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福利依赖”是否存在?——中国城市低保制度的一个实证研究
  • [摘要]本文采用“中国城市低保制度绩效评估”项目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探究"福利依赖"在当今中国是否存在。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低保户具有较强的求职意愿。在回归模型构建过程中,作者通过对有健全劳动能力和有部分劳动能力人群的对比分析,发现低保受助者的工作决策主要受到劳动能力、健康状况、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定性研究结果显示,低保金目前起到了重要的救助作用,被访者也显示出了较强的就业与改善生活的意愿。基于定量与定性研究结果,本文认为目前城市低保制度尚不存在“福利依赖”效应。但在前瞻性视角下,不能...
  • 作者:

    韩克庆 郭瑜

  • 全文[ PDF 596.0 KB ] 2012.27(2)  共有 2879 人次浏览
  • 户籍制度改革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研究
  • [摘要]以往关于户籍制度对收入的影响的诸多研究基本上遵循的是工资差异分解模型的思路。然而,将外来人口和本地市民的工资收入差异进行分解,无法克服样本选择性与遗失关键变量带来的偏误。本文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采用新近发展的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来控制样本选择偏误,并采用自抽样法(Bootstrap)法进行统计推断,以克服小样本偏误,试图回答户籍限制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收入影响非常显著,克服选择性偏误之后的负向效应要高于普通回归结果和代理变量回归结果;(2)户籍限制对倾向得分较低的流动人口的收入...
  • 作者:魏万青
  • 全文[ PDF 844.0 KB ] 2012.27(1)  共有 2455 人次浏览
  • 家庭禀赋、家庭决策与农村迁移劳动力回流
  • [摘要]在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情况下,中国“民工潮”和“民工回流”、“民工荒”并存的现象,一直是困扰国内外学术界的难题。本文根据湖北和河南两省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建立农村迁移劳动力回流决策的影响因素模型,从家庭决策的视角分析了家庭禀赋对迁移劳动力回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家庭人力资本越丰富,劳动力越容易选择留在农村就业或者回流农村,但是家庭人力资本值达到一定程度后,农村劳动力又倾向于外出就业。家庭社会资本有助于迁移劳动力外出务工,但是随着家庭社会资本值的增加,那些家庭社会资本更为丰富的家庭的劳动...
  • 作者:石智雷 杨云彦
  • 全文[ PDF 713.0 KB ] 2012.27(3)  共有 2784 人次浏览
  • 个案研究的意义和限度——基于知识的增长
  • [摘要]本文将个案研究的“代表性”问题替换为“超越性”问题,从部分与整体之关系和经验事实与理论之关系两个维度探讨了它的意义和限度。在分析和比较了费孝通的“类型比较法”、格尔茨的“深描说”和布洛维的“扩展个案法”三种研究取向的基础上,本文指出:由于“异质性问题”的存在,个案研究不可能获得对“实体性整体”的认识,因此提出以对“关系性整体”的追求取代之;个案研究的理论定位可以多样化:或是对其所属社会的一般性概括,或是提供一种全新的概念洞察力,或是对既有理论的重建,或是构建情境性理论。因此,对于知识的增长,个案研究的超越...
  • 作者:王富伟
  • 全文[ PDF 691.0 KB ] 2012.27(5)  共有 3220 人次浏览
  • 中庸实践思维体系构念图的建构效度研究
  •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就杨中芳(2010)提出的“中庸实践思维体系构念图”中的13个关键构念加以测量及进行相关分析,藉以探看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否与杨氏构念图的构想一致。同时检验结果也提供了未来修订该图及相关测量工具的方向。这13个关键构念分别为:“两极感知”与“转换感知”的认识世界方式、“待人守则”、“拿捏意识”与“处世信念/价值”的处世原则、“趋势掌握”与“多面性”的择前思考、“整合性”的抉择策略、“和谐性”的抉择执行、“公我意识”与“私我意识”的事后反思,以及“生活满意度”与“安适感”的事后心理状态。厦门大学128名...
  • 作者:

    杨中芳 林升栋

  • 全文[ PDF 749.0 KB ] 2012.27(4)  共有 2138 人次浏览
  • 社会调查质量研究:访员臆答与干预效果
  • [摘要]本文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并行数据和问卷数据,采用事后准实验设计方法,对面访调查中访员臆答及对臆答进行干预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指出访员臆答是面访调查中不可忽视的直接影响调查数据质量的因素;访员的职业特征与臆答的发生比有显著关联,计算机辅助面访调查可以有效监测并干预访员臆答;干预可使臆答显著减少,减少的幅度因访员年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但不因访员性别、教育和职业因素而变化。
  • 作者:

    严洁 邱泽奇 任莉颖 丁华 孙妍

  • 全文[ PDF 490.0 KB ] 2012.27(2)  共有 2368 人次浏览
  • “生存伦理”与集体逻辑——农业集体化时期“倒欠户”现象的社会学考察
  • [摘要]倒欠户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的独特历史现象。它是调和农民生存伦理与实现个体激励最大化这两者之间矛盾的尝试,同时也是新政权“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权力实践。但这种国家权力改造乡村社会的尝试并没有完成其本身的目标。本文在对已有的解释传统与研究路径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强调更应该从“伦理”而非单纯“利益”的角度来理解“倒欠户”,指出“生产队”不仅是一种“生产组织”,同时更是一种“社会组织”,作为“集体”而存在的生产队在农民的心中乃是一种家庭式的存在。正是这种对于集体组织的理解方式,催生了...
  • 作者:孟庆延
  • 全文[ PDF 583.0 KB ] 2012.27(6)  共有 3207 人次浏览
  • 以社会公正奠定社会安全的基础
  • [摘要]中国社会现阶段,社会矛盾问题日益凸显。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核心内容亦即社会公正方面出现了明显的问题。社会公正是社会安全的基础,也是制度安排的基本依据。维护社会公正是缓解贫富差距的重要杠杆。社会公正有利于形成良性互动的社会结构。维护社会公正是形成橄榄型的社会结构的主要途径。只有维护并促进社会公正,才能有效地解决和缓解社会矛盾问题,确保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
  • 作者:

    吴忠民

  • 全文[ PDF 286.0 KB ] 2012.27(4)  共有 2187 人次浏览
  • 理解法团主义——兼论其在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中的适用性
  • [摘要]近年来,法团主义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对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进行理论概括或预测。本文认为,这种概括或预测是不恰当的,究其原因在于,多数使用者在对法团主义的理解上缺乏总体性,从而导致判断上的偏差。本文首先尝试对法团主义进行一种总体性考察,即依次考察其问题指向、观念基础、制度特征和社会基础,在此基础上指出,法团主义作为一种模式并不适合用来对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进行理论概括或预测,尽管二者在观念及制度上具有高度相似性,但后者缺乏前者所必需的社会组织基础。
  • 作者:

    吴建平

  • 全文[ PDF 736.0 KB ] 2012.27(1)  共有 2803 人次浏览
  • 跨国实践中的社会地位补偿——华南侨乡两个移民群体文化馈赠的比较研究
  •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移民通过文化馈赠这种跨国实践极大地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但从我们的观察来看,不同类型的移民群体的跨国实践模式不尽相同。本文借鉴以往国际移民与跨国主义的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社会地位补偿”的范式,对分别来自广东五邑开平与海南文昌下辖两个镇的移民群体进行比较。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移民对于侨乡的文化馈赠不仅受到其个人出国前后社会地位变化的制约,而且还受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特定的祖籍国和移居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中位置的差异,移民群体在移居地的不同社会境遇以及侨乡的地方政府和...
  • 作者:

    黎相宜 周敏

  • 全文[ PDF 753.0 KB ] 2012.27(3)  共有 1977 人次浏览
  • 没有历史的民族志——从马凌诺斯基出发
  • [摘要]马凌诺斯基被认为是现代民族志方法的奠基人。今天,严格意义上的民族志仍然遵循马氏的基本准则。后现代主义的人类学对人类学家的自我身份及其专业实践进行了深刻反思,而功能主义人类学也在后继者那里得到了修正,但是,现场的主客互动依旧是民族志研究方法的核心特征。在人类学走进文明社会后,文献成为田野作业里重要的补充。不过,笔者认为,其实只有田野研究中对于文献的利用,不存在所谓“走进历史田野”之说,历史民族志仅仅是文献而已,其现场感是“别人的”,并非使用这份民族志的人的,而作为当事人的作者没有将其当成“历史民族志”;真正的...
  • 作者:

    张丽梅 胡鸿保

  • 全文[ PDF 668.0 KB ] 2012.27(2)  共有 2566 人次浏览
  • 地域社会学:何以可能?何以可为?——以战后日本城乡“过密—过疏”问题研究为中心
  • [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降,以战后都市过密化和乡村过疏化为背景,日本兴起了以研究地域社会结构、集团构成以及人类行动为主要内容的地域社会学。地域社会学试图超越农村社会学和城市社会学的界限,以城市化背景下“生活社会化”为基本理论前提,以乡村过疏化为研究重点,围绕着“地域生活”、“地域组织团体”、“地域格差”、“地域政策”、“新公共性构建”等问题展开研究,建立起“结构分析”的学科分析范式。地域社会学通过对城乡过密—过疏进程的研究,将城乡关系问题作为空间转换的核心内容,体现了其对人类社会由传统到现代转变的特别关注。在拓展...
  • 作者:田毅鹏
  • 全文[ PDF 580.0 KB ] 2012.27(5)  共有 2184 人次浏览
  • 工厂外的赶工游戏——以珠三角地区的赶货生产为例
  • [摘要]中国沿海地区代工制造产业中的赶货现象挑战了传统的企业组织理论,受制于订单和劳动力市场的高度不稳定,珠三角地区正在兴起的厂内赶货和租户赶货的外包模式与传统的家庭代工模式迥异。赶货代工既不是家庭收入的补充或临时性劳动,也不是产业的后备军,赶工游戏是农民工的自我剥削,工人向上流动的可能性非常低。赶货工与雇主双方在充分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找到自己的平衡点,这种劳资双方“自愿”达成的合作弱化了工人基于工作现场的反抗,也游离于国家的立法保护体系之外。
  • 作者:黄岩
  • 全文[ PDF 527.0 KB ] 2012.27(4)  共有 2308 人次浏览
  • 创新福利模式优化社会管理
  • [摘要]创造适合国情的福利模式,是社会管理成功的基础和奥妙所在。一个好的福利模式要能保持四个基本均衡:经济发展与福利支出的均衡,福利支出中的基础部分与非基础部分的均衡,福利机制中的刚性与柔性的均衡,福利责任结构中的政府与市场、家庭、个人之间的均衡。中国一些富裕农村所搞的集体福利为实现这些均衡提供了实践经验,而这些经验与底线公平理论非常契合。底线公平福利模式具有四个特点和优势:教育为基,劳动为本,服务为重,健康为要。它充分发挥中国优秀文化和社会结构优势,把发展性要素内置于福利模式之中,可以实现社会福利的内外平衡,为社...
  • 作者:

    景天魁

  • 全文[ PDF 313.0 KB ] 2012.27(4)  共有 2158 人次浏览
  • 逻辑、想象和诠释:工具变量在社会科学因果推断中的应用
  • [摘要]工具变量( instrumental variable) 是社会科学定量分析中解决内生性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基于调查数据进行因果推断的前沿方法。本文在简要介绍工具变量的定义、原理及估算方法的基础上,对实证分析中较为常见的五类工具变量进行回顾梳理,为今后研究寻找工具变量提供了参考。同时,对工具变量估计量的权重性特征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实例展示了使用工具变量进行因果推断的基本步骤和要点。最后,就工具变量方法的潜力和局限性进行了剖析。
  • 作者:

    陈云松

  • 全文[ PDF 779.0 KB ] 2012.27(6)  共有 3510 人次浏览
  • 论社会官能征——现代性与微观的爱之政治社会学片论
  • [摘要]现代文明中的日常生活,在科学领域之外,仍然保留着可供我们理解人类构成自身与世界的线索。本文力图以社会学的视角,基于思想史的努力去重新理解弗洛伊德的核心概念“官能症”。弗洛伊德对这一概念的讨论本身即具有极强的社会学性质。不过,由于弗洛伊德缺乏一套对于现代社会的理论性解读,所以这一概念进一步的现代性意涵需要借助于精神分析运动在后来与马克思主义传统以及存在主义现象学相结合的努力中去加以开掘。
  • 作者:孙飞宇
  • 全文[ PDF 797.0 KB ] 2012.27(6)  共有 2013 人次浏览
  • “上下分合轨迹”:社区空间的生产——关于南苑肿瘤医院的抗争故事
  • [摘要]本文聚焦于南苑围绕广安肿瘤医院的抗争故事,将该事件置于城市空间重构与生产的结构性情境下,分析社区空间的生产机制。文章指出,自上而下的空间规划权力在执行过程中隐蔽在市场化的话语体系下,以程序合法性及产权的话语获得垄断地位;而自下而上的抗争以规则、权利等意识为主导,通过“间隙运用”的策略生产出社会空间,但最终服从于空间的霸权体系。作者分析了空间霸权的战略、空间抗争的战术特点,以及上下分合轨迹,将其统合成为社区空间的生产过程。笔者认为,社区空间应该趋向对社会主义空间的生产,才能更好地实现空间正义。
  • 作者:

    黄晓星

  • 全文[ PDF 832.0 KB ] 2012.27(1)  共有 2508 人次浏览
  • 风水、宗族与地域社会的构建——以清代黄姚社会变迁为中心
  • [摘要]在帝国时期,风水是乡村民众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既投射着地域社会的权力秩序,亦反映了国家制度与民间文化的结合。历时性地探讨风水话语的演变,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侧面了解到民众空间观念与地域社会构建之间的复杂互动过程。本文试图以清代广西昭平县黄姚街的风水演变为个案,分析府江流域社会在逐步整合至王朝权力体系的过程中,当地民众围绕着开户立籍、地方团练等重大历史问题,如何透过空间观念的不断重述来创造与组织其社会生活。
  • 作者:麦思杰
  • 全文[ PDF 734.0 KB ] 2012.27(3)  共有 2571 人次浏览
  • 利益分化与居民参与——转型期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困境及其理论转向
  • [摘要]城市基层社会的参与者分为生计型参与者和权责型参与者两类。在基层社会管理实践中,代表国家的权责型参与者与代表社会的生计型参与者内部均存在着利益分化。权责型参与者处于强势地位,可以在部门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自由切换;生计型参与者处于弱势地位,相互间的利益冲突却使“社区自治”"陷入需要权责型参与者重新介入才能达成的尴尬境地。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秩序建构中的“悖论事实”要求我们的理论研究必须转向——从规范理论走向实证理论。
  • 作者:王星
  • 全文[ PDF 463.0 KB ] 2012.27(2)  共有 2452 人次浏览
  • 我国2000-2009年腐败案例研究报告——基于2800余个报道案例的分析
  • [摘要]基于一家中央法制报刊2000-2009年的腐败案件报道,本文试图通过数据来观察我国腐败现状及特征。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腐败规模处于上升状态,政府采购、工程承包成为腐败高发案件领域。土地腐败案件更为突出。同时,处、厅局级干部成为腐败的高危人群,不仅是受贿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等问题的主体,还是索贿案的主要查处对象。因此,我国廉政建设更趋复杂和艰巨。为此本文提出若干廉政治理的对策。本文也指出腐败数据研究的难点及局限性。
  • 作者:

    公婷 吴木銮

  • 全文[ PDF 912.0 KB ] 2012.27(4)  共有 2875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