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次生庇护的交易模式、商业观与市场发展——惠镇石灰市场个案研究
- [摘要]次生庇护是从初级庇护中衍生出的一种交换关系。交易附于其上的市场,便会由于“过度嵌入”而“不自由”。本文以惠镇石灰市场作为具有理论相关性的关键个案,旨在基于结构与文化的互联模式视角,考察这种交易模式何以能促进这类市场的发展。个案表明,初期的行商阶段,社会纽带缺席的直接交易模式面临很大风险与不确定性,交易经常失败、市场萎靡;而至坐商阶段,基于次生庇护关系的提篮者—厂商模式则促成了稳定交易和市场秩序的形成。分析揭示,交易虽然嵌入于次生庇护关系,但后者又嵌入并依附于蕴涵社会美德的新型商业观。结构嵌入与文化嵌入的...
- 作者:
符平
- 全文[ PDF 916.0 KB ] 2011.26(5) 共有 2652 人次浏览
|
|
- 社会科学中的因果分析
- [摘要]休谟提出的因果问题影响了两个半世纪的科学哲学讨论,即人类如何从有限经验观察推论必然因果关系?密尔从方法论角度阐释了因果推论的逻辑,指出只有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经验相关才能推论因果,为现代随机分组试验设计奠定了基础。实验方法在社会科学中应用有限,更为常用的是观察数据统计分析和个案数据定性分析。复杂统计模型用统计控制模拟实验控制,也能有效检验因果命题。定性分析是理论与经验的反复碰撞,有利于提出新理论或新假设。本文强调,因果解释一定包括机制解释,而机制解释一定是理论解释。因果理论不是对经验相关的简单归纳,而...
- 作者:彭玉生
- 全文[ PDF 886.0 KB ] 2011.26(3) 共有 5353 人次浏览
|
|
- 追踪调查中的追踪成功率研究——社会转型条件下的追踪损耗规律和建议
- [摘要]本研究将追踪调查的追踪结果成功与否作为研究对象,借助生态学中的标定再捕获理论,使用贝叶斯统计方法,将追踪成功概率分解为样本存活概率和存活样本的追踪成功概率。本文将该方法应用于1989-2009年8轮的追踪调查数据(CHNS),结果从家庭层面和个体层面,均证实了作者提出的中国追踪调查中追踪损耗的城乡差异假设、生命周期假设和社会转型假设。最后作者提出了减少追踪损耗的有关方法和建议。
- 作者:梁玉成
- 全文[ PDF 1252.0 KB ] 2011.26(6) 共有 2773 人次浏览
|
|
- 埃及社会运动中的机会结构、水平网络与架构共鸣
- [摘要]本文源于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埃及2005年与2011年发生的两次致力于推翻穆巴拉克政府的大规模社会运动——“受够了”运动与“一二五”运动——为什么会带来不同的政治效应?本文以社会运动理论视角的分析发现,这两次社会运动在面临的政治机会结构、动员的水平网络方面没有明显区别,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运动架构产生的共鸣程度不同。这种差异进而影响到动员能力,最终产生了不同的政治后果。
- 作者:
周明; 曾向红
- 全文[ PDF 931.0 KB ] 2011.26(6) 共有 2914 人次浏览
|
|
- 华南的村治与宗族——一个功能主义的分析路径
- [摘要]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宗族组织在全国各地快速复兴,而且,随着1990年代以后村民自治的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组织与宗族组织之间的互动已成为村庄治理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课题。在这个背景下,本文试图回答下面三个问题:(1)宗族组织在中国复兴的原因何在?(2)在当代中国的农村社区,宗族组织的存在,如何影响村庄民主的发展?(3)在一个村庄社区内,宗族与民主之间的互动类型,会导致什么样的治理绩效差异?实证分析的结果发现:(1)在华南农村,宗族组织的兴起,是在正式组织功能缺失的情况下,村民对于公共物品需求的一个替代性组织选择。(2)从表面上看,宗族组织...
- 作者:孙秀林
- 全文[ PDF 1075.0 KB ] 2011.26(1) 共有 3129 人次浏览
|
|
- 网络结构与权力分配:要素论的解释
- [摘要]中国的社会网研究很少关注网络结构与权力分配之间的关系,这恰是要素论的贡献。在介绍影响、社会关系、社会行动者等基本“要素”之后,本文分析了要素论的建模原理及多种结构条件,并简析其优势所在。要素论研究发现,权力的分配取决于行动者的偏好、信念、关系类型及诸多结构条件,因此,核心点未必有权。要素论根据网络结构预测权力的分配,这是其独特之处。该理论的其他优势有:坚持理论导向的实验研究,揭示了权力来源于“排除”机制,运用分析—组合法,可用于研究大型的、复杂的社会历史结构。本文最后讨论了要素论的未来方向,包括考虑到行动者...
- 作者:刘军 David Willer Pamela Emanuelson
- 全文[ PDF 1132.0 KB ] 2011.26(2) 共有 3182 人次浏览
|
|
- 利益契合:转型期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分析框架——以行业组织政策参与为案例
- [摘要]通过对转型期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文献的批判性梳理,本文基于理性选择视角提出一个以“利益契合”为核心概念的分析框架,并以行业组织政策参与的比较案例予以验证。本文认为,国家与社会的利益契合程度决定了国家对社会组织选择支持还是限制,这与转型期国家的主导地位和较高的自由裁量权有关。新分析框架更强调国家在处理与社会组织关系中的策略性选择和低制度化程度,较之源自于西方的理论概念(如公民社会理论、法团主义理论和治理理论)能更深入地揭示国家与社会组织互动关系的实质,同时也是对本土理论(如分类控制理论)的拓展与修正。...
- 作者:
江华 张建民 周莹
- 全文[ PDF 505.0 KB ] 2011.26(3) 共有 3088 人次浏览
|
|
- 中日的“国民”语义与国家构建——从明治维新到辛亥革命
- [摘要]nation state在中日两国分别被理解为“民族国家”和“国民国家”,其原因可以从分析并比较"国民"的语义变迁中得到解释,它们反映出两国近代以来不同的国家构建历程。古汉语“国民”在近代日本首次获得归属和参与的现代语义,回归中国后,在晚清最后10余年间变得更为复杂。近代中日的“国民”承载权利、成员身份等现代西方的公民概念语义,并与“人民”、“公民”、“臣民”、“民族”等相关语词形成一个概念网,传递出对国家主义的强烈追求。两国的“国民”语义差异明显:在日本明治中期以后容纳了天皇的“臣民”,融入文化民族的部分语...
- 作者:郭台辉
- 全文[ PDF 791.0 KB ] 2011.26(4) 共有 2781 人次浏览
|
|
- 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制
- [摘要]本文认为,中国治理体制的基本特征是治官权与治民权分设,形成“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中央政府主要执掌治官权,即选拔、监督和奖惩官员的权力;至于实际管治各地区民众的权力(简称“治民权”),则交给地方官执掌。只要地方官不违背中央政府所定大政方针,均可以因地制宜地行使其治民权,灵活地处置所管辖地区的民众事务。这种体制包含着降低执政风险的两个机制——分散执政风险的机制和自发调节集权程度的机制,从而有助于治理体制自身的长期稳定。
- 作者:
曹正汉
- 全文[ PDF 1078.0 KB ] 2011.26(1) 共有 3926 人次浏览
|
|
- 生育率下降与中国男女教育的平等化趋势
- [摘要]1970年以来,中国的生育率持续下降,在家庭层面上表现为兄弟姐妹数的减少,同时也影响了兄弟姐妹的构成,进而影响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资以及性别间的教育差异。对2006年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兄弟姐妹越多,女性的受教育年数相对男性越低,尤其是在她们有兄弟的情况下。在中国,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年轻一代的性别间教育不平等相对老一代降低了。本研究显示,性别间教育不平等不仅受到国家促进男女平等政策的影响,还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 作者:
叶华; 吴晓刚
- 全文[ PDF 1111.0 KB ] 2011.26(5) 共有 5705 人次浏览
|
|
- 行政权力的生产与再生产——以上海市J居委会直选过程为个案
-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各种社会权力的生长及其自主性的发育,引发了行政权力生产与再生产方式的变化和调整。行政权力在行政组织内的再生产与延伸至社会领域的再生产,在所依赖的资源、行动的策略及权力运作的机制等方面皆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本文以2003年上海市J居委会直选为案例,结合2006年和2009年直选的调研,从城市社区权力运作的具体实践层面观察、分析,以揭示行政权力是借助哪些资源、通过怎样的行动策略重构城市社区权力关系,并完成在社会领域的生产与再生产的。
- 作者:
耿敬 姚华
- 全文[ PDF 738.0 KB ] 2011.26(3) 共有 2325 人次浏览
|
|
- 公众环境关心的多层分析——基于中国CGSS2003的数据应用
- [摘要]现有研究更多关注公众的社会、经济特征(如性别、年龄及教育程度等)对环境关心的影响,而忽视所在社区宏观变量和环境关心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运用二层线性模型对公众的环境关心进行个人层次和城市层次的分析。尽管多数环境关心的方差存在于个体的社会、经济特征中,但是我们发现仍然有5%的显著方差可以被城市层次的变量所解释。分析结果表明,在个人层次,年龄、收入、教育水平及性别和环境关心有显著关系;在城市层次,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城市类型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环境关心无显著关系,但所在城市的第一产业比例和工业烟尘排放量与环境关心...
- 作者:
洪大用; 卢春天
- 全文[ PDF 546.0 KB ] 2011.26(6) 共有 3344 人次浏览
|
|
- 劳动权益与精神健康——基于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外来工的问卷调查
- [摘要]受“富士康事件”影响,外来工精神健康状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基于2010年珠三角和长三角问卷调查数据,本文发现,在我们的样本中,14.7%的外来工是精神疾病的高危人群,虽然与普通群体(如学生、护士、普通市民等)相比,其精神健康问题并不特别突出,但是与劳动权益状况密切相关。Logit回归分析表明,超时加班、工作环境有危害和强迫劳动会恶化外来工精神健康状况,社会网络对调节外来工精神健康作用甚微。在当前的用工模式下,我们认为,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损害工人精神健康的分析仍然符合中国现实。我们主张,精神健康是劳动权益的题中应有之义。...
- 作者:
刘林平 郑广怀 孙中伟
- 全文[ PDF 651.0 KB ] 2011.26(4) 共有 2566 人次浏览
|
|
- 跟踪调查中的拒访行为分析——以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为例
- [摘要]在梳理拒访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本文运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y,CFPS)测试初访和测试第一次追访的并行数据和问卷数据,运用Logit模型对CFPS测试第一次追访中出现的受访家户拒访行为进行分析。分析发现,CFPS追访调查样本存在选择性拒访现象。追访中,被拒访的特点和模式与发达国家的基本一致,即受到受访家户和主事者社会经济特征、参访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分析还发现,在追访中,受访对象的拒访行为是可预测的。根据前次收集的并行数据和问卷数据,可以甄别未来可能拒访的重点对象。如能依此采取特别的样本维护策略...
- 作者:
孙妍 邹艳辉 丁华 严洁 顾佳峰 邱泽奇
- 全文[ PDF 579.0 KB ] 2011.26(2) 共有 3755 人次浏览
|
|
- 社会资本的劳动力市场效应估算——关于内生性问题的文献回溯和研究策略
- [摘要]内生性问题是社会科学定量分析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如何通过不同的模型识别策略来消减内生性问题,判定因果关系,成为了近来西方社会资本研究领域的前沿议题。本文围绕社会资本的劳动力市场效应,从“使用社会关系”、“使用了的社会资本”和“可使用的社会资本”这三条主线,重点回溯了相关研究中的内生性问题和模型识别策略。最后,本文提出今后社会资本实证研究中模型设置、数据搜集纵向跨度、横向跨度、外生变量挖掘、研究假定说明和复制性研究等六大努力方向。
- 作者:
陈云松 范晓光
- 全文[ PDF 917.0 KB ] 2011.26(1) 共有 3840 人次浏览
|
|
- 牧民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脆弱性——以内蒙古荒漠草原的一个嘎查为例
- [摘要]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干旱区本身易变的气候条件呈现暖干趋势和更高的不可预测性。面对变化的自然条件,牧民适应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制度是否有利于牧民采取有效的应对和适应策略。本文选择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荒漠草原的一个嘎查为例,基于近40年的气象数据以及两次田野调查数据,从社会脆弱性的两个过程——风险暴露和应对能力——出发,分析案例地牧民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脆弱性。研究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案例地近40年有暖干趋势,协同灾害增多;而草场划分到户和市场机制的引入不仅增加了牧民的风险暴露程度,而且使牧民原有低...
- 作者:
张倩
- 全文[ PDF 1346.0 KB ] 2011.26(6) 共有 2676 人次浏览
|
|
- 当代中国超常信仰的经验研究——兼论中国宗教的内容与格局
- [摘要]本文利用“2007年中国价值的经验调查”(2007 Empirical Survey of Valuesin China,ESVIC)数据,对当代中国的超常信仰活动进行了探索性的经验研究。研究发现,中国人超常信仰的实践形式多样,但并不普遍。在超常信仰的社会相关性方面,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等因素与超常信仰行为显著相关。年长、已婚有偶、受教育程度较低以及身体健康自评差的人群更有可能发生超常信仰行为,但具体到超常信仰行为的不同类型,其差异性又有不同。这显示了超常信仰在社会相关性方面的复杂程度。在超常信仰与宗教的关系方面,分析表明有宗教信...
- 作者:夏昌奇; 王存同
- 全文[ PDF 1684.0 KB ] 2011.26(5) 共有 2714 人次浏览
|
|
- 从边缘到主流:政府管制与摩门教的变迁
- [摘要]在讨论教派向教会转变时,已有的研究往往关注群体规模的扩大、成员的代际更替、成员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等,很少有人关注政府的影响。本文以摩门教放弃重婚实践为例,探讨了政府管制对教派变迁的影响。作者发现,摩门教之所以主动降低与周围社会的张力是因为美国政府的压力,当时美国政府的一系列法律行动迫使摩门教放弃了重婚实践。美国政府的耐心、克制和适度压力与摩门教的适时妥协避免了矛盾的扩大,也使得摩门教的争议性日趋降低,逐渐被美国主流社会接受。通过对摩门教的个案研究,本文扩展了教派—教会理论的内容。
- 作者:卢云峰
- 全文[ PDF 382.0 KB ] 2011.26(3) 共有 2979 人次浏览
|
|
- 中国城市家庭变迁的趋势和最新发现
- [摘要]本文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08年在广州、杭州、郑州、兰州和哈尔滨5个城市市辖区收集的城市居民的家庭数据为分析基础,以经过修正的发展的家庭现代化理论为理论起点,分析了最近十几年来中国城市家庭变迁的趋势,主要在婚姻成本、婚姻的独立性、妇女就业率与夫妻关系、核心家庭与亲属网络关系以及各个城市家庭变迁的独特性几个方面提出了我们的见解,着重指出在中国城市家庭变迁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因素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甚至相互补充的,在不同的情境下出现不同的组合,因此中国城市家庭的变迁模式和路径是多元的和多因素共同...
- 作者:
马春华 石金群 李银河 王震宇 唐灿
- 全文[ PDF 955.0 KB ] 2011.26(2) 共有 6324 人次浏览
|
|
- “‘社区’研究”与“社区研究”——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研究述评
- [摘要]本文区分了本体论意义上的“‘社区’研究”和方法论意义上的“社区研究”。前者将“社区”本身视为一个以社会团结为特征的、具体的客观对象来研究,后者则将"社区"看作一个多元主体互动博弈的特殊社会场域和理解其他理论问题的“透镜”。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国家—社会与行动者、社区参与、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日常生活与阶层、社区的分化与分化的社区五个主题梳理了国内社区研究的新进展。最后,笔者提出了一个理解中国城市社区和社区研究的基本框架,并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建议。
- 作者:
肖林
- 全文[ PDF 714.0 KB ] 2011.26(4) 共有 4386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