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信息、信任与信心:风险共同体的建构机制
  • [摘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这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是建构有效的风险共同体。研究认为,风险信息、信任、信心以及风险认知和情绪体验等是风险共同体建构中的重要变量。笔者使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出现初期的全国调查数据,验证了信息—信任—信心的关系模型。研究发现,疫情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和透明度通过官方信息源信任对疫情防控信心产生影响,疫情防控信心进一步通过风险认知的中介作用影响人们的情绪体验。另外,官方信息源信任和非官方信息源信任可以通过风险认知的中介作用影响情绪体验,但二者作用的方式相反。
  • 作者:王俊秀、周迎楠、刘晓柳
  • 全文[ PDF 2013.0 KB ] 2020.35(4)  共有 3268 人次浏览
  • 中国城市移民的住房——基于社会排斥的视角
  • [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户籍制度等制度性安排的社会区隔作用下降,人口跨区域流动越来越频繁,城市成为多数人工作和居住的场所。但日益高涨的城市房价已经或正在成为外来者融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一种障碍。对CGSS微观数据的分析表明,与城市原居民相比较,城市移民在收入上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弱势,但在住房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弱势。基于住房的社会排斥机制开始形成,并且是一种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劳动市场、有着时间累积性和代际传承性的社会排斥。如果房价持续上涨,这种排斥机制将借助时间累积性而变得顽固和相对隐蔽。住房在社...
  • 作者:方长春
  • 全文[ PDF 1933.0 KB ] 2020.35(4)  共有 3905 人次浏览
  • 经济发展特征、住房不平等与生活机会
  • [摘要]既有研究大多强调住房不平等是职业不平等的结果,而住房不平等并未成为社会不平等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特征指出,在中国经济模式下,住房不仅代表着独立于职业之外的生活机会,而且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居民财富、社会地位的主要因素。本文以官方统计数据、代表性调查数据对此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从资源获得而言,基于住房获得的财富已经超过了职业收入;从主观认知而言,住房产权也成为城市居民社会地位获得与向上流动的基础。本文为“房住不炒”、促使住房回归居住属性的住房政策提供了实证基础。
  • 作者:魏万青、高伟
  • 全文[ PDF 2041.0 KB ] 2020.35(4)  共有 3612 人次浏览
  • 住房属性嬗变与城市居民阶层认同——基于消费分层的研究视域
  • [摘要]本文将住房纳入到消费分层的研究视域,基于2015年CGSS调查数据分析了住房对居民阶层地位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诸如产权、面积、社区品质等住房的消费品属性和住房消费分层本身都对阶层认同的产生及阶层分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政府可以通过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来引导居民理性的住房需求,建立合理的房产增值收益分配体系,缓解住房不平等引起的社会阶层分化等问题。
  • 作者:张传勇、罗峰、黄芝兰
  • 全文[ PDF 2176.0 KB ] 2020.35(4)  共有 3722 人次浏览
  • 战略认知、增量式变革与中国银行业变迁
  • [摘要]本文运用经济社会学历史制度主义的基本视角,考察了1984-2015年中国银行业的长时段发展进程。研究发现:从银行业金融形态上看,中国银行业经历了从专业银行分割垄断到多元银行体系构建、民间金融再度兴起及其制度化发展、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三个阶段的重要变迁。其背后隐含着共通性和一致性的历史制度逻辑:中国银行业的变迁本质上是国家所主导的增量式变革的产物;在特定战略认知的交叠影响下,国家先后通过三次增量式变革战略深刻影响和形塑了银行业的变迁路径。本文为理解中国银行业发展变迁提供了一种具有历史洞察力的解释路径与分析...
  • 作者:梁波、王海英
  • 全文[ PDF 2419.0 KB ] 2020.35(4)  共有 2085 人次浏览
  • 中国税收制度的改革:从嵌入经济到嵌入社会
  • [摘要]税收制度要匹配国家发展目标和税源基础,它必须嵌入到经济和社会肌体中才能实现这两个匹配。根据税收制度嵌入对象的转移方向不同,可以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税收事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嵌入单位、嵌入企业和嵌入社会。它们对应的国家发展目标分别是:推动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推动国家治理。随着我国税源基础从国民收入循环的生产环节向再分配和财富积累环节转移,税收制度嵌入基础将逐渐从经济转入社会,这对推动我国税收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未来的改革方向是在保持税收嵌入广泛经济基础的同时,深化税收嵌入社会的程...
  • 作者:吕冰洋、张兆强
  • 全文[ PDF 2380.0 KB ] 2020.35(4)  共有 2494 人次浏览
  • 社会与人民:中国人类学的学术风格
  • [摘要]中国人类学近百年的发展,除与国际人类学研究共享的领域外,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学术风格和思想资源,如家乡人类学、本土人类学与国家人类学。家乡人类学在和西方“异文化”研究的比较中发展起来,构成了本土人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中国人类学本土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本土人类学则致力于描述中国社会文化的特殊性,解释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一系列由国家推动的调查研究活动把人类学的学术旨趣同现实的要求连接起来,形成了鲜明的以国家建设为核心的研究取向。引自西方的人类学学科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格物”“...
  • 作者:麻国庆
  • 全文[ PDF 1881.0 KB ] 2020.35(4)  共有 3164 人次浏览
  • 把“管理”带回政治——任务、资源与街道办网格化政策推行的案例比较
  • [摘要]当前有关基层政府行为的研究多从组织结构与激励机制出发探究其行动策略,但是,为何处于相同组织结构和激励函数下的地方政府在执行同一任务时依然行为迥异?基于三个街道办在网格化管理政策推行上的行为差异比较,本文提出,尽管面临相同的结构地位和激励函数,但管理任务量的巨大差异、行政资源的平均化配置模式和自致资源获取能力的差别促使三个街道办在面对同一任务时分别采取了按部就班、被动应付和政策悬置三种应对行为。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应将“管理函数”带回基层政府行为的研究,并由此进一步讨论其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
  • 作者:陈那波、李伟
  • 全文[ PDF 2593.0 KB ] 2020.35(4)  共有 3333 人次浏览
  • 生育意愿研究:理论与实证
  • [摘要]人口衰退、老龄化和超低生育率构成了21世纪的人口危机,而“生育赤字”和超低生育意愿是这场危机的“原爆点”。本研究围绕生育意愿,从生育意愿与生育率关系的稳定性、生育意愿变化规律、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生育赤字、家庭政策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等方面勾画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育意愿理论的图谱和实证研究的发展脉络,探讨了中国生育意愿研究存在的几个认识问题。中国的生育意愿已低于更替水平,这无疑是生育危机的前兆,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 作者:吴帆
  • 全文[ PDF 1828.0 KB ] 2020.35(4)  共有 8649 人次浏览
  • 高考录取中的不确定性与教育获得差异——以X省为例
  • [摘要]在教育获得差异的研究中,控制考生学业表现之后,如果性别、民族、城乡等变量系数仍然显著,这些差异是什么机制产生的?在二本线以上,差异是由录取中的不确定性驱动的,而在二本线以下,差异是由不同群体考生对不同层次教育的偏好驱动的。本文采用X省完整高考数据,刻画了不确定性的分布情况、不同社会群体应对不确定性的行为差异以及最终对教育获得差异的影响,并探讨了教育扩张等政策对不确定性的影响。本文研究成果有助于打开教育获得差异生成机制的黑箱,为教育获得差异研究带来新的视角。
  • 作者:

    李代、王一真

  • 全文[ PDF 2620.0 KB ] 2020.35(1)  共有 6052 人次浏览
  • 从地缘多元主义走向话语多元主义
  • [摘要]“社会(科)学本土化”或“去西方化”思潮反对西方知识霸权,主张社会科学知识的多元性,这种诉求具有正当性。但这种诉求是建立在传统实在论的基础之上的,其立场构成了一种地缘多元主义,这种地缘多元主义在追求知识多元性的同时放弃了知识的普遍性,隐含着使知识碎片化的危险。如果我们从话语建构论的立场出发,就能够建构出一种话语多元主义立场。这种话语多元主义在鼓励解构西方社会科学的知识霸权的同时,又允许追求普适性的社会科学知识。
  • 作者:

    谢立中

  • 全文[ PDF 1229.0 KB ] 2020.35(1)  共有 3675 人次浏览
  • 论机制解释在社会学中的地位及其局限
  • [摘要]本文分析了社会学家对机制概念常见的误解、社会机制的关键性质和基本类型,阐明了机制解释的主要弱点。这些弱点包括机制与宏观结构之间的紧张、结构/机制解释与行动者解释之间的紧张、归纳性机制分析与演绎性机制分析之间的紧张,以及机制解释不得不面对的过度决定和重要性多变两个难点。本文旨在帮助读者准确地掌握机制概念,更好地运用机制解释,最终建立起基于机制解释同时又超越机制解释的“中国学派”。
  • 作者:

    赵鼎新

  • 全文[ PDF 1347.0 KB ] 2020.35(2)  共有 6133 人次浏览
  • 目标权衡与过程控制:地方政府创新的行为逻辑
  • [摘要]本文尝试在理论层面建构一个理解地方政府创新行为逻辑的“风险—绩效”分析框架:地方政府在创新行动中有风险规避和行政绩效获取两个具体目标。一方面,地方政府会选取可支配程度高及相关主体认可的要素实施创新,以规避创新风险;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会扩展创新要素规模和增加要素组合程度,以获取行政绩效。以K市社区公益招投标创新为例,地方政府创新的过程可分为创意形成、创新政策转化、政策试点和全面实施四个阶段,地方政府部门在不同阶段权衡目标追求,选择相应的行动策略,并通过严格控制创新过程,最大限度地谋求创新效用。
  • 作者:

    冯猛

  • 全文[ PDF 1396.0 KB ] 2020.35(2)  共有 3398 人次浏览
  • 高等教育使谁获益更多?——2003—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异质性回报模式演变
  •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不同群体获得高等教育回报的模式演变。在积极选择假设和消极选择假设两种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现实,本文提出了“倒U形”回报模式的设想。分析结果表明,从2003年到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回报模式从“波动—中底层激励型”向“稳定—中层激励型”转变,为“倒U形选择假设”提供了实证支持。这种教育回报模式的演变过程说明社会中间阶层已成为高等教育最主要的受益人,表明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制度性结构的变化有益于巩固新兴中产阶层并维持社会结构稳定。
  • 作者:

    郭冉、周皓

  • 全文[ PDF 1792.0 KB ] 2020.35(1)  共有 4367 人次浏览
  • 政府条块差异与纵向创新扩散
  • [摘要]通过考察其地方政府生态环境修复政策十余年的历史演变,本文发现,上级条块部门分别主导的纵向创新扩散模式在运作机制、持续条件与政策效果上有着显著的差异,呈现出“条条创新、块块扩散”的有趣现象。上级条条部门主导的纵向创新扩散模式主要以项目制实现,其影响主要在项目期内有效且效果较弱,但是这一弱影响往往为政策创新提供了空间;上级块块部门主导的纵向创新扩散模式可以通过人事任免等多种机制对下级施加影响,其影响常规有效且效果较强,但是这一强影响往往会抑制基层的政策创新。本文试图运用组织社会学拓展创新扩散理论,展...
  • 作者:

    陈思丞

  • 全文[ PDF 1434.0 KB ] 2020.35(2)  共有 3492 人次浏览
  • 社会变革、生命历程与老年健康
  • [摘要]本研究基于生命历程视角考察了中国老年人童年生活处境与老年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老年时期社会经济水平较高的老年人中,童年不利生活处境所带来的影响减弱乃至消失,而在老年时期社会经济水平较低的老年人中,童年不利处境所带来的影响不仅没有被老年时期社会经济地位所修补,反而与之重叠并相互强化。本研究还通过队列比较分析发现,在老年时期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老年人中,童年不利生活处境所带来的影响在较晚出生队列中相对较大。本文通过中国疾病和健康模式的转型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医疗保障制度的变革对个体生命历程产生的...
  • 作者:

    焦开山、包智明

  • 全文[ PDF 1661.0 KB ] 2020.35(1)  共有 4315 人次浏览
  • 社会学本土化:狭义或广义,伪问题或真现实——兼与谢宇和翟学伟两位教授商榷
  • [摘要]自20世纪初中国社会学建立以来,其学科体系的中国化或本土化就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并在20世纪80年代学科重建后成为人们争辩的焦点。作为一场具有系统性和普遍性的学术运动,社会学本土化涉及如何使这一来自西方的知识体系能够反映我们民族的传统和时代精神,并服务于中国社会的改革和建设。从这一意义来说,自20世纪30年代起,不同时期的社会学本土化或中国化运动都具有鲜明的学术性与实践性向度;而围绕本土化最核心的议题是知识的“跨情境效度问题”,其争辩基础是“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两种立场的对峙。本文作者认为,当今中国深...
  • 作者:

    周晓虹

  • 全文[ PDF 1304.0 KB ] 2020.35(1)  共有 5051 人次浏览
  • 制度何以失灵?——多重逻辑下的捐献器官分配正义研究
  •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器官移植已从人类的幻想变为现实,成为挽救生命的医疗手段。在捐献与移植之间,捐献器官分配的公平性尤为值得关注。本文基于对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以及J市S医院的田野调查,以分配正义相关理论对器官分配的制度逻辑与实践逻辑进行审视,发现本应相互耦合的二者发生了相当程度的脱耦,成为制度失灵的一个典型案例。为解释脱耦机制,本文用制度合理性、制度约束力、场域透明度和价值认同度四个变量对制度场域进行分析,发现当变量值较低时,容易发生制度—实践脱耦,且市场逻辑更易侵入其中,将道德排挤出去,解构了器...
  • 作者:

    李怀瑞

  • 全文[ PDF 1548.0 KB ] 2020.35(1)  共有 3182 人次浏览
  • 作为社会记忆结构的关系型记忆与义务型记忆——知青集体记忆的文化维度
  • [摘要]本文通过对知青群体回忆内容的梳理,归纳出知青集体记忆中的一些结构性特征,进而提出关系型记忆和义务型记忆的概念。具体而言,关系型记忆是指知青的回忆内容多受到“关系”的规制;“关系”往往是触发其历史回忆的关键节点,促成了知青回忆的主流特征。义务型记忆是通过特定类型知青的“忏悔”记忆归纳出来的;一些知青对过失的讲述并不是出于某种兴致,而是来自文化的压力,即来自社会中善必然受到鼓励、恶必然受到惩罚的观念。而关系和义务这两种记忆的结构性特征也是依赖于特定文化结构的,例如关系型记忆背后的文化结构包含着“以和...
  • 作者:

    刘亚秋

  • 全文[ PDF 1341.0 KB ] 2020.35(2)  共有 2833 人次浏览
«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