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权力—利益”与行动伦理:基层政府政策动员的多重逻辑——基于农地确权政策执行的案例分析
- [摘要]缺乏专断性权力的基层政府如何常规化地推进政策执行,是学术界有待解释的问题。本文以农地确权为例,分析在政策执行所需的财政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基层政府如何有效动员并促使村干部完成农地确权工作。本文发现,基层政府一方面通过权力支配和利益置换相结合形成“权力—利益之网”使村干部在政策执行时与其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则运用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相结合所勾连起的“公—私伦理之网”来确保村干部的行为与其预期一致。权力支配和“讲政治”的机制由于与体制相契合而更多在“前台”使用,而利益置换和“讲情理”的机制则更多在“后台”...
- 作者:
狄金华
- 全文[ PDF 1424.0 KB ] 2019.34(4) 共有 3805 人次浏览
|
|
- 学前教育与城乡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差距——基于CEPS数据的研究
- [摘要]认知能力对个人的社会经济结果具有重要作用,而学前教育则是影响少年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此前几乎没有研究利用全国性样本探讨中国城乡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差距以及学前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本文基于对“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线数据的研究发现,城乡初中生在认知能力水平和学前教育经历上均存在显著差距,西部地区尤为明显。OLS回归和倾向值匹配估计发现,学前教育显著地影响学生的认知能力。Blinder-Oaxaca差异分解表明,学前教育是导致城乡初中生认知能力差距的重要原因,它可以解释七年级城乡学生认知能力差距的28%-44%。在...
- 作者:
郑磊、翁秋怡、龚欣
- 全文[ PDF 1547.0 KB ] 2019.34(3) 共有 4858 人次浏览
|
|
- 留守经历与性别劳动分化——基于农民工输出地和打工地的实证研究
- [摘要]基于对农民工输出地和打工工业区的田野调查,本研究发现,留守经历导致留守儿童性别劳动分化,即留守女孩必须承担一系列再生产劳动,留守男孩则很少参与劳动并将闲暇用于玩游戏。现行劳动体制一方面向留守家庭转嫁再生产劳动,另一方面又强化了农民工家庭的性别权力,将再生产劳动性别化为女性劳动;为应对家庭再生产劳动困境,留守老人和打工家长基于该性别权力模式,促成了留守儿童的性别劳动分化。留守提前形塑了性别化的劳动习惯,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性别劳动分化奠定了根基。
- 作者:
王欧
- 全文[ PDF 1555.0 KB ] 2019.34(2) 共有 6983 人次浏览
|
|
- 改革开放的孩子们:中国新生代与中国发展新时代
- [摘要]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中国新生代,是深受重大社会历史变迁影响又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代”。高速经济增长、独生子女政策、教育扩张、互联网兴起、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全球化和中国崛起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交织于他们的个体生命历程中,在他们成长的每个阶段影响着他们的生存机遇,形塑了他们的代际特征,凸显了他们与前辈群体的代际差异。但与此同时,新生代的代际共性未能突破社会结构的制约,代际认同也没能消解代际内部的社会经济差异。相反,市场化推进导致的社会分化强化了阶层地位代际传递效应,“二代”现象也成为新生代...
- 作者:
李春玲
- 全文[ PDF 1759.0 KB ] 2019.34(3) 共有 4637 人次浏览
|
|
- 马克思主义视角的农政问题与农政变迁
- [摘要]经典马克思主义者对农政问题尤其是农业发展、农民分化、土地权属与城乡关系做了重要论述。他们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大生产排挤小生产,小农必然消亡;他们认为农民的分化与无产阶级化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驱动力,也是必然结果;他们声明农业资本主义必然要求土地集中,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土地私有制将被公有制取代;他们相信资本主义发展必然要经过城市盘剥乡村的过程,但一定阶段后应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将视域从民族国家扩展到国际关系、由生产领域延展到市场领域。他们指出,雇佣劳动并非农政转型的必然要求...
- 作者:
叶敬忠、吴存玉
- 全文[ PDF 1470.0 KB ] 2019.34(2) 共有 3955 人次浏览
|
|
- 社会学美国化的历程及其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启示
- [摘要]回顾社会学美国化的历史,借鉴其经验和教训,对建构中国特色社会学学术体系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就社会学美国化的历程从三个方面加以梳理:社会学早期发展与经济学和统计学的关系,以统计技术和科学地位作为合法性的学科独立,以及“范式”概念受到的挑战与多元化的社会学取向的形成。基于社会学美国化的经验和教训,本文提出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三个方面的重要启示:一是在学术体系中的理论话语上,要以社会学的学术立场,回应中国和世界的时代重大命题;二是在社会学作为学科的方法定位上,要重视实质性问题,避免极端量化科学主...
- 作者:
陈心想
- 全文[ PDF 1547.0 KB ] 2019.34(1) 共有 5538 人次浏览
|
|
- “低治理权”与基层购买公共服务困境研究
- [摘要]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是中国治理创新的重要导向。虽然有理念、政策和财政的支持,但公共服务外包仍然面临多重困境。本研究从国家治理结构的角度,通过对某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过程的案例分析,探讨购买公共服务在基层社区产生困境的原因。在当前治理体系中,基层组织处于低治理权的结构位置,被动应对自上而下的多重任务。因此,作为最基层的单位,社区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调动资源拼凑应对。社会组织承接服务是专业化治理的运作逻辑,在落地实施的过程中与社区组织产生矛盾。两种治理逻辑的张力是购买公共服务产生困境的根本原因。同时...
- 作者:
陈家建、赵阳
- 全文[ PDF 1498.0 KB ] 2019.34(1) 共有 5135 人次浏览
|
|
- 媒介霸权、文化圈群与东方主义话语的全球传播——以舆情大数据GDELT中的涉华舆情为例
- [摘要]本文通过全球舆情大数据对西方涉华舆情所建构的东方主义话语及其全球传播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新媒体时代,美国涉华舆情延续了传统东方主义话语的内涵,将中国建构成专制主义的、人权问题突出的、对西方充满挑衅和威胁的形象。研究还发现,全球网络空间中的新闻信息传播同时表现出“核心—边缘”结构和“文化圈群”结构,二者塑造了全球网络空间中涉华舆情的景观,“核心—边缘”结构使得霸权国家所建构的东方主义话语在广大亚非拉国家扩散,而基于共同语言、文化接近性等所形成的文化圈群结构则弱化了西方政治话语在阿拉伯、俄罗...
- 作者:
龚为纲、朱萌、张赛、罗教讲
- 全文[ PDF 3872.0 KB ] 2019.34(5) 共有 6490 人次浏览
|
|
- 制度如何传递?——以A市业主自治的“体制化”现象为例
- [摘要]本文以A市业主自治实践中的“体制化”现象为例,通过考察该现象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探讨居委会主导的社区治理模式如何实现对业主自治的制度传递。研究发现,业主自治的“体制化”是基层政府的行政吸纳和业主群体的认同接纳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为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政策执行和人员选择,以及业主组织自下而上的理念竞争、资源动员和网络嵌入。“体制化”背后的制度传递包括价值理念传递、权力结构传递和人员队伍传递。
- 作者:
盛智明
- 全文[ PDF 1413.0 KB ] 2019.34(6) 共有 3638 人次浏览
|
|
- 中国社会学研究方法70年
- [摘要]1953年以来,中国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发展经历了停滞期(1953-1978年)、恢复重建期(1979-1985年)、实践提高期(1986-1999年)和快速发展期(2000-2019年)。经过近70年的发展,中国社会学研究方法在方法论、研究方法和具体的研究技术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进步。70年间的发展历程在整体上呈现出知识系统化、实践规范化和取向本土化三个趋势。
- 作者:
赵联飞
- 全文[ PDF 1260.0 KB ] 2019.34(6) 共有 3113 人次浏览
|
|
- 环境治理中的知识生产与呈现——对垃圾焚烧技术争议的论域分析
- [摘要]本研究从科学技术研究(STS)的进路出发,打开技术的“黑箱”,检视反对垃圾焚烧运动当中的技术争议。基于论域分析的框架,本文对垃圾焚烧技术的争议焦点——剧毒物质二噁英的排放进行分析,以回答这项技术招致反对的原因。本文还将借由民族志带领读者进入两个社会世界——垃圾焚烧设施及其应用者的话语世界和反焚运动的话语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剖析垃圾焚烧的知识是如何在不同的社会世界中由不同的社会行动者生产、应用、循环和竞争的。在科技知识生产的意义上,本研究为环境运动研究提供了新的进路,也为后续的环境治理、环境运动以及技术...
- 作者:
张劼颖、李雪石
- 全文[ PDF 1488.0 KB ] 2019.34(4) 共有 3585 人次浏览
|
|
- 农业转移人口身份认同的分化逻辑
- [摘要]本文从“行动—结构”和“主体—建构”视角出发,探究结构性排斥和主体能动性对农业转移人口身份认同的分化逻辑。本文认为:第一,农业转移人口身份认同呈“阶梯推进”态势。第二,对农村转移人口身份认同起作用的结构性因素其“面向”呈某种离散性:有些要素有激励作用,如户口改革政策、村改居政策、征地政策等;有些要素则起阻碍作用,如城市住房保障服务、社会管理服务与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等;有些要素似乎被漠视了,如基础教育服务的获取。第三,在个体建构层面,行动造成分化的逻辑则已经由“过程”迈向了“结果”。
- 作者:
李斌、张贵生
- 全文[ PDF 1503.0 KB ] 2019.34(3) 共有 3448 人次浏览
|
|
- 认同与参与——城市居民的社区公共文化生活逻辑研究
- [摘要]本文通过对居民在参与行动中由集体记忆产生群体认同、在获取社会报酬中实现角色认同、于自我价值重建中重拾个人认同过程的深描,阐释了基于认同的三种持久参与逻辑。研究发现,认同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生产与再生产是推动居民持续参与的重要动力机制,这种认同性参与的持续产生是以居民对多维认同的追寻和实践为重要动因,以认同和参与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循环互构为重要特征的,而推动认同与参与之间互构的关键力量是个体的自我价值实现。这种基于认同的持久参与模式具有一般意义,它不仅作用于公共文化生活,而且可以普及到现代社会其他公...
- 作者:
颜玉凡、叶南客
- 全文[ PDF 1443.0 KB ] 2019.34(2) 共有 6405 人次浏览
|
|
- 早期健康与阶层再生产
- [摘要]在社会分层流动研究中,教育被认为是再生产和流动的一个重要中介机制,本文在此基础上强调早期健康在社会分层过程中的作用。利用清华大学2012年“城镇化与劳动力移民”调查数据,本文考察了14岁之前的营养卫生状况和早期健康对成年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包括教育获得、初职ISEI和现职ISEI。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儿童青少年时期的营养摄入(是否挨饿、吃鱼肉等频率)、卫生状况(饮用水来源、厕所样式)对成人社会经济地位获得有显著影响,而且其效应在个体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有所变化;早期健康指标(成人身高)对教育获得有显著影响,对...
- 作者:
洪岩璧、刘精明
- 全文[ PDF 1667.0 KB ] 2019.34(1) 共有 4363 人次浏览
|
|
- 农村集体产权的脱嵌治理与双重嵌入——以珠三角地区40年的经验为例
- [摘要]农村集体资产是在具体的制度和实践下形成的一种不断变迁的产权形态。本研究以珠三角两城四地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为例,介绍两种相反方向的规制约束力量。一方面,政府在充分利用了农村土地之后,逐步推出种种脱嵌治理政策,试图从冲突频发的农村集体产权治理中独立出来。另一方面,农村集体产权的所有者,即农民或者改制后的居民,既通过历史、社会、政治等机制将这一模糊产权嵌入到政治中,让政府并不能轻易离开,又将产权嵌入到乡土社会中,让其无法真正进入市场,从而使农村集体产权长期处于脱嵌与嵌入的双重运动中,与真正意义上的市场...
- 作者:
管兵
- 全文[ PDF 1359.0 KB ] 2019.34(6) 共有 2451 人次浏览
|
|
- 身份产权——厂办集体企业产权变革过程的一种解释
- [摘要]在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中,身份是纵向等级序列中的一个结构性位置或同一层级组织(个体)之间横向的连接关系及其认同,组织与个人的稀缺性身份在特定的关系结构中得到形塑和界定,他们在社会认可的前提下依凭身份获得、占有资源,即拥有一种“产权”。本文追寻东北某厂办集体企业的改制过程,揭示产权界定的身份逻辑,将“身份”变量引入产权分析,考察不同身份性质的企业以及同一企业内不同身份职工的产权界定过程,发现影响企业身份产权的主要因素是企业所有制等级、企业行政级别、企业规模以及企业在社会分工中的位置和行业属性,影响企...
- 作者:
王庆明
- 全文[ PDF 1431.0 KB ] 2019.34(5) 共有 2436 人次浏览
|
|
- 制度环境与治理需要如何塑造中国官场的酒文化——基于县域官员饮酒行为的实证研究
- [摘要]为什么中国官场会形成独特的酒文化?在正式制度禁止、频繁严打,许多官员自己也不情愿的情况下,官场酒风为何还具有生命力?基于2011-2015年作者在全国多地进行的观察和访谈,本研究认为,当前中国地方治理存在金字塔科层结构的信息不足、治理任务非制度化、组织激励不足三个困境,而饮酒行为发挥了构建信任、提供激励的作用,部分缓解了以上困境,提升了治理绩效。换言之,官场酒桌一定程度上不是破坏了制度系统,恰恰是应制度环境本身需要而产生的。它通过嵌入治理过程弥补了正式制度的不足,并因此具有生命力。近年来,反“四风”遏制...
- 作者:
强舸
- 全文[ PDF 1393.0 KB ] 2019.34(4) 共有 7162 人次浏览
|
|
- 见“微”知著:社区治理中的新媒体
- [摘要]本文利用一项结合社区线上和线下数据的混合研究设计,探索了兼具媒体、社会网络和政务平台等技术特征的社区新媒体与社区治理之间的互构关系。研究表明,居民日常的新媒体资源网络提升了社区治理水平,而官方正式平台却收效不佳。进一步分析指出,层级化的社区治理结构使官方平台的内容生产与居民社区性信息和互动需求分离,从而导致技术功能的“收缩”。因此,社区建设中信息技术和治理结构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 作者:
陈福平、李荣誉
- 全文[ PDF 2659.0 KB ] 2019.34(3) 共有 5098 人次浏览
|
|
- 人类学的自然法基础——弗雷泽对自然状态的阐释
- [摘要]以往研究者大多把弗雷泽当作进化论学者加以批判,而忽略了他在思想史上的意义。事实上,弗雷泽深受古典学和启蒙思想的影响,他以人类学的方式重新定义了社会和人性的自然法基础,为西方文明由传统进入现代提供了平稳的过渡方式。弗雷泽延续了梅因对18世纪自然权利理论的批判,他将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志等新兴知识带入对自然状态的讨论中,突出了历史和习俗的价值。同时,他以认识论取代道德情感,将之作为人性论的基础,以为社会制度和道德伦理提供相对稳定的根基。重提弗雷泽的理论有助于反思以田野调查为主的人类学方法,突出人类学对...
- 作者:
国曦今
- 全文[ PDF 1457.0 KB ] 2019.34(2) 共有 3622 人次浏览
|
|
- 个体慈善捐赠行为的代际效应——中国慈善捐赠本土研究的新探索
- [摘要]家庭作为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人慈善行为发生的微观基础。本研究从中国特有的社会结构、传统文化及慈善环境出发,从纵向的家庭关系角度讨论了当前中国社会个体慈善捐赠行为的代际效应。研究发现,家庭成员的慈善捐赠行为存在代际效应,这种代际效应包括向下的代际传递和向上的代际反哺,且反哺的效应比传承的效应强。进一步研究发现,该差异在子辈为80后、90后的家庭中尤为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反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代际关系以及家庭之于慈善激励的核心位置,凸显了发展根植于中国本土的慈善捐赠理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作者:
杨永娇、史宇婷、张东
- 全文[ PDF 1863.0 KB ] 2019.34(1) 共有 3820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