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过坎”: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疾痛体验
  • [摘要]慢性病患者的疾痛体验是社会科学关注的重要研究议题。本文基于对11名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多阶段深度访谈,致力于探索他们的疾痛体验。研究发现,受访者以“过坎”为其疾痛体验的隐喻表达,这一表达包含了适应症状、重塑自我和调整关系三个层面的叙事,而此一体验的展开是结构、文化和主体能动性互动的结果。“过坎”折射出适应慢性疾痛的复杂性以及在此过程之中患者的体验与策略之异变。
  • 作者:何雪松、侯慧
  • 全文[ PDF 2692.0 KB ] 2020.35(5)  共有 3947 人次浏览
  • 从结构性暴力到生命社会体——艾滋人类学批判的道德谱系
  • [摘要]三十多年来,批判医学人类学家在对全球艾滋治理的批判性参与中彰显了自身的道德形貌。他们追寻社会公义,揭露全球疫情背后的结构性暴力并与之“战斗”,帮助推动向全球普及抗病毒药物的医疗人道主义事业。在现场参与这类人道主义项目的过程中,他们进一步省思到道德实践本身的繁复与暧昧。在救助生命的同时,这项事业也将感染者的生命本身作为献祭,以制造新的全球道德与政治秩序。其中,由道德献祭生成的生命社会体既是全球治理的手段与成果,又内蕴新的道德行动潜能。批判艾滋人类学从对艾滋问题的道德化批判,演变为人类学家置身于道德...
  • 作者:方洪鑫
  • 全文[ PDF 2781.0 KB ] 2020.35(5)  共有 3502 人次浏览
  • 等级辩证法与国家理论——杜梅齐尔的政治人类学思想研究
  • [摘要]印欧社会是由祭司—国王、武士和生产者这三种功能构成的。在对“社会三功能”结构的研究中,杜梅齐尔提出了一项关于国家建立和发展的理论,即等级辩证法。本文从杜梅齐尔的论述出发,比较了巫术性王权和司法性王权的等级辩证关系对罗马、印度、波斯和日耳曼社会制度的塑造方式,以解释印欧文明内部的制度差异性。另外,杜梅齐尔对武士和生产者阶层的分析表明,等级辩证法的运行以第一功能为限,三种功能之间的关系及其整合还存在其他社会学解释机制。杜梅齐尔以印欧经验为基础提出的国家理论为理解、反思和推进现代国家理论提供了新的路径...
  • 作者:赵珽健
  • 全文[ PDF 2502.0 KB ] 2020.35(5)  共有 2654 人次浏览
  • 共同体之爱的政治:近世德国的家国关联
  • [摘要]中国人习以为常的家国关联在西方同样存在类似的形态。本文将这种蕴含伦理维度的家国政治称为“共同体之爱的政治”(简称“爱的政治”),并借此反观近世德国的政治命运。文章从韦伯的宗教类型学出发,结合德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节点考察赫尔德、费希特、黑格尔和韦伯等人的学说,进而发现:德国的“爱的政治”至少可以追溯到路德宗—虔信派保留的“家”的传统,在近代转型过程中又吸纳了自然法—契约政治的现代性因素从而走向君主立宪制。但随着若干关键条件的消失,立宪君主国迅速蜕变为专制帝国;而对自然法—契约政治的形式因素的工具性挪...
  • 作者:李荣山
  • 全文[ PDF 2594.0 KB ] 2020.35(5)  共有 2694 人次浏览
  • 金融化与国家能力——一个社会学的分析框架
  • [摘要]本文从金融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提出金融体系能够集聚资源与形塑不平等结构,从而影响国家能力。通过中国的案例研究,本文构建了一个金融化与国家能力的社会学分析框架,系统探讨了在金融化过程中国家利用金融集权增强国家控制与动员资源能力的机制与途径。国家在塑造金融集权结构的同时,利用多种途径,借助金融体系获得更为强大的资源控制与动员能力。这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等方面的国家治理能力,促进了国家目标的实现。本文认为,金融对国家能力的提升有着独特的作用机制与效应,因此对金融与政治体系关系的社会学探讨具...
  • 作者:刘长喜、桂勇、于沁
  • 全文[ PDF 2284.0 KB ] 2020.35(5)  共有 5292 人次浏览
  • 中国私营企业主多代流动的分源模式
  • [摘要]中国私营企业主已进入代际传承的高峰期,但多数相关研究仍囿于“父-子”两代范式。通过对2016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CPES)截面数据的分析,本文尝试检验私营企业主三代职业地位的多代流动效应。分析表明:(1)第三代的职业地位虽然呈现多样化趋势,但与第二代创业前最后职业地位有着显著相关;(2)私营企业主的地位流动呈现“祖-子”和“父-子”关联并行的局面多代流动效应不仅存在,而且在第一代为市场经营者家庭中更强;(3)职业地位的多代流动效应在年轻世代中呈现强化趋势,而体制地位效应则趋向弱化。这种社会流动的分源模式及其未...
  • 作者:吕鹏、范晓光
  • 全文[ PDF 2106.0 KB ] 2020.35(5)  共有 2930 人次浏览
  • 从“农场”到“城市”——国有农场变迁中的产权交易和身份配置
  • [摘要]城镇化是土地产权和个体身份重新配置的结果。本文提出“产权体制”概念,以指在产权交易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非正式合作关系。城镇化过程中的产权体制包括两个重要的范畴——土地产权和身份产权,二者处于动态的配置和互动状态之中,城镇化通过产权的交易和配置逐步推进。基于Z省S市国有农场G的案例,本文提出了以产权体制解释城镇化过程的路径。国家通过产权配置推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而农场职工、村民等不同主体则希望通过资源交换和权益让渡等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城镇化是对原有基于土地和身份产权、社会组织方式所建立的产权...
  • 作者:黄晓星、蒋婕
  • 全文[ PDF 2716.0 KB ] 2020.35(5)  共有 2717 人次浏览
  • 获得感的概念内涵、结构及其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 [摘要]获得感是检验社会发展成果、评价社会治理成效和民众生活质量的一把重要标尺。本文基于CSS 2013数据库,探索获得感概念内涵、结构及其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支持了获得内容、获得环境、获得途径、获得体验和获得共享五维度的获得感概念结构,证实了获得感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探索获得感概念结构及其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有利于确定获得感指标和编制测量工具,同时也为社会治理政策的制定和民众社会生活质量的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
  • 作者:谭旭运、董洪杰、张跃、王俊秀
  • 全文[ PDF 2079.0 KB ] 2020.35(5)  共有 4369 人次浏览
  • 在禄村书写文明——以圣谕坛为主线的复调民族志
  • [摘要]人类学研究文明社会,不能忽视文献的价值。由田野当地村民创作的文本代表了时人的心声,更应得到重视。《禄村农田》中的圣谕坛是个以谈经、宣讲和阐书为己任的宗教组织,费孝通几次提及这群企图以谈演洞经来消弭日机“炸劫”的绅士,并将他们的生活归结为“消遣经济”。本研究借助坛中民国年间“降下”的鸾书、实地考察和民族志资料来复原禄村玄灵坛的面貌,聆听这一教派关于现代理性和传统道德两方面的声音,以求在经典民族志之外形成一种“复调的民族志”。费孝通对待圣谕坛的态度明显受到韦伯的影响,假如跳出韦伯式的思路,我们会发现...
  • 作者:杨春宇
  • 全文[ PDF 3056.0 KB ] 2020.35(5)  共有 2360 人次浏览
  • 高考录取中的不确定性与教育获得差异——以X省为例
  • [摘要]在教育获得差异的研究中,控制考生学业表现之后,如果性别、民族、城乡等变量系数仍然显著,这些差异是什么机制产生的?在二本线以上,差异是由录取中的不确定性驱动的,而在二本线以下,差异是由不同群体考生对不同层次教育的偏好驱动的。本文采用X省完整高考数据,刻画了不确定性的分布情况、不同社会群体应对不确定性的行为差异以及最终对教育获得差异的影响,并探讨了教育扩张等政策对不确定性的影响。本文研究成果有助于打开教育获得差异生成机制的黑箱,为教育获得差异研究带来新的视角。
  • 作者:

    李代、王一真

  • 全文[ PDF 2620.0 KB ] 2020.35(1)  共有 6256 人次浏览
  • 从地缘多元主义走向话语多元主义
  • [摘要]“社会(科)学本土化”或“去西方化”思潮反对西方知识霸权,主张社会科学知识的多元性,这种诉求具有正当性。但这种诉求是建立在传统实在论的基础之上的,其立场构成了一种地缘多元主义,这种地缘多元主义在追求知识多元性的同时放弃了知识的普遍性,隐含着使知识碎片化的危险。如果我们从话语建构论的立场出发,就能够建构出一种话语多元主义立场。这种话语多元主义在鼓励解构西方社会科学的知识霸权的同时,又允许追求普适性的社会科学知识。
  • 作者:

    谢立中

  • 全文[ PDF 1229.0 KB ] 2020.35(1)  共有 3845 人次浏览
  • 论机制解释在社会学中的地位及其局限
  • [摘要]本文分析了社会学家对机制概念常见的误解、社会机制的关键性质和基本类型,阐明了机制解释的主要弱点。这些弱点包括机制与宏观结构之间的紧张、结构/机制解释与行动者解释之间的紧张、归纳性机制分析与演绎性机制分析之间的紧张,以及机制解释不得不面对的过度决定和重要性多变两个难点。本文旨在帮助读者准确地掌握机制概念,更好地运用机制解释,最终建立起基于机制解释同时又超越机制解释的“中国学派”。
  • 作者:

    赵鼎新

  • 全文[ PDF 1347.0 KB ] 2020.35(2)  共有 6780 人次浏览
  • 目标权衡与过程控制:地方政府创新的行为逻辑
  • [摘要]本文尝试在理论层面建构一个理解地方政府创新行为逻辑的“风险—绩效”分析框架:地方政府在创新行动中有风险规避和行政绩效获取两个具体目标。一方面,地方政府会选取可支配程度高及相关主体认可的要素实施创新,以规避创新风险;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会扩展创新要素规模和增加要素组合程度,以获取行政绩效。以K市社区公益招投标创新为例,地方政府创新的过程可分为创意形成、创新政策转化、政策试点和全面实施四个阶段,地方政府部门在不同阶段权衡目标追求,选择相应的行动策略,并通过严格控制创新过程,最大限度地谋求创新效用。
  • 作者:

    冯猛

  • 全文[ PDF 1396.0 KB ] 2020.35(2)  共有 3601 人次浏览
  • 高等教育使谁获益更多?——2003—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异质性回报模式演变
  •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不同群体获得高等教育回报的模式演变。在积极选择假设和消极选择假设两种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现实,本文提出了“倒U形”回报模式的设想。分析结果表明,从2003年到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回报模式从“波动—中底层激励型”向“稳定—中层激励型”转变,为“倒U形选择假设”提供了实证支持。这种教育回报模式的演变过程说明社会中间阶层已成为高等教育最主要的受益人,表明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制度性结构的变化有益于巩固新兴中产阶层并维持社会结构稳定。
  • 作者:

    郭冉、周皓

  • 全文[ PDF 1792.0 KB ] 2020.35(1)  共有 4573 人次浏览
  • 政府条块差异与纵向创新扩散
  • [摘要]通过考察其地方政府生态环境修复政策十余年的历史演变,本文发现,上级条块部门分别主导的纵向创新扩散模式在运作机制、持续条件与政策效果上有着显著的差异,呈现出“条条创新、块块扩散”的有趣现象。上级条条部门主导的纵向创新扩散模式主要以项目制实现,其影响主要在项目期内有效且效果较弱,但是这一弱影响往往为政策创新提供了空间;上级块块部门主导的纵向创新扩散模式可以通过人事任免等多种机制对下级施加影响,其影响常规有效且效果较强,但是这一强影响往往会抑制基层的政策创新。本文试图运用组织社会学拓展创新扩散理论,展...
  • 作者:

    陈思丞

  • 全文[ PDF 1434.0 KB ] 2020.35(2)  共有 3691 人次浏览
  • 社会变革、生命历程与老年健康
  • [摘要]本研究基于生命历程视角考察了中国老年人童年生活处境与老年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老年时期社会经济水平较高的老年人中,童年不利生活处境所带来的影响减弱乃至消失,而在老年时期社会经济水平较低的老年人中,童年不利处境所带来的影响不仅没有被老年时期社会经济地位所修补,反而与之重叠并相互强化。本研究还通过队列比较分析发现,在老年时期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老年人中,童年不利生活处境所带来的影响在较晚出生队列中相对较大。本文通过中国疾病和健康模式的转型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医疗保障制度的变革对个体生命历程产生的...
  • 作者:

    焦开山、包智明

  • 全文[ PDF 1661.0 KB ] 2020.35(1)  共有 4763 人次浏览
  • 社会学本土化:狭义或广义,伪问题或真现实——兼与谢宇和翟学伟两位教授商榷
  • [摘要]自20世纪初中国社会学建立以来,其学科体系的中国化或本土化就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并在20世纪80年代学科重建后成为人们争辩的焦点。作为一场具有系统性和普遍性的学术运动,社会学本土化涉及如何使这一来自西方的知识体系能够反映我们民族的传统和时代精神,并服务于中国社会的改革和建设。从这一意义来说,自20世纪30年代起,不同时期的社会学本土化或中国化运动都具有鲜明的学术性与实践性向度;而围绕本土化最核心的议题是知识的“跨情境效度问题”,其争辩基础是“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两种立场的对峙。本文作者认为,当今中国深...
  • 作者:

    周晓虹

  • 全文[ PDF 1304.0 KB ] 2020.35(1)  共有 5332 人次浏览
  • 制度何以失灵?——多重逻辑下的捐献器官分配正义研究
  •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器官移植已从人类的幻想变为现实,成为挽救生命的医疗手段。在捐献与移植之间,捐献器官分配的公平性尤为值得关注。本文基于对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以及J市S医院的田野调查,以分配正义相关理论对器官分配的制度逻辑与实践逻辑进行审视,发现本应相互耦合的二者发生了相当程度的脱耦,成为制度失灵的一个典型案例。为解释脱耦机制,本文用制度合理性、制度约束力、场域透明度和价值认同度四个变量对制度场域进行分析,发现当变量值较低时,容易发生制度—实践脱耦,且市场逻辑更易侵入其中,将道德排挤出去,解构了器...
  • 作者:

    李怀瑞

  • 全文[ PDF 1548.0 KB ] 2020.35(1)  共有 3463 人次浏览
  • 作为社会记忆结构的关系型记忆与义务型记忆——知青集体记忆的文化维度
  • [摘要]本文通过对知青群体回忆内容的梳理,归纳出知青集体记忆中的一些结构性特征,进而提出关系型记忆和义务型记忆的概念。具体而言,关系型记忆是指知青的回忆内容多受到“关系”的规制;“关系”往往是触发其历史回忆的关键节点,促成了知青回忆的主流特征。义务型记忆是通过特定类型知青的“忏悔”记忆归纳出来的;一些知青对过失的讲述并不是出于某种兴致,而是来自文化的压力,即来自社会中善必然受到鼓励、恶必然受到惩罚的观念。而关系和义务这两种记忆的结构性特征也是依赖于特定文化结构的,例如关系型记忆背后的文化结构包含着“以和...
  • 作者:

    刘亚秋

  • 全文[ PDF 1341.0 KB ] 2020.35(2)  共有 3128 人次浏览
«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