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社会学的使命担当——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期刊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综述
  • [摘要]2024年12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社会学研究》《青年研究》两刊编辑部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24年期刊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研究》主编陈光金研究员主持,会议主题是“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
  • 作者:本刊编辑部
  • 全文[ PDF 1284040.0 KB ] 2025.40(2)  共有 1226 人次浏览
  • 以文明为方法:中国社会科学本土化和自主性建设的新路径
  • [摘要]在系统梳理中国社会科学本土化和自主性的不同争论,探讨其分歧的根源和相关概念的关系网络,以及深入阐释社会科学的科学文明二重性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包含文明并强调文明客观性和科学不同层次及边界的全面科学观,以区别于传统的不包含文明且忽视文明客观性和科学不同层次及边界的片面科学观。本研究进而主张以文明为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纳入文明,构建复杂社会科学体系,并对此方法的内涵、优势、基本路径和原则进行了初步探讨,为后续更深入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作者:杨立华
  • 全文[ PDF 1910291.0 KB ] 2025.40(3)  共有 1674 人次浏览
  • 儒家经济伦理与中国经济转型——一个制度—文化耦合性的分析视角
  • [摘要]把工作伦理和消费伦理合并为一个分析单位可以清晰地反映出经济和文化的关系演变轨迹。丹尼尔·贝尔认为,随着新教国家(如美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化演进到一定阶段,注重节俭的消费伦理逐渐背离新教伦理,转向了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与之不同,中国在经历了几十年工业化历程后,工作伦理(勤)与消费伦理(俭)依然还是一体化的。这一差异的根源值得探究。本文运用政府文献分析法,依据制度—文化耦合性的分析视角,探讨了当代中国异于西方新教国家的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演变。
  • 作者:王宁
  • 全文[ PDF 1448900.0 KB ] 2025.40(3)  共有 1314 人次浏览
  • 家、亲密关系与创业——基于T家庭创业史的社会学分析
  • [摘要]本研究从“家”的视角出发,以T家庭的创业史为例,考察了家、亲密关系与创业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虽然社会日益个体化和理性化,但是一些领域的中小型创业仍然与“家”紧密相连,常常依赖于亲密关系。以“家”为场域的亲密关系通过“家计”促成合作共识、“家爱”提供情感支持、“家识”帮助应对风险三个机制影响创业;而利益与亲情的张力又会使得创业者对亲密关系形成新的认知并进而影响创业的再选择。可以认为,创业并非完全“离开家”和极力摆脱亲密关系的过程,而是与家、亲密关系纠缠在一起并保持适度平衡的过程。
  • 作者:梁波、艾莉桦
  • 全文[ PDF 1455880.0 KB ] 2025.40(3)  共有 1419 人次浏览
  • 尺度重构:城市空间治理的社会学分析——以C市2003—2021年的实践为例
  • [摘要]空间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引入尺度重构概念,从空间尺度、关系尺度和治理尺度三个维度展开尺度重构内容和过程的分析。基于对C市2003—2021年实践的分析,本文提出,城市空间治理涉及行政边界与空间结构、权力关系与组织机构,以及协调机制和治理方式的尺度重构,这是国家空间战略布局、治理模式转型和多主体互动博弈的结果。本研究在理论层面上丰富了对空间治理的理解,对于完善尺度重构的中国知识图谱也具有积极意义。
  • 作者:吴莹
  • 全文[ PDF 1535938.0 KB ] 2025.40(4)  共有 1539 人次浏览
  • 家国之间:城市社区工作者的多重身份与社区生成
  • [摘要]本文把社区视为一种经由社会互动不断生成的动态关系状态。社区工作者基于行政、政党、人际的多重身份开展社会互动,促进家国之间的社区生成,通过两重机制构成链接家国的关键“中间群体”:其一,通过多重身份的共时、转换与结合,构造制度化互惠关系,生成社区网络;其二,经由互动融合政治、生活、法理的多重伦理,通过“拟家不是家”的运作生成社区伦理。由此,在面向居民的互动中,社区工作者才有可能通过丰富自身人格产生主体性,这一根本属性是其构成社区政治秩序的关键但又无法被彻底制度化的原因,而构建社区秩序的关键亦在于为其...
  • 作者:纪莺莺
  • 全文[ PDF 1391101.0 KB ] 2025.40(4)  共有 1176 人次浏览
  • 数字时代多社会形态叠加与新公共性的再思索
  • [摘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推动人类社会跃迁至数字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并联式”叠加发展的过程,多种社会形态在当下的中国共时性存在,呈现时间高度压缩、实践高度综合、风险高度共振、制度与文化快速流变等特征。在这种情境下,着眼于“新公共性”这一当代中国社会整合的核心价值纽带,认识数字社会多重主体间的关系,把握数字社会的独特属性与多社会形态相互交织背景下的社会整合逻辑,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至关重要,也凸显了中国社会学认知更新的紧迫性。结合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现实要求,本文指出要与...
  • 作者:李友梅
  • 全文[ PDF 1367041.0 KB ] 2025.40(5)  共有 236 人次浏览
  • 数字生态:概念源流与建构
  • [摘要]借助生态视角理解数字化已成为诸多研究和实践的共识。然而,针对数字生态的理解各不相同且存在歧义,对生态概念的运用也多为隐喻式。在对相关概念和术语进行梳理辨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生态概念的本质内涵,从关联要素、行动主体、互连互动互倚和发展演化四个方面对数字生态概念进行建构,指出数字生态是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相互作用又相对独立的复杂系统,是多主体及多关联要素互连互动,彼此依存、合作和冲突而形成的多层次多结构多形态的整体性动态系统。构建平衡、繁荣的数字生态攸关中国发展和人类共同发展的前途命运。
  • 作者:邱泽奇、乔天宇、宋洁、张平文
  • 全文[ PDF 1388704.0 KB ] 2025.40(5)  共有 212 人次浏览
  • 多重印记、制度积淀与组织演进——关于大学组织的一项扎根理论研究
  • [摘要]以大学为例,本文研究组织如何从自身的历史中寻找其发展的制度资源。本研究使用扎根理论方法,在组织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理论和经验数据之间对话,提炼关于组织演进的新模型。通过多案例研究的复制逻辑,本研究整合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和组织印记理论,提出制度积淀理论。研究发现,大学在发展中主动建构制度资源,以强化其组织能力和潜力。本文以大学组织为研究对象,所提炼的理论也可以推广到其他一些组织类型,用以理解并指导组织的积累式发展。
  • 作者:韩亦、范文、郑恩营
  • 全文[ PDF 1662548.0 KB ] 2025.40(1)  共有 2384 人次浏览
  • 保障凝聚认同?——社会保障建构国家认同的异质性研究
  • [摘要]社会保障是国家认同生成的重要基础,而社会交换是社会保障建构国家认同的一个关键机制。以往研究认为个体纳入社会保障将自然生成国家认同,却未充分讨论不同类型社会保障产生的异质性效应。本文运用社会交换理论,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分析了何种类型的社会保障能起到建构国家认同的作用。研究发现,在供给主体上,纳入以财政补贴为主的国家补助型保障后,民众的国家认同感显著增强;在分配方式上,普惠型与选择型保障对国家认同不具有显著差异;在待遇水平上,认同建构呈现边际递减曲线效应,待遇适中的社会保障发挥着更强的建构...
  • 作者:黄种滨
  • 全文[ PDF 1655657.0 KB ] 2025.40(1)  共有 1692 人次浏览
  • 灵活用工与资本劳动力经营职能的发展——基于弹性积累体制的分析
  • [摘要]灵活用工相关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性的理论分析视野。本文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野的指引下,通过对资本循环过程分析的继承性发展,梳理弹性积累体制下灵活用工与资本劳动力经营职能发展的机制。在弹性生产网络和平台经济下,基于市场需求信息的收集、分析、传递,居于流通阶段(W′—G′)的商品经营资本不断重组生产,从而衍生出对灵活用工的深度需求。企业对灵活用工需求的快速增长进一步导致流通阶段(G—W)资本劳动力经营职能的深化。相关资本主体主要通过规避标准劳动关系约束、按时按质按量供给劳动力来确保生产以灵活、低成本的...
  • 作者:汪建华
  • 全文[ PDF 1583129.0 KB ] 2025.40(1)  共有 1942 人次浏览
  • 内生性关联与乡村环境治理中农民主体性的建构——基于临江县“河道自管”的案例研究
  • [摘要]乡村环境治理面临如何处理好与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关系和如何激活农民主体性的难题。本文从构建人与自然互利共生及政府与农民互益协作的内生性关联这一分析框架出发,基于对临江县“河道自管”的考察发现,融入农民生产生活、吸纳农民智慧和关照农民意愿的实践激活了农民主体性和乡村环境治理活力。农民主体性建构于以农民为主体的责任关联、利益联结与协同联动机制之上。调适好“民”和“治”的边界是维系农民主体性的关键。本文为探索契合乡村社会的环境治理提供了政策想象力。
  • 作者:陈涛、郭雪萍
  • 全文[ PDF 1535063.0 KB ] 2025.40(2)  共有 1243 人次浏览
  • 隐私权的社会建构:网络相亲中的空间博弈与规范协商
  • [摘要]数字技术改变了社会连接的方式,隐私确权成为难题。本文通过考察网络相亲中的隐私规范及其生成逻辑,探讨隐私权所依托的社群关系及其关系伦理。研究发现,在隐私确权的过程中,平台和用户塑造出两种彼此冲突的隐私观,分别是侧重集体安全、强调信息披露的“义务”,以及侧重个人自由、强调信息支配的“自主”。平台通过空间叠加和道德舆论来强化信息识别,用户则通过空间划界和法律动员来弱化信息传播。个人信息通过社群关系形成了“隐”与“显”、“私”与“公”的区分标准,让信息流通的场景性规范成为可能,但社群的自组织属性也造成了...
  • 作者:刘子曦
  • 全文[ PDF 1435995.0 KB ] 2025.40(2)  共有 1645 人次浏览
  • 社会结构的文本大数据测量——以中国社会职业地位变迁为例(1940—2015)
  • [摘要]基于问卷调查的社会结构定量测量存在时间跨度有限、测量维度单一、隐性指标不足等问题。为此本文阐述了一种基于文本大数据,运用自然语言处理算法来测量不同时期的话语结构,进而反映社会结构及其变迁规律的方法。以中国社会职业地位的历史变迁(1940—2015)为例,本文基于书籍大数据,从财富、权力、文化、声望四个维度刻画了职业地位和职业地位结构的历史变迁图景。该方法对传统问卷测量方法形成了重要的补充,为缺乏问卷资料的场景,特别是大历史跨度下的主观观念结构和客观社会结构变迁的测量提供了新的计算社会学工具。
  • 作者:陈茁
  • 全文[ PDF 2760248.0 KB ] 2025.40(2)  共有 1622 人次浏览
  • 数字时代的中国青年文化变迁:趣味模式、社会区隔与平台化
  • [摘要]数字时代与中国青年文化的耦合带来了全新的理论与实证问题。本研究以某青年文化平台的数字痕迹为例,通过“计算扎根”展示中国青年文化的数字境况与变迁。研究发现,平台化的中国青年文化呈现杂食性为主体、单食性并存的趣味模式,并与性别、世代等社会区隔要素具有同源性。进一步考察文化的数字变迁后发现,青年文化平台历经亚文化、多元化与主流化的发展阶段,其背后是宏观社会进程下青年文化实践与平台技术运作的共同作用。青年文化在数字时代的蓬勃发展使其与主流文化的关联愈发紧密,进而成为当代中国文化重要的推动者与创造者。
  • 作者:刘太石
  • 全文[ PDF 2442077.0 KB ] 2025.40(3)  共有 2066 人次浏览
  • 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变迁:基于线上逝者纪念文本的分析
  • [摘要]本文基于公开的线上逝者纪念文本,依据道德的四分类模型,探讨了1950—2019年的道德变迁时期效应和1901—2000年的道德变迁世代效应。研究表明,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变迁呈现“双拐点,两阶段”特征:即时期变迁上的“千禧年拐点”和世代变迁上的“新中国成立世代拐点”;在两个拐点前,自我发展道德水平呈现下降趋势,自我克制、发展型利他和克制型利他道德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在两个拐点后,四类道德则呈现相反发展趋势。本研究描绘了一幅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变迁的历史图景,对过往关于道德变迁的改革开放拐点论和道德滑坡论进行了修正。...
  • 作者:政光景
  • 全文[ PDF 1869803.0 KB ] 2025.40(3)  共有 1066 人次浏览
  •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乡城流动人口住房选择变迁及其影响机制
  • [摘要]本文在经济社会双重转型背景下构建“宏观—中观—微观”多维度研究框架,研究乡城流动人口住房选择变迁及其影响机制。宏观的经济社会转型、中观的制度变迁与人口流动转型、微观的家庭诉求与经济能力分别影响乡城流动人口住房选择的可能性、可及性和可为性。在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转型进程中,中国城乡社会发展经历了乡村工业化、工业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两阶四段式”进程,乡城流动人口的住房选择经历了回乡建房、城租乡建、城乡梯度化住房和城镇多元化住房的变迁。
  • 作者:吴开泽
  • 全文[ PDF 1734273.0 KB ] 2025.40(3)  共有 1460 人次浏览
  • “可见性”的建构:统计数据生产中的央地互动与政企关系变化
  • [摘要]经济统计是国民经济管理的一个中心环节,但社会学界对此尚未深入研究。借助“联网直报”和“下算一级”两项制度改革,我国经济数据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地方政府仍有可能参与统计数据的生产。本文以“可见性建构”为视角考察县域经济统计实践,研究发现,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统计制度改革试图排除地方政府的影响,建立直面企业的“可见性”;而地方政府则通过与企业的互动,运用“数目字技术”予以应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建构了统计领域的“可见性”。这一过程提高了企业的谈判地位,进一步拓展了政企“利益同盟”中“协商共赢...
  • 作者:胡卓炯、朱江华峰
  • 全文[ PDF 1398547.0 KB ] 2025.40(4)  共有 1006 人次浏览
  • 地利与民生:土地财政的双重社会逻辑与房价—消费关系
  • [摘要]面对居民消费困境,城市房价扮演了何种角色是学界长期争论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电商消费大数据证实在住房市场转型期(2013—2017年),房价上涨显著抑制了消费并拉大了消费差距。本文进一步基于社会转型视角,探索并揭示了土地财政模式形塑房价—消费关系的双重社会逻辑:其一,土地财政与房价的交互强化通过增加居民围绕购房需求的信贷和储蓄压力,扭曲了房价—消费关系;其二,土地财政模式脱嵌于民生建设的失衡格局进一步加剧了房价—消费关系的扭曲。这些发现对理解消费困境和加强民生建设的政策调适有理论与经验意义。
  • 作者:魏钦恭
  • 全文[ PDF 1717990.0 KB ] 2025.40(4)  共有 738 人次浏览
  • 中间偏好:量表应答模式的全球测量与文化机制
  • [摘要]不同的文化塑造了多样性的思维方式,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受访者在回答李克特量表时表现出系统性的应答偏好差异。基于1981—2022年、覆盖106个国家或地区、共计43万多份样本的七期世界价值观调查合并数据,本文构建中间偏好指数以测量个体采用中间应答模式的概率。研究发现,不同文化区的中间偏好指数由高到低排列为:东亚儒家文化区>英语文化区和天主教、东正教、新教欧洲文化区>西亚和南亚文化区>拉美文化区>非洲和伊斯兰文化区;儒家文化区中间偏好程度最高的主要原因是受访者更倾向温和应答而非中点应答;但儒家文化区受...
  • 作者:句国栋、陈云松
  • 全文[ PDF 3577804.0 KB ] 2025.40(4)  共有 1428 人次浏览
«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