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逆成长:农民工社会经济地位的十年变化(2006-2015)
  • [摘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农民工规模增长面临拐点,教育结构有较大改善,绝对收入也还在持续增长。但农民工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属于城市中的边缘群体。本文使用2006-2015年五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综合调查数据,结合年龄—时期—队列分析方法,发现结构改善没有真正提高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农民工的相对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自评反而在下降,呈现“逆成长”态势。因此,本文认为即便是在劳动力供给下降的情况下,依靠市场因素自发调节和纠正农民工受歧视的地位仍难以实现,应该对社会政策的影响加以深刻反思。
  • 作者:

    田丰

  • 全文[ PDF 1703.0 KB ] 2017.32(3)  共有 5240 人次浏览
  • 经济增长与幸福感——解析伊斯特林悖论的形成机制
  • [摘要]本文利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以中国为例分析了伊斯特林悖论的形成机制。本文通过构建一种多元分层动态的幸福感分析范式,分析了主观幸福感形成过程中多变量以及微观幸福变量基于宏观经济发展的条件效应,进而揭示了伊斯特林悖论的形成机制。本文发现,随着宏观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居民的需求类型逐渐由物质型向发展享受型升级,由个人的物质财富所带来的幸福回报不断削弱;另一方面,社会不平等的加剧引发了强烈的相对剥夺效应,消除了由经济发展本身所带来的幸福回报,由此造成主观幸福感水平并没有随经济高速增长显著提升,...
  • 作者:

    李路路、石磊

  • 全文[ PDF 1506.0 KB ] 2017.32(3)  共有 7020 人次浏览
  • 阈值依赖的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以A省某年高考数据为例
  • [摘要]本文基于A省某年高考成绩的总体数据,采用计算方法来模拟扩大招生对优势与劣势地区间升学机会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假设教育扩张是外生的,不与人的行动发生互动,扩张对不平等的影响是先升后降:始于高分段的扩张会导致教育不平等程度上升,精英高校尤为明显;而始于低分段的扩张则会减少教育不平等。由此,本文提出了“阈值依赖不平等”理论。
  • 作者:

    李代

  • 全文[ PDF 2708.0 KB ] 2017.32(3)  共有 3965 人次浏览
  • 江山代有才人出——中国教育精英的来源与转变(1865-2014)
  • [摘要]布尔迪厄、卡拉贝尔等一批西方学者研究论证了精英教育在法、美等国主要用于政治和财富精英群体社会再生产的现实与机制。通过量化分析晚清、民国和共和国时期近150年来教育精英大规模微观数据,本文发现,在国家和社会的历史变迁中,中国教育精英的社会和地理来源非常多元,随着教育传统和考试制度的演变,出现了多次结构性转变,形成了特点迥异的四个阶段。这些历史特征与西方经验显著不同,不仅对中国当代社会阶层与流动影响深远,也是理解中西方社会精英构成与历史发展路径差异的重要基础。
  • 作者:

    梁晨、董浩、任韵竹、李中清

  • 全文[ PDF 2508.0 KB ] 2017.32(3)  共有 8284 人次浏览
  • 农业社会学论纲:理论、框架及前景
  • [摘要]20世纪70年代,农业社会学在西方为挽救农村社会学的危机而诞生。中国当前正处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进程中,农业社会学的破土新生具有重要意义。在追溯其理论传统的基础上,本文建构了这一学科的基本框架,展示了其核心议题。中国农业社会学既可以通过与诸学科的对话交流积极表明自身的学科洞见,为本土社会学及世界农业社会学贡献力量;也可在与农业文明性命攸关的重大问题和关系国计民生的前沿问题上积极发声、实现价值。
  • 作者:

    熊春文

  • 全文[ PDF 1453.0 KB ] 2017.32(3)  共有 8733 人次浏览
  • 迈向行动的环境社会学——基于反思社会学的视角
  • [摘要]本文以反思社会学为视角,从“环境社会学为何”与“环境社会学何为”两个维度,重新检视环境社会学的价值关怀、学科品格、研究伦理和方法论取向。分析发现,环境社会学是一门以环境正义为价值关怀、以实践性为基本品格的社会学分支学科,而本体论和认识论中主客二分的前提预设却从根本上阻档、抑制着环境正义和实践品格的彰显,学科的内部合法性和外部合法性危机由此产生。因此,重构环境社会学的内部合法性和外部合法性的根本之路在于,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双重维度探寻能够在经验层面实现学科旨趣、体现学科关怀、彰显学科品格的研究方法...
  • 作者:

    陈占江

  • 全文[ PDF 1409.0 KB ] 2017.32(3)  共有 4325 人次浏览
  • 传统中国福利实践的社会逻辑——基于明清社会研究的解释
  • [摘要]传统中国福利实践中的福、命、报等观念,不是自在的象征系统,而是作为融生产性与榨取性为一体的文化,渗透于社仓、义庄、义冢、善堂等福利制度的再生产过程中。因此,作为观念形态的象征文化,恰恰是汉人社会基本联结的粘合剂,其生产性和榨取性力量的结合,正是传统中国福利实践的“社会逻辑”。以福、命、报等基本社会范畴为中心的一整套象征体系,将土地权的超经济强制、国家通过贡赋过度汲取农业剩余、融赢利型经纪和保护型经纪为一体的乡绅支配、以“份”为制度形态的诸种地方公共福利实践都整合为一种社会本体论意义上的支配模式,...
  • 作者:

    张佩国

  • 全文[ PDF 2084.0 KB ] 2017.32(2)  共有 3229 人次浏览
  • 子女随迁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感
  • [摘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父母在迁移的过程中选择把子女带在身边,形成了“家庭迁移”模式。相较于“个体迁移”,这种“家庭迁移”的模式是否有利于增进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感?本文在构建效用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利用微观调查数据研究子女随迁对农民工城市融入感的影响效应。使用工具变量和内生转换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发现子女随迁确实显著增进了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感。“家庭迁移”模式下的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意愿、长期定居意愿以及其本地人身份认同感均显著高于个体迁移者。
  • 作者:

    王春超、张呈磊

  • 全文[ PDF 2644.0 KB ] 2017.32(2)  共有 5329 人次浏览
  • “试点”何以失败?——A市生活垃圾“计量收费”政策试行过程研究
  • [摘要]作为一种以局部试验带动整体改革的渐进式治理机制——“试点”,被广泛运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地区的各部门中。已有研究关注的焦点多在该机制的得失,但对“点”——试点的具体承载——着墨不多。本文呼吁把“点”带回试点研究,以分析试点的微观机制——即试点如何内嵌于科层体系之中。本文选取A市生活垃圾“计量收费”试点项目为个案,试图还原一个试点的过程始末,剖析其中各行动主体的利益诉求和行动策略、呈现试点运作的细节和全貌,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试点制对国家治理能力的作用。研究发现,试点过程中行政资源和目标的“漏斗”属...
  • 作者:

    陈那波、蔡荣

  • 全文[ PDF 3087.0 KB ] 2017.32(2)  共有 4649 人次浏览
  • 项目化治理的组织形式及其演变机制——基于一个国家项目的历史过程分析
  •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一个国家项目历史过程的考察,发现在当前的项目化治理中,存在着直控式、承包式、连带式三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上下级政府间在目标设置、资源配备、组织实施、检查验收四个环节的权责分配不同会带来组织形式的演变。不同的项目管理机制对地方政府执行项目的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能出现程序化执行、过度执行、消极执行等现象,从而极大影响项目在地方开展的成效。
  • 作者:

    陈家建

  • 全文[ PDF 2750.0 KB ] 2017.32(2)  共有 4201 人次浏览
  • 爱情与姻缘:两种亲密关系的模式比较——关系向度上的理想型解释
  • [摘要]从亲密关系视角来认识婚姻生活,可以将“爱情”与“姻缘”视为两种不同的理想类型。本文首先从关系向度上讨论婚姻的复杂性,进而提出两种可比较的亲密关系模式:爱情婚姻与缘分婚姻。本文通过比较发现,前者具有个体内在性,比如重视吸引力、理想化、激情等,其延续机制在于加法;后者则重视关系外在性,比如命定、般配、说媒等,其维系机制在于做减法。立足于这两种模式之起点与延展,诸多亲密生活现象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进而实现对此议题的知识建构。
  • 作者:

    翟学伟

  • 全文[ PDF 2715.0 KB ] 2017.32(2)  共有 7191 人次浏览
  • 地方工会“借力”运作的过程、条件及局限
  • [摘要]地方工会既不具有社会动员力量,也不具有行政权力。因此,地方工会只能一方面在组织结构层面,以正式的、制度化的方式向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借力”,并对之进行整合,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在个体行动层面以非正式的、非制度化的方式来协调与借力部门的关系,进而维系和利用这种“合力”来履行其职能。在此过程中,权力、利益、情感和伦理等因素被糅合在一起,看似相互矛盾的公益与私利、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因素却彼此相辅相成。地方工会的这种运作机制直接取决于地方政府对多方利益的权衡,并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再加上地方...
  • 作者:

    吴建平

  • 全文[ PDF 3051.0 KB ] 2017.32(2)  共有 3666 人次浏览
  • 组织忠诚的社会基础:劳动关系“嵌入性”及其作用条件
  • [摘要]既有研究注意到劳动关系具有“嵌入性”特征,但对于社会关系如何产生作用,以及作用的条件尚未深入探究。本研究利用长三角地区“雇主—雇员”匹配调查,结合质性访谈资料,考察了同乡关系对组织忠诚的作用,力图拓新经济社会学中的“嵌入性”命题,探究组织忠诚的社会基础。研究表明,“雇主—雇员”同乡关系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雇员的组织忠诚度,尤其是当这种同乡关系有较高的关系层级与强度时,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作为调节变量会显著影响社会关系的效力,当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增强,社会关系作用会削弱。
  • 作者:

    朱妍

  • 全文[ PDF 2812.0 KB ] 2017.32(2)  共有 3925 人次浏览
  • 包揽式政商关系、本地化用工与内地中小城市的劳工抗争
  • [摘要]当前的劳工研究过于关注珠三角经验,而忽视了“世界工厂”劳资关系的区域差异。本研究基于在内地城市的田野调研资料,详细剖析内地中小城市新兴制造业中独特的政商关系、本地化用工形态和劳工抗争行动。研究发现,虽然受限于地方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干预、分散的劳工生产生活形态,内地的劳工抗争在规模、战斗性、诉求、制度影响等层面与珠三角地区存在差异。但内地的劳工抗争也自有其特点,突出表现为劳动纠纷频发化和日常抵抗普遍化。大量低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内地政府扶持政策下勉强生存,由此导致频繁的劳动纠纷,本地工人的城市化进程和...
  • 作者:

    汪建华

  • 全文[ PDF 3200.0 KB ] 2017.32(2)  共有 3751 人次浏览
  • 从“国家主导”到多元推动——集体协商的新趋势及其类型学
  • [摘要]既有研究普遍认为中国的集体协商是国家主导型模式,但通过在珠三角、长三角和东北等地的田野研究,本文发现,由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工人谈判地位增强以及地方政府和雇主调整自身角色等原因,集体协商已经呈现出多样的类型,正在进入一个多元推动的时代。从程序性规则和实体性规则这两个维度出发,本文建构了一个集体协商的类型学,将集体协商区分为国家主导、工人主导、雇主主导和工会主导四种类型,并从工人实体获利、稳定劳资秩序两个方面对四种类型进行了比较。本文进一步分析了集体协商新类型的形成机制与实践效果,认为不同的...
  • 作者:

    闻效仪

  • 全文[ PDF 2573.0 KB ] 2017.32(2)  共有 3912 人次浏览
  • 事件社会学脉络下的阶级政治与国家自主性——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新释
  • [摘要]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开创了将结构史与事件史结合在一起的事件社会学,即把结构、局势和行动者三个要素折叠在同一时段的事件分析中。除按时间线索展开外,马克思在该书中安排了两条理论线索:明线是历史沿着阶级的革命性不断倒退的方向前行,暗线是国家相对自主性的逐渐呈现。马克思由此将阶级斗争的学说与国家自主性的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对波拿巴政变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事件进行了透彻的解剖,展现了丰富的社会学想象力。
  • 作者:

    应星

  • 全文[ PDF 3355.0 KB ] 2017.32(2)  共有 6945 人次浏览
  • 技术难题、政治过程与文化结果——“瞄准偏差”的三种研究视角及其对中国“精准扶贫”的启示
  • [摘要]“瞄准效率”或“瞄准偏差”是西方社会政策研究和福利效应评估的重要内容。有关“瞄准偏差”的研究可被归纳为三种视角。“技术难题”视角从“瞄准机制的简约性要求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现实”的矛盾出发,认为个体瞄准机制、类型瞄准机制和区域瞄准机制都会面临相应的技术难题,从而导致瞄准偏差的产生;“政治过程”视角从“扶贫的社会福利诉求和国家治理的政治性诉求不完全一致”的矛盾出发,强调政治氛围、政府层级分化以及基层社会治理都可能影响福利资源的分配方向和方式;“文化结果”视角则从“扶贫及社会救助的文化相容性”出发,发...
  • 作者:

    李棉管

  • 全文[ PDF 2592.0 KB ] 2017.32(1)  共有 5741 人次浏览
  • 宗教信仰的代际传递:基于台湾地区的数据分析
  • [摘要]基于台湾社会变迁调查数据(1999-2009),本文描述并分析了我国台湾地区宗教信仰在父母与子女间的代际传递模式,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讨论基督教传统之外宗教流动的模式与逻辑。本文有四点主要发现:首先,信仰的代际传递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宗教(教派)差异。整体而言,母亲对子女的信仰选择影响较大。但对基督徒家庭而言,父亲对子女的影响更大。当父母信仰相同时,该信仰的传递性显著增强。其次,不同宗教的传递能力存在显著差异。道教的传递能力更强,这与西方理论对于弱组织性宗教传递率低的预期相悖。再次,不同宗教之间的距离影响...
  • 作者:

    刘子曦

  • 全文[ PDF 2263.0 KB ] 2017.32(1)  共有 5463 人次浏览
  • 女性家庭权力、夫妻关系与家庭代际资源分配
  • [摘要]通过对CGSS2006家庭卷数据的分析,本文考察了女性家庭权力及夫妻关系对家庭代际资源分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权力机制在家庭资源代际分配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子代家庭中妻子权力越大,子代家庭对父系家长的经济支持越少。同时移情机制也影响着家庭资源代际分配,夫妻感情越好的子代家庭对父系家长和母系家长的经济支持都会越多。夫妻感情除了直接影响家庭代际支持外,还会对家庭权力的作用产生调节作用:夫妻关系越好,妻子的家庭权力对父系代际支持的反向作用则越小。母系代际支持作为一种新兴的趋势,其作用机制显然更为复杂...
  • 作者:

    郑丹丹、狄金华

  • 全文[ PDF 2409.0 KB ] 2017.32(1)  共有 9279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