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从“以生产为中心”到“ 以生活为中心”——中国人工作—生活观念变迁研究(1990—2018)
  • [摘要]本文使用1990—2018年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以现代化理论与社会转型为视角,描述分析了近三十年来中国人工作—生活观念的变迁趋势。研究发现,我国公众工作—生活观念大体经历了“生产中心”趋弱、“生活中心”渐强的发展趋势:以工作为中心的观念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强化,进入21世纪以来逐渐弱化。作为个体生活的重要面向,家庭观念在1990年至2000年初一度弱化,之后重返民众生活中心;休闲观念则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强化。此外,观念的阶层差异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征,且个体观念更多与其生命周期而非世代身份有关。
  • 作者:

    吴玉玲、孙中伟

  • 全文[ PDF 1755923.0 KB ] 2023.38(4)  共有 3011 人次浏览
  • 社会学视域下的五种数字观
  • [摘要]“数字”概念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但其所指是模糊和混乱的,其意义维度局限于技术条件和工具。本文区分了五种数字观:技术数字、价值数字、行动数字、文化数字和规范数字,对“数字”的内涵进行了社会学解读。“数字”可以作为数字社会的物质基础、符号性的价值表征、协调行动的社会装置、流动的文化情境和规范性的社会要求。区分五种数字观有助于避免技术逻辑的本质主义立场,支持在数字社会中捕捉开放的社会逻辑。本文为深化数字研究提供了必要基础,同时强调了构建数字观念体系的重要意义及其可能路径。
  • 作者:

    刘雨婷

  • 全文[ PDF 1465715.0 KB ] 2023.38(4)  共有 3857 人次浏览
  • “集体”新议:马克思公社思想的启示
  • [摘要]在农村集体经济研究中,社会学面临如何将“集体”概念化的挑战,马克思的公社思想为此提供了理论启示。马克思在古代社会史研究中确立了公社作为人类社会组织形态的历史普遍性,总结了氏族公社、家庭公社和农村公社的多元形态及其演变过程。马克思“公社”概念的核心是在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社会联结和共同性,公社体现了个体与集体的融合统一。本文将马克思的公社思想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对当代中国的“集体”进行了概念阐释,为理解与指导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 作者:潘璐
  • 全文[ PDF 1393402.0 KB ] 2023.38(5)  共有 2801 人次浏览
  • 符号生产、关系嵌入与研报经营——券商分析师的行动及其社会嵌入性
  • [摘要]在金融市场上,券商分析师角色特殊,他们收集、整理和分析上市公司信息,研判证券市场走势,制作研究报告,为投资者提供专业化投资建议和服务。由于研报使用价值减弱,分析师“做研报”演变为符号生产,“卖研报”嵌入券商与机构投资者、分析师和基金经理的社会关系网络。研报生产经营行动映射出金融与社会关系的结构变迁,表明金融化社会在悄悄兴起,金融嵌入与脱嵌问题再现了金融化社会形成的轨迹,也预示着金融化潜在风险及其根源。
  • 作者:

    陆益龙、李光达

  • 全文[ PDF 1351634.0 KB ] 2023.38(5)  共有 2678 人次浏览
  • 数字时代金融诈骗组织的运作机制——基于非矿公司金融诈骗的网络民族志研究
  • [摘要]本研究以网络民族志方法对非矿公司系列金融业务开展田野调查,构建“数字社会特征—组织运作机制—金融诈骗后果”的基本分析框架,详细呈现数字时代金融诈骗组织的运作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时代社会的连通性、计算性和虚拟性等新特性塑造了新的社会互动方式,产生了网络级联机制、平台管理机制和交易离岸机制,带来了组织的规模扩散效应、控制集中效应、运作隐蔽效应,为有组织的金融诈骗提供了稳定的结构条件。
  • 作者:

    艾云、李祥、向静林

  • 全文[ PDF 1562698.0 KB ] 2023.38(5)  共有 2817 人次浏览
  • 制度化的政商关系何以形成?——基于M市的历史性分析
  • [摘要]探究制度化政商关系的形成机理,能够为中国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提供可行路径。本文通过对M市的历史性分析发现,地区政商关系由庇护主义转向制度化是特定产业组织形态、地方科层体系及其精神气质相互形塑的结果。基于利益与信任机制的产业链合作网络和利益联盟赋能商业团体组织化参与政商互动,并助推地方政府进行自我限权、增强政企间的制度联结。制度化政商关系有赖于地区增长联盟的维系和地方科层体系精神气质的革新。
  • 作者:

    叶志鹏、李朔严

  • 全文[ PDF 1437461.0 KB ] 2023.38(5)  共有 3441 人次浏览
  • 改革初期单位制企业破产过程与机制研究——一个产权社会学的分析框架
  • [摘要]本文关注在市场机制和法律体系不健全、企业产权模糊的改革初期,单位制企业破产的具体过程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最初的企业破产是国家因负担过重,借助市场竞争话语“甩包袱”的结果,是有选择的市场化;当时市场既是一套公平竞争的法则理念,也是国家规避风险、推进改革的手段;破产后,“工人是企业主人”的主人翁话语是工人强调身份产权的依凭。转型中的政企关系、职企关系及其动态演化过程形塑了企业产权界定的独特逻辑。
  • 作者:

    王庆明

  • 全文[ PDF 1393449.0 KB ] 2023.38(5)  共有 2176 人次浏览
  • 就业技能与职业分化——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差异及其社会后果
  • [摘要]本文重点讨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民工就业质量高度异质性背后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农民工就业质量的高度分化可以从农民工劳动技能的结构性变化、行业间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差异化特征、新职业新业态所带来的职业高度分化等角度予以解释。在行业技术升级和新职业规模扩大的背景下,有效提高中低技能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对于促进我国在新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具有重要意义。
  • 作者:

    崔岩、黄永亮

  • 全文[ PDF 1469683.0 KB ] 2023.38(5)  共有 2826 人次浏览
  • 空间秩序转变与“家”的扎根与脱根——一项流动摊贩进城案例的社会学研究
  • [摘要]非正规的空间资源为何能让农村流动群体实现家庭再生产,是一项有待研究的议题。本文通过流动摊贩进城案例的研究发现,草根秩序下的空间包容性是摊贩获得谋生地和扎根城市的前提。居住地邻近谋生地的空间安排有利于他们兼顾生计和家务,让成员聚居、代际合作,进而使下一代进城更具可能性。然而,空间秩序正规化的转变可能会封闭草根秩序下的包容性。一旦在谋生地遭遇驱逐,流动群体就难以延续原有空间安排的统合意义,他们在本地的城市化路径也可能由此中断。
  • 作者:

    陈颀、敖雅萱

  • 全文[ PDF 1747440.0 KB ] 2023.38(5)  共有 4382 人次浏览
  • 如何助子成龙?—— 家庭教养方式对优质高等教育获得的作用
  • [摘要]选择什么样的家庭教养方式才能“助子成龙”?对这一问题的学术讨论可分为文化再生产与文化流动两种不同理论视角。本研究利用2017年中国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数据,在实证层面分析了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获得优质高等教育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家庭教养方式既作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中间机制对子女获得优质高等教育发挥作用,同时也对子女获得优质高等教育具有独立的影响力;对比各种家庭教养方式,宽容型家庭教养方式更有助于子女进入精英高校。
  • 作者:

    许丹红、桂勇

  • 全文[ PDF 1431330.0 KB ] 2023.38(5)  共有 4032 人次浏览
  • 中国成年人抑郁的社会分化:动态视角与交叉视角
  • [摘要]基于HAPC-CCREM模型,本文使用CFPS 2010—2020年数据,从动态视角和交叉视角分析了中国成年人抑郁的社会分化及其演变趋势。研究发现,成年人抑郁程度在教育、收入和性别上存在分化,且随着年龄增长和时期发展不断扩大,在出生队列上出现“奇异值”和复杂变动。成年人抑郁程度在教育和性别交叉结构上存在分化,教育对女性抑郁程度的改善更明显,但这种效应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弱;从时期来看,抑郁程度的性别差异在各教育组人群中保持稳定;从出生队列来看,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出生的人群中,各教育组人群抑郁程度的性别差异持续存在。...
  • 作者:秋丽雅、李建新
  • 全文[ PDF 2048282.0 KB ] 2023.38(5)  共有 4387 人次浏览
  • 风险的二阶观察及其限制——卢曼风险社会学理论探析
  • [摘要]本文回顾了卢曼的风险研究,从集时间、事实、社会三维为一体的系统理论解析其风险图景:风险作为言说未来不确定性的时间语义,是社会诸系统随着现代性转型不得不在二阶观察下决策出现的;应从系统决策的内在归因来定义风险,以区别于外在环境归因的危险概念;受决策者/波及者的社会差异影响,一系统的风险可能是另一系统的危险;任何一个子系统都无力独自为风险负责,只有结构耦合与透明观察才能应对未知。对卢曼风险图景及其盲点的探究有助于风险反思。
  • 作者:

    吕付华

  • 全文[ PDF 1382505.0 KB ] 2023.38(5)  共有 3002 人次浏览
  • 地方性与县域现代化实践——基于对太仓与晋江持续近三十年的调查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现代化虽然曾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领跑作用,但总体存在滞后问题,成为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基于对百强县市前十的两个县级市——江苏省太仓市和福建省晋江市持续近三十年的调查,本文探讨了地方性在四个维度上助推县域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地方性的四个维度不但各自具有与县域现代化的适配性,而且相互适配、相互形塑,进一步提升了地方性适配现代化的水平。这背后的关键机制是由地方性滋养出来的社会文化主体性成为推动县域现代化发展和变迁的主导力量。从地方性中寻找社会文化主体性的培育可能,是中国更...
  • 作者:

    王春光

  • 全文[ PDF 12241989.0 KB ] 2023.38(3)  共有 4198 人次浏览
  • 中国县域城镇化再抉择——社会性流动的重大转向与系统性构建
  • [摘要]我国城镇化从以追求收入增长的市场性流动开始转向家庭式就近迁移的社会性流动新阶段。本文基于2011—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年龄—时期—世代效应模型,检视流动人口的主体选择与城镇化政策驱动的互动效应。研究发现,年龄效应呈现“倒U形”轨迹,时期效应体现为“V形”波动中总体向上的态势,世代效应则反映了新生代就近县域城镇化偏好。总体来看,县域流动人口的占比偏低,亟待通过结构性优化构建社会性流动重大转向的系统性方案,以回应国家发展战略,消弭“拆分型生产体制”的形成机制及社会风险,重塑新型城乡关系。...
  • 作者:

    刘建娥、凌巍

  • 全文[ PDF 10954741.0 KB ] 2023.38(3)  共有 3218 人次浏览
  • 过渡期的职业社会化:规培生职业互动中的边缘与冲突
  • [摘要]本文以规培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对一内科病房的田野调查,讨论他们在成为合格医生之前这段过渡期的边缘身份,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职业社会化过程。规培一旦具有过渡的性质,那么边缘就是规培生必然要经历的阶段;规培生边缘的、模糊的身份是他们职业互动的底色,也是互动中冲突的源头;边缘只是意味着规培生处境的尴尬和难以归类,并不表示他们地位的固化,边缘具有生成的意义,预示着职业地位即将转变。每一位合格医生的锻造过程既是制度和结构的再生产,也意味着不断的磨砺和转变。
  • 作者:

    余成普、宗铮

  • 全文[ PDF 12540676.0 KB ] 2023.38(3)  共有 4792 人次浏览
  • 程序员工作的性别化——以中国信息技术产业为例
  • [摘要]本文从职业和工作组织两个层面讨论中国程序员工作的性别化过程:编程工作中社会与技术面向的二元对立造成性别化的等级分工,削弱了女性程序员的身份合法性;科技企业的加班文化与传统性别角色期待相结合,导致女性更容易面临工作与家庭冲突。本文进而以具身性概念分析女性被排斥的经历和女性重新协调性别认同与职业认同、规划职业发展的能动性,由此揭示程序员工作中的性别规则如何运转,又如何得以改变。
  • 作者:

    李晓天

  • 全文[ PDF 12198360.0 KB ] 2023.38(3)  共有 5077 人次浏览
  •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资本:网民与非网民比较
  • [摘要]个体化兴起与联系性重塑是互联网时代的双重特征,而比较网民和非网民的社会资本差异性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理论视角和研究议题。基于全国综合社会调查2003和2017两期数据分析,本文得到以下研究结论:第一,网民拥有社会资本优势,且这种优势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而增加;第二,网民的社会资本相对优势,是数字鸿沟和技术赋能双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三,网络交往重塑了联系性,线上空间与线下空间形成丰富的人际关系,并可以进行虚实转换。
  • 作者:

    缪晓雷、杨珅、边燕杰

  • 全文[ PDF 10508816.0 KB ] 2023.38(3)  共有 4615 人次浏览
  • 潜在施助者的社会特征——基于CGSS(2010—2018)的实证研究
  • [摘要]“关系”及社会资本研究侧重于关系使用者,强调个体动员网络资源所带来的功效,而忽视从施助者视角分析被请托现象及其影响。借助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2010—2018),文章考察了个体被请托帮忙办事的影响机制与变迁趋势。实证结果表明:首先,人们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网络多样性越强,则越可能被其他社会成员请托。其次,相比社会地位稳定者,有过流动经历的个体更可能被请托。最后,被请托利用职务便利帮忙的现象随时代变迁而逐渐减少。
  • 作者:

    程诚、袁野

  • 全文[ PDF 11795340.0 KB ] 2023.38(3)  共有 3574 人次浏览
«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