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数据误差的调整效果的评估——对杨舸和王广州商榷文章的再商榷
- [摘要]本文是针对杨舸和王广州的《户内人口匹配数据的误用与改进》所提出的商榷意见的回应。基于杨文对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匹配所产生的选择性偏差的讨论分析以及数据再检验结果,作者对于调整数据偏差方法及其效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数据论证,其结论是:杨文提出的商榷意见没有得到数据分析的支持,同时,杨文所采用的调整偏差的方法也不能有效地估计和解决作者相关研究的选择性偏差问题。
- 作者:李春玲
- 全文[ PDF 353.0 KB ] 2011.26(3) 共有 1922 人次浏览
|
|
- 建筑业欠薪机制的形成与再生产分析
- [摘要]建筑业农民工长年被拖欠工资的问题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事实。本文剖析了建筑业欠薪机制的形成原因,认为转包分包制和包工头制度并不是欠薪的根源,两者只是加剧了欠薪的程度。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组成部分的转包分包制,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建筑业中也普遍存在,但欠薪却不普遍。本文认为始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建筑业欠薪支付,是农村人民公社的工分制在建筑行业中的延续,社会主义集体农民的惯习和城乡分割制度是欠薪形成的必要条件。尽管改革开放后建筑业体制发生巨大变化,但是建筑业对农民工的使用方式和欠薪支付方式却全部被保留下来。农民工不变的...
- 作者:亓昕
- 全文[ PDF 834.0 KB ] 2011.26(5) 共有 2416 人次浏览
|
|
- 法律洞的司法跨越——关系密切群体法律治理的社会网络分析
- [摘要]当法官(法律)面对村民及其关系密切群体时,对方无结构洞,而自己周边有法律洞,处于不利的网络位置。为此,法官(法律)采取将村长、习惯法和调解嵌入的策略,填补法律洞以提高结构自主性。当法官(法律)面对陌生人群体时,可利用对方存在结构洞以提高结构自主性,但这时的法官(法律)还未处于自己无法律洞而对方有结构洞的最佳网络位置。因此,中国法治最紧迫的任务是实现国家制定法与中国因素的有机融合以填补法律洞。
- 作者:
张洪涛
- 全文[ PDF 897.0 KB ] 2011.26(6) 共有 2501 人次浏览
|
|
- 市场社会还是市场性社会?——基于对波兰尼与诺斯争辩的分析
- [摘要]就对工业革命的理解而言,卡尔.波兰尼和道格拉斯.诺斯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前者从互惠、再分配和市场的分析框架来解释市场社会的形成,而后者则关注交易成本与制度变迁之于工业革命的核心价值。本研究试图通过阐释两人的理解来重新发现现代社会的蕴涵,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现代自由意识。
- 作者:
刘拥华
- 全文[ PDF 807.0 KB ] 2011.26(4) 共有 3383 人次浏览
|
|
- 基层社会中“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国家——发生在一个商品房小区中的几个“故事”
- [摘要]本文将关注的目光聚焦于国家与基层社会的互动实态,以发生在一个新型商品房小区中的系列故事为线索,通过追踪和辨析国家在其中的角色、行动轨迹和行动策略,以及在此影响下的社会生发与建构,探查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自身的变化与国家干预方式的变化是怎样影响社会的生长并改变着国家与社会中各个团体之间的关系的,进而揭示出中国市民社会发育方式及国家—社会关系形态不同于西方社会的最重要的差别之所在。
- 作者:王汉生 吴莹
- 全文[ PDF 905.0 KB ] 2011.26(1) 共有 2763 人次浏览
|
|
- 权力还是声望?——社会资本测量的争论与验证
- [摘要]在个体社会资本的研究中,定位法已成为国际上普遍接受的一种测量方法。该方法的核心特征是使用职业声望分数来计算个体社会网络中所蕴含的资源,其理论基础是声望的“功能主义”解释,即社会分工导致职业权力分化,由此导致了不同的职业声望。本研究从声望的“社会承认”逻辑出发,论述了社会分层中声望与权力的不一致性,并由此提出计算个体社会资本时,应测量网络中的权力资源而非声望资源。本研究基于北京、郑州和昆明三城市居民的问卷调查的数据,重新编制了职业权力分数,并将其与职业声望分数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职业权力与职业声望之间存在显...
- 作者:尉建文 赵延东
- 全文[ PDF 887.0 KB ] 2011.26(3) 共有 3471 人次浏览
|
|
- 社会流动有助于降低健康不平等吗?
- [摘要]关于健康不平等现象主要存在两种理论解释,即社会因果论和健康选择论。以往研究主要通过追踪数据来检验两种理论的基本观点。本研究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05),从社会流动的角度分析中国民众的健康不平等状况及其产生机制,并从侧面比较了这两种理论的解释力。本研究强调健康不平等是社会阶层地位不平等的再生产,而社会流动是降低社会阶层地位不平等的重要途径。因而,本研究假设,是否发生社会流动对于改变人们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上向(下向)流动能够促进(降低)人们的健康水平,并且有助于降低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健康梯度。分...
- 作者:
王甫勤??
- 全文[ PDF 815.0 KB ] 2011.26(2) 共有 3964 人次浏览
|
|
- 农民经商与市场分化——浙江义乌经验的表达
- [摘要]浙江义乌兴商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经商是义乌经验成功的关键因素。农民经商兴起的“数据”表现在乡办、村办、乡村联办三类经营单位均不及农民户办经营更有效率,而进一步的数据分析表明此结果与农民家庭本位合作制存在“亲和性”。家庭本位为资本发展提供动力功能,表征着东方与西方不同的现代化路径,由此回应了韦伯命题。
- 作者:
刘成斌
- 全文[ PDF 733.0 KB ] 2011.26(5) 共有 2305 人次浏览
|
|
- “扩展的临床视角”下企业社会工作的干预策略——以广东D厂的新员工为目标群体
- [摘要]在劳资冲突愈发严重的当代中国,作为劳资之间的沟通桥梁,企业社会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基于巴尔廓帕尔提出的"扩展的临床视角",结合笔者在广东D厂的实习社工经验,从人与环境的双重改变入手,本文构建了面向新员工的企业社会工作干预策略,阐述了社会工作介入企业所面临的挑战。本文认为,在员工高流失率困扰越来越多企业的情况下,选取新员工进行企业社工干预的尝试不仅具有可行性,也是社工介入企业领域的新契机。
- 作者:
郑广怀; 刘焱
- 全文[ PDF 576.0 KB ] 2011.26(6) 共有 2887 人次浏览
|
|
- 社会资本、融资结网与企业间风险传染——浙江案例研究
- [摘要]以往的社会资本研究大多关注于积极效应,较少提及其可能的负面效应。本文通过案例研究方法,以浙江的绍兴和台州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社会资本、融资风险网络结构和风险传染之间的关系,为社会资本负面效应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持。研究发现,高社会资本会提高融资风险网络的平均中心度,降低网络破碎程度,并会致使网络凝聚程度提升,进而加剧企业间风险传染。据此,本文从社会资本角度对发生于我国实体经济中的风险传染现象做出了理论解释。
- 作者:
吴宝 李正卫 池仁勇
- 全文[ PDF 1888.0 KB ] 2011.26(3) 共有 2677 人次浏览
|
|
- 地方精英与农村社会重建——定县实验中的士绅与平教会冲突
- [摘要]民国时期地方社会精英进入了多元化时代,士绅和专业知识分子是两个重要群体。1933年河北定县成为县政建设实验县,当地士绅与主持实验县工作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之间的激烈冲突随之爆发。该类型社会冲突以士绅阶层的抱怨、污蔑、制造负面社会舆论为重要特征,反映了士绅阶层在农村社会和乡村建设中权力地位的边缘化。士绅阶层地位的没落,表面看来是平教会在乡村建设中刻意通过组织创新扶植农村青年参与乡村建设,致使士绅在农村社会权力结构中大权旁落,其结构性原因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士绅阶层在农村经济破产的情况下,经营高利贷活动,大量占...
- 作者:宣朝庆
- 全文[ PDF 467.0 KB ] 2011.26(4) 共有 2743 人次浏览
|
|
- 社会资本、政府绩效与城市居民对政府的信任
- [摘要]目前有关中国政治信任的研究多是在中国农村地区进行的,还没有对城市居民的相关研究。我们根据对厦门市居民的问卷调查考察了我国城市居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城市居民政府信任的各种因素。我们将社会资本和政府绩效作为主要的预测变量,探讨了社会资本各个因素及政府绩效对居民政府信任的影响情况。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社会资本和政府绩效对城市居民政府信任的影响是积极正面的。改进政府工作和建构社会资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城市居民对各级政府的信任度。
- 作者:胡荣 胡康 温莹莹
- 全文[ PDF 698.0 KB ] 2011.26(1) 共有 2959 人次浏览
|
|
- 信息技术应用与组织文化变迁——以大型国企C公司的ERP应用为例
- [摘要]本文以对某大型国企C公司的信息技术应用以及伴随该过程的组织文化转型的个案为例,着重探讨了信息技术应用前后组织文化可能发生的变迁,变迁的机制及在组织层面变迁得以发生的条件。研究表明,伴随信息技术的应用,C公司的文化从人情文化向职业文化转变;变迁发生的三重机制包括技术强迫、管理层设计和员工群体的调适;技术能否引致组织文化变迁取决于技术能否获得足够强大的组织合法性。最后作者探讨了本研究对当前国企二次改革的意义。
- 作者:任敏
- 全文[ PDF 1035.0 KB ] 2012.27(6) 共有 2959 人次浏览
|
|
- 从利益诉求的视角看社会管理创新
- [摘要]社会管理不是要追求一个无差别、无矛盾的社会,而是要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建立一个有序的关系。当今中国社会矛盾的凸显和日显激烈的趋势与普遍存在的“个体化诉求”和利益博弈力量不对称相关,与利益诉求的转型和群体博弈制度的缺失相关。社会管理创新需要搭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符的利益博弈平台,探索利益诉求的群体表达机制;需要搭建能累积以网络、信任和规则为要素的社会资本的平台。由此,国家与个人之间的“中间地带”才能重新形成,政府才能真正回归到法律的执行者、秩序的维护者角色。
- 作者:
蔡禾
- 全文[ PDF 287.0 KB ] 2012.27(4) 共有 2927 人次浏览
|
|
- 选择性应付:社区居委会行动逻辑的组织分析——以G市L社区为例
- [摘要]本文把某些城市社区居委会有选择地采取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乃至欺骗的办法应付上级派发的各种工作压力的现象概括为选择性应付行为。通过构建街道办(政府)、居委会、居民三者间行动逻辑和策略选择的理论框架,本文尝试对居委会的选择性应付行为为何发生以及何以可能发生加以解释:一方面,居委会组织内部人力、财力、权力、时间等资源的极度短缺,造成了居委会协管能力严重不足,作为“弱者”,居委会只能以应付的方式来抵触上级政府的超负荷压力。另一方面,在职责同构和压力型体制的行政环境下,上级政府尤其是街道办事处迫于向居委会寻求政绩支...
- 作者:
杨爱平 余雁鸿
- 全文[ PDF 653.0 KB ] 2012.27(4) 共有 3443 人次浏览
|
|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婚姻匹配模式的变迁
- [摘要]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我国婚配模式也经历了变迁。本文利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了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婚配模式的变迁,检验了工业化理论对我国婚配模式演变的解释效力。研究发现,我国各时期的婚姻匹配模式主要表现为不同社会特征群体的同类婚;此外,各时期的异质性婚配现象呈现明显的对称性。不同社会特征婚姻匹配强度的变化趋势部分印证了工业化理论,自致性特征在婚姻匹配中的重要性不断上升,而先赋性因素的重要性则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对同类婚和异质婚具体形式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社会阶层的边界可渗透性在各时...
- 作者:齐亚强 牛建林
- 全文[ PDF 1132.0 KB ] 2012.27(1) 共有 4271 人次浏览
|
|
- 离婚风险的影响机制——一个综合解释模型探讨
- [摘要]国外主流文献以双方年龄、教育、宗教和种族等人口特征的相对差异来测量夫妻的异质性,本研究认为这难以反映两性异质的真正内涵,继而改用双方在观念、性格、旨趣、生活习惯、消费意向/习惯、子女教育和处理亲属关系等方面协调适应的同质性作为检验离婚风险的异质假说,同时将婚姻互动论、离婚成本分析、家庭压力论、文化规范论和替代选择假说的相关变量根据中国国情加以改进后纳入一个综合分析模型,以上海、兰州城乡4区域的概率抽样调查资料来检视离婚风险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该异质性指标更具解释力,异质假说的内涵得到了拓展,而且综...
- 作者:
徐安琪
- 全文[ PDF 519.0 KB ] 2012.27(2) 共有 3450 人次浏览
|
|
- 新制度落实:单位内部的上下分际及其运作
- [摘要]本文试图在决策层与单位成员上下分际的组织结构中,讨论新制度落实的决策逻辑、行动特征以及合法性获得等内部运作问题。案例显示:新制度的落实首先是一个台后“决策”的运作过程,其基本的逻辑是“以特定的政策将特定的人放在特定位置上”;由于缺乏“定群体的稳定共识”,单位成员的行动反应呈现出一种相互牵制的特征,从而降低了修改制度文本的可能性;新制度实施方案的合法性获得在一定程度上与仪式性组织活动所建构的情境压力及其对表决行为所施加的影响有关。概言之,新制度的落实是一个克服上下分际的组织结构的结构性张力的过程。
- 作者:
张兆曙
- 全文[ PDF 1814.0 KB ] 2012.27(3) 共有 2752 人次浏览
|
|
- “中层理论”应用之再检视:一个基于跨学科演变的分析
- [摘要]自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中层理论”以来,“中层理论”不仅在社会学界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在跨学科的意义上也受到其他学科特别是历史学者的重视。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中层理论”在跨学科方面的应用前景发表了看法。首先,本文讨论了“中层理论”的基本原则对史学研究的启示及其运用限度;其次重点考察了西方中国学研究中应用“中层理论”的成败得失;再次则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如何从中国自身传统资源中发掘“中层理论”的若干要素以避免盲目移植西方理论的问题。
- 作者:杨念群
- 全文[ PDF 539.0 KB ] 2012.27(6) 共有 3788 人次浏览
|
|
- 社会结构阶层化和利益关系市场化——中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 [摘要]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核心是协调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与冲突,保持社会秩序。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结构阶层化和利益关系市场化构成社会群体矛盾与冲突的基本特征;而整合日益分化的社会结构,正确处理市场化背景下权力和权利的问题,在很长时间内将是中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挑战。在发展阶段和转型路径的约束下,面对日益分化的社会阶层和日益深化的市场化程度,公开、参与、平衡是协调社会矛盾与冲突、重塑社会秩序的基本理念和方向。
- 作者:李路路
- 全文[ PDF 554.0 KB ] 2012.27(2) 共有 2942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