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国家、资本市场与多元化战略在中国的兴衰——一个新制度主义的公司战略解释框架
  • [摘要]本文采用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组织分析的理论框架,强调外部制度环境(国家和资本市场)在塑造大公司内部结构和战略中的作用,尤其是权力和合法性在组织变革中的关键角色。基于676家中国上市公司2000-2007年间的财务和公司治理数据以及相关深度访谈资料,本研究发现,国家政策和资本市场强有力地形塑了上市公司的多元化或专业化战略。尽管多元化对业绩不利,但我国公司仍热衷多元化并由此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公司多元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国家和资本市场利用其政治和市场权力推行的“最佳”公司战略和组织形式,经由三种“制度同构”机制被企业采纳。本...
  • 作者:杨典
  • 全文[ PDF 958.0 KB ] 2011.26(6)  共有 3168 人次浏览
  • 追踪调查中的追踪成功率研究——社会转型条件下的追踪损耗规律和建议
  • [摘要]本研究将追踪调查的追踪结果成功与否作为研究对象,借助生态学中的标定再捕获理论,使用贝叶斯统计方法,将追踪成功概率分解为样本存活概率和存活样本的追踪成功概率。本文将该方法应用于1989-2009年8轮的追踪调查数据(CHNS),结果从家庭层面和个体层面,均证实了作者提出的中国追踪调查中追踪损耗的城乡差异假设、生命周期假设和社会转型假设。最后作者提出了减少追踪损耗的有关方法和建议。
  • 作者:梁玉成
  • 全文[ PDF 1252.0 KB ] 2011.26(6)  共有 2480 人次浏览
  • 埃及社会运动中的机会结构、水平网络与架构共鸣
  • [摘要]本文源于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埃及2005年与2011年发生的两次致力于推翻穆巴拉克政府的大规模社会运动——“受够了”运动与“一二五”运动——为什么会带来不同的政治效应?本文以社会运动理论视角的分析发现,这两次社会运动在面临的政治机会结构、动员的水平网络方面没有明显区别,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运动架构产生的共鸣程度不同。这种差异进而影响到动员能力,最终产生了不同的政治后果。
  • 作者:

    周明; 曾向红

  • 全文[ PDF 931.0 KB ] 2011.26(6)  共有 2655 人次浏览
  • 公众环境关心的多层分析——基于中国CGSS2003的数据应用
  • [摘要]现有研究更多关注公众的社会、经济特征(如性别、年龄及教育程度等)对环境关心的影响,而忽视所在社区宏观变量和环境关心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运用二层线性模型对公众的环境关心进行个人层次和城市层次的分析。尽管多数环境关心的方差存在于个体的社会、经济特征中,但是我们发现仍然有5%的显著方差可以被城市层次的变量所解释。分析结果表明,在个人层次,年龄、收入、教育水平及性别和环境关心有显著关系;在城市层次,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城市类型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环境关心无显著关系,但所在城市的第一产业比例和工业烟尘排放量与环境关心...
  • 作者:

    洪大用; 卢春天

  • 全文[ PDF 546.0 KB ] 2011.26(6)  共有 2917 人次浏览
  • 牧民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脆弱性——以内蒙古荒漠草原的一个嘎查为例
  • [摘要]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干旱区本身易变的气候条件呈现暖干趋势和更高的不可预测性。面对变化的自然条件,牧民适应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制度是否有利于牧民采取有效的应对和适应策略。本文选择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荒漠草原的一个嘎查为例,基于近40年的气象数据以及两次田野调查数据,从社会脆弱性的两个过程——风险暴露和应对能力——出发,分析案例地牧民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脆弱性。研究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案例地近40年有暖干趋势,协同灾害增多;而草场划分到户和市场机制的引入不仅增加了牧民的风险暴露程度,而且使牧民原有低...
  • 作者:

    张倩

  • 全文[ PDF 1346.0 KB ] 2011.26(6)  共有 2340 人次浏览
  • 中国经验的环境之维:向度及其限度——对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验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维度,也包括了环境这一重要维度。本文通过对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的回顾来重新理解中国经验;通过对中国经验的反思,检讨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的缺陷与局限。中国经验与中国环境社会学存在着休戚相关、互相建构和重塑的关系,对二者互为映照的关系需要予以深入的批判和反思。
  • 作者:包智明; 陈占江
  • 全文[ PDF 453.0 KB ] 2011.26(6)  共有 2056 人次浏览
  • 社会工作专业使命的探讨
  • [摘要]当今世界正迈向后现代,中国正在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建设,本文试图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社会工作专业的使命问题。文章首先对国际社会工作界既有的有关社会工作专业使命的论述做出批判性检视,特别关注后现代的视角;而后作者尝试提出自己的一个后现代社会工作的构形并阐述其使命主张。最后,文章阐述了上述这些讨论对于建构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含义,得出结论应以"遣使者—受任者"关系为据来决定使命。
  • 作者:

    陈涛;

  • 全文[ PDF 757.0 KB ] 2011.26(6)  共有 1977 人次浏览
  • 中国城市的社会阶层与基层人大选举
  • [摘要]与强调用民主价值观、政治效能感解释中国基民人大选举中人们投票行为的思路不同,作者将阶层政治论的基本逻辑用于解释投票行为。该理论的理性选择解释把阶层利益作为核心阐明变量,而阶层政治的社会心理解释则强调阶层认同的不可或缺性。运用逻辑斯蒂回归及检验模型间系数差异的自助法对CGSS2006数据的分析结果,支持了基于这两种解释的研究假设。公职新中产、市场新中产、小业主与自雇者均比工人更有可能参加投票;而这又由其收入更高、更认同中产阶层来阐明;收入越高越认同中产阶层;收入越高、越认同中产阶层就越有可能参加投票。归纳这些...
  • 作者:刘欣; 朱妍
  • 全文[ PDF 2064.0 KB ] 2011.26(6)  共有 2479 人次浏览
  • 法律洞的司法跨越——关系密切群体法律治理的社会网络分析
  • [摘要]当法官(法律)面对村民及其关系密切群体时,对方无结构洞,而自己周边有法律洞,处于不利的网络位置。为此,法官(法律)采取将村长、习惯法和调解嵌入的策略,填补法律洞以提高结构自主性。当法官(法律)面对陌生人群体时,可利用对方存在结构洞以提高结构自主性,但这时的法官(法律)还未处于自己无法律洞而对方有结构洞的最佳网络位置。因此,中国法治最紧迫的任务是实现国家制定法与中国因素的有机融合以填补法律洞。
  • 作者:

    张洪涛

  • 全文[ PDF 897.0 KB ] 2011.26(6)  共有 2348 人次浏览
  • “扩展的临床视角”下企业社会工作的干预策略——以广东D厂的新员工为目标群体
  • [摘要]在劳资冲突愈发严重的当代中国,作为劳资之间的沟通桥梁,企业社会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基于巴尔廓帕尔提出的"扩展的临床视角",结合笔者在广东D厂的实习社工经验,从人与环境的双重改变入手,本文构建了面向新员工的企业社会工作干预策略,阐述了社会工作介入企业所面临的挑战。本文认为,在员工高流失率困扰越来越多企业的情况下,选取新员工进行企业社工干预的尝试不仅具有可行性,也是社工介入企业领域的新契机。 
  • 作者:

    郑广怀; 刘焱

  • 全文[ PDF 576.0 KB ] 2011.26(6)  共有 2663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