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财富积累与共同富裕:中国居民财产积累机制(2002—2018)
- [摘要]本文基于财富积累基本模型分析框架,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对21世纪以来中国居民财产积累机制进行解释。研究发现,居民人均净财产在2002—2013年的年均增长率达14.1%,而在2013—2018年下降至9.9%,但仍快于同期居民收入增加率。居民财产积累的第一大来源是房价上涨,可以解释居民净财产增量的55%~85%;第二大来源是居民储蓄,可以解释居民财产增量的30%~40%;部分财产会因折旧而减值。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为下一步规范财产积累机制提供理论支撑。
- 作者:李实、詹鹏、陶彦君
- 全文[ PDF 1923822.0 KB ] 2023.38(4) 共有 3662 人次浏览
|
|
- 共同富裕背景下中国公众主观地位认同研究
- [摘要]公众主观地位认同的提升是共同富裕不断推进的重要体现。与以往强调相对剥夺地位的影响不同,本文将社会比较的方向、效应和半径整合为“新社会比较理论”,探讨了向上比较与向下比较效应因比较半径的不同而变化的趋势。研究发现,个体经济地位的向上比较与向下比较对地位认同都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向上比较的负效应强于向下比较的正效应;双向比较的对比效应随地理范围的扩大而增强。这些发现揭示了抑制收入差距扩大对于改善民众低位认同及提升获得感的重要意义。
- 作者:
张文宏、刘飞、项军
- 全文[ PDF 1542536.0 KB ] 2023.38(4) 共有 2581 人次浏览
|
|
- 计算扎根:定量研究的理论生产方法
- [摘要]扎根理论的归纳逻辑和避免理论先入为主的原则与传统定量研究的演绎逻辑和假说检验大相径庭。在回顾传统定量研究理论生产局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以定量方式直接助产理论的“计算扎根”方法:借助机器学习和归因算法,按照因果是可预测性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之原理,根据对因变量的预测力筛选出以往研究未曾关注的自变量,以提出新的理论假说。本文对计算扎根的基本思路、逻辑前提、方法基础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基于实际案例进行了演示。该方法弥补了定量研究理论生产的不足,在理论、学科、知识体系和社会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 作者:
陈茁、陈云松
- 全文[ PDF 2284443.0 KB ] 2023.38(4) 共有 4549 人次浏览
|
|
- 作为方法的乡土——以费孝通著述为中心
- [摘要]在费孝通著述中,“乡土”既是作为对象的显性存在,亦是作为方法的隐性存在。前者饱受关注,而后者尚待阐发。本文认为,作为方法的乡土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在规范层面,以乡土所孕育的中国文明为价值基准由内而外地想象和擘画世界理想图景;二是在经验层面,以村落、街集和乡镇所构成的乡土为经验基地自下而上地观察和理解中国现实图景。由内向外和自下而上相互交织,共同构成理解中国的内在视野。
- 作者:
陈占江
- 全文[ PDF 1457638.0 KB ] 2023.38(4) 共有 3819 人次浏览
|
|
- 管理型中介:家政劳动力市场的中介控制研究
- [摘要]通过对北京大型家政公司的案例研究,本文探讨了家政管理型中介的形成背景和运作机制。作为管理型中介,家政公司在与劳动者保持市场关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组织控制,通过“会员制”的制度设计、“制造匹配”的利益调节和“打造娘家”的情感整合三重机制建构自身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主导权,形塑市场结构,介入对劳动力供给和劳动过程的控制。家政行业的内在属性和外部环境构成管理型家政中介运作的重要背景。本文揭示了高度私人化、女性化的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市场的中介控制机制,深化了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市场控制的学术探索。
- 作者:肖索未、陈宗仕、杨伊萌
- 全文[ PDF 1542585.0 KB ] 2023.38(4) 共有 2432 人次浏览
|
|
- 关系工作与价值生产:酒吧营销的劳动过程分析
- [摘要]本文通过对酒吧业的考察指出,在产品非物质化的消费新语境中,关系工作成为服务于消费的关键生产环节。面对关系的开放性和复杂性,酒吧营销需自主重塑自我与生活,形成性别化的关系工作脚本,在日常生活中发展和维系与消费者的人际关系,形成自己的关系圈层。通过团队管理和场所设置,酒吧经营者使不同的关系圈层相互依存,将其组织为“娱乐性的两性互动”和“差异化的同性圈层”交错的社交消费场景。营销在日常生活中的自主性是其劳动价值源泉,却也带来了更深刻的异化体验。不仅如此,营销个体的关系工作需在酒吧组织的互动场景中才能实...
- 作者:
黄燕华、刘子曦
- 全文[ PDF 1453588.0 KB ] 2023.38(4) 共有 3957 人次浏览
|
|
- 社会空间:从齐美尔到戈夫曼
- [摘要]本文从齐美尔、帕克、戈夫曼三位社会学家笔下的社会空间入手,对芝加哥学派的理论传统中关于社会空间的经典论述进行分析和梳理。对于齐美尔和芝加哥学派而言,社会空间的存在基础是行为主体之间的社会互动,而社会实体和结构都是从这些互动过程中产生的。这个理论传统强调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的相互依赖性,对于社会空间的假设具有内生性、时间性两个重要特征,并注重空间与人类情感的关联。
- 作者:
刘思达
- 全文[ PDF 1418081.0 KB ] 2023.38(4) 共有 4599 人次浏览
|
|
- 学校何以层级化?——一个城区学校变动的案例研究
- [摘要]本文以新城区建设中的学校变动为案例,探究学校层级化的机制。“高位均衡”是大城市的教育发展目标,但又要面对打工群体、工薪群体和中产群体分割教育资源的问题。从教育资源配置上看,大城市居住格局分化,学校生源层级化,不同家庭的教育选择强化生源的同质性。从课程知识体制上看,中国基础教育以学业绩效为中心建构起来,课程和评估相对统一,而教学趋于分化。资源配置与知识体制相互强化,导致学校层级化。
- 作者:
沈洪成
- 全文[ PDF 1536396.0 KB ] 2023.38(4) 共有 2697 人次浏览
|
|
- 从“以生产为中心”到“ 以生活为中心”——中国人工作—生活观念变迁研究(1990—2018)
- [摘要]本文使用1990—2018年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以现代化理论与社会转型为视角,描述分析了近三十年来中国人工作—生活观念的变迁趋势。研究发现,我国公众工作—生活观念大体经历了“生产中心”趋弱、“生活中心”渐强的发展趋势:以工作为中心的观念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强化,进入21世纪以来逐渐弱化。作为个体生活的重要面向,家庭观念在1990年至2000年初一度弱化,之后重返民众生活中心;休闲观念则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强化。此外,观念的阶层差异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征,且个体观念更多与其生命周期而非世代身份有关。
- 作者:
吴玉玲、孙中伟
- 全文[ PDF 1755923.0 KB ] 2023.38(4) 共有 2760 人次浏览
|
|
- 社会学视域下的五种数字观
- [摘要]“数字”概念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但其所指是模糊和混乱的,其意义维度局限于技术条件和工具。本文区分了五种数字观:技术数字、价值数字、行动数字、文化数字和规范数字,对“数字”的内涵进行了社会学解读。“数字”可以作为数字社会的物质基础、符号性的价值表征、协调行动的社会装置、流动的文化情境和规范性的社会要求。区分五种数字观有助于避免技术逻辑的本质主义立场,支持在数字社会中捕捉开放的社会逻辑。本文为深化数字研究提供了必要基础,同时强调了构建数字观念体系的重要意义及其可能路径。
- 作者:
刘雨婷
- 全文[ PDF 1465715.0 KB ] 2023.38(4) 共有 3577 人次浏览
|
|
|
|
- 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内生动力和路径选择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变迁的背景下,我国乡村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农业规模化经营、城乡融合发展等不同路径,发展的内生动力得到极大解放和提升。本文分析了这种内生动力及其生成条件的变化,也揭示了内生动力不足问题日益凸显的态势。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进入新阶段,在继续下大力气培育内生动力的同时,也要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反哺和外力支持,通过城乡融合和一体化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和治理体制。
- 作者:
李培林
- 全文[ PDF 8243200.0 KB ] 2023.38(6) 共有 4884 人次浏览
|
|
- 社会学视野中的政府研究:学术议题与学科传承
- [摘要]近年来,社会学开展了大量的政府研究,在经验与理论两方面都有明显的学术推进,但社会学开展政府研究的特点与贡献并没有被学界清晰地意识到。本文回顾了中国社会学界较有影响力的政府研究,从组织结构、人员网络、财政过程、组织技术、组织机制五个方面梳理其学术脉络。社会学开展政府研究具有鲜明的风格及独特贡献,体现于综合性分析、社会性分析、情境性分析三个维度。社会学开展政府研究是在传承经典时期的学术思想,同时也在延续中国社会学的学科探索历程。
- 作者:
陈家建
- 全文[ PDF 11458132.0 KB ] 2023.38(6) 共有 3004 人次浏览
|
|
- 算法科层制的兴起及其形态
- [摘要]在数字时代,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公共决策和公共服务中的广泛应用,算法科层制这一政府管理体制变革正在中国悄然发生。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算法科层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算法功能和算法应用体制两个关键因素,发展了四种算法科层制形态:部门自动化算法科层、部门预测型算法科层、跨部门自动化算法科层和跨部门预测型算法科层。本文通过四个人工智能算法应用案例,实证探究人工智能算法对科层组织权力关系与激励方式、知识信息处理、组织形态以及服务供给模式的影响及其路径,揭示了四种算法科层制形态的差异性及形成...
- 作者:吴进进、何包钢
- 全文[ PDF 10917860.0 KB ] 2023.38(6) 共有 3843 人次浏览
|
|
- 任务型组织的科层化——以A市城镇化过程中的组织变迁为例
- [摘要]任务型组织因特定任务而生,具有临时性和易变性。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即什么因素导致了任务过程中组织形式的选择与变迁。本文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考察了A市在长达20年的任务周期里推进城镇化任务所采取的传统科层制、任务型组织和任务型组织科层化三种组织形式。本文以任务为解释视角,具体界定任务的纵向属性、横向属性和动态属性,以任务属性的组合变迁解释组织变迁。本文认为,任务型组织是政府针对任务激励、任务复杂性和新任务的组织回应,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科层制演变的一种现实途径。
- 作者:
管兵、罗俊
- 全文[ PDF 11110712.0 KB ] 2023.38(6) 共有 2198 人次浏览
|
|
- 不完全考核:模糊与精细混合的政府考核分析
- [摘要]本文通过田野观察一个税务部门连续三年的考核过程,揭示了考核的复杂运作图景,即受制于政府科层组织的独特制度环境,考核难以完全按照泰勒科学管理的思路来进行精细化考核,而是呈现出模糊与精细并存的混合考核实践。其中,精细化考核只是初步实现了考核目的,之后组织通过模糊运作获得权威控制,缓解了精细化考核的事本主义,具有“模糊的精确性”功能。本研究有助于重新解释考核中的偏差行为、审视单向度的科学管理和呼应国家当前对唯指标论和优绩主义的反思。
- 作者:
练宏、陈纯
- 全文[ PDF 11330874.0 KB ] 2023.38(6) 共有 3046 人次浏览
|
|
- 择偶偏好中的性别差异和社会阶层异质性——基于选择实验法的探索
- [摘要]本文采用选择实验法测量人们在教育、收入、房产、家庭背景、年龄和长相六个维度上的择偶偏好,估计各维度在人们择偶时的相对效用。研究发现,择偶偏好呈现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六个维度中男性对配偶的长相更加看重,女性则更看重体现社会经济地位的教育和收入。阶层异质性分析发现,教育程度和城乡户口状态不同的男性群体间在择偶偏好上存在显著差异;城乡户口状态不同的女性的择偶偏好并无差异,低教育程度女性未在教育这一维度上表现出向上婚的择偶偏好。这些研究发现有助于深入理解当前中国的婚姻匹配模式及其对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影响。
- 作者:
周扬、於嘉、谢宇
- 全文[ PDF 11452031.0 KB ] 2023.38(6) 共有 5887 人次浏览
|
|
- 社会学实验:人文区位学中国化的演进
- [摘要]20世纪30年代初,发展中的人文区位学被引入中国。在燕京大学社会学同仁的努力下,人文区位学与功能人类学有机结合,带有本土性学科意识的社区研究崭露头角。在此历程中,赵承信是重要的引介者、推动者。他立足于人文区位学的美国发展脉络诠释其概念、范畴和成果。同时,包括术语翻译在内,人文区位学的中国化也始终伴随着甄别、批判与反思。基于已有研究,赵承信创造性地提出“村镇社区”模型,随即主导了重方法实验的平郊村这个“社会学实验室”将近十年。这些努力不仅丰富了早期中国社会学的形态与内涵,也提升了其与海外学术对话的能力...
- 作者:
岳永逸、熊诗维
- 全文[ PDF 10924948.0 KB ] 2023.38(6) 共有 2463 人次浏览
|
|
- 地方规划权的建构与评估——基于双重差分与动态QCA的实证研究
- [摘要]本文考察了地方规划权中规划自主性之于绩效改进的宏观因果效应。鉴于既有研究对规划有效性的认知缺乏理据实证,本研究以2006—2015年两期规划数据为基础,运用双重差分与引入时间因素的多时段QCA和TSQCA方法,系统检验了自主增设公共服务类规划指标的实际效果。研究发现,自主设定规划指标能够对中长期绩效改进产生积极作用,且越到规划后期,指标的约束力越强;虽然从短期看规划不必然带来绩效改进,但如果缺乏长期规划,绩效改进将“事倍功半”。本文对规划权进行了初步的建构与评估,对国家治理的规划逻辑进行了讨论。
- 作者:
王红帅
- 全文[ PDF 11482432.0 KB ] 2023.38(6) 共有 2600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