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走出“应成一困境”——早期中国社会调查的方法想象与本土策略
- [摘要]20世纪早期中国学者的社会调查实践产生了丰富的成果。由于社会调查的开展困难重重,早期学者应成一甚至有“一个不受调查的中国”之提法。基于舶来“技术”与“中国土壤”的互动,本土学者结合切身的田野经验形成并拓展了社会调查的方法想象,还根据遭遇的“困难”对方法进行调适与修正,并发展出契合社会现实的本土策略。早期中国社会学者不仅以行动扩大了社会调查方法的实际内涵,其学术韧性也是新时代建构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历史资源。
- 作者:何祎金
- 全文[ PDF 1507605.0 KB ] 2024.39(5) 共有 2057 人次浏览
|
|
- 流动的种子——现代育种技术对农业遗传资源权利关系的重塑
- [摘要]现代育种技术实现了种子与基因价值的分离,使品种成为不受农户控制的商品。在绿色革命和基因革命推动下,种子先后经历从本地共有物到全球共有物、再从全球共有物到商品化的私有物的权属转变。尽管农户与之利益相关,他们却相对沉默,其原因在于种子从位空间抽离、进入流空间,形成新的权利关系和劳动分工,从而弱化了农户参与种子选育的能力。农业生物多样性对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有必要重申遗传资源的公共物属性,激励种植者参与在地保护,增强种子供给系统的抗逆力。
- 作者:李静松
- 全文[ PDF 1544584.0 KB ] 2024.39(5) 共有 1985 人次浏览
|
|
- 城乡融合进程中的农商互补机制研究——以安溪茶叶产销为个案
- [摘要]在推进城乡融合的背景之下,如何构建城乡有机连接的机制是一项有待深入研究的议题。不同于以往研究主要从农工互补结构出发的讨论,本文以安溪茶叶产销为个案,探讨农商互补结构推动家与业在城乡两地扎根的现象和机制。伴随茶叶的流动,安溪商人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经营网络,并与地方社会形成农商互补关系。通过对乡缘关系的盘活和超越,茶商推动了生意和家庭在城市的扎根,并在不断的乡村回返中实现了对乡村产业的反哺。流通渠道的数字化赋予了农商互补结构新的意涵,也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 作者:颜燕华
- 全文[ PDF 1488667.0 KB ] 2024.39(5) 共有 2267 人次浏览
|
|
- 数字时代的就业风险分配:制度主义的视角
- [摘要]本文以风险社会的制度主义视角,从失业风险和收入风险两个维度衡量就业风险,构建数字时代就业风险分配的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数字时代影响就业风险存在两种路径:一是数字技术系统通过创造就业和扩大竞争,促使失业风险向收入风险转化;二是在制度系统路径中,人力资本、政治资本和社会资本分别作为市场机制、组织体制机制与关系机制产生相异的分配效应,三者均能降低失业风险,政治资本和社会资本降低收入风险,而人力资本扩大收入风险。本研究进一步显示,数字技术重构了制度路径的作用空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风险分...
- 作者:张顺、吕风光
- 全文[ PDF 1547508.0 KB ] 2024.39(5) 共有 2689 人次浏览
|
|
- 双重涌现与网约车的市场地位获得——基于平台型社会生产结构的分析
- [摘要]本文从平台型社会生产结构的角度系统考察了网约车的市场地位获得及其特殊路径。在平台型社会生产结构的运行中,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开放的交易结构相结合,使平台系统演化为一个复杂系统,并在双向技术赋权的推动下发生双重涌现:其一,在平台企业的基础上涌现出一个庞大的市场。平台市场的涌现意味着在传统市场规制体系之外的市场建构。其二,在平台市场的基础上涌现出一个强大的社会。平台社会的涌现奠定了支持网约车发展的社会基础。平台系统涌现出的市场建构之“形”和社会基础之“势”共同推动了国家对网约车服务的认可、接纳和授权...
- 作者:张兆曙、王朝阳
- 全文[ PDF 1562720.0 KB ] 2024.39(5) 共有 1828 人次浏览
|
|
- 劳资均势的生成——基于中高收入国家来华白领劳动者的研究
- [摘要]通过对中高收入国家来华白领劳动者的调查,本文分析了由迁移方向所调节的国际移民劳动生产体制的形成与运作。当劳动者从原籍国向人均国民总收入更低或相近的国家迁移时,他们有身份和技能溢价,在劳动力再生产方面对资方的依附程度较低,且移入国对他们的就业管理较有弹性。与此同时,劳务中介也塑造了劳方自主性。因此,劳方所处的生产体制存在个体谈判制度,这分散了劳资冲突,助推了劳资均势的生成。本文提供了国际移民劳动生产体制研究的新视角与新路径,拓展了国际移民研究领域的跨国劳务中介研究。
- 作者:杨旸
- 全文[ PDF 1576293.0 KB ] 2024.39(5) 共有 1746 人次浏览
|
|
- 金融化如何重构劳动过程——平台金融化与平台劳动者劳动过程研究
- [摘要]本文通过对网约车司机的田野调查研究发现,网约车平台的金融化对网约车平台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产生了深刻影响,平台会按照金融市场的估值逻辑来组织和重构平台劳动者具体的劳动和生产过程,具体表现为用工的弹性化、劳动工具的金融化与劳动数据的产品化。平台金融化对平台劳动者劳动过程的重构导致平台劳动雇佣关系变得模糊化,并且以加剧劳动者竞争、增加劳动者对资本的依附程度等方式增强了资本对工人劳动过程的控制与管理能力。为了理解工作和劳动是如何变化的,我们有必要在数字化之外考虑金融化这一驱动因素。
- 作者:庄家炽
- 全文[ PDF 1536099.0 KB ] 2024.39(5) 共有 1742 人次浏览
|
|
- 个体社会资本的国际比较——结构跨越和资源获取的双重视角
- [摘要]本文聚焦于个体社会资本的国际差异及其解释机制。基于2017年国际社会调查项目(ISSP),本文使用定位法和资源法测量个体社会资本,并对全球29个国家展开实证比较。研究发现,第一,不同国家的个体社会资本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社会资本建构维持中的结构跨越性和激活动员中的资源获取性。第二,各个国家在经济、文化、社会维度上的整合与分化态势是影响个体社会资本国际差异的制度性力量。以上发现对于理解全球视野下人际交往模式的国际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 作者:李晓光、郭小弦
- 全文[ PDF 2567974.0 KB ] 2024.39(5) 共有 2152 人次浏览
|
|
- 文字与口述——都柳江流域“三王诞”的仪式实践与中介过程
- [摘要]地方社会的礼仪变革与文化传统涉及文字与口述之间的交互关系。本文以清代以来都柳江流域“三王诞”仪式为核心,揭示了礼生、戏师、歌师扮演的文化中介角色如何在仪式实践中将王朝礼法制度与地方文化习俗在文字与口传体系中相互转译,进而在接纳王朝礼制的同时形塑地方文化传统的中介过程。本研究为考察中国西南地区社会文化的历史进程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思考路径,也有助于理解“礼仪下乡”过程中文字与口述承载观念的传播机制。
- 作者:黄瑜
- 全文[ PDF 1510464.0 KB ] 2024.39(5) 共有 1295 人次浏览
|
|
|
|
|
|
- 信心的生产:扶贫扶志行动的社会效应研究
- [摘要]本文以信心的生产为切入点,基于CFPS2012—2020年的数据,对扶贫扶志行动产生的精神力量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扶贫扶志行动不仅具有针对贫困群体的直接效应,还能够外溢并增进非贫困群体的信心,这一效应主要通过环境改善、群体效应和信号传递三个机制实现。研究还表明,对贫困群体来说,信心的增长还未充分转化为具体的内生发展能力。因此,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来说,“扶志”与“扶智”仍是基础,在此之上,基于内生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才能进一步形成和巩固。
- 作者:曾永明、吴琼、蒋国河
- 全文[ PDF 1368084.0 KB ] 2024.39(4) 共有 2878 人次浏览
|
|
- 农业合约何以稳定?——关系结构中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机制
- [摘要]“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约模式不仅是一种市场交易机制,而且是一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机制。本文从“关系合约”的思路出发,揭示了制度化关系和社会关系网络作为一种非科层化的组织控制机制对农业合约稳定的重要影响。受选择性再分配体制下的企业身份、村庄社会关系网络和农民家庭分工机制的影响,小农户与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成了差序化的合约组织模式,这是一种关系化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态。
- 作者:张建雷
- 全文[ PDF 1355608.0 KB ] 2024.39(4) 共有 2256 人次浏览
|
|
- 智能体仿真模拟:推进行动与结构互构研究
- [摘要]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是一个多层次的“行动—结构”二元互构过程。当前理论研究提供了行动与结构二者关系的主观诠释,却往往得不到客观过程的证据支撑;定量研究能够客观揭示状态、趋势方面的变化,但难以收集行动与结构联动的直接数据。智能体仿真模拟(ABM)能够综合理论阐释的灵活性与定量研究的客观性,通过机制研究行动,通过涌现研究“从行动到结构”,通过学习研究“从结构到行动”,推动二元互构研究。ABM通过真实结果拟合和反事实推演拓展了社会学的知识边界。ABM应与理论研究、定量研究联动,共建计算社会学方法生态,助力学术共...
- 作者:吕鹏
- 全文[ PDF 3567188.0 KB ] 2024.39(4) 共有 2543 人次浏览
|
|
- 从自动化技术到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者影响的技能异质性研究
- [摘要]本研究关注体力自动化向脑力自动化发展过程中技术对劳动者影响的技能异质性。研究发现,认知技能是决定技术影响程度的重要因素。从技术替代和技术控制两方面来看,高技能劳动者和低技能劳动者受到的技术替代影响有限;高技能劳动者未受技术控制的显著影响,低技能劳动者则受到更强的技术控制。对比自动化技术和AI大语言模型发现,前者主要影响第二产业,后者主要影响第三产业,且AI大语言模型主要影响女性、青年群体、专业技能劳动者和高阶层人群。在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技术革命背景下,对技术影响的分析和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作者:张咏雪
- 全文[ PDF 2094087.0 KB ] 2024.39(4) 共有 3356 人次浏览
|
|
- 平台地方市场何以形成?——基于义乌市场转型的调查
- [摘要]以义乌市场转型为例,本文揭示一种平台销售与地方经营、中心集聚与全国流散共生的平台地方市场的组织形式。直播电商借助社交媒介将市场网络与人际网络融为一体,形成平台销售对即时供货和流量制造的迫切需要。通过知识生产、制度环境和创业文化的地方性互动,经营者创造出掌控不确定性的“货找人”体系,吸引经营者集聚。平台地方市场的运作进一步强化了市场的流空间形态,个体经营者在外部拉动和内部推动下向四方流散,又通过信息回流与市场倒逼促进平台地方市场再生产。本文借助嵌入性理论深化了对数字经济背景下市场转型的理解。
- 作者:熊万胜、严子泳
- 全文[ PDF 1489365.0 KB ] 2024.39(4) 共有 2642 人次浏览
|
|
- “网”路里的人:移动导航地图建构的劳动空间实践
- [摘要]在媒介化社会中,人的时空感知与媒介技术高度相关,劳动及劳动过程的内涵、外延也随之变化。本文聚焦于平台内置的移动导航地图与网约车司机劳动过程的嵌合关系,以及这一关系生成的空间实践和时空认知。在平台与移动导航地图的合力之下,司机的空间实践在平台劳资空间、导航数字空间和城市物理空间中呈现劳动具身化、时间空间化及空间扁平化等特征。经由数字中介的城市空间及空间实践很难再营造出稳定的“地方感”。
- 作者:徐婧、王婧涵
- 全文[ PDF 1349878.0 KB ] 2024.39(4) 共有 2864 人次浏览
|
|
- “差序格局”:一个理想类型的建构与阐释
- [摘要]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描述了中国社会的一种基础性社会关系结构。本文的目标是将“差序格局”提炼和建构为一个具有分析力的理想类型,从自我中心、身份基础和亲疏有别等三个特征的整体性意义上刻画和阐释一种特定的组织机制。本文提出,差序格局植根于传统宗族(家族)制度,泛化为拟家族制度的表现形式,为在中国社会中处理人际关系和组织起来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差序格局与其他中心概念(如科层制、家产官僚制、家国主义等)既有鲜明对比又有密切关联,为社会组织方式和制度的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概念工具。
- 作者:周雪光
- 全文[ PDF 1344103.0 KB ] 2024.39(4) 共有 6741 人次浏览
|
|
- 中国家庭财富不平等的趋势、来源与驱动机制(2010—2020)
- [摘要]财富不平等已成为超越收入不平等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但目前缺少关于中国家庭财富不平等问题的系统性研究。本研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考察了家庭财富不平等的变化轨迹、资产来源和驱动机制。研究发现,在2010年到2020年期间,家庭财富不平等维持在相对高位,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从构成财富的资产类型来看,住房资产不平等是家庭财富不平等的主要来源,但其作用逐渐减弱,而金融资产不平等的作用不断增强。从驱动机制来看,通过资产投资产生的收入和债务可以加速财富积累,但高阶层家庭具有更强的财富积累能力,从而造成财富的不平等...
- 作者:柳建坤、何晓斌
- 全文[ PDF 1561658.0 KB ] 2024.39(4) 共有 3530 人次浏览
|
|
- 医疗市场化与患者信任——基于各省民营医院发展水平的分析
- [摘要]对于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化究竟会改善还是恶化医患关系,以往研究并未给出清晰的答案。基于增加竞争者组织密度的视角,本研究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考察了民营医院发展水平对患者信任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各省民营医院发展水平与患者信任的关系呈现“U型”效应。各省民营医院发展水平较低会对患者信任产生削弱效应;当其迈入高水平后,则会促进患者信任。此外,当各省民营医院发展水平较高时,会通过对整个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提质降费”作用机制来正向影响患者信任。总之,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民营医院发展的“鲶鱼效应...
- 作者:池上新、张云亮
- 全文[ PDF 1442404.0 KB ] 2024.39(4) 共有 2684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