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劳资均势的生成——基于中高收入国家来华白领劳动者的研究
  • [摘要]通过对中高收入国家来华白领劳动者的调查,本文分析了由迁移方向所调节的国际移民劳动生产体制的形成与运作。当劳动者从原籍国向人均国民总收入更低或相近的国家迁移时,他们有身份和技能溢价,在劳动力再生产方面对资方的依附程度较低,且移入国对他们的就业管理较有弹性。与此同时,劳务中介也塑造了劳方自主性。因此,劳方所处的生产体制存在个体谈判制度,这分散了劳资冲突,助推了劳资均势的生成。本文提供了国际移民劳动生产体制研究的新视角与新路径,拓展了国际移民研究领域的跨国劳务中介研究。
  • 作者:杨旸
  • 全文[ PDF 1576293.0 KB ] 2024.39(5)  共有 2189 人次浏览
  • 金融化如何重构劳动过程——平台金融化与平台劳动者劳动过程研究
  • [摘要]本文通过对网约车司机的田野调查研究发现,网约车平台的金融化对网约车平台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产生了深刻影响,平台会按照金融市场的估值逻辑来组织和重构平台劳动者具体的劳动和生产过程,具体表现为用工的弹性化、劳动工具的金融化与劳动数据的产品化。平台金融化对平台劳动者劳动过程的重构导致平台劳动雇佣关系变得模糊化,并且以加剧劳动者竞争、增加劳动者对资本的依附程度等方式增强了资本对工人劳动过程的控制与管理能力。为了理解工作和劳动是如何变化的,我们有必要在数字化之外考虑金融化这一驱动因素。
  • 作者:庄家炽
  • 全文[ PDF 1536099.0 KB ] 2024.39(5)  共有 2154 人次浏览
  • 观念流:一个分析数字时代信息扩散与观念演化的新视角
  • [摘要]理解数字时代信息扩散需要应对日益增长的社会动态性和复杂性。本研究提出“观念流”分析视角,通过挖掘信息中承载的情绪、集体观和偏见等三种观念,揭示平台观念流动的复杂图景。从平台层面看,三种观念随时间变化构成一个不同速率的多重流动体系。从平台到用户的观念流动看,平台推送的观念虽受外部事件影响不断波动,但用户间的观念差异并未持续扩大、缩小抑或变得混乱,而是呈现“同频共振”的模式。上述发现揭示了信息扩散背后社会事实、平台和用户间的复杂互动机制。观念流对社会复杂动态变化的敏感性和灵活性使其有潜力广泛应用于数...
  • 作者:刘河庆
  • 全文[ PDF 1680813.0 KB ] 2024.39(6)  共有 3243 人次浏览
  • 流动平衡、参与共创与包容竞技——半职业电竞青年的劳动生活方式研究
  • [摘要]中国电竞正在从“社会死角”向“全民竞技”转变。本研究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和半结构化访谈法,在“劳动社会学”和“生活方式运动”双重视野下探讨半职业电竞作为“劳动生活方式”的扩散机制,从扩散动因、扩散过程和扩散效益三个维度审视了半职业电竞劳动模式。该模式的发展围绕着“劳动生活方式”的时间标准、参与门槛与劳动效益而展开,且根植于流动性的生活模态、互联网的参与模式和包容性的身份认同进程三重语境。
  • 作者:赵瑜佩、张毅
  • 全文[ PDF 1513743.0 KB ] 2024.39(6)  共有 2247 人次浏览
  • 结构流动:基于调整—分解的分析策略
  • [摘要]本文系统梳理了结构流动研究在理论支撑、混淆因素控制、概念化、统计模型复杂度以及统计推断等方面的局限,并提出了调整—分解的分析策略。通过综合采用德明—斯蒂芬算法和流动表的三元分解法,这一分析策略直接针对流动表的边际分布构建“反事实”流动表,并以非建模对比的方式呈现结构流动、交换流动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除此之外,潜在的混淆因素可以通过调整的方法予以控制,相关的统计推断可以通过参数分布建模或者自助法来实现。本文通过两个经验示例对这一分析策略进行了呈现。
  • 作者:胡安宁
  • 全文[ PDF 1517211.0 KB ] 2024.39(6)  共有 1728 人次浏览
  • 中国居民的收入与住房地位不一致: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 [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和财富积累机制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本文利用2011—2021年的六轮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讨论已有研究忽视的收入与住房地位不一致的问题。研究发现,当前中国居民的收入与住房地位不一致趋势凸显。在住房金融化、房价上涨的背景下,居民首套住房的购房时机和金融杠杆的使用程度是影响其收入与住房地位不一致的重要因素。此外,中国作为市场化转型国家的制度背景也影响了居民的住房获得,从而对地位不一致产生影响。即使在住房市场化转型后,再分配因素仍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理解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具有...
  • 作者:龚顺
  • 全文[ PDF 1513885.0 KB ] 2024.39(6)  共有 2968 人次浏览
  • 可分割的成员权——一个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分配的多重逻辑
  • [摘要]本文通过考察一个集体经济组织分配股份的实践及其分配逻辑,探讨成员权所包含的集体与成员关系。清产核资使得原先模糊而具有总体性的成员权获得可分割性。在成员权分割过程中,户籍、土地承包、职业等多重逻辑在份额确定标准中塑造出两种互补取向,分别是侧重经济属性、强调可计算的“贡献”,以及侧重人情属性、包含弹性的“情理”。社会对成员权的分割通过份额上的比例设置区分出一个“内外有别”的差序层级。“家”使得不同层级的股份分配逻辑获得了展开的场景和化解张力的可能性。
  • 作者:李泓博
  • 全文[ PDF 1431464.0 KB ] 2024.39(6)  共有 9403 人次浏览
  • 制度环境、企业所有权与连锁网络断裂
  • [摘要]本文研究制度环境变化如何导致组织网络关系断裂。本文基于3764家公司18020名独立董事的追踪数据,使用连续双重差分模型和因果网络估计方法研究发现,在教育部2015年高校独立董事兼任政策实施后,企业网络断裂存在产权和空间双重异质性。国有股份占比越高,企业连锁关系断裂越多,结构洞位置受冲击越大;距离政策出台地越远,连锁网络断裂的所有权差异越小。其原因在于,不同组织面临的合法性压力以及政策执行力度不同。基于关系形成、断裂、重构的演化过程,本文提炼了制度对网络断裂影响的理论框架。
  • 作者:杨张博、高雅婷
  • 全文[ PDF 1595176.0 KB ] 2024.39(6)  共有 1985 人次浏览
  • 事件社会学事件社会学——从“结构—事件”到“关系—事件”
  • [摘要]“事件”是历史学与社会学研究中的关键因素。传统叙事史学对事件的推崇受到20世纪法国年鉴历史学派的检视,尤其是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的质疑;社会学则以事件为切入点,深挖事件背后的社会机制与运行逻辑,揭示事件与结构的辩证关系。从小威廉·休厄尔的事件性时间性与事件社会学研究出发,本文重点考察社会学与历史学对于事件的分析及其与社会结构的关联,剖析“结构—事件”路径的逻辑与得失,发掘事件社会学理论脉络中暗含的关系思维,在迈向“关系—事件”的路径中重新审视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历程,以及历史社会学研究的跨学科旨趣。
  • 作者:

    严飞、刘明轩

  • 全文[ PDF 1432059.0 KB ] 2024.39(1)  共有 5388 人次浏览
  • 职业社会学的新发展:迈向更具包容性的概念与理论框架
  • [摘要]职业社会学对我们理解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变迁,职业社会学研究出现了危机,暴露出其基于英美社会的预设所带来的一系列局限。在此背景下,学者们重新发展了职业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去本质化”地理解职业的概念,反思关于职业的抽象知识和自主性预设,并以更为关系性、情境化的方式理解职业,使职业社会学重新获得了对社会现实的解释力,也更加适用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现实。在此过程中,职业社会学的经验研究也进一步扩展。本文系统梳理了职业社会学这一系列的新发展,进而讨论其对于中国相关研究的意义与启发。
  • 作者:简逸伦、肖索未
  • 全文[ PDF 2426111.0 KB ] 2024.39(2)  共有 6037 人次浏览
  • 医院民族志:理论、方法与本土探索
  • [摘要]医院民族志兴起于二十世纪中叶。在过去的二十余年,它逐渐走出对医院封闭性和内生性的设定,迈向对医院复杂性、多样性和社会嵌入性的追寻。医院不仅为思考人类的脆弱性和生命、意义、权力、结构等概念提供了现实的空间,也为认识医院所在国家与地区的社会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本文从理论和方法两个维度对医院民族志的基本框架进行述评,在此基础上讨论其本土探索的特点和方向,以引导更多既能遵守学术伦理又能提供敏锐洞察力的医院民族志作品出现,也为在其他机构开展民族志研究提供参考。
  • 作者:余成普
  • 全文[ PDF 1353370.0 KB ] 2024.39(3)  共有 4653 人次浏览
  • 气候变化社会学:研究进展及其中国意义
  •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对人类行为、社会结构及社会过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气候变化社会学应运而生,研究气候变化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当前气候变化的社会学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科学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作用、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不平等、全球气候治理和气候变化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创新等五个方面的议题。本文进一步梳理气候变化社会学的中国研究,指出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气候变化社会学是一门前景无限广阔的学科,发展气候变化的社会学研究正当其时。
  • 作者:宋国恺
  • 全文[ PDF 1430981.0 KB ] 2024.39(4)  共有 3812 人次浏览
  • 谁是家里人?——对中国家庭成员界定的调查实验研究
  • [摘要]中国家庭边界的界定是研究中国家庭的理论问题,也是家庭变迁的现实问题和家庭调查的方法问题。本文关注中国人对家庭成员范围的认知可变性及认定标准。通过调查实验本文发现,人们对家庭边界的认知随语境不同而变化;直系亲属关系对家庭关系的认定比共同居住和经济联系更具优先性;代际同住和隔代抚养对主干家庭的认定有重要影响。本文为经典和当代中国本土家庭理论提供了新的实证证据,并以此探讨问卷调查在测量中国家庭边界上面临的挑战。
  • 作者:张春泥、孙妍
  • 全文[ PDF 1507390.0 KB ] 2025.40(1)  共有 3965 人次浏览
  • 城镇家庭住房保有中的责任伦理与经济实践
  • [摘要]本文从家庭责任伦理的角度对普通城镇家庭的住房保有实践进行考察。基于对福建地区有着不同生活经历、工作情况和婚育状况的家庭的访谈发现,普通城镇家庭住房保有的内在动力仍是以家庭稳定延续的责任伦理为基础的,这种动力不仅能在家庭生命周期中进行积累,也能在城镇化进程中持续调适。同时,家庭责任伦理还构成了保有住房的价值来源,延展了弹性预算的策略集合,塑造了资产评估的主观标准,从而生成了独特的家庭住房保有经济实践逻辑。这些发现有益于进一步理解家庭在中国经济社会变迁中的重要位置。
  • 作者:许弘智
  • 全文[ PDF 1578081.0 KB ] 2025.40(1)  共有 1521 人次浏览
  • 权力、利益与价值:城市数字化风险防控的实现机制——基于11座特大城市的调查研究
  • [摘要]为什么经济社会条件相近的城市数字化风险防控存在明显不同?对11座城市17个案例的比较发现,技术应用并非数字化转型实现的充要条件,“权力—利益—价值”机制才是数字化转型的成功密码。其中,权力机制强调主导性行动者权力和势能的提升,其权威性地位越高,数字化转型越能获得各方支持。利益机制关注对关联行动者的激励,行动者之间的收益兼容与风险分摊使数字化转型更为顺畅。价值机制则是依托共识与价值共创来实现数字平台的持续运转。以上发现有助于超越“技术—组织”互构的界面认知,打开数字化转型中组织间关系的理论“黑箱”。...
  • 作者:吴晓林、邢羿飞
  • 全文[ PDF 1612623.0 KB ] 2025.40(1)  共有 2902 人次浏览
  • 示范的效应及其困境:挤压型情境与基层政策执行——石镇乡村振兴的案例研究
  • [摘要]作为治理机制的示范服务于多重治理目标,这导致示范效应的复杂化。从“苗木小镇”的显著成效到“全域乡村振兴”的形式化落地,石镇的案例呈现了乡村振兴基层实践中示范创建与示范效应之间的张力。这一张力的本质是示范效应的目标替代:以政策知识生产和政策模式扩散为目标的任务导向型示范在基层执行时被以政绩竞争为目标的政绩展示型示范所取代。动态的挤压型情境使得基层政府在示范创建阶段和示范应用阶段处于差异化的政策执行情境,进而形塑了基层执行者差异化的政策执行逻辑。挤压型情境及其结构性变迁是示范效应困境的根本原因。
  • 作者:李棉管、苏芮、谭添熙
  • 全文[ PDF 1508599.0 KB ] 2025.40(1)  共有 2205 人次浏览
  • 仁之以为治——以《牧鉴》为个案的社会学研究
  • [摘要]有关传统型权威在传统中国地方治理实践中的基本性格,既有研究尚未在士人心性与治理实践之间搭建根本桥梁。本文通过对《牧鉴》兼及“儒先议论”及“经传之言”的编排方式与内容考察发现,《牧鉴》作为“官箴书”的一种,带有鲜明的理学色彩。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而针对《牧鉴》所引人物事例展开分析,认为州县官作为传统型权威的代表,在其治理实践中必然展现出“教者”“父母之官”及“能吏”三种不同又统一的形象。本文将这种传统治理理想型独特的处理经术与治术关系的方式概括为“仁之以为治”。最后,本文指出《牧鉴》在现代世界必然遭...
  • 作者:王绍琛
  • 全文[ PDF 1506667.0 KB ] 2025.40(1)  共有 1303 人次浏览
  • 通往“未来”的社会学:认识延展与核心议题
  • [摘要]相较于对过去和当下经验的再现,“未来”的重要性被社会学研究忽视,甚至始终未能进入其主流视野。21世纪以来,社会学正在重启对“未来”的研究兴趣,并思考通往“未来”的新认识通道和知识生产方式。当前,“未来”不仅获得了现代意涵,还逐渐成为考察社会变迁中人类能动性和时间开放性的重要认识范畴。围绕“现实未来”“主观未来”“潜在未来”和“替代未来”,未来社会学研究以多元化的研究进路,通往真切的人类未来经验、潜在的社会进程和可欲的发展空间。 
  • 作者:吴越菲
  • 全文[ PDF 1578745.0 KB ] 2025.40(1)  共有 2418 人次浏览
  • 低生育率社会中的家庭结构与育儿功能——基于资源供需视角的实证分析
  • [摘要]本研究基于资源供需视角实证分析了低生育率社会中的家庭结构与育儿功能间的关系,并探讨了家庭情境的调节作用。育儿功能是指家庭调配整合资源以满足育儿需求的能力,本文从经济、服务和时间三个维度对其进行考察。在综合考虑了代际间居住安排的灵活性和家庭成员的流动性之后,本文将家庭结构区分为紧密式(包括凝聚式、灵活式)和松散式。研究发现,紧密式结构家庭的育儿功能优于松散式结构家庭,这在经济维度和服务维度上尤为突出。家庭情境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本研究创建了家庭育儿功能资源供需的分析框架,对家庭结构进行了动态分类,...
  • 作者:宋健、陈文琪
  • 全文[ PDF 1478096.0 KB ] 2025.40(2)  共有 2438 人次浏览
  • 亲属网络视角下的儿童学业成就:影响机制与阶层差异
  • [摘要]在既有代际流动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儿童学业成就阶层差异的研究视角从核心家庭扩展至祖辈与父辈同胞构成的亲属网络,考察亲属网络资源对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机制及阶层异质性效应。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研究发现,在对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过程中,祖辈网络资源和父辈同胞网络资源分别主要通过社会支持机制和价值观形塑机制发挥作用。此外,亲属网络资源能够缩小儿童学业成就的阶层差异,使低阶层家庭的儿童获得更多学业回报。
  • 作者:张骞
  • 全文[ PDF 1533260.0 KB ] 2025.40(2)  共有 1628 人次浏览
«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