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儒家的社会理论建构——对偶生成理论及其命题
- [摘要]儒家的人伦思想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已逐步走入了社会科学范畴。其中“关系本位”成为社会学家研究的核心。然而,对于“关系”的理论建立是否需要借助西方社会理论或放入本体论与认识论去讨论,关系到该理论建构的方向选择。有研究表明,以天人合一为框架的中国文化偏重于关联宇宙论,即以阴阳关系构成来认识世界。本文就此提出,儒家的社会理论是由“对偶生成”为起点建立的一种具有价值导向性的关系运作理论。
- 作者:
翟学伟
- 全文[ PDF 1305.0 KB ] 2020.35(1) 共有 3547 人次浏览
|
|
- 扎根理论的历史与逻辑
- [摘要]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论路径,扎根理论对近五十年来的西方学界和近二十年来的中国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但是不少研究者对它的理解和运用仍不够清楚、合理。本文详细回顾扎根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归纳其核心技术特征与研究逻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澄清和总结扎根理论的内部分歧以及相应的方法论问题。作为与社会学亲缘最近的质性研究策略,扎根理论的优势和困境是由美国社会学的学科特性所决定的。
- 作者:
吴肃然、李名荟
- 全文[ PDF 1389.0 KB ] 2020.35(2) 共有 8409 人次浏览
|
|
- 儒家思想中的“关系”逻辑——“伦”字界说及其内在理路
- [摘要]本文在潘光旦先生对“伦”字研究的基础上对儒家关系理论进行了思想史探源,展现其从“类别”到“关系”、从“经验”到“伦理”的逻辑演绎过程。借助对儒家相关典籍的进一步分析,本文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五伦”概念与“亲亲”“尊尊”两个原则有关。这两个原则在日常实践中又表现为对“恩”和“义”的考量,这种考量区分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种不同的行动原则。由此,本文深化了对“五伦”在经验上的概括性的理解。
- 作者:
秦鹏飞
- 全文[ PDF 1374.0 KB ] 2020.35(1) 共有 3768 人次浏览
|
|
- 制度惯性、地方领导人更替与财政支出结构变动
- [摘要]本文基于地方党政领导人换届视角,使用1996-2018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L-峰度识别财政支出的结构变动模式。研究发现,经济建设、科教文卫支出符合间断平衡模式,而公共安全支出符合渐进主义模式。对于间断平衡类支出,现任地方领导人任期越长,与制度惯性的摩擦变大,与前任地方领导人在任期间的平均支出结构偏离越大;而对于渐进主义类支出,地方领导人因素并不能产生显著影响。本文也讨论了新任地方领导人调整支出结构的动机。经济建设支出比例方面,新任领导人更加倾向于“力争全国之上游”,而科教文卫的支出目标则是“趋于全国之...
- 作者:
姚东旻、朱泳奕、余凯
- 全文[ PDF 2056.0 KB ] 2020.35(2) 共有 3826 人次浏览
|
|
|
|
- 重新发现“再生产”:从劳动到社会理论
- [摘要]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在批判性继承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双重生命生产”和妇女解放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是如何以家庭和亲属关系为基础实现再生产,并与资本主义制度维系相关联的。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视角揭示了生产与再生产之间的“分离—依赖”矛盾,对理解和分析人口结构和生育政策调整背景下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性别、家庭与劳动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 作者:李洁
- 全文[ PDF 13192.0 KB ] 2021.36(1) 共有 8175 人次浏览
|
|
- 中国的人类学本体论转向及本体政治指向
- [摘要]本文以人类学本体论转向为背景和对话对象,讨论与此现象有关的中国人类学及其实践指向。本文对本体论进路的选择性梳理体现出中国人类学在这一多源思潮中的特别视角。本文认为,本体论转向是由多来源的实践活动引发的运动,本体政治以及当下的积极行动人类学或直接行动是其在现实层面的回响。本文最后讨论中国人类学的本体论视野,强调中国的本体论人类学研究具有自己的知识来源和实践动力。文章以日常语言视角下的地势研究为例,讨论这一论说与金岳霖日常语言实在论的契合及其与当代日常语言哲学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对当下的人类学学者...
- 作者:朱晓阳
- 全文[ PDF 15107.0 KB ] 2021.36(1) 共有 4903 人次浏览
|
|
- 转向、重构与余问——当代法国个体社会学的进路
- [摘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个体社会学在法国日渐兴起。出于对社会变迁和已有理论的反思,个体社会学学者试图摆脱整体主义的视域,构建新的研究实践。他们一方面从个体的自我解构、经验组建、自主团结出发,分析主体性对现实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考察个体化进程对个体的影响来探究人际关系和结构系统的生成逻辑与内部矛盾。其分化的视角与立场逐渐形成了“诠释型”和“批判型”两种思路,也衍生出有关方法论、应用性与理论基质的争议与余问。
- 作者:吴真
- 全文[ PDF 12948.0 KB ] 2021.36(1) 共有 3848 人次浏览
|
|
- 经典社会理论与比较历史分析——一个批判性的考察
- [摘要]比较历史分析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美国社会科学界开始兴盛的一个跨学科研究范式,其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欧洲经典社会科学传统。本文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梳理了比较历史分析的欧洲经典传统的奠基、在美国学界发生的“扳道”以及复兴的过程,剖析了以摩尔和斯考切波为代表的美国比较历史分析主流学界对马克思、韦伯等经典传统的理解方式,批评了美国学界过度化约经典理论的复杂性带来的“中层理论化”问题,并面向中国学界提出了比较历史分析再造的新起点。
- 作者:应星
- 全文[ PDF 1379701.0 KB ] 2021.36(2) 共有 5930 人次浏览
|
|
- 大数据和结构化数据整合的方法论——以中国人脉圈研究为例
- [摘要]本文以人脉圈层研究为例,将抽样调查得到的扎根真相与在中国广泛使用的一款社交软件A的大数据结合,建立人脉圈分类模型。在理论、数据挖掘、回归模型和分类预测模型及其解释工具的对话中,通过一次次抽样取得扎根真相,进行一轮轮的模型校准,发展出越来越精准的预测模型。本案例展示的大数据与结构化数据整合的研究范式是社会科学理论导引下的大数据研究方法论的实践。
- 作者:罗家德、高馨、周涛等
- 全文[ PDF 1795324.0 KB ] 2021.36(2) 共有 5213 人次浏览
|
|
- 从理想到现实:“涨价归公”的实践与困境
- [摘要]由地方政府垄断农村土地增值收益的制度安排被认为实现了“涨价归公”。本文认为,这一制度安排不仅不符合“涨价归公”的一般制度形态,与其类似的某些特征也是国家在实施耕地保护和城市化发展战略中所产生的制度意外。而且,这一制度安排因为内含着中央与地方博弈的空间和法律体系的冲突而具有不稳定性。一旦用“涨价归公”的话语为其正名,将使其获得价值合理性,对集体土地进行更大幅度的赋权让利改革将面临合法性困境。作为一种理论学说和社会想象,土地涨价归公话语的持续存在显示出中国土地制度转型的复杂性。
- 作者:郭亮
- 全文[ PDF 2945419.0 KB ] 2021.36(3) 共有 3567 人次浏览
|
|
- 地方身份的规划叙事——一个乡镇城市化的案例
- [摘要]本文梳理了城市规划在由国家主导的城市化中的三种角色及其作用,并以B镇为例,讨论了规划通过未来谋划和领土治理的显在技术进行身份叙事的潜在功能。由于地方身份意味着发展的权力与资源,B镇运用规划及其四个特征进行身份叙事,获得了上级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认同,进而突破国家对建设用地的控制、建设资金的不足和农民对征地的抗议等诸多困境,成功实现了城市化。以身份叙事为特征的规划也因此成为基层政府谋求发展的权力工具。综合社会学、地理学与城市规划的相关研究,本文指出,运用规划进行身份叙事成为地方在尺度化过程与尺度政治中...
- 作者:李阿琳
- 全文[ PDF 2586775.0 KB ] 2021.36(3) 共有 3484 人次浏览
|
|
- 控制与合法化——中国私营企业建立党组织的机制分析
- [摘要]为更好发挥非公经济的作用,党和政府近年来大力推进私营企业党建工作。本研究表明,私营企业党组织建设是控制逻辑和合法化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人决策企业与家族企业强调内部控制,建立党组织概率更低,而对政府资源依赖性更高的企业更可能成立党组织。在合法化逻辑下,私营企业的党组织覆盖率不断增加,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这种趋同的结果既是因为国家的有力推动,也是因为私营企业主的认知框架经过形塑后的主动改变和模仿。
- 作者:朱斌、苗大雷、王修晓
- 全文[ PDF 1892884.0 KB ] 2021.36(3) 共有 4475 人次浏览
|
|
- 国家工业理解能力:基于中国铁路机车与汽车产业的比较研究
- [摘要]本文采用信息的视角来剖析“国家工业理解能力”,即国家通过特定结构从工业中获取信息,进而建构其理解工业活动的能力。这一能力为国家发展有效的产业政策提供了知识基础。国家在特定产业中的管理结构是否能长期存续、是否能实现对工业功能的有效覆盖是该问题的关键。本文通过比较1949-2005年的中国铁路机车和汽车产业对以上观点进行了检验,由此把人们对国家能力的关注从政策制定与执行前移至政策决策的信息基础,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 作者:封凯栋、姜子莹、赵亭亭
- 全文[ PDF 2451600.0 KB ] 2021.36(3) 共有 3696 人次浏览
|
|
- 社会治理的国家逻辑:基于警务改革史的分析
- [摘要]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是新时代的重大课题,而警察是国家赖以进行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聚焦警务改革史,可以揭示国家在社会转型不同阶段如何塑造了相应的社会治理模式。传统警务模式嵌入在总体性社会中,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社会的管理。随着社会向多元化、原子化和风险化的转型,在复杂性社会中如何更好地维持和建构秩序成为新的挑战。传统警务模式无法适应这一重大变化,新的警务模式则通过以“警务职能扩张”“重点人员管控”和“警务技术下沉”为核心的三重机制回应社会。这一改革的实质是通过技术促进社会治理效能的提升。警务改革史透射了...
- 作者:何艳玲、宋锴业
- 全文[ PDF 2738109.0 KB ] 2021.36(4) 共有 4621 人次浏览
|
|
- 生命历程犯罪学的本土探究:典型罪案与核心原则
- [摘要]生命历程犯罪学是当今极富生命力的犯罪学研究领域。遗憾的是,这一学科领域在我国犯罪学中尚属一片荒野。生命历程犯罪学的核心原则包括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事件发生的次序选择、人类生活的相互关联以及人类自身的能动能力。这些原则是生命历程犯罪学的心脏。深入探讨我国许多较具时代特征的典型罪案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罪因机制,给我们进一步深入地提炼与提升这些原则的理论思想以诸多经验性的启示。
- 作者:张小虎
- 全文[ PDF 2499917.0 KB ] 2021.36(4) 共有 3608 人次浏览
|
|
- 数字平台、行业重组与群体生计——以公路货运市场车货匹配模式的变迁为例
- [摘要]本文通过公路货运市场车货匹配模式的变迁,考察了数字平台如何对传统行业生产组织方式进行重构。基于车货匹配平台的桥接型匹配使交易从熟人交易转向陌生交易,从议价模式转向竞价模式。探底竞价和较高的交易风险使相关主体的处境遭遇恶化。基于无车承运平台的整合型匹配则通过卡车司机的再组织和熟人交易的再建构表现出一定的赋能作用。平台对货运市场的重塑表明,数字技术虽然具有颠覆传统行业组织方式的强大力量,但是技术作用的方向和力度仍然受到产业政策、政府监管以及行动者抗争等因素的制约。
- 作者:周潇
- 全文[ PDF 2633129.0 KB ] 2021.36(5) 共有 3865 人次浏览
|
|
- 跨越企业边界的科层控制——网约车平台的劳动力组织与控制研究
-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发现,网约车平台看似是依托数字技术匹配信息的“扁平化”市场组织,实则为依托企业规则、数字技术和第三方机构进行管理的市场化科层组织。其凭借垄断地位在企业外部构建了一个由多市场参与主体组成的、层级化的科层控制体系。平台先在企业外部设置岗位并通过合作方式组织生产,之后通过企业规则确保网约车司机和租赁公司行为的可预见性,最终通过数字技术和租赁公司承担司机管理职能并执行企业规则。
- 作者:赵磊、韩玥
- 全文[ PDF 2348348.0 KB ] 2021.36(5) 共有 4027 人次浏览
|
|
- 技术红利共享——互联网平台发展的社会基础
- [摘要]新技术一直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力量。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改变着人类生活,但数字技术应用的基础逻辑仍有待进一步阐明。论文以互联网平台及其催生的分享经济为例,探讨了互联网平台发展的社会基础。研究发现,分享经济及其所依托的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不仅得益于互联网平台技术对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的根本性提升,更在于其技术特性和技术应用方式所构建的技术红利共享扩大了受益群体,拓宽了新技术应用的社会基础。
- 作者:张茂元
- 全文[ PDF 2424385.0 KB ] 2021.36(5) 共有 3714 人次浏览
|
|
- “饭圈”观察:组织特征与圈内外关系
- [摘要]“饭圈”有时因组织公益行动而受表扬,但是经常因“不良粉丝文化”严重损害其社会接受度。作者在田野观察中发现,“饭圈”是主要依赖文化纽带、感情规训并且接受商业资本介入的类组织群体,他们能部分理解社会转型给娱乐业提供的结构性开放机会,但是在理解政策约束和按照公序良俗组织圈内关系与协调圈外关系上表现出明显不足。本研究指出,一方面,“饭圈”需要理解政策界限;另一方面,治理政策也需要保持对类组织的对应度。
- 作者:毛丹、王敬雅、陈佳俊
- 全文[ PDF 2971254.0 KB ] 2021.36(6) 共有 7421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