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身体的社会形塑与性别象征——对阿文的疾病现象学分析及性别解读
  • [摘要]本文一方面对一个男子阿文的腹泻进行疾病现象学描述,关注一个“活生生的身体”的痛苦和不适,以期揭示并理解社会历史背景、文化框架对阿文的日常生活及其身体与疾病的形塑过程;另一方面,通过解析社会等级制度对阿文(及其妻子阿英)身体的不同形塑,力图将阿文(及阿英)们的身体概念化为有关社会关系性质的话语,理解成一个象征系统,试图理解他们不同的身体实践是如何成为一个更大社会结构的隐喻的。
  • 作者:

    郑丹丹;

  • 全文[ PDF 510.0 KB ] 2007.22(2)  共有 2709 人次浏览
  • 传统框架中的现代性调适——河北省平安村1949年后的招婿婚姻
  • [摘要]在中国传统社会,没有儿子的家庭往往采取过继侄子的方法来延续宗祧。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无子家庭通过招婿的方式解决延续宗祧和老人赡养的问题。不过,中国农村目前的招婿婚姻是一种应时性的招婿婚姻。在平安村,对招婿婚姻的民俗安排是在父系家庭制度中实现的,这个招婿的女儿其实被当作儿子对待,我们可以称她为承祧女/假子,这一概念可以很好地解释她在乡村社区中的待遇。招婿婚姻被平安村村民普遍接受,无疑受到了现代因素的影响,但这一因素仍是在传统文化的框架中被接受的。
  • 作者:

    高永平;

  • 全文[ PDF 557.0 KB ] 2007.22(2)  共有 2154 人次浏览
  • 环境关心的性别差异分析
  • [摘要]本文基于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了公众环境关心的性别差异。作者检验了关于环境关心之性别差异的社会化假设与社会结构假设,指出这些假设在本研究中不能得到支持。在引入环境知识这一中介变量的基础上作者认为,应当重新反思关于环境关心之性别差异的理论解释,关注社会化过程与社会结构位置影响的两面性,探索环境关心性别差异生成的具体机制。
  • 作者:

    洪大用; 肖晨阳;

  • 全文[ PDF 713.0 KB ] 2007.22(2)  共有 3491 人次浏览
  • 机会空间的营造——以B市被拆迁居民集团行政诉讼为例
  • [摘要]本文从西方社会运动理论、行动社会学理论及公民权和公民的勇气三条理论脉络出发,探讨了当前社会转型期都市运动的一个关键个案。围绕该集团诉讼为何在党政权力最为集中的B市出现及其出现后如何建构所需的机会空间进行自我再生产这两个问题,提出了三个观点首先,B市作为国家政治文化中心所具有的特殊权力结构,是营造机会空间的一个潜在资源,而9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的城市化,则为其提供了初始动因;其次,这些客观机会结构只有经由行动者的积极建构,才能成为维权运动真正可以利用的机会空间;最后,行动者的积极建构体现为公民权利的争取、“生活智...
  • 作者:

    施芸卿;

  • 全文[ PDF 924.0 KB ] 2007.22(2)  共有 2429 人次浏览
  • 国家介入与邻里社会资本的生成
  • [摘要]本文论证了国家介入在社会资本生成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国的城市社会,邻里间社会信任关系的演进和存量可以通过对嵌入于居民区的组织联系而得到解释。国家介入所提供的组织资源及其制度化方式,对居民区内部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信任关系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纵向行政动员的组织策略中,居民间的交往关系往往被吸纳或建制化;而国家的基层组织的网络化则提供了社会资本增生的空间和激励。本文通过1996年以来上海的社区组织重建政策讨论了这些命题。研究发现,特定形式的国家介入乃是社会资本得以发展和增进的必要动力;居民区社会资本存量的差异,必须...
  • 作者:

    刘春荣;

  • 全文[ PDF 647.0 KB ] 2007.22(2)  共有 2914 人次浏览
  • 国家、市场与制度变迁——1981-2000年南街村的集体化与政治化
  • [摘要]在1981-2000年,南街村形成了高度政治化、高度集体化的“南街村体制”。本文从经济增长、政治合法性和思想路线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南街村的这一制度变迁过程。高度政治化、高度集体化的南街村体制是国家与市场互动演化,即国家与市场之间相互竞争、制约、强化和改变的结果。国家与市场之间的互动演化有利益、合法性和意识形态等三个维度,而互动演化所造成的制度变迁轨迹和结果则同时受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现代化进程和市场化进程,以及渐进式改革中的路径依赖和文化堕距的影响一方面,现代化进程作为一种共同的历史条件制约着国家和市场各自在互动过...
  • 作者:

    冯仕政;

  • 全文[ PDF 974.0 KB ] 2007.22(2)  共有 3945 人次浏览
  • 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
  • [摘要]本文首先提出研究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是事关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的一个重大问题,然后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草根动员——来切入对这个问题的分析。作者通过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突破了西方社会运动研究范式与印度底层社会研究范式在有组织的精英场域与无组织的底层场域之间的简单对立;作者拓展了对“依法抗争”概念的理解,并批判了国内目前流行的农民群体利益表达已进入“以法抗争”新阶段的观点。作者认为草根行动者是一个既不完全认同于精英、也不完全代表底层,而是有着自身独特行动目标和逻辑的行动者。草根行动者所进行的草根动员,使农...
  • 作者:

    应星;

  • 全文[ PDF 695.0 KB ] 2007.22(2)  共有 2523 人次浏览
  • 生产体制中发现工人阶级的未来——读布洛维劳动过程理论三步曲之一《辉煌的过去》
  • [摘要]在劳动三部曲中,布洛维虽然分别讨论了不同国家和制度下的生产体制 ,但是他背后潜在关注的问题却是始终如一的 ,那就是关注生产体 制与国家体制、市场 ,以及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 ;关注他所推崇的理想中的社会主义将以何种方式以及由谁来推动的问题。这两个关注点贯 穿在他的三本书中, 并且在不断发展。可以说 , 《辉煌的过去》汇聚了作 者历经十几年的思考结晶 ,在前两本书的基础上, 本书对上述两个问题再一次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苏东剧变以后, 当人们普遍认为“ 社会主义”已经成为“辉煌的过去 , 而资本主义将代替社会主义成为新的“辉煌的...
  • 作者:

    梁萌;

  • 全文[ PDF 269.0 KB ] 2007.22(1)  共有 2314 人次浏览
  • 对哈里森·怀特市场模型的讨论:解析、探源与改进
  • [摘要]哈里森·怀特的“市场从哪里来?”一文在经济社会学的市场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怀特从社会学的视角对经济学的基础领地——市场——进行了结构主义的重新构建。然而,该文发表至今已整整四分之一世纪,社会学界对怀特市场模型的理论探讨却甚为有限。本文尝试深入到怀特建构生产市场模型的整个过程,重新疏理、解释模型的构建逻辑;探寻该模型与经济学、社会学(尤其是社会网络理论),以及自然科学(主要是物理学和生态学)的理论方法渊源;探讨怀特的市场理论在理论假设、模型表述与方法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对模型进行改进与完善的部分初步方案。...
  • 作者:

    王晓路;

  • 全文[ PDF 1229.0 KB ] 2007.22(1)  共有 3504 人次浏览
  • 拉德克利夫-布朗在中国:1935-1936
  • [摘要]本文以1935年拉德克利夫-布朗在燕京大学讲学为线索,重构了以吴文藻为代表的中国功能学派对布朗理论的引进与变异过程。中国功能学派出于实用主义立场,以及对“社会”概念的不同阐释,而对布朗的整体社会观加以变异。这种变异影响了中国功能学派对社区研究法的理解。中国经验也影响了布朗本人的人类学理论及方法论,本文同时关注布朗将中国社会思想结合入人类学理论的尝试。
  • 作者:

    刘雪婷;

  • 全文[ PDF 484.0 KB ] 2007.22(1)  共有 4110 人次浏览
  • 城市低保对象求职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相关制度安排研究——以上海为例
  • [摘要]影响低保对象求职行为的因素极其复杂,制度安排是通过影响主观心理和认知从而影响低保对象的求职行为和决策。本研究以上海市为例,以问卷调查、定性访谈和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哪些因素会影响低保对象的求职行为?现行低保制度安排会对低保对象的求职行为产生哪些影响?定量研究发现,就业责任心、求职制约和受教育程度对求职强度有显著影响,而经济困难和求职自我效能以及救助变量对求职强度无显著影响。定性研究发现,影响低保对象退出、就业决策的因素除了替代率外,还包括其他一些重要因素。总体来说,虽然上海低保建立了旨在...
  • 作者:

    黄晨熹;

  • 全文[ PDF 757.0 KB ] 2007.22(1)  共有 2370 人次浏览
  • 婚姻支付变迁与姻亲秩序谋划——辽东Q镇的个案研究
  • [摘要]本文考察了20世纪40年代以来辽东Q镇婚姻支付制度的变迁,其中包括婆家与娘家婚姻支付的内容及其流向变化。Q镇的个案说明,婚姻支付的持续上涨不仅是个体性和夫妻关系的增强,它还被视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娘家所沿用和拓展,并日益发展成为谋求姻亲秩序的重要途径。娘家利用了婚姻支付的变迁,争取了与新建立家庭的联系,达成了与婆家地位平等的谋划,进而强化了姻亲关系在民间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 作者:

    吉国秀;

  • 全文[ PDF 751.0 KB ] 2007.22(1)  共有 2483 人次浏览
  • 一般化互惠:测量、动力及方法论意涵
  •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一般化互惠的多种含义,然后分别针对个体网和整体网,探讨各种测量互惠及一般化互惠的方法,并结合社会支持数据对所界定的一般化互惠进行了测量。一般化互惠背后潜藏着人类社会的一个特质,即社会互动的“公平性”,坚持“扬善惩恶”;搭便车行为因而不能广泛存在,“理性人”假设受到严峻挑战。文章最后概要指出一般化互惠体现“交互性”,因而是一种补充“因果性”的新的社会科学解释观。
  • 作者:

    刘军;

  • 全文[ PDF 450.0 KB ] 2007.22(1)  共有 2641 人次浏览
  • 报的运作和方位
  • [摘要]报的运行及其结构在相关研究中几乎一直是一个空白。其原因是它的含义被交换理论之发展所掩盖。报所具有的交换方式要求在一种社会与文化的封闭系统中运行,从而使其在稳定性、原则和层次性等方面都表现出自己的特征。而这一要求同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结构之间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但由于儒家偏重的仕途理想似乎更关注于一种开放性的交换方式,进而倾向于一种与报相对应的价值倡导。比较而言,此种倡导终难抵挡报的强势作用,进而造成这种封闭性的交换方式仍是中国社会关系中最为现实的基础。
  • 作者:

    翟学伟;

  • 全文[ PDF 473.0 KB ] 2007.22(1)  共有 2306 人次浏览
  • 生财有道:土地开发和转让中的政府和农民
  •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土地征用和开发中的政府收入、政府行为,来试图理解转型期地方政府行为的一些特点和模式。在土地征用和开发过程中,地方政府主要通过财政和金融手段积聚资金,“圈地”只是“圈钱”的手段而已。这种行为一方面积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又因为对农民土地的低价补偿造成了潜在的社会风险。究其原因,这与中央政府的集权化改革存在密切的关系。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悖论,即中央政府力图控制、改变地方政府行为的努力不但没有预期的效果,反而驱使地方政府更加强有力地谋取各种体制外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1994年以前的财政分权...
  • 作者:

    周飞舟;

  • 全文[ PDF 967.0 KB ] 2007.22(1)  共有 2600 人次浏览
  • 近代珠三角缫丝业技术变革与社会变迁:互构视角
  • [摘要]文章以近代珠江三角洲缫丝业的技术变革为主线,考察了在这个过程中的社会变迁,尤其是原先以“男耕女织”为特征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的解体。文章还分别考察了各利益相关主体,包括技术革新者、原有社会体系的维护者(政府和士绅阶层)以及农民(后来分化为缫丝工和蚕农)在这场社会变迁中的重要行为。最后,文章指出,在理解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上,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都有其各自的片面性。这一段时期的技术变革和社会变迁表明社会因为技术的组织刚性而产生结构重组;同时,建构中的技术也会因为某些社会因素的影响而被改造。由此形成了技术...
  • 作者:

    张茂元

  • 全文[ PDF 788.0 KB ] 2007.22(1)  共有 2469 人次浏览
  • 政府能力和万历年间的民变发展
  • [摘要]万历年间苏州和武昌地区均发生了抗税民变,但是苏州民变历时仅为五日而武昌民变却前后拖了两年才得以根本解决。为什么两地民变有着如此不同的发展?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出发,本文提出了如下观点万历跨越地方科层及精英集团,以太监为税使直接在地方扩大税源,使得明朝政权在税收问题上几乎成了一个寡头国家,这是民变频发的根本原因。但是虽然明政权在税收问题上性质的转变是民变发生的主因,导致两地民变不同发展的则是在税使进驻后两地地方科层仍享有的自主性程度及处理民变时所具有的理性决策能力的不同。苏州民变得以迅速解决主要因为该地科...
  • 作者:

    徐进; 赵鼎新;

  • 全文[ PDF 713.0 KB ] 2007.22(1)  共有 2767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