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中释外:基于文明互鉴的中国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 [摘要]本文提出“以中释外”,主张用华夏文明的原创思想释译域外世界。作者认为,现代社会科学体系是欧美学者用理解自身的知识展开域外研究的产物,其创新之道不在于到远方发现新“例外”,而在于回到“希腊罗马认识域”进行新解读。这种通过释译域外世界丰富自身文明的思路承袭了人类共有的文明互鉴智慧。“以中释外”旨在通过文明互鉴超越“中国特殊论”,探索中国思想的普遍性,用华夏视角对无限复杂的域外世界进行文化翻译,在具体经验研究中通过对话与欧美论述形成互补,从而建构能以理服人的中国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 作者:
梁永佳
- 全文[ PDF 1410548.0 KB ] 2024.39(1) 共有 5044 人次浏览
|
|
- 中国社会学的知识积累与遗忘(1980—2022)
- [摘要]知识是怎样变迁的?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本文以恢复重建以来的中国社会学为个案,分别考察了从1980年至2022年的形式性与实质性知识变迁,发现中国社会学的知识变迁在形式上体现为扇形伸缩,遵循“少数定律”在增长繁荣期和增长式微期之间更替,并受到国家建构进程的直接影响;实质性知识变迁在分支领域内体现为知识积累,在学科整体上体现为知识遗忘,这既发生在中国社会学家的代际转换中,也发生在学科本身的碎片化脉络里。
- 作者:
李钧鹏、周港
- 全文[ PDF 2640387.0 KB ] 2024.39(1) 共有 5213 人次浏览
|
|
- 社会流动性如何影响生育率?
- [摘要]在极低生育率条件下,认为生育率只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下降的传统理论几乎无法为旨在提高生育率的政策提供任何依据和指导,而现实中鼓励生育的政策措施也显现出碎片化倾向。本文根据国际经验比较发现,存在一个与更替水平相同的普世生育率,因此存在从高和低两个方向朝这个水平趋同的一般现象;历史与现实中妨碍生育率回归的因素可归结为社会流动性孱弱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就提高生育意愿提出了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政策建议。
- 作者:
蔡昉
- 全文[ PDF 2575329.0 KB ] 2024.39(1) 共有 6128 人次浏览
|
|
- 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与家庭生育响应——基于社会分层视角的分析
- [摘要]本研究关注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对生育行为的干预作用,重在系统识别由家庭间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塑造的异质性政策响应模式。利用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形成的独特研究机会,基于非参数匹配和回归调整的因果识别策略,通过分析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微观数据样本,本研究发现,政策目标夫妻生育二孩的概率较其他夫妻显著升高,而且夫妻响应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二孩生育行为基于其社会经济地位呈现分层现象,表明当前有关生育及后续养育、教育等多方面效用成本的预期对生育决策有重要塑造作用。
- 作者:
杜永潇、董浩
- 全文[ PDF 1659089.0 KB ] 2024.39(1) 共有 5918 人次浏览
|
|
- 财政社会学的起源、发展与启示
- [摘要]被称为“财政社会学之父”的葛德雪对财政社会学进行过明确界定,指出财政社会学是财政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用社会学方法研究历史和现实经验中的财政问题,探讨财政、国家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社会学分支。财政社会学起源于葛德雪和熊彼特对财政危机的探讨,发展于马丁等人对税收秩序的分析。财政社会学将回应我国财政研究的“经济化”问题,满足国家提出的“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理论需求。
- 作者:
欧阳静
- 全文[ PDF 1444419.0 KB ] 2024.39(1) 共有 3996 人次浏览
|
|
- 土地金融如何塑造中产阶层?——基于金融社会学的分析
- [摘要]土地金融是理解中国中产阶层大规模快速崛起的重要维度。已有研究尚未对此给予足够关注,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分析往往忽视土地金融的社会影响。本文尝试从金融社会学视角构建土地金融与中产阶层崛起的分析框架,剖析土地金融塑造中产阶层的动力机制及其后果。研究表明,土地金融促进产业升级与职业中产规模扩增、刺激货币创造撬动中产阶层住房地位快速提升、提供公共资源塑造中产阶层身份认同,加速了中国中产阶层发展壮大,但同时也带来社会风险和金融风险的累积。本文最后就如何防范土地金融带来的风险提出了政策建议。
- 作者:
葛天任、杨晓晨、郑路
- 全文[ PDF 1609883.0 KB ] 2024.39(1) 共有 3332 人次浏览
|
|
- 清末民初外官制改革与国家治理转型
- [摘要]清末的外官制改革是近代中国国门打开后朝廷运用外来的“中央—地方”官制系统改造传统“内—外”官制体系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行政权的调整来化解内部的困境,并提升行政效率以应对国际竞争。本文将省制问题重新带回到行政分权的讨论中,以外官制改革这一国家治理转型中的重要事件来洞察帝制中国的行政由“一人政府”的组织结构、以“防弊”为主的制度设置转向以“治事”为核心构建分科治事的完整行政结构的历史过程,审视其面临的困境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孕育的现代行政治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思考行政分权的组织条件与制度根基。
- 作者:
狄金华
- 全文[ PDF 1431238.0 KB ] 2024.39(1) 共有 3043 人次浏览
|
|
- 人工智能的决策替代与社会缓冲——以X智能电厂为例
- [摘要]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背景下,人工智能表现出替代人类决策的可能性。在X智能电厂的数字化改造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客观物质属性构成了对工程师的部分决策替代和既有组织权力结构的冲击。企业性质、战略目标、既有利益格局等多重因素使得各方行动者通过算法的重写、策略性弃用、替代的转换等实践,形成了对人工智能技术冲击的社会缓冲。本文的发现揭示了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冲击将引发不同的社会缓冲机制,社会因素成为技术影响社会的缓冲层和过滤器。
- 作者:
陈氚、李晓曼
- 全文[ PDF 1666512.0 KB ] 2024.39(1) 共有 4044 人次浏览
|
|
- 乡村社会主体性的双重结构及其动力机制——以一个环保公益组织的实践为例
- [摘要]本文基于质性研究材料,采用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视角以及过程—事件的研究方法,以一个环保公益组织的“社区互助金”项目的实践遭遇为研究对象,试图从生活世界的角度来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主体性。本文发现当地富有历史内涵的家庭、家族和作为整体的村庄是乡村社会主体性的主要承载形式,其特点是在社会空间维度上的结构性弥散和在社会时间—历史维度上的承续性,其动力则来自乡村社会中的伦理关系与道德习俗所激发出的情理。
- 作者:
孙飞宇、张雨欣
- 全文[ PDF 1422625.0 KB ] 2024.39(1) 共有 3570 人次浏览
|
|
- 事件社会学事件社会学——从“结构—事件”到“关系—事件”
- [摘要]“事件”是历史学与社会学研究中的关键因素。传统叙事史学对事件的推崇受到20世纪法国年鉴历史学派的检视,尤其是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的质疑;社会学则以事件为切入点,深挖事件背后的社会机制与运行逻辑,揭示事件与结构的辩证关系。从小威廉·休厄尔的事件性时间性与事件社会学研究出发,本文重点考察社会学与历史学对于事件的分析及其与社会结构的关联,剖析“结构—事件”路径的逻辑与得失,发掘事件社会学理论脉络中暗含的关系思维,在迈向“关系—事件”的路径中重新审视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历程,以及历史社会学研究的跨学科旨趣。
- 作者:
严飞、刘明轩
- 全文[ PDF 1432059.0 KB ] 2024.39(1) 共有 5188 人次浏览
|
|
|
|
- 信心的生产:扶贫扶志行动的社会效应研究
- [摘要]本文以信心的生产为切入点,基于CFPS2012—2020年的数据,对扶贫扶志行动产生的精神力量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扶贫扶志行动不仅具有针对贫困群体的直接效应,还能够外溢并增进非贫困群体的信心,这一效应主要通过环境改善、群体效应和信号传递三个机制实现。研究还表明,对贫困群体来说,信心的增长还未充分转化为具体的内生发展能力。因此,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来说,“扶志”与“扶智”仍是基础,在此之上,基于内生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才能进一步形成和巩固。
- 作者:曾永明、吴琼、蒋国河
- 全文[ PDF 1368084.0 KB ] 2024.39(4) 共有 3220 人次浏览
|
|
- 农业合约何以稳定?——关系结构中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机制
- [摘要]“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约模式不仅是一种市场交易机制,而且是一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机制。本文从“关系合约”的思路出发,揭示了制度化关系和社会关系网络作为一种非科层化的组织控制机制对农业合约稳定的重要影响。受选择性再分配体制下的企业身份、村庄社会关系网络和农民家庭分工机制的影响,小农户与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成了差序化的合约组织模式,这是一种关系化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态。
- 作者:张建雷
- 全文[ PDF 1355608.0 KB ] 2024.39(4) 共有 2601 人次浏览
|
|
- 智能体仿真模拟:推进行动与结构互构研究
- [摘要]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是一个多层次的“行动—结构”二元互构过程。当前理论研究提供了行动与结构二者关系的主观诠释,却往往得不到客观过程的证据支撑;定量研究能够客观揭示状态、趋势方面的变化,但难以收集行动与结构联动的直接数据。智能体仿真模拟(ABM)能够综合理论阐释的灵活性与定量研究的客观性,通过机制研究行动,通过涌现研究“从行动到结构”,通过学习研究“从结构到行动”,推动二元互构研究。ABM通过真实结果拟合和反事实推演拓展了社会学的知识边界。ABM应与理论研究、定量研究联动,共建计算社会学方法生态,助力学术共...
- 作者:吕鹏
- 全文[ PDF 3567188.0 KB ] 2024.39(4) 共有 3039 人次浏览
|
|
- 从自动化技术到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者影响的技能异质性研究
- [摘要]本研究关注体力自动化向脑力自动化发展过程中技术对劳动者影响的技能异质性。研究发现,认知技能是决定技术影响程度的重要因素。从技术替代和技术控制两方面来看,高技能劳动者和低技能劳动者受到的技术替代影响有限;高技能劳动者未受技术控制的显著影响,低技能劳动者则受到更强的技术控制。对比自动化技术和AI大语言模型发现,前者主要影响第二产业,后者主要影响第三产业,且AI大语言模型主要影响女性、青年群体、专业技能劳动者和高阶层人群。在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技术革命背景下,对技术影响的分析和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作者:张咏雪
- 全文[ PDF 2094087.0 KB ] 2024.39(4) 共有 4005 人次浏览
|
|
- 平台地方市场何以形成?——基于义乌市场转型的调查
- [摘要]以义乌市场转型为例,本文揭示一种平台销售与地方经营、中心集聚与全国流散共生的平台地方市场的组织形式。直播电商借助社交媒介将市场网络与人际网络融为一体,形成平台销售对即时供货和流量制造的迫切需要。通过知识生产、制度环境和创业文化的地方性互动,经营者创造出掌控不确定性的“货找人”体系,吸引经营者集聚。平台地方市场的运作进一步强化了市场的流空间形态,个体经营者在外部拉动和内部推动下向四方流散,又通过信息回流与市场倒逼促进平台地方市场再生产。本文借助嵌入性理论深化了对数字经济背景下市场转型的理解。
- 作者:熊万胜、严子泳
- 全文[ PDF 1489365.0 KB ] 2024.39(4) 共有 3075 人次浏览
|
|
- “网”路里的人:移动导航地图建构的劳动空间实践
- [摘要]在媒介化社会中,人的时空感知与媒介技术高度相关,劳动及劳动过程的内涵、外延也随之变化。本文聚焦于平台内置的移动导航地图与网约车司机劳动过程的嵌合关系,以及这一关系生成的空间实践和时空认知。在平台与移动导航地图的合力之下,司机的空间实践在平台劳资空间、导航数字空间和城市物理空间中呈现劳动具身化、时间空间化及空间扁平化等特征。经由数字中介的城市空间及空间实践很难再营造出稳定的“地方感”。
- 作者:徐婧、王婧涵
- 全文[ PDF 1349878.0 KB ] 2024.39(4) 共有 3328 人次浏览
|
|
- “差序格局”:一个理想类型的建构与阐释
- [摘要]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描述了中国社会的一种基础性社会关系结构。本文的目标是将“差序格局”提炼和建构为一个具有分析力的理想类型,从自我中心、身份基础和亲疏有别等三个特征的整体性意义上刻画和阐释一种特定的组织机制。本文提出,差序格局植根于传统宗族(家族)制度,泛化为拟家族制度的表现形式,为在中国社会中处理人际关系和组织起来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差序格局与其他中心概念(如科层制、家产官僚制、家国主义等)既有鲜明对比又有密切关联,为社会组织方式和制度的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概念工具。
- 作者:周雪光
- 全文[ PDF 1344103.0 KB ] 2024.39(4) 共有 7731 人次浏览
|
|
- 中国家庭财富不平等的趋势、来源与驱动机制(2010—2020)
- [摘要]财富不平等已成为超越收入不平等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但目前缺少关于中国家庭财富不平等问题的系统性研究。本研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考察了家庭财富不平等的变化轨迹、资产来源和驱动机制。研究发现,在2010年到2020年期间,家庭财富不平等维持在相对高位,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从构成财富的资产类型来看,住房资产不平等是家庭财富不平等的主要来源,但其作用逐渐减弱,而金融资产不平等的作用不断增强。从驱动机制来看,通过资产投资产生的收入和债务可以加速财富积累,但高阶层家庭具有更强的财富积累能力,从而造成财富的不平等...
- 作者:柳建坤、何晓斌
- 全文[ PDF 1561658.0 KB ] 2024.39(4) 共有 4106 人次浏览
|
|
- 医疗市场化与患者信任——基于各省民营医院发展水平的分析
- [摘要]对于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化究竟会改善还是恶化医患关系,以往研究并未给出清晰的答案。基于增加竞争者组织密度的视角,本研究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考察了民营医院发展水平对患者信任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各省民营医院发展水平与患者信任的关系呈现“U型”效应。各省民营医院发展水平较低会对患者信任产生削弱效应;当其迈入高水平后,则会促进患者信任。此外,当各省民营医院发展水平较高时,会通过对整个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提质降费”作用机制来正向影响患者信任。总之,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民营医院发展的“鲶鱼效应...
- 作者:池上新、张云亮
- 全文[ PDF 1442404.0 KB ] 2024.39(4) 共有 3123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