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制度化的政商关系何以形成?——基于M市的历史性分析
  • [摘要]探究制度化政商关系的形成机理,能够为中国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提供可行路径。本文通过对M市的历史性分析发现,地区政商关系由庇护主义转向制度化是特定产业组织形态、地方科层体系及其精神气质相互形塑的结果。基于利益与信任机制的产业链合作网络和利益联盟赋能商业团体组织化参与政商互动,并助推地方政府进行自我限权、增强政企间的制度联结。制度化政商关系有赖于地区增长联盟的维系和地方科层体系精神气质的革新。
  • 作者:

    叶志鹏、李朔严

  • 全文[ PDF 1437461.0 KB ] 2023.38(5)  共有 3527 人次浏览
  • 改革初期单位制企业破产过程与机制研究——一个产权社会学的分析框架
  • [摘要]本文关注在市场机制和法律体系不健全、企业产权模糊的改革初期,单位制企业破产的具体过程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最初的企业破产是国家因负担过重,借助市场竞争话语“甩包袱”的结果,是有选择的市场化;当时市场既是一套公平竞争的法则理念,也是国家规避风险、推进改革的手段;破产后,“工人是企业主人”的主人翁话语是工人强调身份产权的依凭。转型中的政企关系、职企关系及其动态演化过程形塑了企业产权界定的独特逻辑。
  • 作者:

    王庆明

  • 全文[ PDF 1393449.0 KB ] 2023.38(5)  共有 2222 人次浏览
  • 就业技能与职业分化——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差异及其社会后果
  • [摘要]本文重点讨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民工就业质量高度异质性背后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农民工就业质量的高度分化可以从农民工劳动技能的结构性变化、行业间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差异化特征、新职业新业态所带来的职业高度分化等角度予以解释。在行业技术升级和新职业规模扩大的背景下,有效提高中低技能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对于促进我国在新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具有重要意义。
  • 作者:

    崔岩、黄永亮

  • 全文[ PDF 1469683.0 KB ] 2023.38(5)  共有 2899 人次浏览
  • 空间秩序转变与“家”的扎根与脱根——一项流动摊贩进城案例的社会学研究
  • [摘要]非正规的空间资源为何能让农村流动群体实现家庭再生产,是一项有待研究的议题。本文通过流动摊贩进城案例的研究发现,草根秩序下的空间包容性是摊贩获得谋生地和扎根城市的前提。居住地邻近谋生地的空间安排有利于他们兼顾生计和家务,让成员聚居、代际合作,进而使下一代进城更具可能性。然而,空间秩序正规化的转变可能会封闭草根秩序下的包容性。一旦在谋生地遭遇驱逐,流动群体就难以延续原有空间安排的统合意义,他们在本地的城市化路径也可能由此中断。
  • 作者:

    陈颀、敖雅萱

  • 全文[ PDF 1747440.0 KB ] 2023.38(5)  共有 4526 人次浏览
  • 社会学视野中的政府研究:学术议题与学科传承
  • [摘要]近年来,社会学开展了大量的政府研究,在经验与理论两方面都有明显的学术推进,但社会学开展政府研究的特点与贡献并没有被学界清晰地意识到。本文回顾了中国社会学界较有影响力的政府研究,从组织结构、人员网络、财政过程、组织技术、组织机制五个方面梳理其学术脉络。社会学开展政府研究具有鲜明的风格及独特贡献,体现于综合性分析、社会性分析、情境性分析三个维度。社会学开展政府研究是在传承经典时期的学术思想,同时也在延续中国社会学的学科探索历程。
  • 作者:

    陈家建

  • 全文[ PDF 11458132.0 KB ] 2023.38(6)  共有 3278 人次浏览
  • 算法科层制的兴起及其形态
  • [摘要]在数字时代,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公共决策和公共服务中的广泛应用,算法科层制这一政府管理体制变革正在中国悄然发生。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算法科层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算法功能和算法应用体制两个关键因素,发展了四种算法科层制形态:部门自动化算法科层、部门预测型算法科层、跨部门自动化算法科层和跨部门预测型算法科层。本文通过四个人工智能算法应用案例,实证探究人工智能算法对科层组织权力关系与激励方式、知识信息处理、组织形态以及服务供给模式的影响及其路径,揭示了四种算法科层制形态的差异性及形成...
  • 作者:吴进进、何包钢
  • 全文[ PDF 10917860.0 KB ] 2023.38(6)  共有 4363 人次浏览
  • 任务型组织的科层化——以A市城镇化过程中的组织变迁为例
  • [摘要]任务型组织因特定任务而生,具有临时性和易变性。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即什么因素导致了任务过程中组织形式的选择与变迁。本文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考察了A市在长达20年的任务周期里推进城镇化任务所采取的传统科层制、任务型组织和任务型组织科层化三种组织形式。本文以任务为解释视角,具体界定任务的纵向属性、横向属性和动态属性,以任务属性的组合变迁解释组织变迁。本文认为,任务型组织是政府针对任务激励、任务复杂性和新任务的组织回应,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科层制演变的一种现实途径。
  • 作者:

    管兵、罗俊

  • 全文[ PDF 11110712.0 KB ] 2023.38(6)  共有 2439 人次浏览
  • 不完全考核:模糊与精细混合的政府考核分析
  • [摘要]本文通过田野观察一个税务部门连续三年的考核过程,揭示了考核的复杂运作图景,即受制于政府科层组织的独特制度环境,考核难以完全按照泰勒科学管理的思路来进行精细化考核,而是呈现出模糊与精细并存的混合考核实践。其中,精细化考核只是初步实现了考核目的,之后组织通过模糊运作获得权威控制,缓解了精细化考核的事本主义,具有“模糊的精确性”功能。本研究有助于重新解释考核中的偏差行为、审视单向度的科学管理和呼应国家当前对唯指标论和优绩主义的反思。
  • 作者:

    练宏、陈纯

  • 全文[ PDF 11330874.0 KB ] 2023.38(6)  共有 3327 人次浏览
  • 共同富裕愿景下的幸福感提升:双重公平论的视角
  • [摘要]共同富裕无悖于微观正义,才能激发效率,使个体获得符合微观正义原则的应得预期进而提升幸福感;共同富裕体现宏观正义,才能保障普惠福祉,在宏观层次上降低生活不确定性感知进而提升幸福感。本研究通过分析CGSS2010资料发现,微观公平感与微观正义原则认知显著相关,但与最小化收入差距规则认知无关;宏观公平感与最小化收入差距规则认知显著相关,却与微观正义原则认知无关。宏观公平感和微观公平感均与平均主义原则认知负相关,二者能独立提升幸福感且效应可加。
  • 作者:刘欣、胡安宁
  • 全文[ PDF 1527718.0 KB ] 2023.38(1)  共有 5041 人次浏览
  • 迈向共同富裕的财政再分配——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动态效应与制度逻辑
  • [摘要]分税制以来,地区间财力差距经历了一个从扩大到收敛的动态过程。分税制改革初期,中央实质财政能力仍然不足,对地区间财力差距的均衡力度很弱,地区间财力差距持续扩大。进入新世纪后,中央实质财政能力明显强化,对地区间财力差距的均衡作用显著增强,2005年后区域间财力差距开始逐步收敛。中国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同时蕴含着政治和治理的双重逻辑:中央更关注其政治逻辑,地方政府则面临一个复杂的治理逻辑,二者在实践中存在一定张力,需要有效整合和平衡。
  • 作者:焦长权、王伟进
  • 全文[ PDF 1627016.0 KB ] 2023.38(1)  共有 3567 人次浏览
  • 共同富裕的社会治理之道——一个初步分析框架
  • [摘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需要诸多经济社会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创新蓬勃、产业升级和财税公正是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石,社会保护、社会服务和社会流动是共同富裕的社会支柱。这六个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共同特征在于践行社会治理的理念,实现多方治理主体共建、共治、共享,多种治理机制互补、嵌合、协同。政府、市场和社会协作互动以完善行政机制、强化市场机制、激活社群机制,建立运作良好的社会治理体系,是各领域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
  • 作者:顾昕
  • 全文[ PDF 1579363.0 KB ] 2023.38(1)  共有 3627 人次浏览
  • 为中国式现代化服务:社会学学科建设40年
  • [摘要]从1982年中国大陆最早的一批社会学系复建起,重建中的中国社会学走过了整整40年的学科或专业建设之路。本文根据专业文献、《社会学年鉴》和亲历者的个人传记,辅以40位社会学家的口述史访谈,以改革开放或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为背景,追溯了社会学学科建设的两大时期和若干阶段;讨论了被喻为“五脏六腑”的学科建设基本框架,恪守学科建设宗旨的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实践,以及围绕专业化和中国化展开的两个基本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立足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从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讨论了社会学学科的建设成就...
  • 作者:

    胡洁、周晓虹

  • 全文[ PDF 3209093.0 KB ] 2023.38(2)  共有 4040 人次浏览
  • 地方性与县域现代化实践——基于对太仓与晋江持续近三十年的调查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现代化虽然曾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领跑作用,但总体存在滞后问题,成为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基于对百强县市前十的两个县级市——江苏省太仓市和福建省晋江市持续近三十年的调查,本文探讨了地方性在四个维度上助推县域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地方性的四个维度不但各自具有与县域现代化的适配性,而且相互适配、相互形塑,进一步提升了地方性适配现代化的水平。这背后的关键机制是由地方性滋养出来的社会文化主体性成为推动县域现代化发展和变迁的主导力量。从地方性中寻找社会文化主体性的培育可能,是中国更...
  • 作者:

    王春光

  • 全文[ PDF 12241989.0 KB ] 2023.38(3)  共有 4262 人次浏览
  • 中国县域城镇化再抉择——社会性流动的重大转向与系统性构建
  • [摘要]我国城镇化从以追求收入增长的市场性流动开始转向家庭式就近迁移的社会性流动新阶段。本文基于2011—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年龄—时期—世代效应模型,检视流动人口的主体选择与城镇化政策驱动的互动效应。研究发现,年龄效应呈现“倒U形”轨迹,时期效应体现为“V形”波动中总体向上的态势,世代效应则反映了新生代就近县域城镇化偏好。总体来看,县域流动人口的占比偏低,亟待通过结构性优化构建社会性流动重大转向的系统性方案,以回应国家发展战略,消弭“拆分型生产体制”的形成机制及社会风险,重塑新型城乡关系。...
  • 作者:

    刘建娥、凌巍

  • 全文[ PDF 10954741.0 KB ] 2023.38(3)  共有 3309 人次浏览
«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