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以政府信用为信号——改革后温台地区民营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信息机制
  • [摘要]本文试图从“政府信用信号发送”机制的角度去理解中国改革后民营存款类金融机构发展的兴衰。存款类金融产品的高考核成本、存款类金融机构的高负债率以及“说坏话”机制的局限性等使声誉机制特别重要。声誉机制依赖于良好的产权保护。中央政府对私人进入和经营银行业严格的管制政策使得民营银行家们更不愿意或更难对自身声誉做投资。他们把地方政府对他们的支持作为信号来吸引存款,建立声誉。本文称之为“政府信用信号发送”机制。这一机制下,民营银行家和储户都对政府的相关政策高度敏感。这使得中国民营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发展更容易因为管...
  • 作者:张翔
  • 全文[ PDF 1118.0 KB ] 2010.25(6)  共有 2205 人次浏览
  • 破解“土地换保障”的困境——基于“资源”视角的社会伦理学分析
  • [摘要]“土地换保障”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整合“土地”和“社会保障”两种资源的制度尝试与实践探索,究竟是否应该“土地换保障”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问题。本文在概括其基本类型和破解其内在实质后,从“资源”的角度切入,通过剖析“土地”和“社会保障”的资源属性及衍生权利束,比较它们的异同,探析二者之间的异质点和契合点。研究发现,保护和发展人权是二者的契合点,而异质点在于资源属性的不完全同质和权利口径与责任主体的不同。研究表明,基本保障不可换,不能混淆“补偿”和“保障”以逃避政府的责任;但补充保障可以换,能够利用地上权利及其...
  • 作者:

    郑雄飞

  • 全文[ PDF 779.0 KB ] 2010.25(6)  共有 2000 人次浏览
  • 单位动员的效力与限度——对我国城市居民“希望工程”捐款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 [摘要]以对“希望工程20周年品牌影响力评估”调查数据的分析为基础,本文在多维度上研究了动员对于公众捐助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体制内外,动员对于个体捐助行为的作用有显著差异:体制内个体捐款次数相对较多,而体制外个体单次捐款额度较高。总的来看,体制内外捐助者捐款总额差异不显著。这种模式展示了后单位制时代大众动员所具有的某些特点:一方面,体制动员因素保持着显著的效力,但有其作用的限度;另一方面,社会自主性空间获得了初步成长,然而动员机制也发挥着一定效果。这构成当前我国公益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度与社会背景。
  • 作者:

    毕向阳; 晋军; 马明洁; 何江穗;

  • 全文[ PDF 868.0 KB ] 2010.25(6)  共有 2083 人次浏览
  • 中国农村社团的发育、纠纷调解与群体性上访
  • [摘要]在总结中国农村社团和群体性抗争活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随机抽样数据的定量分析,描述了民间社团在中国农村的发育情况,重点讨论了具备两个性质的“农村半独立社团”。第一,社团的实际负责人不是政府官员或村干部;第二,社团的重大决策不需经由基层政府或村干部批准。实证研究发现,当这些“半独立的社团”具备了社会纠纷调解职能时,就可以有效地削减村庄的大规模群体性上访,而由官方控制的负责治保或民调类的社团却无法达到同样的效果。文章结合实地调查的经验,对该实证发现的现实机理及其政策含义进行了多方面探讨。
  • 作者:

    刘明兴; 刘永东; 陶郁; 陶然

  • 全文[ PDF 659.0 KB ] 2010.25(6)  共有 2106 人次浏览
  • 迈向对员工精神健康的社会学理解
  • [摘要]既有文献回顾表明,影响员工精神健康的因素遍及工作场所内外,包括组织结构调整、雇佣期限、个人特征、工作场所的暴力和虐待、社会心理的工作条件、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等,其中,劳动权益—管理体制构成主要分析维度。而在社会学分析精神健康问题的众多模型中,如行为主义、理性选择和社会生产等,结构—行动是其主要分析维度。基于以上两个维度,本述评试图构建出一个理解员工精神健康的社会学框架。结合现有的中国劳工问题研究,本文指出,劳动权益普遍被侵犯的现实催生了员工的精神健康问题,独特的工厂体制构成员工精神健康问题的根源,流动的劳...
  • 作者:

    郑广怀

  • 全文[ PDF 869.0 KB ] 2010.25(6)  共有 2177 人次浏览
  • 中产小区:阶级构成与道德秩序的建立
  • [摘要]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出现了重大转变,一个新兴的中产阶级逐渐形成。在北京,我们采用民族志的方法对一个中产阶级的住宅小区进行了访谈,并分析小区之内道德秩序的构建:关键要素之一是对“公共”和“私人”的界定与协调。我们试图了解居民们常态下的日常生活,并考察他们内部的“微观政治学”。从如何恰当饲养宠物到区内居民的着装问题,由业主之间讨论的话题,了解到中产阶级如何在社区内打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 作者:

    吕大乐; 刘硕

  • 全文[ PDF 568.0 KB ] 2010.25(6)  共有 2456 人次浏览
  • 社会身份的结构性失位问题
  • [摘要]本文的主题有关转型时期群体性不满的成因。针对“收入差距论”的解释局限,作者试图揭示“结构性失位”对于高学历群体的影响。在回顾文凭教育的传统后,论文展示了高校学生的毕业求职意愿、他们对未来社会身份的预期、过去几年高学位的产出和失业规模、毕业生求职的实际去向、其职业单位和地区类别的变化等数据。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指出,大量高学历青年进入社会时面临的结构进位困难,不断动摇着新成员获得预期身份的稳定秩序,从而影响着该群体的态度和行为,同时,教育作为社会分流稳定器的作用也在弱化。
  • 作者:

    张静

  • 全文[ PDF 1037.0 KB ] 2010.25(6)  共有 2661 人次浏览
  • 发展主义政府与城市落户门槛: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反思
  • [摘要]社会期盼的户籍制度改革目标是自由落户,但改革的实际进程却滞后甚至背离公众预期。本文探讨的中心问题是对户籍制度改革障碍的理解。从发展主义政府的视角检视各地普遍设置落户门槛的体制逻辑,通过投影寻踪模型、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我国46个样本城市的现行落户条件及其关联因素进行分析,构建落户门槛指数评价不同城市落户门槛的高低,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落户门槛的高度与哪些影响因子显著相关,以及不同类别的城市落户门槛影响因子的作用效应。分析结果揭示,在强调增长的经济社会生态下,落户门槛在样本城市存在“质”的共性但有“度”...
  • 作者:

    吴开亚; 张力

  • 全文[ PDF 1167.0 KB ] 2010.25(6)  共有 2707 人次浏览
  • 市场抑或非市场:中国收入不平等成因实证分析
  • [摘要]关于中国收入不平等的形成机制问题,已有研究大体形成两种归因模式,第一种模式主要甚至完全把这种不平等归因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第二种模式则主要甚至完全归因于非市场化机制。本文基于1989-2008年进行的8次全国性住户抽样调查数据,首先运用分组分解方法对这20年中的中国收入不平等的成因进行实证分析,对根据学术界流行的几个主要论断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然后运用基于回归的夏普里值分解分析方法,把通过半对数线性回归发现的对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有显著影响的主要变量纳入一个统一分解分析框架,估计出每一种变量的集中程度对总体收入不...
  • 作者:陈光金 
  • 全文[ PDF 1305.0 KB ] 2010.25(6)  共有 1647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