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记忆二重性和社会本体论——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的社会理论传统
  • [摘要]有关神圣—世俗的记忆二重性是理解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的一条重要线索。哈布瓦赫将记忆神圣性置于世俗性之上,并因此提出社会框架论,呼应了涂尔干的社会神圣性概念,表达了其社会本体论关怀。作为涂尔干学派的传人,哈布瓦赫真正区别和超越涂尔干—莫斯传统之处在于他提出了集体记忆概念,以群体概念具体化了涂尔干的大写的抽象社会概念,并以集体记忆的方式回应了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提出的基本问题,丰富了对复杂社会智识和道德问题的思考。这一研究同时是对集体欢腾和礼物交换概念的进一步发展和充实。而记忆二重性的概...
  • 作者:

    刘亚秋

  • 全文[ PDF 2464.0 KB ] 2017.32(1)  共有 5920 人次浏览
  • 从个体社会资本到集体社会资本——基于融资信任网络的经验证据
  • [摘要]本文提出了从个体社会资本演进生成集体社会资本的两种研究假说:特殊主义的关系运作逻辑假说和社会声望的资格承认逻辑假说,并在企业融资结网形成融资信任网络的具体情景中加以验证。本文发现,亲缘、地缘和业缘等关系情景较为强烈时,特殊主义的关系运作逻辑将会得到强化,企业更倾向于将信任范围锁定于熟悉的特定群体之内,构建小宗派型融资派系。而“门当户对”的类别情景较为强烈时,社会声望的资格承认逻辑将会得到强化,企业更愿意对非特定对象持有较高的社会信任,转而融入更为开放的大规模融资信任网络。在社会关系、社会声望对融...
  • 作者:

    吴宝

  • 全文[ PDF 3710.0 KB ] 2017.32(1)  共有 4515 人次浏览
  • 中国社会组织成长条件的再思考——一个总体性理论视角
  • [摘要]本文构建了一个社会组织功能与成长条件的总体性理论视角。社会组织发挥治理和服务功能需要依赖特定的制度条件,其成长条件镶嵌于治理转型的总体脉络之中。文章以深度案例分析的方式聚焦于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制度实践,发现当前政府购买服务呈现出以体制内需求为导向、就近圈内购买以及悬浮于社区治理网络等特征,致使社会组织赖以发展的重要制度条件处于缺位状态。文章进而提出要高水平发展社会组织必须超越技术治理的既有逻辑。
  • 作者:

    黄晓春

  • 全文[ PDF 2927.0 KB ] 2017.32(1)  共有 9181 人次浏览
  • 代内“文化反授”:概念、理论和大数据实证
  • [摘要]文化反哺”是代际的反向社会化。而本文提出,反向社会化有代际和代内两种模式。随着互联网特别是自媒体的普及,以代内反向传播为特征的“文化反授”现象应运而生,文化的传授者比学习者年轻,但不具有亲子式的代际年龄差异。与代际“文化反哺”相比,代内“文化反授”具有年龄差距趋近化、空间距离扩大化、传承关系多元化、施受身份瞬时化、传播内容选择化和变迁条件虚置化等六大特征。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本文以“网络热词”的传播为例,利用提取自新浪微博和百度搜索2013-2015年的网络热词的每日词频指标进行了实证研究。基于时间序列...
  • 作者:

    陈云松、朱灿然、张亮亮

  • 全文[ PDF 3214.0 KB ] 2017.32(1)  共有 5646 人次浏览
  • 入学年龄限制真的造成了“七八月陷阱”吗?——兼评刘德寰、李雪莲《“七八月”的孩子们》
  • [摘要]西方研究发现,出生月在入学年龄截止日期以前的学生在学业表现上不及出生月在截止日期以后的学生,并将这一“截止日期现象”归因于入学年龄差异所产生的影响。刘德寰、李雪莲的研究《“七八月”的孩子们》也试图在中国展示这一现象,本文则对此提出质疑。利用200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和1992年儿童情况抽样调查,本文检验了截止日期现象能否持续到成年期,以及特定出生月份是否存在入学年龄的选择性这两个问题。本文发现,中国孩子对截止日期的遵从度低且存在选择性,出生月份之间的成就差异不能完全由入学年龄来解释,应考虑其他替代性的...
  • 作者:

    张春泥、谢宇

  • 全文[ PDF 2134.0 KB ] 2017.32(1)  共有 9240 人次浏览
  • 现代性的另类追寻——费达生20世纪20-40年代的社会改革研究
  • [摘要]本文力图呈现一个“技术专家”身份之外的费达生、一个推动社会变革的费达生。作为中国知识界“技术下乡”和“工业下乡”的先行者,她开始了“把合作经营的原则引入中国农村经济的最早尝试”,曾力图以社会实验的方式解决技术现代化和农村经营社会化的难题。本文重点分析了费达生探寻起步于乡间小路的工业化道路、以合作制经济组织抵抗巨型资本、以示范模式为女性在现代经济生产体系中争得一席之地的现代化另类探索。
  • 作者:

    金一虹、杨笛

  • 全文[ PDF 2911.0 KB ] 2017.32(1)  共有 3693 人次浏览
  • 燕京社会学派因何独特?——以费孝通《江村经济》为例
  • [摘要]本文以《江村经济》为例,回答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第一,农工混合是一种独特的中国道路“模式”,还是历史条件限定下的经济形态?第二,燕京社会学派的真正角色,是否是提出这一“本土模式”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本文指出,农工混合的经济形态与一系列社会基础条件的状况有关,《江村经济》采用当时国际社科学界公认的分析逻辑,开启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治学的方式来认识中国的经验现实。故燕京学派作为社会学群体的角色,以现代社会学及人类学在中国的开创建设来概括更准确。其主要特点与其说是本土化道路的提出,不如说是研究角色、议题、方...
  • 作者:

    张静

  • 全文[ PDF 810.0 KB ] 2017.32(1)  共有 4867 人次浏览
  • 江村调查:文化自觉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
  • [摘要]1936年费孝通在吴江开弦弓村进行的江村调查及在此基础上写成的《江村经济》一书,不仅实现了现代人类学对“文野之别”的历史跨越,也切实推进了社会学、人类学及整个社会科学的中国化进程。事实上,无论是对“文野之别”的跨越,还是对社会科学中国化的推动,都与费孝通晚年倡导但青年时代即逐渐养成的“文化自觉”意识休戚相关:就前者而言,成功地实现对自己生存其间的文明社会的洞悉,既有赖于对与汉民族相对应的其他弱小民族的实地考察,更有赖于对来自西方的现代社会科学理论的把握,这两者使得研究者能够相对抽身于自己生存其间的文...
  • 作者:

    周晓虹

  • 全文[ PDF 2720.0 KB ] 2017.32(1)  共有 6365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