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物的生命传记——读《物的社会生命:文化视野中的商品》
  • [摘要]该书聚焦于物的商品形态, 将商品视为物的生命史中的一个阶段 ,着力于描述不同文化中物在商品化、去商品化过程中的“生命转折点” ,同时展现出作为礼物 、商品、艺术品以及圣物等多种存在形态的精彩纷呈的物世界 。文集试图以“方法上的拜物教”(methodological fetishism)来重新看待物的研究 , 将视野聚焦于物自身 , 复兴一种物的人类学。贯穿全书的总体基调就是要把商品视为物的社会生命中的一个阶段 ,一个经历丰富的物必定经过商品化、去商品化 ,甚至循环往复的过程。追溯物的生命历程, 关注物商品化 、去商品化的路径 、方式及其背后的...
  • 作者:

    舒瑜;

  • 全文[ PDF 328.0 KB ] 2007.22(6)  共有 5242 人次浏览
  • 文化解释的生物学还原与整合——评《潘光旦文集》中的人文生物学和新人文思想
  • [摘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4卷本《潘光旦文集》的出版 ,使这个淡出学术界的身影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 。潘光旦所提出的中和位育的新人文思想,因为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那么在他所治的优生学与新人文思想之间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笔者不揣浅陋, 通过对《文集》中潘光旦相关作品的认真研读 ,试图对此进行分析。笔者以为, 人文生物学是一种对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生物学还原论研究 ,在此基础上, 潘光旦融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五种重要思想资源, 提出了对人类社会及其文化予以综合、全面而...
  • 作者:

    蒋功成;

  • 全文[ PDF 289.0 KB ] 2007.22(6)  共有 1866 人次浏览
  • 再谈样本规模和调查回收率——对《应答率的意义及其他》一文的回应
  • [摘要]本文以事实为依据,对《应答率的意义及其他》一文的质疑进行了回应。作者指出,首先,"应文"质疑的出发点是不恰当的;其次,笔者关于调查回收率的定义与福勒的定义完全一致;第三,笔者对样本规模的定义、以及对CGSS2003调查项目中的样本规模——5900的定义和理解也是清楚的和正确的,笔者并没有"误读"这一样本规模的含义。第四,真正错误理解和定义"样本规模"含义的恰恰是"应文"的作者。由于"应文"作者不恰当地将"样本规模"的概念变换成"实际发生的访谈数量",不恰当地在有...
  • 作者:

    风笑天;

  • 全文[ PDF 550.0 KB ] 2007.22(6)  共有 1995 人次浏览
  • 应答率的意义及其他——对中国“高”调查回收率的另一种解读
  • [摘要]本文是对《高回收率更好吗?》一文的商榷。"高文"对中国社会调查回收率的批评是误读样本规模的结果,由此对中国社会调查质量的质疑也缺乏足够的事实依据。目前国内几次大规模社会调查的应答率,与国外同类调查差异不大。但目前在国内的社会调查研究中,对无应答及相关偏误重视得不够,许多学者也没有将应答率作为评估调查质量中的指标加以报告。因此,清楚地界定应答率的含义,完善提升应答率的方法,应该成为提高当前国内调查研究水平的重要任务之一。 
  • 作者:

    郝大海;

  • 全文[ PDF 507.0 KB ] 2007.22(6)  共有 3042 人次浏览
  • 专业限制与文化识盲: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
  • [摘要]过去6年,我们在云南省西北部地区的一个村落推动一项名为“探索一个中国农村社区发展的能力建设模式——以云南为例”的行动研究,目的是发展适合中国处境的社会工作教育和实务模式。在我们与村民同行的过程中,我们深感源于西方的社会工作专业扎根于中国本土的艰巨性。而感触最深的是,我们这些接受过专业化训练的“知识分子”,在面对复杂的村落文化处境时,一种无知和无能感常常使我们感到步履维艰。我们警觉到,在专业化实践中其实也同样遇见人类学田野工作中出现的文化识盲的问题。本文将首先简单介绍我们的项目以及绿寨的一些基本状况;然后...
  • 作者:

    古学斌;张和清;杨锡聪;

  • 全文[ PDF 627.0 KB ] 2007.22(6)  共有 3127 人次浏览
  • 社会心理现象计算机模拟及其方法论意义
  • [摘要]本文探讨的是基于SARS期间民众社会心理跟踪调查的计算机模拟。本研究包括两种层级不同的计算机模拟,第一种模拟是对内变量之间及其与外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模拟;第二种模拟是对内变量潜因素及其与外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模拟,进一步揭示了社会心理现象的层级性构成及其重要功能。本文提供的计算机模拟具有危机事件中社会心理的预测功能,从模拟结果中可以看到计算机模拟对于社会心理学的深刻意义。作者认为:对复杂的中国文化现象和中国人社会心理现象的研究需要有一种多层级中介式的、潜因素分析的思路与课题预设。
  • 作者:

    沙莲香; 刘颖; 王卫东; 陈禹;

  • 全文[ PDF 811.0 KB ] 2007.22(6)  共有 2522 人次浏览
  • 农民工工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企业制度还是社会环境?——珠江三角洲农民工工资的决定模型
  • [摘要]本文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农民工问卷调查资料的回归分析,构建了一个决定农民工工资水平的模型。本文发现,人力资本中的教育年限、培训、工龄等变量对农民工工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年龄和性别也有显著影响;企业制度中的企业规模和工种对工资有显著影响,规模越大,工资越高,工种表现出明显的等级性。企业所属行业和企业性质对工资没有显著影响,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和缺工情况同样如此。社会资本变量和社会环境变量对农民工工资水平没有显著影响。本文认为,农民工的工资是处于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一端的,高度市场化的,缺乏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或晋升机...
  • 作者:

    ?刘林平;张春泥;

  • 全文[ PDF 848.0 KB ] 2007.22(6)  共有 2463 人次浏览
  • “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研究
  • [摘要]在我国城乡户籍制度仍然存在的背景下,什么因素影响农民工选择城市户籍,做出永久迁移城市的决策,是本文研究的问题。研究发现,如果以是否愿意放弃土地作为行为性永久迁移意愿指标,那么影响农民工迁移意愿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的迁移动力,相对集中在个体的人力资本和城市生活方式认同上,是一个基于经济理性的选择;如果以是否愿意将户口迁入打工城市作为制度性永久迁移意愿指标,那么影响农民工迁移意愿的主要原因则相对集中在地域性因素和制度合法性压力上,是农民工寻求制度保障来改变城市生活境遇的社会理性选择。在不同迁移意愿的人群中,个体迁...
  • 作者:

    蔡禾; 王进;

  • 全文[ PDF 853.0 KB ] 2007.22(6)  共有 2593 人次浏览
  • 论“过日子”
  • [摘要]本文是作者在自杀研究中的理论思考。作者在对自杀的田野研究中,发现中国的自杀现象与西方理论所描述的情形有极大的不同,其根源在于,西方的自杀学范式建立在基督教文明中的一套人性观和生命观之上。为了找到能解释中国自杀问题的理论框架,笔者使用了中国的日常语言"过日子"一词。按照"过日子"的概念,人的生活状态是从出生到死亡的一个过程,其中每个重要环节都发生在家庭中。因此,家庭成为人的基本生存处境,而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组织。人生的幸福取决于家庭生活,而家庭的基本构成是人、财产、礼仪。那么,人的基本生活过程...
  • 作者:

    吴飞;

  • 全文[ PDF 547.0 KB ] 2007.22(6)  共有 3371 人次浏览
  • 中国的户籍制度与代际职业流动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1996年"当代中国生活史和社会变迁"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研究当代中国家庭背景对职业流动的作用,并对城乡间的制度分割给予特别的关注。研究发现,农民的代际流动率相当高,城市中的社会流动也具有相当的"开放"性。本文认为这种模式是由中国独特的户籍制度造成的。这一制度使得农村中从事非农职业、没有改变户口性质的农民子女还要继续务农;只允许农村中受过很高教育的人获得城市户口。这种状况使以往仅限于城市人口的社会流动研究产生严重的样本选择性偏误。本文的分析对理解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流动过程中...
  • 作者:

    吴晓刚;

  • 全文[ PDF 791.0 KB ] 2007.22(6)  共有 2691 人次浏览
  • “殊途异类”:当代中国城镇中产阶级的类型化分析
  • [摘要]本文以中国社会的制度转型过程为背景来分析中国中产阶级的社会功能。作者根据"再分配→市场"转型的二元分析框架,按照"社会结构—阶级经历—阶级认同—阶级性格特征"的逻辑,对当代中国的中产阶级群体做出"内源—外生"的类型化区分,并基于2003年CGSS调查数据,从"代际延续性"、"政治意识"和"消费意识"三个方面讨论了两类中产阶级不同的性格特征及其社会功能,从而提供了一种分析当代中国中产阶级分化的类型学模式。...
  • 作者:

    李路路; 李升;

  • 全文[ PDF 745.0 KB ] 2007.22(6)  共有 3390 人次浏览
  • 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
  •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个以公共权力、资产控制权和技术资本为基础的中国城市阶层地位划分的理论模式,进而建构了一个由社会上层、中产上层、中产下层、技术工人及小职员、非技术工人及个体劳动者5阶层构成的阶层结构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阶层地位是制度化的、由资源占有关系所规定的社会位置;居于这些位置上的人们是这一阶层的成员,他们享有相应的生活机遇,甚至在主观上认同这一社会身份。对中产阶层的界定应置于社会整体阶层结构中进行;中产阶层地位是位于基本阶层地位之间的阶层地位。据作者所作的分析显示,中国城市的社会上层占大约0.6%,中产上...
  • 作者:

    刘欣;

  • 全文[ PDF 461.0 KB ] 2007.22(6)  共有 3581 人次浏览
  • 多形态的全球化与消费者自主性——评瑞泽尔消费社会学研究新著《虚无之物的全球化》
  • [摘要]《虚无之物的全球化》与《社会的麦当劳化》有什么不同?从名字、结构、内容、核心概念等方面粗看 ,两书确实有很大的相似 之处。两书内容都涉及美国化和全球化 ,尤其是麦当劳化。两书结构类似 ,都包括基本概念构建与界定(前者是“麦当劳化” ,后者是“虚无之物”及其“全球化”), 对核心概念诸方面特征条分缕析的解剖和描述(前者主要是效率、可计算性 、可预见性 、非人技术手段的控制;后者主要是 “没什么内涵的东西” 、“没什么内涵的地方” 、“没什么人” 、“ 没什么服务” , 以及这些特征的全球化);都追溯这些核心概念的理论和方法论...
  • 作者:

    张敦福;

  • 全文[ PDF 280.0 KB ] 2007.22(5)  共有 2054 人次浏览
  • 行者无疆——阿克洛夫的心理—社会—人类经济学述评
  • [摘要]很长时间以来,经济学理论的发展遵循着一套默认的"正统"假设。这套自成体系的假设规定着经济学的写作模式,为经济学模型提供合理化解释,同时,也使得对于其他假设可能性的思考一度成了经济学中的"禁忌"。作为信息经济学奠基人之一,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A.阿克洛夫(GeorgeA.Akerlof)以他著名的"柠檬原理"蜚声学界,但他却有着一个更高的学术梦想:根据凯恩斯《通论》的精神,创立心理—社会—人类经济学(psycho-socio-anthrop economics,简称PSA经济学),将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其他社会学科的研究...
  • 作者:

    胡倩影;

  • 全文[ PDF 788.0 KB ] 2007.22(5)  共有 2078 人次浏览
  • 性别和医学的实践——香港后殖民时代的“传统”与“现代”
  • [摘要]在流动的社会环境中,个人不断协商自我身份认同,而性别是这些协商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向后殖民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香港的女医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协商自己的身份。在阶级身份、行业阶层的互相作用下,性别协商强化了个人无能感,并复制了男性中心工作制度与父权意识。性别既是意识形态又是实践,必须在特定的历史与场景之中去分析性别差异和个人能动性的互动关系,才能了解性别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 作者:谭少薇;
  • 全文[ PDF 591.0 KB ] 2007.22(5)  共有 1856 人次浏览
  • 社会资本与灾后恢复——一项自然灾害的社会学研究
  • [摘要]自然灾害的研究者们开始注意到"社会资本"这一社会结构性资源在灾害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研究根据大型经验社会调查结果,全面分析了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的社会资本在受灾社区居民灾后恢复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受灾居民在灾后恢复期间可利用嵌入于自己社会网络中的资源获得正式和非正式支持,从而更快更好地恢复正常生活。但同样的社会网络会对人们不同类型的活动产生不同的结果。社会弱势群体更加依赖于自己的强关系网络,这可能对其经济恢复带来不利影响。就宏观社会资本的作用而言,居民的信任对灾后恢复起着相当积极的作...
  • 作者:

    赵延东;

  • 全文[ PDF 764.0 KB ] 2007.22(5)  共有 2456 人次浏览
  • 计算机辅助的定性分析方法
  •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定性研究在最近20多年的发展概况,总结了定性研究的六个发展趋势和分析策略上的三种流派。在上述两种背景下,本文探讨了计算机辅助的定性分析给定性研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它和手工操作对比时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应用这种定性分析技术所可能面临的困难。
  • 作者:

    夏传玲;

  • 全文[ PDF 472.0 KB ] 2007.22(5)  共有 2691 人次浏览
  • 草根志愿组织与村民自治困境的破解:从村庄社会的双层结构中看问题
  •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理论与实证资料来阐述村庄社会内部实际上存在着两个层面,其一是由村民组成的"草根"社会;其二是由草根社会中产生出来并位居更高一层的自我治理组织。草根社会中含有一些关键性的社会学变量,如社区发育程度、社会资本储量、志愿组织的多寡等,当这些变量取低值时,草根社会呈"贫瘠"状态。在理论上,一个贫瘠的社会将无法保证人们在村庄政治中的参与,因而难以产生出有效的自治组织,于是,村庄社会的两个层面破裂开来。从这两个层面的关系中我们能够发现村民自治困境的根源以及破解之道,这就是通过发展草根社会中...
  • 作者:

    陶传进;

  • 全文[ PDF 531.0 KB ] 2007.22(5)  共有 2358 人次浏览
  • 跨国公司行为守则与中国外资企业劳工标准——一项“跨国—国家—地方”分析框架下的实证研究
  • [摘要]本文通过考察美国某跨国公司在中国南方一家运动鞋供应商工厂实施其"人权生产标准"的过程,重点关注工时、工资、自由结社和集体谈判等三个最具争议的劳工标准问题,以探讨跨国公司的行为守则对于我国外资企业劳工标准和劳动关系的影响。并借助"跨国—国家—地方"的分析框架对于这种影响的复杂性进行比较全面的解析。
  • 作者:

    余晓敏;

  • 全文[ PDF 681.0 KB ] 2007.22(5)  共有 2265 人次浏览
  • 农民工与城市劳动力市场
  •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导致农民工和城市工人之间收入差异的机制,检验了城市劳动力市场政策和农民工个人特征是如何影响到他们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融合的。运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在将收入划分为包括福利的总收入和不包括福利的工资收入后,本研究检验了样本代表的各城市内部城市工人和农民工两种收入之间的差异,发现城市工人和农民工之间的收入差异主要来源于福利性收入,或者说,影响在职农民工在经济地位上融入城市生活的主要因素是基于工人户籍身份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
  • 作者:

    谢桂华;

  • 全文[ PDF 869.0 KB ] 2007.22(5)  共有 2279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