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多元话语分析:以社会分层研究为例
  • [摘要]客观主义社会分层论者将"社会分层"现象视为一种纯粹给定的、独立于社会成员个人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性现实",致力于探究支配着"社会分层"现象形成和变化的"客观规律";主观主义社会分层论者则将"社会分层"现象视为一种由社会成员个人的主观意识建构出来的"主观性现实",致力于考察导致"社会分层"现象产生和变化的那些主观意识。与此二者不同,多元话语分析学者则将"社会分层"现象视为一种由社会成员在特定话语系统的约束和引导之下、借助于一些特定的话语策...
  • 作者:

    谢立中;

  • 全文[ PDF 946.0 KB ] 2008.23(1)  共有 2652 人次浏览
  • 政策决策转型与精英优势
  •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个用来解释社会主义转型国家社会分层结构中精英优势的替代性理论。本文指出,在社会主义转型国家,政策决策转型是导致社会分层机制发生变迁的重要因素。在中国,政策决策转型可以概括为从原来的政治/行政精英垄断政策决策过程的模式,逐步向社会精英参与政策决策过程的模式的转变。根据中国当前政策决策模式的各种变异,本文以省为单位,将中国分为四类地区。不同类型的政策决策模式导致了精英优势的地区差异。本文运用两个独立的大规模全国调查数据,包括2004年中国思想库调查(CTTS)和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对中国的政策决...
  • 作者:

    朱旭峰

  • 全文[ PDF 747.0 KB ] 2008.23(2)  共有 2528 人次浏览
  • 神圣社会下的现代人——论涂尔干思想中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 [摘要]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是涂尔干社会理论的主要问题。他与亚当.斯密关于社会分工的争论充分展现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这场争论不仅揭示了社会分工的道德功能,也暴露了抽象社会的内在困境。本文认为涂尔干晚期关于宗教和个人主义的思想为解决这些困境提供了可能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涂尔干坚持认为社会只有通过物化、个人意识,以及象征性的自我表现,才能生成和保存。其二,他认为可以建构一种道德个人主义,以实现社会整合。本文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出发来阐释涂尔干的整个思想,目的不仅在于澄清他为现代社会提供的可能性,更在于澄清涂尔干的...
  • 作者:

    孙帅

  • 全文[ PDF 775.0 KB ] 2008.23(4)  共有 3501 人次浏览
  • 托克维尔理解民主的独特视角:作为一种“社会状况”的民主
  • [摘要]本文探讨了托克维尔考察民主的独特视角:作为一种"社会状况"的民主。本文首先阐明托克维尔为何要从"社会"的视角考察民主,并试图说明,正是由于托克维尔从这一独特的视角考察民主,他笔下的民主才具有了极为丰富的意涵:民主不仅是一种政制,它还是一种观念、情感、民情。通过分析作为一种观念和情感的民主,托克维尔论证了民主是符合人的自然的,因而是正义的,但同时,由于民主形塑了一种特殊的人的类型——现代个体,而这种个体身上有着某些不利于保持自由的倾向,因而需要对现代个体进行教育,以便使得民主与自由能携手并进。...
  • 作者:

    倪玉珍

  • 全文[ PDF 407.0 KB ] 2008.23(3)  共有 2290 人次浏览
  • 村庄民主及其影响因素:一项基于400个村庄的实证分析
  • [摘要]村庄基层民主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近30年,在对这一领域的诸多讨论中,有一个问题仍未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村庄民主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其背后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本文试图使用一个全国性的大样本来定量化地考察各方面因素对村庄民主的影响。本文不仅讨论经济因素,同时也将组织因素与政治因素纳入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实证结果显示:(1)从经济因素来看,人均村民收入并不会影响村庄民主;而人均集体收入却呈现一个显著的曲线效果;本地非农经济的发展会促进村庄民主。(2)中国乡土社会的本土性组织资源对于村庄民主的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宗族组...
  • 作者:

    孙秀林

  • 全文[ PDF 802.0 KB ] 2008.23(6)  共有 2074 人次浏览
  • 超越基督宗教社会学——兼论宗教市场理论在华人社会的适用性问题
  • [摘要]二战以来,由于研究对象过分集中于西方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社会学在很大程度上沦为基督宗教社会学。作为宗教社会学的新范式,宗教市场理论对西方社会的排他性宗教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但是它忽略了对东亚社会中非排他性宗教的分析。当我们把该理论运用到华人社会时有必要对其适用性进行反思。我们希望这种反思有助于纠正宗教社会学的基督教中心主义,同时对未来的中国宗教研究有所助益。
  • 作者:

    卢云峰

  • 全文[ PDF 493.0 KB ] 2008.23(5)  共有 2852 人次浏览
  • 中国民间社会的理:对地方政府的非正式约束——一个法与理冲突的案例及其一般意义
  • [摘要]在中国社会,存在着约束地方政府的无形法则,这就是民间社会的理。这些民间公认的理,虽然很可能与当代法律相冲突,但因有利于产权界定和社会稳定,且在每个人心中为政府行为划出了一条虽不甚清晰、却能共同感知的底线,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宪政缺失所留下的空白,事实上起着约束政府权力的作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中国民间社会的理,就是中国社会不成文的宪法,它修正了法律和官方政策在产权界定上的明显偏差,降低了产权界定的交易成本,在无形之中支持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 作者:

    曹正汉; 史晋川;

  • 全文[ PDF 937.0 KB ] 2008.23(3)  共有 2090 人次浏览
  • 市场竞争还是性别歧视——收入性别差异扩大趋势及其原因解释
  • [摘要]经济改革以来收入分配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巨大变化,其中也包括性别之间的收入差距变化。本文想回答的问题是:经济改革或者说市场化改革对性别收入差距产生了什么影响?特别要解答的是:经济改革以来性别收入差距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已有的几项研究对这一问题得出了不同的结果。本文采用三次跨时段的全国抽样调查数据,估计了过去20年里性别收入差距变化的趋势,并考查导致性别收入差距变化的原因。分析结果显示,过去20年来性别收入差距在稳定地和显著地增长,在改革的最初10年里,市场机制是导致性别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但在最近的10年里,性别...
  • 作者:

    李春玲;李实

  • 全文[ PDF 716.0 KB ] 2008.23(2)  共有 3970 人次浏览
  • 从人口普查数据看族际通婚夫妇的婚龄、生育数及其子女的民族选择
  • [摘要]民族通婚既反映民族关系状况,又影响民族人口发展。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增加较快,有关研究推测族际通婚夫妇的生育水平及其子女倾向选择少数民族身份也是原因之一。本文应用匹配程序开发处理2000年人口普查原始抽样数据,通过对族际通婚夫妇的初婚年龄和生育数量的分析表明,族际通婚能推迟婚龄并减少生育,族际婚姻子女偏向于选择少数民族身份。本文最后结合族际婚姻的生育数量评估了这种民族选择偏好对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的影响。
  • 作者:

    郭志刚; 李睿;

  • 全文[ PDF 565.0 KB ] 2008.23(5)  共有 2511 人次浏览
  • “文字上移”: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乡村教育的新趋向
  • [摘要]当前中国最显著的乡村教育现象莫过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由国家发动的大规模撤点并校布局调整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所导致的大量村庄学校的急剧消失。本研究试图用"文字上移"这一概念来概括当前中国乡村教育的新趋势,通过对历史脉络的追溯、整体教育事实的分析以及两个县域个案的描述,本文认为,不能像时下国家政策文本及教育学、人口学、经济学等学科那样,单纯从人口因素或者"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的角度解释当前中国乡村教育的基本事实。"文字上移"或"村落学校加速终结"的事实是在...
  • 作者:

    熊春文

  • 全文[ PDF 955.0 KB ] 2009.24(5)  共有 4097 人次浏览
  • 不同规模地区居民的人际信任与社会交往
  • [摘要]迄今,国内外社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人际信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是,不同规模地区居民的人际信任,以及人际信任与社会交往的关联性,还有待阐释。本文通过实证考察中国的五个不同规模地区居民的人际信任,以及人际信任对社会交往的影响,明确了这一问题。研究发现:1.在中国,不同规模地区的居民,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有接触对象的总信任度,以及不同接触对象的信任度,并不是在每一个地区均呈现显著差异,而是在某些地区大致相同,而且具体的信任度介于一般信任和非常信任之间;2.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有接触对象的总信任度不同的居民,社会交往的取向和拥有...
  • 作者:

    张云武

  • 全文[ PDF 604.0 KB ] 2009.24(4)  共有 2303 人次浏览
  • 互联网与业主集体抗争:一项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
  •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它在集体抗争的动员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呈现。然而,关于互联网与集体抗争之间关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中国都市集体抗争研究领域中更是如此。现有研究往往采用个人层面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或者利用个案资料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这两种研究方法都具有内在的局限,难以系统地直接检验互联网与集体抗争事件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CA),较为系统地比较了来自上海的15个案例,结果发现在线业主论坛确实有助于集体抗争事件的发生。这一发现揭示了互联网作为动员手段的巨大潜力。 
  • 作者:

    黄荣贵; 桂勇;

  • 全文[ PDF 790.0 KB ] 2009.24(5)  共有 2830 人次浏览
  • “气场”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两个个案的比较
  • [摘要]本文从中国社会中一种特殊的情感体现方式——"气场"的概念着手,通过对西南地区两个个案的比较分析,研究了当代中国社会一种特殊的集体行动类型的发生机制。本文先对群体性事件进行了概念的辨析,然后从过程的角度分析了"气场"的六层分布与此类事件发生之间的关联,并在最后提出如何把握预防和处置这类事件的关键之处。 
  • 作者:

    应星

  • 全文[ PDF 535.0 KB ] 2009.24(6)  共有 3585 人次浏览
  • 村民自治的内源性组织资源何以可能?——浙东“刘老会”个案的政治人类学研究
  • [摘要]本文依据当代民间文书资料和人类学的参与观察,复原了一个村庄老人会10多年自治成长的过程,分析了这个内源性自治组织成长的内外契机和实践的学理意义。本文提示,村庄次级自治组织的培育是村民自治、农村公民社会成长的重要生长点;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和分群理论等新视角有助于老人会等乡村自治组织研究的深入,研究者的在场有助于村民等自治实践主体培育乡村自治组织的自觉和学科知识的增长。 
  • 作者:

     阮云星; 张婧

  • 全文[ PDF 1010.0 KB ] 2009.24(3)  共有 2244 人次浏览
  • 社会樊篱的流动——对结构变迁背景下代际流动的考察
  • [摘要]西方代际流动研究中的"地位获得"范式和"阶层流动"范式背后存在着两个强假设:从时间维度上讲,存在静态的社会结构背景;从空间维度上看,存在同质的变化趋势。但是当代中国的代际流动不是发生在坚实而稳固的社会结构之上的,因此代际流动就表现为"双重流动":不仅仅是人在社会樊篱间流动,而且樊篱本身的位置也发生流动。中国代际流动的根本问题不只是"流动的樊篱",而且更重要的是"樊篱的流动"。本文利用"中国社会变迁调查"数据,尝试对上述命题进行验证。...
  • 作者:

    高勇

  • 全文[ PDF 520.0 KB ] 2009.24(6)  共有 2618 人次浏览
  • 从“生存”到“承认”:公民权视野下的农民工问题
  • [摘要]对当代中国"农民工"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生存论预设下的"生存—经济"叙事模式到公民权视野下的"身份—政治"叙事模式的转变;由于"身份—政治"叙事模式既包容了"生存—经济"叙事模式的关怀,又避免了生存论预设对于"农民工"本身的矮化和对于"农民工问题"的窄化倾向,故相对具有优越性。不过,目前不少在"身份—政治"叙事模式下的农民工研究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研究者们对于中国的户籍制度与农民工问题之关系的本质化理解和处理...
  • 作者:

    王小章

  • 全文[ PDF 576.0 KB ] 2009.24(1)  共有 3005 人次浏览
  • 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的老年贫困
  • [摘要] 本研究基于2008年4-8月间对23名北京市贫困老人进行的生命史访谈,采用生命历程范式的视角探析了贫困老人的生命发展轨迹,并区分出6种不同的轨迹类型:整体起落/晚年上升;整体起落/晚年水平;整体起落/晚年下降;整体平稳/晚年上升;整体平稳/晚年水平;整体平稳/晚年下降。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为:1.贫困老年人是异质性很高的群体,他们有着大为迥异的贫困形成与变动过程,并且,即便已至晚年,他们的贫困状况仍然按照各自的轨迹特征继续发生变动;2.贫困老人陷入贫困的促动力大多根植在晚年之前的生活经历中,与晚年相联结的因素很大程度上是作...
  • 作者:

    徐静; 徐永德

  • 全文[ PDF 672.0 KB ] 2009.24(6)  共有 3003 人次浏览
  • 小农地权的不稳定性:从地权规则确定性的视角——关于1867-2008年间栗村的地权纠纷史的素描
  • [摘要] 要将地权稳定性的问题操作化是困难的,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经验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广泛对比。本文从逻辑上提出,稳定的地权需要以确定的地权规则为前提,所以,我们可以从地权规则是否确定来接近地权是否稳定这一问题的内核。参与地权界定的规则是多元的,这时,必需一种相对强大的规则具有超越其他规则的力量,否则,规则只能成为主体利用和选择的对象,而不能约束主体。所以,我们假定,在多元规则中存在一个主导性的规则,是地权稳定的必要条件。本文通过对一个村庄自太平天国以来的土地纠纷史的素描和分期来检验这个假定,从中发现多元规则...
  • 作者:

    熊万胜

  • 全文[ PDF 688.0 KB ] 2009.24(1)  共有 2083 人次浏览
  • 礼物交换作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 [摘要]通过对礼物交换的研究,莫斯不仅超越了涂尔干理论中神圣—社会与凡俗—个体的二元对立,而且说明了道德行为兼具的可求性与强制性,揭示了社会纽带建构与存续的逻辑,从而进一步回答了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所关注的“人性/社会如何可能”的问题。与此同时,当代的研究还表明,礼物范式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宗教之不可化约的独特属性,即涂尔干所说的宗教所具有的“自成一类的力”。在一定意义上,莫斯的《礼物》是对涂尔干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的答复或重写,而礼物交换就是宗教生活的一种基本形式。
  • 作者:

    汲喆

  • 全文[ PDF 1989.0 KB ] 2009.24(3)  共有 4659 人次浏览
  • 中国地方政府应对市场化改革的策略:抓住经济发展的主动权——理论假说与案例研究
  • [摘要]本文通过案例研究和逻辑分析,论证了1980年以后,中国地方政府在决定其工作重心(即发展战略)的行为上,具有"抓住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之特征。这种行为特征的表现之一,是1992年至2000年间,地方政府为应对中央政府的市场化改革所采取的战略转型之举措:即地方政府由原来经营一家一户企业,转向把所辖区域当作一家企业来经营;相应地,其控制地区经济的方式也由"抓住办企业的权利"转向"抓住土地开发权"。上述结论的意义是,揭示了在中国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演变方向不是单纯的公共服务政府,而是凭借其对地区...
  • 作者:

    曹正汉; 史晋川;

  • 全文[ PDF 815.0 KB ] 2009.24(4)  共有 2292 人次浏览
«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