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自由与秩序:西方社会管理思想的演进
  • [摘要]本文从史论结合的角度阐述西方社会管理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在现代西方,社会管理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它主要涉及社会控制、文化价值的内化,以及国家、市场和社会的互动。其宗旨是在推动国家理性和向善的同时,也促进社会成员向现代文明人和现代公民转变。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社会管理被认为是一种按现代性标准对人进行“规训”的过程和“文明进程”。而自由与秩序的适当平衡则是西方社会管理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 作者:

    张旅平 赵立玮

  • 全文[ PDF 751.0 KB ] 2012.27(3)  共有 2483 人次浏览
  • 人力资本、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性别收入差距
  • [摘要]本文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2010年全国代表性数据,使用多层线性交互分类模型来综合考虑个体人力资本和劳动力市场分割对收入水平和性别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女性劳动者由于受教育水平低而大量在第一产业和非正式劳动力市场中就业是造成性别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职业分割影响性别收入差距主要通过纵向分割,在不同职业内没有发现显著的性别收入差异。女性教育收益率高于男性主要是教育配置作用的结果,较高的受教育程度有助于女性进入收入水平高的行业和部门以及性别歧视程度较低的部门。
  • 作者:

    邓峰 丁小浩;

  • 全文[ PDF 1172.0 KB ] 2012.27(5)  共有 3235 人次浏览
  • 国家政权建设与新中国信访制度的形成及演变
  • [摘要]本文旨在从国家政权建设的角度讨论新中国信访制度形成及演变的历史过程和规律。研究发现,信访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根据群众路线而创立的。根据群众路线,信访工作有社会动员和冲突化解两个基本内容,并应做到二者的有机统一。但在信访实践中,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偏重其中一个方面,并相应形成社会动员和冲突化解这样两种信访工作取向。1978年以前,在社会动员取向主导下,信访制度建设趋于革命化,结果造成国家社会动员与民众利益诉求之间的严重对立。1978年以后,国家信访工作的主导观念向冲突化解取向调整,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信访制度的科层化。随...
  • 作者:

    冯仕政

  • 全文[ PDF 867.0 KB ] 2012.27(4)  共有 3533 人次浏览
  • “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古典社会学、心理学的诠释学意涵
  • [摘要]当前中国社会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两个阵营之间相互质疑。然而,从当代诠释学的角度则有“经验”与“理论”一致性的命题:经验是文本的类似物。这一命题原创性地蕴含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奠基者詹姆斯、涂尔干、弗洛伊德和韦伯的思想之中,而本文的主体部分即发掘这些古典思想的诠释学意涵。文章指出,基于这一诠释学命题的理论建构,在解决中国社会学中两个阵营对峙问题的同时,将文化自觉置于学科建设的基础位置。
  • 作者:徐冰
  • 全文[ PDF 717.0 KB ] 2012.27(1)  共有 3429 人次浏览
  • “空间”的思想谱系与理想图景:一种开放性实践空间的建构
  • [摘要]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空间转向,以空间作为社会理论的核心,无疑有助于重新审视空间,把握和研究社会空间在理论建构层面的内涵。与从“时间”和“空间”的二元对立中发掘空间的本体地位的路径不同,本文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尝试,试图从“空间”本身的理论建构出发,以相对空间与绝对空间、经验空间与先验空间、客观空间与主观空间等之间的关系,切入社会空间理论建构的纵深,在系统梳理“空间”思想谱系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社会空间的现实状况,进而建构社会空间的一种理想图景,即在整合社会空间思想谱系与未来走向的基础上,力图推进一种开放性的实践空间...
  • 作者:文军 黄锐
  • 全文[ PDF 725.0 KB ] 2012.27(2)  共有 3344 人次浏览
  • 权威阶层体系的构建——基于工作状况和组织权威的分析
  • [摘要]本文属于阶层分类体系或图式的基础性研究。主要针对分层的经验研究中存在的如下不足:权力很少成为直接使用的变量,或者缺乏一致的测量方法来检验权力分配的假定,因而很少从经验上描述社会权力的结构特征等。本文以权力—支配关系作为阶层分析的基本维度,使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的城市数据,基于对工作状况和组织权威关系的直接测量,构建起一个权威阶层体系;并通过对该体系外衍变量的分析,揭示了各种社会位置的权力—支配关系本质。在此基础上,继而从社会经济状况、雇佣状况、主观阶层地位认同、生活方式四个方面,对权威阶层分...
  • 作者:李路路 秦广强 陈建伟
  • 全文[ PDF 1068.0 KB ] 2012.27(6)  共有 2846 人次浏览
  • 社会资本与教育获得——网络资源与社会闭合的视角
  • [摘要]布迪厄的“网络资源”和科尔曼的“社会闭合”两种研究进路长期以来一直统治着社会资本与教育获得的研究领域,前者强调蕴含于社会网络中的资源对教育获得的影响,后者则强调闭合网络的支持作用。本研究试图将这两类社会资本纳入同一个研究框架中,探讨二者之间的差异、联系及其对教育获得的影响机制。本研究认为两类社会资本间的主要差异体现在社会资本来源的不同,“网络资源型”社会资本的来源是家长的社会网络,其作用主要是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而“社会闭合型”社会资本的来源则是家长与孩子本人、教师及其他家长之间形成的紧密社会...
  • 作者:

    赵延东 洪岩璧

  • 全文[ PDF 994.0 KB ] 2012.27(5)  共有 4266 人次浏览
  • 重新思考群己权界:帕累托自由不可能性定理考辩
  • [摘要]阿马蒂亚·森所证明的帕累托自由不可能性定理证明:两个似乎是不证自明的原则——最小自由原则和帕累托原则——之间是会存在冲突的。这一定理所蕴含的是一个元问题:确定自由边界的理据是什么?消解森定理中的悖论,需要形成某种合理的偏好。偏好的合理性、自由和权利边界是在历史过程中动态形成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是动态调整的。理解森定理,对于分析当下中国面对的种种权利冲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作者:

    苏振华 赵鼎新

  • 全文[ PDF 535.0 KB ] 2012.27(3)  共有 2910 人次浏览
  • 中国城乡居民的中学教育分流与职业地位获得
  • [摘要]布劳-邓肯的经典职业地位获得模型把教育水平作为阶层地位再生产的中间变量,却忽视了教育分流的效应。本研究认为,在当前中国社会中,中学教育分流对阶层地位的再生产的效应是不可忽视的。对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数据的分析显示,曾就读重点初中或高中的人更有可能获得较高水平的教育,从而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较高的职业地位;但是教育分流的优势并未对人们现职职业地位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只能通过教育获得和初职职业地位获得对现职职业地位获得产生间接影响。中国的重点、非重点中学校制,导致了后续高等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平等...
  • 作者:

    王威海 顾源

  • 全文[ PDF 1921.0 KB ] 2012.27(4)  共有 3441 人次浏览
  • 村企关系的演变:从“村庄型公司”到“公司型村庄”
  • [摘要]本文综合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研究角度,以永联村为例,考察了乡镇企业与乡村社区之间权力的相对变化,重点分析了村企关系的演变及演变的内在逻辑。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式制度的作用下,企业家人力资本生产力相对社区权力资本生产力逐渐提高,因此,在村企关系中企业的主导作用日趋凸;显但是在非正式制度,尤其是社会性合约的作用下,村企关系的演变并非按照线性模式进化,而是呈现出多样化。其中一种可能的演变趋势就是从村“庄型公司”到“公司型村庄”,并且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共同作用下,“公司型村庄”模式具有内在的效率机制以及稳定性。...
  • 作者:郑风田 阮荣平 程郁
  • 全文[ PDF 1066.0 KB ] 2012.27(1)  共有 2840 人次浏览
  • 文化、制度与结构:中国社会关系研究
  • [摘要]非正式关系渗透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正式组织和科层体系之中,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关系的重要特征。本文梳理韦伯以来讨论中国社会关系的重要研究,归纳出四种讨论中国社会关系的不同路径:“特殊主义”和科层制、庇护主义、儒家社会理论与“关系”,以及社会网络研究。这些路径在理论背景、研究主题和写作时间上各有特点,有些路径中还隐藏着不同程度的价值判断。梳理显示出三支讨论社会关系的脉络:侧重特定政治经济背景的制度视角、侧重伦理涵义的文化视角,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所代表的结构视角。本文认为,应当将文化、制度与结构视角相结合,分析社会...
  • 作者:纪莺莺
  • 全文[ PDF 737.0 KB ] 2012.27(2)  共有 4822 人次浏览
  • 集体协商与“国家主导”下的劳动关系治理——指标管理的策略与实践
  • [摘要]中国集体协商依靠“国家主导”模式,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欧美国家的道路。国家推动集体协商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推动劳资博弈,而是要把劳资双方都纳入到法律制度框架之内,使劳资双方行为能够法制化和契约化。但是,国家规范劳动关系并非简单控制,而是通过指标管理实现对基层产业秩序的治理。所以,指标管理成为国家推动集体协商制度建设的核心策略,地方政府和工会围绕考核指标,调用各种资源来提高集体合同数量。在实践工作中,地方政府“第三方”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同时工会“代理政府”的角色也得以强化,集体协商的本质则从劳资博弈转变成党政联...
  • 作者:吴清军
  • 全文[ PDF 686.0 KB ] 2012.27(3)  共有 2475 人次浏览
  • 社会网络与女性职业性别隔离
  • [摘要]社会学理论认为,人们的社会网络具有性别偏好,这导致了男女求职结果的性别分化,并部分地解释了职业的性别隔离问题。本文根据2009年8大城市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城市女性的职业性别隔离在何等程度上受社会网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8大城市在职者的社会网络具有性别同质化倾向,女性和男性更多地与同性亲朋交往;使用强关系成功求职的女性往往进入性别隔离的女性职业;使用弱关系成功求职的女性能摆脱职业性别隔离趋向,进入中性职业或男性职业。
  • 作者:

    童梅

  • 全文[ PDF 513.0 KB ] 2012.27(4)  共有 4065 人次浏览
  • 中国政府的治理模式:一个“控制权”理论
  • [摘要]本文借鉴经济学不完全契约和新产权理论的视角,提出一个中国政府内部权威关系的理论模型,将政府各级部门间的控制权概念化为以下三个维度:目标设定权、检查验收权和激励分配权。诸种控制权在中央政府、中间政府、基层政府间的不同分配方式导致迥然不同的政府治理模式,诱发相应的政府行为。这一理论模型为分析中国政府在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治理结构、权威关系、行为类型及其变化过程提供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并提出相关的分析概念。本文以环保部门的环境政策实施过程的实证研究来解读这一模型,分析其中的权威关系和各种行为的组织基础。...
  • 作者:

    周雪光 练宏

  • 全文[ PDF 899.0 KB ] 2012.27(5)  共有 5149 人次浏览
  • 从业主福利到公民权利——一个中产阶层移民社区的政治参与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上海郊区某中产阶层移民社区的个案研究,试图回答下列问题:以“外来人口”为主体的中产阶层社区,其政治参与图景有何特点?户籍对中产阶层的政治参与有何影响?财富能否突破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政治参与的限制?研究发现:(1)在城乡结合部,中产阶层的政治参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公共服务的“洼地效应”;(2)年龄是比户籍更为重要的分野:无论本地居民还是外来人口,老年人更倾向于通过居委会参与公共生活,而年轻人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平台影响政府决策;(3)中产阶层的政治参与具有“业主能动主义”的特征,即主要围绕物业管理、公共设施和公...
  • 作者:熊易寒
  • 全文[ PDF 685.0 KB ] 2012.27(6)  共有 2761 人次浏览
  • 臧村“关系地权”的实践逻辑——一个地权研究分析框架的构建
  • [摘要]本文以周雪光的“关系产权”为学术起点,基于产权研究的社会视角提出了“关系地权”的分析性概念,明确了其原则、层次和类型,尝试构建一个地权研究的分析框架,用以观察和分析当下中国乡村的地权制度与乡村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并用臧村的几个典型农地纠纷案例予以经验支持。研究发现,在以臧村为代表的村落中,“关系地权”的强力原则在地权配置实践中占据强势地位。在市场化、城市化日渐深入乡村共同体的背景下,一个围绕农地牟取私利的“谋地型乡村精英”逐渐形成。作为新时期乡村社会结构的实体要素之一,该群体的行为对当代中国以“家庭承包责...
  • 作者:臧得顺
  • 全文[ PDF 832.0 KB ] 2012.27(1)  共有 2729 人次浏览
  • 上海居民文化资本与政治参与——基于上海社会质量调查数据的分析
  • [摘要]合理有序的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本文基于2010年上海社会质量问卷调查的数据,比较了上海居民制度化、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情况的差异,着重分析了文化资本对于政治参与的影响作用。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本文区分了教育水平和文化资本,并把文化资本分为具体化、客观化、体制化三种类型。研究发现,教育水平的提高对于制度内政治参与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可以显著促进制度外政治参与。文化资本,尤其是具体化文化资本对两类政治参与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 作者:金桥
  • 全文[ PDF 614.0 KB ] 2012.27(4)  共有 3275 人次浏览
  • 税收、租金与治理:理论与检验
  • [摘要]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普遍面临着如何提高治理水平的难题。本文从财政社会学这一独特视角出发,研究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汲取方式对治理水平的影响。作者首先梳理了财政社会学中存在的一个隐含的理论假设:只有税收国家才能实现好的国家治理。然后,运用非洲国家的面板数据,对这一假设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财政社会学的这一理论假设是成立的。一个国家税收国家的特征越强,其治理质量就越高;反之,税收国家的特征越弱,或者租金国家的特征越强,其治理质量就越低。这一发现对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国家建设有着重要启示。
  • 作者:

    马骏 温明月

  • 全文[ PDF 1192.0 KB ] 2012.27(2)  共有 2514 人次浏览
  • 集体性抗争行动结果的影响因素——一项基于三个集体性抗争行动的比较研究
  • [摘要]本文比较了三个健康政策领域的集体性抗争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即乙肝携带者的反歧视行动,血友病感染艾滋病患者的维权行动和输血感染艾滋病患者的维权抗争行动,并分别从组织能力、策略应用和政治机会结构等角度来分析影响集体性抗争行动结果的因素。乙肝携带者的反歧视运动通过法律动员策略获得了成功,并走向了制度化的发展方向;血友病感染艾滋病患者群体通过组织策划的抗争行动进入了体制内的讨价还价过程,并成功获得了经济赔偿;输血感染艾滋病患者在政策倡导行动受阻之后走上了上访式的个人行动道路,目前仍未取得成果。本文认为这三个集体...
  • 作者:俞志元
  • 全文[ PDF 738.0 KB ] 2012.27(3)  共有 2606 人次浏览
  • 何以肩负使命:志愿行为的持续性研究——以大学生支教项目为例
  • [摘要]本文针对中国志愿者中最为庞大的青年大学生群体,使用了访谈资料与问卷调查数据,详细分析了支教活动参与者志愿意愿的持续性以及支教项目持续性的影响因素。本文发现,中国青年大学生的志愿活动更多的是一种非精英的、大众型活动,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参与者都积极参与其中;志愿活动参与者有着“利他”与“利己”的动机,并且其参与志愿活动的持续性受到所处社会网络的影响;另外,志愿者角色的自我认同与团体语境中的激励制度也可能促进其肩负使命,不断地提供志愿服务。而就志愿项目的持续性而言,资金支持、联络难易、投入需求等是重要影响因素...
  • 作者:罗婧 王天夫
  • 全文[ PDF 1482.0 KB ] 2012.27(5)  共有 3759 人次浏览
«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