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城市居民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态度研究——以长春市调查为例
  • [摘要]在社会学领域 ,中国大陆学者对社会不 平等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一部分学者主要集中探讨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作为社 会不平等形式和结果的社会分层问题, 研究社会结构变化和阶层变化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 有些学者开始注意到由于社会不平等的存在引发的社会公正问题; 个别学者开始关注人们对贫富差距的心态,或者从主观层面探讨人们的满意度和相对剥夺感。但整体来说对社会不平等问题的主观层面的研究还处于发轫阶段 。与此同时 ,海外的中国问题专家也开始较多地关注中国社会不平等问题 ,但他们的研究大多从市 场化转型入手,...
  • 作者:

    张海东;

  • 全文[ PDF 346.0 KB ] 2004.19(6)  共有 2303 人次浏览
  • 自愿性与强制性之间——中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嵌入性与可持续性发展分析
  • [摘要]当代社会科学中方兴未艾的新制度主义揭示, 任何制度的正常运转都嵌入在更大的制度、结构甚至文化因素之 中。如果对制度嵌入性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 ,单纯就合作医疗研究合作医疗,我们就无法对国家如何适当干预提供学理上的指导 。本文依据新制度主义中制度嵌入性的思路,利用相关历史文献、统计数据和已有的调查研究 ,对合作医疗可持续性发展的制度结构和支持条件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 。
  • 作者:

    顾昕,方黎明

  • 全文[ PDF 486.0 KB ] 2004.19(5)  共有 2224 人次浏览
  • 2003:中国社会学学术前沿报告
  • [摘要]2003年是中国社会和政府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 。非典型性肺炎(SARS)、水旱灾害、突发性生产事故等天灾人祸接连发生, 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 ,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国民经济克服非典型性肺炎等不利因素影响, 保持快速增长, 进入新一轮高增长期;载人航天、南水北调 、西气东输 、江淮治理, 标志着我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发展观的提出 ,对未来中国的长远发展具有 重大的战略意义 。沿着新发展观的思路, 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因单纯追求GDP指标所带来的社会 、环 境以及文化的相关问题;更加重视关乎协调发展的社会和...
  • 作者:

    周晓虹,杨团,刘少杰,风笑天,丘海雄,徐建牛,顾金土,张文宏,张志敏,罗琳,谭深,张宛丽,罗红光

  • 全文[ PDF 616.0 KB ] 2004.19(2)  共有 2164 人次浏览
  • 二元社会结构的再生产——中国农村面源污染的社会学分析
  • [摘要]从本质上讲 ,环境问题实际上是社会问题 ,是特定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的产物。本文基于实地研究 经验与相关文献材料,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中国农村面源污染加剧且治理难度大的深层社会原因, 揭示面源污染对于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 ,探讨正在推进的城镇化进程对于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的积极意义和局限 。
  • 作者:

    洪大用,马芳馨

  • 全文[ PDF 227.0 KB ] 2004.19(4)  共有 2254 人次浏览
  • 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与新社会运动——一种社会资本视角的宏观分析
  • [摘要]现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核心内容是自由化 、私有化和政府作用最小化。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与模式也正在成为全球性的主流经济理论与模式 。尽管各发达国家的民众对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态度有所不同, 但总体上都是认可和参与的 。比较起来,欠发达国家(包括前苏东国家)民众对它的态度则复杂得多。在多数欠发达国家 ,这种模式并没有带来预期效果 ,却严重地损害了普通民众利益, 在各国内部普遍引发了抵制性社会运动 。下文主要以拉美国家为例, 进行一些简要分析 。
  • 作者:

    姚伟;

  • 全文[ PDF 174.0 KB ] 2004.19(4)  共有 2205 人次浏览
  • 论哲学的社会功能——兼论哲学家作为公共知识分子
  • [摘要]作为一种社会批判哲学,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十分强调实践之于理论的 优先性,强调哲学应当从单纯的主体性批判当中走出来 ,承担起批判社会、批判历史 ,进而批判文化的艰巨使命。因此, 如何明确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 ,对于法兰克福学派就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综观法 兰克福学派的发展历史, 我们不难看到 ,无论是其奠基者(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还是其后继者(哈贝马斯), 都把明确哲学的社会功能作为自己理论思考的一个基本点 。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 ,选取法兰克福 学派第一代和第二代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哈贝马斯)作为...
  • 作者:

    曹卫东;

  • 全文[ PDF 226.0 KB ] 2004.19(1)  共有 2394 人次浏览
  • 宗族的再思考——一种人类学的比较视野
  • [摘要]本文将论证的就是,在地缘关系的基础上建构血缘关系的事实,表明了血缘关系的文化属性,这尤其表现在以继嗣为原则的宗族关系中 。要到达此目的,下文将对宗族理论的来龙去脉作一番学理上的梳理 ,揭示宗族理论中强调的一些关键概念对中国宗族研究可能具有的借鉴意义。
  • 作者:

    张宏明;

  • 全文[ PDF 291.0 KB ] 2004.19(6)  共有 2297 人次浏览
  • 市场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角色研究述评
  • [摘要]改革开放后 ,中国的经济发展举世瞩目, 国内外许多学者试图破解中国经济增长之谜 。对中国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的研究,很可能是解谜的钥匙之一 。中国几千年中央集权的统 治历史 ,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权威主义的民族性格, 以及几十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制度沉积, 使得从计 划转向市场的过程中 ,政府的角色绝对不可忽略。中外学术界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提出了 “ 地方 法团主义” 、“地方政府即厂商” 、“地方性市场社会主义” 、“村镇政府即公司”和“谋利型政权经营者”等观点。但总体来说 ,国内学者对地方政府在...
  • 作者:

    丘海雄,徐建牛

  • 全文[ PDF 202.0 KB ] 2004.19(4)  共有 3224 人次浏览
  • 社会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与拓展——简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学理论研究中的意义
  • [摘要]社会学中存在着不同学派、范式和发展策略之间的相互竞争、论战 、甚至隔阂和对抗,但这一学科也有着共有的话语场域、共同关注的论题、共享性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体系 。这是一种复杂的学科品性:它是论战与共识 、自由发挥与兼容共存、多重体系与共同遗产的结合。这一品性之中必然有社会学成为一门学科的基点, 这需要我们从中剥离出最具共性的意涵和实质性的内容。 在我们看来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全部社会学理论都是以不同的形式 、从不同的侧面、直接或间接 地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问题的反映 、陈述或阐释。对于作为知识系统的社会学...
  • 作者:

    郑杭生,杨敏

  • 全文[ PDF 288.0 KB ] 2004.19(2)  共有 3536 人次浏览
  • 理性选择与道德判断——第三种文化的视角
  • [摘要]我的报告主要是围绕主标题——“理性选择与道德判断”展开的。显然 ,在西方思想传统里,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它们在 1990 年代以前也确实是相互隔离的两个研究领域 ——关于“理性选 择”的讨论基本上是在第一种文化里进行的, 关于“道德判断”的讨论则主要在第二种文化里进行。我今天的报告, 结论其实只是一句话 ,说出来稍微长些 :一方面是情境的理性和不断在情境里作着判断的道德自我 ;另一方面,是在许多自我的符号交往中不断重塑自身的自我。这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构成我们每一个自我的生活体验与知识过程。你如果能理解这句话所...
  • 作者:

    汪丁丁;

  • 全文[ PDF 261.0 KB ] 2004.19(4)  共有 2143 人次浏览
  • 底线公平与社会保障的柔性调节
  • [摘要]当前, 中国正在加速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一方面对原有的 、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根本的改革;另一方面 ,也在探讨如何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经验已经证明 ,要想在已经定型了的刚性制度中植入柔性机制 ,具有相当的难度且成本很高。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尚在建设过程之中,如能及早解决机制问题,将有利于保 证这项制度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而在当前 ,面对下岗失业、农民工权益、农村庞大群体的社会保障等压力 ,政府极力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但同时养老金却出现了...
  • 作者:

    景天魁;

  • 全文[ PDF 247.0 KB ] 2004.19(6)  共有 2581 人次浏览
  • 中国小康社会观论略
  • [摘要]小康社会是一个具有中国社会特色的重要理论范畴,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并且一直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从先秦时代至今 ,随着社会与政治结构的变迁 ,中国社会的小康情结历经春秋战国、秦汉至隋唐 、北宋至清前期和近现代以来四个发展阶段 。小康社会思想在上述四个时期分 别以安宁与稳定 、保民与自保 、均平与和合、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为主要特征 ,表现出巨大而丰富的差异。从社会理想与社会制度的关系来看 ,小康社会思想是小康社会制度的起因 、基础和生命。 2002 年底 ,党 的十六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
  • 作者:

    王处辉,宣朝庆

  • 全文[ PDF 195.0 KB ] 2004.19(2)  共有 1915 人次浏览
  • 族裔资本与美国华人移民社区的转型
  • [摘要]美国最早的华人移民社区——唐人街(Chinatown),出现于 19 世纪末 ,它是美国历史上西海岸反华 运动和1882 年联邦政府排华法案产生的直接结果。在随后的发展中,唐人街逐渐形成了它鲜明的族裔文化和经济特色 ,赢得了早期华人移民的认同 ,成为美国最具特色的族裔聚居区之一。在过去的 30 多年间, 伴随着华裔人口的迅速增长和新移民人数的不断增加 ,美国华人移民社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特 别是在传统的东西海岸华人聚居城市及其他城市中涌现出许多与唐人街有着质的差别的新华人聚居区,纽约市的法拉盛社区和洛杉矶地区的蒙特利公园市就是其中的...
  • 作者:

    周敏,林闽钢

  • 全文[ PDF 305.0 KB ] 2004.19(3)  共有 3245 人次浏览
«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