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信心的生产:扶贫扶志行动的社会效应研究
- [摘要]本文以信心的生产为切入点,基于CFPS2012—2020年的数据,对扶贫扶志行动产生的精神力量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扶贫扶志行动不仅具有针对贫困群体的直接效应,还能够外溢并增进非贫困群体的信心,这一效应主要通过环境改善、群体效应和信号传递三个机制实现。研究还表明,对贫困群体来说,信心的增长还未充分转化为具体的内生发展能力。因此,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来说,“扶志”与“扶智”仍是基础,在此之上,基于内生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才能进一步形成和巩固。
- 作者:曾永明、吴琼、蒋国河
- 全文[ PDF 1368084.0 KB ] 2024.39(4) 共有 3174 人次浏览
|
|
- 农业合约何以稳定?——关系结构中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机制
- [摘要]“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约模式不仅是一种市场交易机制,而且是一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机制。本文从“关系合约”的思路出发,揭示了制度化关系和社会关系网络作为一种非科层化的组织控制机制对农业合约稳定的重要影响。受选择性再分配体制下的企业身份、村庄社会关系网络和农民家庭分工机制的影响,小农户与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成了差序化的合约组织模式,这是一种关系化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态。
- 作者:张建雷
- 全文[ PDF 1355608.0 KB ] 2024.39(4) 共有 2553 人次浏览
|
|
- 智能体仿真模拟:推进行动与结构互构研究
- [摘要]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是一个多层次的“行动—结构”二元互构过程。当前理论研究提供了行动与结构二者关系的主观诠释,却往往得不到客观过程的证据支撑;定量研究能够客观揭示状态、趋势方面的变化,但难以收集行动与结构联动的直接数据。智能体仿真模拟(ABM)能够综合理论阐释的灵活性与定量研究的客观性,通过机制研究行动,通过涌现研究“从行动到结构”,通过学习研究“从结构到行动”,推动二元互构研究。ABM通过真实结果拟合和反事实推演拓展了社会学的知识边界。ABM应与理论研究、定量研究联动,共建计算社会学方法生态,助力学术共...
- 作者:吕鹏
- 全文[ PDF 3567188.0 KB ] 2024.39(4) 共有 2975 人次浏览
|
|
- 从自动化技术到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者影响的技能异质性研究
- [摘要]本研究关注体力自动化向脑力自动化发展过程中技术对劳动者影响的技能异质性。研究发现,认知技能是决定技术影响程度的重要因素。从技术替代和技术控制两方面来看,高技能劳动者和低技能劳动者受到的技术替代影响有限;高技能劳动者未受技术控制的显著影响,低技能劳动者则受到更强的技术控制。对比自动化技术和AI大语言模型发现,前者主要影响第二产业,后者主要影响第三产业,且AI大语言模型主要影响女性、青年群体、专业技能劳动者和高阶层人群。在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技术革命背景下,对技术影响的分析和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作者:张咏雪
- 全文[ PDF 2094087.0 KB ] 2024.39(4) 共有 3919 人次浏览
|
|
- 平台地方市场何以形成?——基于义乌市场转型的调查
- [摘要]以义乌市场转型为例,本文揭示一种平台销售与地方经营、中心集聚与全国流散共生的平台地方市场的组织形式。直播电商借助社交媒介将市场网络与人际网络融为一体,形成平台销售对即时供货和流量制造的迫切需要。通过知识生产、制度环境和创业文化的地方性互动,经营者创造出掌控不确定性的“货找人”体系,吸引经营者集聚。平台地方市场的运作进一步强化了市场的流空间形态,个体经营者在外部拉动和内部推动下向四方流散,又通过信息回流与市场倒逼促进平台地方市场再生产。本文借助嵌入性理论深化了对数字经济背景下市场转型的理解。
- 作者:熊万胜、严子泳
- 全文[ PDF 1489365.0 KB ] 2024.39(4) 共有 3031 人次浏览
|
|
- “网”路里的人:移动导航地图建构的劳动空间实践
- [摘要]在媒介化社会中,人的时空感知与媒介技术高度相关,劳动及劳动过程的内涵、外延也随之变化。本文聚焦于平台内置的移动导航地图与网约车司机劳动过程的嵌合关系,以及这一关系生成的空间实践和时空认知。在平台与移动导航地图的合力之下,司机的空间实践在平台劳资空间、导航数字空间和城市物理空间中呈现劳动具身化、时间空间化及空间扁平化等特征。经由数字中介的城市空间及空间实践很难再营造出稳定的“地方感”。
- 作者:徐婧、王婧涵
- 全文[ PDF 1349878.0 KB ] 2024.39(4) 共有 3268 人次浏览
|
|
- “差序格局”:一个理想类型的建构与阐释
- [摘要]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描述了中国社会的一种基础性社会关系结构。本文的目标是将“差序格局”提炼和建构为一个具有分析力的理想类型,从自我中心、身份基础和亲疏有别等三个特征的整体性意义上刻画和阐释一种特定的组织机制。本文提出,差序格局植根于传统宗族(家族)制度,泛化为拟家族制度的表现形式,为在中国社会中处理人际关系和组织起来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差序格局与其他中心概念(如科层制、家产官僚制、家国主义等)既有鲜明对比又有密切关联,为社会组织方式和制度的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概念工具。
- 作者:周雪光
- 全文[ PDF 1344103.0 KB ] 2024.39(4) 共有 7603 人次浏览
|
|
- 中国家庭财富不平等的趋势、来源与驱动机制(2010—2020)
- [摘要]财富不平等已成为超越收入不平等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但目前缺少关于中国家庭财富不平等问题的系统性研究。本研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考察了家庭财富不平等的变化轨迹、资产来源和驱动机制。研究发现,在2010年到2020年期间,家庭财富不平等维持在相对高位,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从构成财富的资产类型来看,住房资产不平等是家庭财富不平等的主要来源,但其作用逐渐减弱,而金融资产不平等的作用不断增强。从驱动机制来看,通过资产投资产生的收入和债务可以加速财富积累,但高阶层家庭具有更强的财富积累能力,从而造成财富的不平等...
- 作者:柳建坤、何晓斌
- 全文[ PDF 1561658.0 KB ] 2024.39(4) 共有 4033 人次浏览
|
|
- 医疗市场化与患者信任——基于各省民营医院发展水平的分析
- [摘要]对于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化究竟会改善还是恶化医患关系,以往研究并未给出清晰的答案。基于增加竞争者组织密度的视角,本研究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考察了民营医院发展水平对患者信任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各省民营医院发展水平与患者信任的关系呈现“U型”效应。各省民营医院发展水平较低会对患者信任产生削弱效应;当其迈入高水平后,则会促进患者信任。此外,当各省民营医院发展水平较高时,会通过对整个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提质降费”作用机制来正向影响患者信任。总之,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民营医院发展的“鲶鱼效应...
- 作者:池上新、张云亮
- 全文[ PDF 1442404.0 KB ] 2024.39(4) 共有 3067 人次浏览
|
|
- 气候变化社会学:研究进展及其中国意义
-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对人类行为、社会结构及社会过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气候变化社会学应运而生,研究气候变化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当前气候变化的社会学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科学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作用、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不平等、全球气候治理和气候变化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创新等五个方面的议题。本文进一步梳理气候变化社会学的中国研究,指出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气候变化社会学是一门前景无限广阔的学科,发展气候变化的社会学研究正当其时。
- 作者:宋国恺
- 全文[ PDF 1430981.0 KB ] 2024.39(4) 共有 3649 人次浏览
|
|
- 尺度重构:城市空间治理的社会学分析——以C市2003—2021年的实践为例
- [摘要]空间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引入尺度重构概念,从空间尺度、关系尺度和治理尺度三个维度展开尺度重构内容和过程的分析。基于对C市2003—2021年实践的分析,本文提出,城市空间治理涉及行政边界与空间结构、权力关系与组织机构,以及协调机制和治理方式的尺度重构,这是国家空间战略布局、治理模式转型和多主体互动博弈的结果。本研究在理论层面上丰富了对空间治理的理解,对于完善尺度重构的中国知识图谱也具有积极意义。
- 作者:吴莹
- 全文[ PDF 1535938.0 KB ] 2025.40(4) 共有 483 人次浏览
|
|
- 家国之间:城市社区工作者的多重身份与社区生成
- [摘要]本文把社区视为一种经由社会互动不断生成的动态关系状态。社区工作者基于行政、政党、人际的多重身份开展社会互动,促进家国之间的社区生成,通过两重机制构成链接家国的关键“中间群体”:其一,通过多重身份的共时、转换与结合,构造制度化互惠关系,生成社区网络;其二,经由互动融合政治、生活、法理的多重伦理,通过“拟家不是家”的运作生成社区伦理。由此,在面向居民的互动中,社区工作者才有可能通过丰富自身人格产生主体性,这一根本属性是其构成社区政治秩序的关键但又无法被彻底制度化的原因,而构建社区秩序的关键亦在于为其...
- 作者:纪莺莺
- 全文[ PDF 1391101.0 KB ] 2025.40(4) 共有 429 人次浏览
|
|
- 数字经济下网络货运企业的合法性获得机制——基于上市企业LG的社会学研究
- [摘要]传统货运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往往面临合法性缺失的困境。本文以某网络货运企业为例,呈现其获得合法性的三种机制:其一,通过缓冲策略获得基于正式规则的监管合法性;其二,通过让渡策略获得基于利益计算的实用合法性;其三,通过政治关联策略获得基于官方组织认同的认知合法性。每一类行动策略均涵盖多元路径,且企业获得的多类合法性之间亦可灵活转化。本文认为,企业家价值观及其实践会影响具体行动策略的选择,在推动企业合法性建设、建立行业规范乃至稳定社会秩序上均具有相当的潜力。
- 作者:韩继翔、沈垚
- 全文[ PDF 1391127.0 KB ] 2025.40(4) 共有 244 人次浏览
|
|
- 数字平台文化生产者的魅力劳动与调节型劳动控制——以社交媒体的时尚与生活风格博主为例
- [摘要]本文采用深度访谈、生命史研究和网络民族志方法收集资料,研究数字平台时尚与生活风格博主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控制。研究拓展和深化了对魅力劳动的认识,并识别出调节型劳动控制这一新型控制机制。调节型劳动控制的核心是对魅力持续商品化的商业圈的动态运作及其衍生出的层级结构。劳动者被置入开放运作的商业体系中,在既定的关系、规则和框架下持续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转化。利润和数据驱动下调节个性化魅力劳动的控制机制引导自我异化和自我剥削的主体的生成。
- 作者:申超、秦扬光
- 全文[ PDF 1401676.0 KB ] 2025.40(4) 共有 347 人次浏览
|
|
- 不完全义务与责任边界:“踢皮球”现象渐进消弭的逻辑
- [摘要]“踢皮球”现象常见于义务制度安排“不完全”之际,但现有理论对其条件和机制的探讨不足。本文基于义务主体道德身份认知的理想类型,搭建了一组不完全义务下的收益—决策模型与策略组合,以流动儿童教育责任边界厘定为案例,解析了流入地和流出地间“踢皮球”现象渐进消弭的历程。研究发现,不完全义务相继表现为归属身份、承担内容与履行方式等情境维度,与“踢皮球”现象呈现非线性关系;当事人则基于身份认知判断并结合制度回报、关联回报与成本付出来权衡践行义务的可能。本研究拓展了制度不完全的理论视野,“不完全义务”概念有其生...
- 作者:王元腾、严俊
- 全文[ PDF 1418552.0 KB ] 2025.40(4) 共有 382 人次浏览
|
|
- 基层职责过载:一个双层风险转化的分析框架
- [摘要]本文以中小学安全职责为例,探究基层职责过载的结构性根源。基于国家、基层单位与民众的互动关系,构建“双层风险转化”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基层职责过载源于两个层次的风险转化:一是国家与民众间的“事故风险—社会风险”转化,该转化取决于国家责任边界和上下关联程度;二是国家与基层单位间的“社会风险—问责风险”转化,该转化取决于问责导向类型和信息对称程度。当双层风险转化效率均高时,三类风险高度绑定,传统避责策略失效,基层单位被迫采取过载型履责模式。
- 作者:周逸然
- 全文[ PDF 1416787.0 KB ] 2025.40(4) 共有 246 人次浏览
|
|
- “可见性”的建构:统计数据生产中的央地互动与政企关系变化
- [摘要]经济统计是国民经济管理的一个中心环节,但社会学界对此尚未深入研究。借助“联网直报”和“下算一级”两项制度改革,我国经济数据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地方政府仍有可能参与统计数据的生产。本文以“可见性建构”为视角考察县域经济统计实践,研究发现,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统计制度改革试图排除地方政府的影响,建立直面企业的“可见性”;而地方政府则通过与企业的互动,运用“数目字技术”予以应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建构了统计领域的“可见性”。这一过程提高了企业的谈判地位,进一步拓展了政企“利益同盟”中“协商共赢...
- 作者:胡卓炯、朱江华峰
- 全文[ PDF 1398547.0 KB ] 2025.40(4) 共有 308 人次浏览
|
|
- 地利与民生:土地财政的双重社会逻辑与房价—消费关系
- [摘要]面对居民消费困境,城市房价扮演了何种角色是学界长期争论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电商消费大数据证实在住房市场转型期(2013—2017年),房价上涨显著抑制了消费并拉大了消费差距。本文进一步基于社会转型视角,探索并揭示了土地财政模式形塑房价—消费关系的双重社会逻辑:其一,土地财政与房价的交互强化通过增加居民围绕购房需求的信贷和储蓄压力,扭曲了房价—消费关系;其二,土地财政模式脱嵌于民生建设的失衡格局进一步加剧了房价—消费关系的扭曲。这些发现对理解消费困境和加强民生建设的政策调适有理论与经验意义。
- 作者:魏钦恭
- 全文[ PDF 1717990.0 KB ] 2025.40(4) 共有 242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