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类体系的社会秩序建构——对《洁净与危险》的述评
- [摘要]玛丽·道格拉斯是继本尼迪克特和米德之后世界上最伟大的女人类学家之一。她最杰出的一项贡献就是在《洁净与危险》一书中对西方学术传统中被认为属于“神学”领域的《圣经》文本所做的分析,这本书被看作象征人类学的扛鼎之作。本文试图在对道格拉斯理论来源梳理的基础上,对《洁净与危险》一书进行阐述,说明分类体系的社会秩序建构。由于道格拉斯的象征人类学是对象征和社会进行双向探讨,其理论关怀是象征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对应性, 本文最后进一步讨论了社会秩序投射到个体观念结构中去所形成的打量外部世界的“精神眼镜”。
- 作者:
朱文斌
- 全文[ PDF 209.0 KB ] 2008.23(2) 共有 3334 人次浏览
|
|
- 城市性别收入差异及其演变:1995-2003
- [摘要]本文提出一个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性别社会分层的新的理论模型。本文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性别歧视是父权主义借助区隔主义的官僚政治,扭曲再分配过程,在平等主义国家无法监控的基层生成的,并由此构建了一个特征鲜明的性别分层结构:与再分配中心的距离越远,受到的性别歧视就越严重。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原来受到再分配体系保护的等级地位较高的女性受到的歧视也将逐渐加重。本文使用了跨度15年的3个全国性数据来验证这一理论推导出来的一系列假设。
- 作者:
王天夫; 赖扬恩; 李博柏
- 全文[ PDF 912.0 KB ] 2008.23(2) 共有 2705 人次浏览
|
|
- 现象学在社会学里的百年沧桑
- [摘要] 本文先简述现象学社会学于上世纪60年代之后的终结,又详细描述了一个由现象学家们和社会学家们在过往百年里所构想的众多理论建构形成的光谱。它是由存在论的三个焦点——"行动者及其处境"、"诸行动者在互动中"和"他性"——接驳起来的,从现象学这一端伸延到社会学那一端。本文讨论诸建构在光谱上的相对位置,探讨这些位置在理论社会学上的含义,并由此估量理论社会学的未来发展。
- 作者:
吕炳强; 刘保禧;
- 全文[ PDF 823.0 KB ] 2008.23(1) 共有 3179 人次浏览
|
|
- 城市开发的正当性危机与合理性空间
- [摘要]本论文着重探讨中国城市开发体制形成和开发运动运行的机制,以及市民的动迁体验。通过对城市政府如何操作政策技巧和开拓合理性空间的机制的分析,尝试回应国内外学界有关中国"城市奇迹"与"体制奇迹"何以可能的问题。论文最后试图讨论有关公平正义建构障碍的问题。
- 作者:
陈映芳
- 全文[ PDF 898.0 KB ] 2008.23(3) 共有 2808 人次浏览
|
|
- 东南与西南——寻找“学术区”之间的纽带
- [摘要]"学术区"系指"被本地、外地、外国学者研究过,而形成某种学术遗产和学术风格的区域"。本文具体比较了中国人类学研究中的"东南区"与"西南区"。20世纪下半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海内外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者对两个"学术区"加以研究内容与使命的区分造成了"东南区"与"西南区"出现了学术研究服务于两地"形象塑造"的倾向,致使研究者忽视了两地内部与相互之间关系的研究。借助对《史记》的一项解读,作者指出,为了深化两个"学术区"的研究,有必要重建二者...
- 作者:
王铭铭
- 全文[ PDF 694.0 KB ] 2008.23(4) 共有 2787 人次浏览
|
|
- 1993-2000年中国城市的自愿与非自愿就业流动与收入不平等
-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个关于就业者从国有部门进入市场部门的选择性流动模型,用以阐释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转型如何导致收入不平等的变化。2000年在中国一些城市所做的调查显示,近些年来就业者进入市场是由两种不同的机制所驱动:一些人是自我选择的自愿进入,以求获得更高的经济回报;另一些人则是由于下岗而被推向市场的非自愿进入。其结果使得市场部门从业人员的异质性较之以往显著增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我们通常所观察到的市场部门从业人员收入较高这一现象,仅局限于后期自愿进入者这一社会群体。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进一步揭示出,后期进入市场...
- 作者:
吴晓刚
- 全文[ PDF 780.0 KB ] 2008.23(6) 共有 2257 人次浏览
|
|
- 社会意识中的“隐”——《皇权与绅权》的一个补注
- [摘要]费孝通先生在《皇权与绅权》中,通过回到经典的方式,突出了"士"的消极态度。这是一种社会意识,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士"的消极可以分为"绅"的消极和"隐"的消极,前者回避皇帝,后者拒绝皇帝,使得士既可以入世为官绅,也可以出世为隐逸。"隐"服从于体现为"修身"的"士志于道"的理想,又因为世间与超世间的"不即不离"的关系,使"隐"异于印度和欧洲的遁世修行者,而是与"绅"一起,互补地支撑了"士"与"皇"的关系结构。...
- 作者:
梁永佳
- 全文[ PDF 463.0 KB ] 2008.23(5) 共有 3471 人次浏览
|
|
- 作为历史见证的“受苦人”的讲述
- [摘要] 本文从苦难的社会性和社会根源的分析入手,着重探讨普通农民关于自身经历的讲述如何能够成为历史的问题。农民对"苦难"历史的讲述,构成20世纪下半期中国农村社会生活口述资料的重要内容。"苦难"的社会属性确立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宏观社会历史之间的有机联系,也表明必须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视角揭示"苦难"的深刻根源。将文明落实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实践,农民的生活史就与宏观的社会历史过程联系起来,而他们日常琐碎的经历和讲述便具有了非凡的意义,可以成为宏大叙事的有机部分。这就是从普通人的日常...
- 作者:
郭于华
- 全文[ PDF 482.0 KB ] 2008.23(1) 共有 2784 人次浏览
|
|
- 当代中国人公民意识的测量初探
- [摘要]公民是公民社会的基石,公民性的测量将可以提供对现代中国人政治、社会行为的解释以及对人群的分类,以便预测他们的社会行为及其变化轨迹。然而,什么样的行为属于公民行为?公民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特质?本研究试图以调查数据为基础,对中国人的公民性测量工具的编制提出基本构想,即从两个维度来测量公民性取向:(1)倾向于关注公共事物与利益的程度,(2)以契约权利方式处理公私矛盾的程度;从而区分四种原型:(1)高公共性且高契约性取向,表现为典型的公民行为;(2)高公共性且低契约性取向,表现为典型的臣民行为;(3)低公共性且高契约性取向,表现为典型...
- 作者:
?杨宜音;
- 全文[ PDF 537.0 KB ] 2008.23(2) 共有 2316 人次浏览
|
|
- 如何超越经典世俗化理论?——评宗教社会学的三种后世俗化论述
- [摘要]本文评论了三种超越经典世俗化理论的思路:以理性选择理论为基础的宗教经济模式、以多维度分析和去制度化为中心的新世俗化理论,以及旨在比较不同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宗教—政治—文化互动关系的多元宗教现代性研究。作者指出,对经典世俗化理论的真正超越,不在于简单地否定宗教衰落的命题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回答经典世俗化理论所提出的问题,即通过重新追问现代性与宗教变迁的动态关系,将研究的焦点从对现代性的确证转换成对现代性的批判。 更多还原
- 作者:
汲喆
- 全文[ PDF 626.0 KB ] 2008.23(4) 共有 3278 人次浏览
|
|
- 变动的单位制与体制内的分化——以限制介入性大型国有企业为例
- [摘要]本文探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整体上的单位制解体之后,当前得到迅速发展的限制介入性大型国有企业的新单位制特征;二是怎样认识推动社会分化的集团性因素及其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本文认为,对体制内分化的解释应遵循传统体制的社会机制的分析逻辑;在两种社会分化机制大规模并存的条件下,阶层一体化是不可能的。
- 作者:
刘平; 王汉生; 张笑会;
- 全文[ PDF 746.0 KB ] 2008.23(3) 共有 2870 人次浏览
|
|
- 观察现代性——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新视野
- [摘要]本文对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研讨凸显了卢曼超越主体哲学的反人本主义和非规范取向的理论建构特点,勾勒了社会系统理论所带来的范式转换之诸种面向。本文随后介绍了社会系统理论对我们重新理解社会与个人以及诸实质议题所提供的新视角,强调了卢曼坚持系统理性和功能分化的立场,并对该立场提出了批评。本文认为卢曼社会系统理论为我们观察和理解现代性提供了一套全新的理论话语和视角。
- 作者:
肖文明
- 全文[ PDF 753.0 KB ] 2008.23(5) 共有 3623 人次浏览
|
|
- 市场转型时期国企工人的群体认同与阶级意识
- [摘要]本文结合一个案例具体阐释了在市场转型时期,拥有共同经历的国企工人的群体认同和阶级意识产生的过程及特征。在具体分析中,分别阐述了国企工人的利益共识产生的过程和原因,以及构建群体认同和阶级意识的要素和过程,从而提出了本文的中心命题,即国企工人的群体认同和阶级意识产生于生产过程之外。文章认为,国企工人抗争的本质并非是雇佣劳动力与资本的斗争,导致国企工人形成群体认同和阶级意识的也并非是工厂纪律,而是社会制度变迁和单位管理层的腐败。
- 作者:
吴清军
- 全文[ PDF 630.0 KB ] 2008.23(6) 共有 2786 人次浏览
|
|
- 多元话语分析:以社会分层研究为例
- [摘要]客观主义社会分层论者将"社会分层"现象视为一种纯粹给定的、独立于社会成员个人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性现实",致力于探究支配着"社会分层"现象形成和变化的"客观规律";主观主义社会分层论者则将"社会分层"现象视为一种由社会成员个人的主观意识建构出来的"主观性现实",致力于考察导致"社会分层"现象产生和变化的那些主观意识。与此二者不同,多元话语分析学者则将"社会分层"现象视为一种由社会成员在特定话语系统的约束和引导之下、借助于一些特定的话语策...
- 作者:
谢立中;
- 全文[ PDF 946.0 KB ] 2008.23(1) 共有 2873 人次浏览
|
|
- 政策决策转型与精英优势
-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个用来解释社会主义转型国家社会分层结构中精英优势的替代性理论。本文指出,在社会主义转型国家,政策决策转型是导致社会分层机制发生变迁的重要因素。在中国,政策决策转型可以概括为从原来的政治/行政精英垄断政策决策过程的模式,逐步向社会精英参与政策决策过程的模式的转变。根据中国当前政策决策模式的各种变异,本文以省为单位,将中国分为四类地区。不同类型的政策决策模式导致了精英优势的地区差异。本文运用两个独立的大规模全国调查数据,包括2004年中国思想库调查(CTTS)和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对中国的政策决...
- 作者:
朱旭峰
- 全文[ PDF 747.0 KB ] 2008.23(2) 共有 2803 人次浏览
|
|
- 神圣社会下的现代人——论涂尔干思想中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 [摘要]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是涂尔干社会理论的主要问题。他与亚当.斯密关于社会分工的争论充分展现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这场争论不仅揭示了社会分工的道德功能,也暴露了抽象社会的内在困境。本文认为涂尔干晚期关于宗教和个人主义的思想为解决这些困境提供了可能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涂尔干坚持认为社会只有通过物化、个人意识,以及象征性的自我表现,才能生成和保存。其二,他认为可以建构一种道德个人主义,以实现社会整合。本文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出发来阐释涂尔干的整个思想,目的不仅在于澄清他为现代社会提供的可能性,更在于澄清涂尔干的...
- 作者:
孙帅
- 全文[ PDF 775.0 KB ] 2008.23(4) 共有 3922 人次浏览
|
|
- 托克维尔理解民主的独特视角:作为一种“社会状况”的民主
- [摘要]本文探讨了托克维尔考察民主的独特视角:作为一种"社会状况"的民主。本文首先阐明托克维尔为何要从"社会"的视角考察民主,并试图说明,正是由于托克维尔从这一独特的视角考察民主,他笔下的民主才具有了极为丰富的意涵:民主不仅是一种政制,它还是一种观念、情感、民情。通过分析作为一种观念和情感的民主,托克维尔论证了民主是符合人的自然的,因而是正义的,但同时,由于民主形塑了一种特殊的人的类型——现代个体,而这种个体身上有着某些不利于保持自由的倾向,因而需要对现代个体进行教育,以便使得民主与自由能携手并进。...
- 作者:
倪玉珍
- 全文[ PDF 407.0 KB ] 2008.23(3) 共有 2449 人次浏览
|
|
- 村庄民主及其影响因素:一项基于400个村庄的实证分析
- [摘要]村庄基层民主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近30年,在对这一领域的诸多讨论中,有一个问题仍未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村庄民主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其背后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本文试图使用一个全国性的大样本来定量化地考察各方面因素对村庄民主的影响。本文不仅讨论经济因素,同时也将组织因素与政治因素纳入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实证结果显示:(1)从经济因素来看,人均村民收入并不会影响村庄民主;而人均集体收入却呈现一个显著的曲线效果;本地非农经济的发展会促进村庄民主。(2)中国乡土社会的本土性组织资源对于村庄民主的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宗族组...
- 作者:
孙秀林
- 全文[ PDF 802.0 KB ] 2008.23(6) 共有 2257 人次浏览
|
|
- 超越基督宗教社会学——兼论宗教市场理论在华人社会的适用性问题
- [摘要]二战以来,由于研究对象过分集中于西方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社会学在很大程度上沦为基督宗教社会学。作为宗教社会学的新范式,宗教市场理论对西方社会的排他性宗教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但是它忽略了对东亚社会中非排他性宗教的分析。当我们把该理论运用到华人社会时有必要对其适用性进行反思。我们希望这种反思有助于纠正宗教社会学的基督教中心主义,同时对未来的中国宗教研究有所助益。
- 作者:
卢云峰
- 全文[ PDF 493.0 KB ] 2008.23(5) 共有 3065 人次浏览
|
|
- 中国民间社会的理:对地方政府的非正式约束——一个法与理冲突的案例及其一般意义
- [摘要]在中国社会,存在着约束地方政府的无形法则,这就是民间社会的理。这些民间公认的理,虽然很可能与当代法律相冲突,但因有利于产权界定和社会稳定,且在每个人心中为政府行为划出了一条虽不甚清晰、却能共同感知的底线,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宪政缺失所留下的空白,事实上起着约束政府权力的作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中国民间社会的理,就是中国社会不成文的宪法,它修正了法律和官方政策在产权界定上的明显偏差,降低了产权界定的交易成本,在无形之中支持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 作者:
曹正汉; 史晋川;
- 全文[ PDF 937.0 KB ] 2008.23(3) 共有 2256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