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国家、制度与工人阶级的形成——西方文献及其对中国劳工问题研究的意义
  • [摘要]汤普森所代表的研究传统颠覆了经济决定论和结构简约论的观点,强调了历史、文化和经历在工人阶级形成中的作用。这一研究传统也启发了一些西方政治学家和政治社会学家去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工人阶级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国家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本文通过介绍他们的若干主要观点,指出"国家变量"对于解释或叙述工人阶级形成的模式、特点和道路的重要性。在结论部分,本文探讨了国家视角对于研究中国工人阶级形成的意义。
  • 作者:

    陈峰;

  • 全文[ PDF 674.0 KB ] 2009.24(5)  共有 2066 人次浏览
  • 国家、市场和农民生活机遇——广东三镇的经验对比
  • [摘要]结构变迁如何影响个体生活机遇?本文从国家的二元需求——获取足够的利润和充分的政治支持——出发,认为政治持续和市场变迁之间的对立提高了国家及地方政府补贴农民的激励,从而有助于改善农民生活机遇。在中央政府层面,中央政府对农村社会的经济需求不断降低,而对来自农民的政治支持的重视使其陆续出台有利于农民的各项政策。在地方政府层面,国家的二元需求对他们形成制约,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必然会一丝不苟地遵从。利用来自广东农村三个镇的经验材料作为基础,本文试图解释镇级政府如何回应国家需求的变化,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形成有差异的...
  • 作者:

    陈那波;

  • 全文[ PDF 865.0 KB ] 2009.24(6)  共有 2081 人次浏览
  • 布劳—邓肯模型之后:改造抑或挑战
  • [摘要]围绕布劳—邓肯的地位获得模型,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的研究领域著述迭出。本文在对该模型作简单铺陈后,重点关注模型之后的改造抑或由它引发的挑战,它包括性别、种族、同期群、政治忠诚、单位地位和网络关系六种视角的研究补充。然后,文章在还原模型本身意涵的基础上,在个人、关系、组织和社会的不同研究层面上,分析了六种视角的不同研究位置。基本的研究提出是:后续的对模型的改造,虽然有其客观可信的地位获得因素的因果解释力,但某些视角超越或脱离了通过先赋性和后致性的个体流动机制考察建立起来的布劳—邓肯模型的原初意义。 ...
  • 作者:

    周怡

  • 全文[ PDF 589.0 KB ] 2009.24(6)  共有 4773 人次浏览
  • 身体:当代西方社会理论的新视角
  • [摘要]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本文以当代西方社会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几种身体理论为线索,系统研究了"身体"这一当代西方社会理论的新兴视角。本文指出了这一视角在尼采和梅洛-庞蒂等人的思想中的历史渊源,并阐明了身体视角的反意识哲学、反主体主义和反理智主义的基本特点,以及身体视角对于思考人类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反思和批判价值。
  • 作者:

    郑震

  • 全文[ PDF 579.0 KB ] 2009.24(6)  共有 3691 人次浏览
  • 英文文献中的中国组织现象研究
  • [摘要]本文介绍讨论英文文献中社会科学诸领域有关中国组织现象的研究,关注其中活跃的研究主题和活动、重要的理论观点和因果机制,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竞争和对比。我们按照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学科领域来组织本文的述评,但我们强调这些学术研究领域之间的关联、延伸和交融,特别将这些研究工作与组织学的分析概念和思路加以对比,强调它们之间互相促进的关系。我们的述评一方面肯定这一领域引人注目的进步,另一方面也特别提出批评性意见,指出这一领域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和学术上的种种不足,以期未来的研究加以弥补克服,从而进一步提高这一领域的...
  • 作者:

    周雪光; 赵伟;

  • 全文[ PDF 1110.0 KB ] 2009.24(6)  共有 2698 人次浏览
  • 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的老年贫困
  • [摘要] 本研究基于2008年4-8月间对23名北京市贫困老人进行的生命史访谈,采用生命历程范式的视角探析了贫困老人的生命发展轨迹,并区分出6种不同的轨迹类型:整体起落/晚年上升;整体起落/晚年水平;整体起落/晚年下降;整体平稳/晚年上升;整体平稳/晚年水平;整体平稳/晚年下降。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为:1.贫困老年人是异质性很高的群体,他们有着大为迥异的贫困形成与变动过程,并且,即便已至晚年,他们的贫困状况仍然按照各自的轨迹特征继续发生变动;2.贫困老人陷入贫困的促动力大多根植在晚年之前的生活经历中,与晚年相联结的因素很大程度上是作...
  • 作者:

    徐静; 徐永德

  • 全文[ PDF 672.0 KB ] 2009.24(6)  共有 3093 人次浏览
  • 共通性社会资本与特定性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与中国的城市基层治理
  • [摘要] 社会资本理论家们对于不同形态的社会资本在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中对经济发展和政府治理表现所产生的影响,还没有能够达成共识。为弥补既有文献的理论缺陷,本文以2007年对我国三个主要城市(北京、成都、西安)的144个社区的随机抽样调查为基础,对两种形态的社会资本——共通性社会资本和特定性社会资本——在我国城市地区的分布进行了描述,并进而比较这两种形态的社会资本对我国当前进行的城市社区建设和治理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共通性社会资本的两个维度——包容性的社会信任与开放型的社会网络——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治理产生了显...
  • 作者:

    陈捷; 卢春龙;

  • 全文[ PDF 535.0 KB ] 2009.24(6)  共有 2885 人次浏览
  • 中国城市的精英代际转化与阶层再生产
  • [摘要]两个理论主导了国家社会主义精英的研究。魏昂德的精英分割理论描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精英群体:干部精英和专业技术精英。萨列尼的精英分化理论则讨论了在转型中的后共产主义国家干部精英内部的分化。然而这两种理论都不能完全把握和解释当今中国的精英流动动态。本文作者建构了"精英代际转化与阶层再生产"这个理论模型,认为在市场转型过程中,中国不同类型的精英群体(行政干部精英、技术干部精英、专业技术精英)通过排斥非精英群体进入的方式在代际间实现了人员的自由交换。这些不同类型的精英群体之间互相渗透,内部也不是内固的,...
  • 作者:

    郑辉; 李路路;

  • 全文[ PDF 642.0 KB ] 2009.24(6)  共有 3153 人次浏览
  • 女儿赡养的伦理与公平——浙东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性别考察
  • [摘要]在父系家庭制度中,作为父亲家庭的非正式成员,不承担赡养父母和家计责任的女儿,越来越多地在娘家的经济和家庭福利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围绕这一农村家庭和社会的新风俗,深入分析探讨了儿子和女儿赡养行为的不同伦理基础、女儿赡养的伦理被建构的过程,以及这一风俗所呈现的性别间的社会公平问题。本文认为,女儿的赡养行为折射出农村家庭在社会变迁中,兼容传统和现代两种结构,彼此既有冲突又有混合和互补的现状。 
  • 作者:

    唐灿; 马春华; 石金群;

  • 全文[ PDF 540.0 KB ] 2009.24(6)  共有 2878 人次浏览
  • 社会樊篱的流动——对结构变迁背景下代际流动的考察
  • [摘要]西方代际流动研究中的"地位获得"范式和"阶层流动"范式背后存在着两个强假设:从时间维度上讲,存在静态的社会结构背景;从空间维度上看,存在同质的变化趋势。但是当代中国的代际流动不是发生在坚实而稳固的社会结构之上的,因此代际流动就表现为"双重流动":不仅仅是人在社会樊篱间流动,而且樊篱本身的位置也发生流动。中国代际流动的根本问题不只是"流动的樊篱",而且更重要的是"樊篱的流动"。本文利用"中国社会变迁调查"数据,尝试对上述命题进行验证。...
  • 作者:

    高勇

  • 全文[ PDF 520.0 KB ] 2009.24(6)  共有 2717 人次浏览
  • “气场”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两个个案的比较
  • [摘要]本文从中国社会中一种特殊的情感体现方式——"气场"的概念着手,通过对西南地区两个个案的比较分析,研究了当代中国社会一种特殊的集体行动类型的发生机制。本文先对群体性事件进行了概念的辨析,然后从过程的角度分析了"气场"的六层分布与此类事件发生之间的关联,并在最后提出如何把握预防和处置这类事件的关键之处。 
  • 作者:

    应星

  • 全文[ PDF 535.0 KB ] 2009.24(6)  共有 3715 人次浏览
  • 合作社:作为制度化进程的意外后果
  • [摘要]具有中国特色的合作社是农民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类组织相对于企业和社团的特殊性以及所具有的极其突出的中国特色,增加了对其进行研究的难度,社会学家对它的整体意象迄今没有建立起来。本文类比"单位"研究中的意象建构策略,将中国特色的合作社理解为"制度化进程中的意外后果"。作者以当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广泛存在的"名实分离"现象为切入点,说明这种意象建构策略为什么是可行的。文章从非科层性集权关系在地方经济生活中的存在与强化来概述中国合作社所面临的制度化进程,这种非科层性的集权关系越来越以...
  • 作者:

    熊万胜

  • 全文[ PDF 795.0 KB ] 2009.24(5)  共有 2466 人次浏览
  • “文字上移”: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乡村教育的新趋向
  • [摘要]当前中国最显著的乡村教育现象莫过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由国家发动的大规模撤点并校布局调整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所导致的大量村庄学校的急剧消失。本研究试图用"文字上移"这一概念来概括当前中国乡村教育的新趋势,通过对历史脉络的追溯、整体教育事实的分析以及两个县域个案的描述,本文认为,不能像时下国家政策文本及教育学、人口学、经济学等学科那样,单纯从人口因素或者"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的角度解释当前中国乡村教育的基本事实。"文字上移"或"村落学校加速终结"的事实是在...
  • 作者:

    熊春文

  • 全文[ PDF 955.0 KB ] 2009.24(5)  共有 4271 人次浏览
  • “嵌入性”:两种取向及其分歧
  • [摘要]本文辨析了波兰尼和格兰诺维特的嵌入性思想,指出他们在市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代表两种不同的学术取向:社会构件论的市场观与社会建构论的市场观。前者系市场的实体嵌入,未给隔离于社会的自主性市场留下任何可能性;后者系市场的形式嵌入,在一定程度上给市场保留了社会因素无法进入、依自身逻辑运作的硬核。批评者眼中波兰尼的"市场悖论"建基于市场的形式嵌入,而在波兰尼那里实无真正意义上的"脱嵌的市场"存在,这一悖论不过是由其分析技艺所造成的假象。格兰诺维特取向的经济社会学研究带回了经济学所缺失的"背景&qu...
  • 作者:

    符平

  • 全文[ PDF 754.0 KB ] 2009.24(5)  共有 5004 人次浏览
  • 住房产权与政治参与:中国城市的基层社区民主
  • [摘要]以中国城市社会的住房私有化和基层社区民主实践为背景,本文重新探讨了住房产权所导致的个体政治积极性差异这一传统理论议题。基于一项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抽样调查数据,通过定量考察业主与非业主之间在参与基层社区选举政治上的差异,本文的主要发现是:在中国城市基层社会,住房产权对政治积极性的促进作用目前仅局限于特定的社区情境,即新型商品房住宅小区。本文同时还发现,虽然住房所有者在社区政治事务中所具有的积极性很难外溢出特定的社区边界,但个体内在的政治积极性在社区层次和地方层次上却具有紧密的一致性。 
  • 作者:

    李骏

  • 全文[ PDF 731.0 KB ] 2009.24(5)  共有 3047 人次浏览
  • 互联网与业主集体抗争:一项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
  •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它在集体抗争的动员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呈现。然而,关于互联网与集体抗争之间关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中国都市集体抗争研究领域中更是如此。现有研究往往采用个人层面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或者利用个案资料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这两种研究方法都具有内在的局限,难以系统地直接检验互联网与集体抗争事件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CA),较为系统地比较了来自上海的15个案例,结果发现在线业主论坛确实有助于集体抗争事件的发生。这一发现揭示了互联网作为动员手段的巨大潜力。 
  • 作者:

    黄荣贵; 桂勇;

  • 全文[ PDF 790.0 KB ] 2009.24(5)  共有 2917 人次浏览
  • 三十年来海外学者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国家性及其争论述评
  • [摘要]有关中国当代国家性的讨论,一直是当代海外中国研究学者关注的重要话题。由于经济改革转型所引发的国家转型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海外当代中国研究学者们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家特征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也引发了一些学术争论。本文运用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将海外学者对当代中国国家定位的观点整理成国家能力、政府—市场以及国家—社会三个维度,并在每个维度内部对已有文献中的观点进行分类归纳,力图展现有关该论题的整个研究图式。此外,结合文献梳理的成果,本文作者也提出了有关当代中国国家定位的一些思考。 
  • 作者:

    刘鹏

  • 全文[ PDF 732.0 KB ] 2009.24(5)  共有 2093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