(特别是中国)的关键差别。西方理性化这样一种反传统的“传统”,根源于伦理先知对自然人伦关系的怀疑和拒弃,以及相应对陌生人构成的“博爱共同体”的向往。而现代中国人生活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在对抗历史命运的自由努力中重建具有内在精神气质的“伦理秩序”。
- 作者:
李猛
- 全文[ PDF 862.0 KB ] 2010.25(5) 共有 4375 人次浏览
|
|
- 零膨胀模型在社会科学实证研究中的应用——以中国人工流产影响因素的分析为例
- [摘要]文章以零膨胀模型(zero-inflated modeling)对中国已婚育龄妇女人工流产影响因素的分析为例,介绍了零膨胀模型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具体应用,并比较了零膨胀模型与泊松模型(Poisson modeling)、负二项模型(negative binomial modeling)等一般计数模型的分析结果,发现零膨胀模型能较好地处理计数资料中零值过多的问题,其参数估计更为精确,得出的结论更符合实际。
- 作者:
王存同
- 全文[ PDF 646.0 KB ] 2010.25(5) 共有 2583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