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中国乡村协商民主:个案研究
  • [摘要]村民自治建设已进行了近20年,有关规则、程序都比较具体详细,标准化程度也比较高了,但是,村民的基本权益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一些侵权、侵利事件不断发生,这说明村民自治没有为村民建立起有效的制度性权益保障机制。我们认为,在中国农村推进协商民主建设,赋予村民更多的民主决策权、民主管理权和监督权,将会更好地保障村民的基本权益,大大提高农村的民主水平。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们在浙江省温岭县泽国镇扁屿村进行了协商民主试验并取得了成功。从这次成功的试验中我们发现,建立独立无涉的会议主持人制度、随机抽样选出代表的制度、信息...
  • 作者:

    何包钢; 王春光;

  • 全文[ PDF 526.0 KB ] 2007.22(3)  共有 2230 人次浏览
  • 国家介入与邻里社会资本的生成
  • [摘要]本文论证了国家介入在社会资本生成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国的城市社会,邻里间社会信任关系的演进和存量可以通过对嵌入于居民区的组织联系而得到解释。国家介入所提供的组织资源及其制度化方式,对居民区内部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信任关系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纵向行政动员的组织策略中,居民间的交往关系往往被吸纳或建制化;而国家的基层组织的网络化则提供了社会资本增生的空间和激励。本文通过1996年以来上海的社区组织重建政策讨论了这些命题。研究发现,特定形式的国家介入乃是社会资本得以发展和增进的必要动力;居民区社会资本存量的差异,必须...
  • 作者:

    刘春荣;

  • 全文[ PDF 647.0 KB ] 2007.22(2)  共有 3051 人次浏览
  • 论“过日子”
  • [摘要]本文是作者在自杀研究中的理论思考。作者在对自杀的田野研究中,发现中国的自杀现象与西方理论所描述的情形有极大的不同,其根源在于,西方的自杀学范式建立在基督教文明中的一套人性观和生命观之上。为了找到能解释中国自杀问题的理论框架,笔者使用了中国的日常语言"过日子"一词。按照"过日子"的概念,人的生活状态是从出生到死亡的一个过程,其中每个重要环节都发生在家庭中。因此,家庭成为人的基本生存处境,而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组织。人生的幸福取决于家庭生活,而家庭的基本构成是人、财产、礼仪。那么,人的基本生活过程...
  • 作者:

    吴飞;

  • 全文[ PDF 547.0 KB ] 2007.22(6)  共有 3567 人次浏览
  • 消费制度、劳动激励与合法性资源——围绕城镇职工消费生活与劳动动机的制度安排及转型逻辑
  • [摘要]本文运用政府文献分析法,对5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消费制度的转型及其逻辑进行了宏观分析。本文认为,在一个全能主义国家,消费并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事情,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政策和制度安排的结果。而国家对消费的制度安排,同劳动激励的方式和状况密切相关。消费制度与劳动激励关系的变化,又同国家的合法性资源有着内在的联系。从国家所拥有的合法性资源的消长变化趋势,不难辨认出国家在居民消费生活和劳动激励上的制度安排的逻辑轨迹。
  • 作者:

    王宁;

  • 全文[ PDF 751.0 KB ] 2007.22(3)  共有 2103 人次浏览
  • 佛教寺院经济及其影响初探
  • [摘要]本文以宗教与经济生活的关系为基本视角,考察了中国中古时期佛教寺院经济的内容、规模和经营方式,指出在其物质化的外表之下包含着宗教的理念,而且,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寺院经济在宗教上的正当性得到了保障,体现并传播了佛教的基本伦理原则。本文以中古佛教的经济经营与社会影响为核心,剖析了其宗教性的特征,为进一步综合研究中国社会经济的演进提供了初步的框架。 
  • 作者:

    何蓉;

  • 全文[ PDF 551.0 KB ] 2007.22(4)  共有 4123 人次浏览
  • 机会空间的营造——以B市被拆迁居民集团行政诉讼为例
  • [摘要]本文从西方社会运动理论、行动社会学理论及公民权和公民的勇气三条理论脉络出发,探讨了当前社会转型期都市运动的一个关键个案。围绕该集团诉讼为何在党政权力最为集中的B市出现及其出现后如何建构所需的机会空间进行自我再生产这两个问题,提出了三个观点首先,B市作为国家政治文化中心所具有的特殊权力结构,是营造机会空间的一个潜在资源,而9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的城市化,则为其提供了初始动因;其次,这些客观机会结构只有经由行动者的积极建构,才能成为维权运动真正可以利用的机会空间;最后,行动者的积极建构体现为公民权利的争取、“生活智...
  • 作者:

    施芸卿;

  • 全文[ PDF 924.0 KB ] 2007.22(2)  共有 2524 人次浏览
  • 报的运作和方位
  • [摘要]报的运行及其结构在相关研究中几乎一直是一个空白。其原因是它的含义被交换理论之发展所掩盖。报所具有的交换方式要求在一种社会与文化的封闭系统中运行,从而使其在稳定性、原则和层次性等方面都表现出自己的特征。而这一要求同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结构之间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但由于儒家偏重的仕途理想似乎更关注于一种开放性的交换方式,进而倾向于一种与报相对应的价值倡导。比较而言,此种倡导终难抵挡报的强势作用,进而造成这种封闭性的交换方式仍是中国社会关系中最为现实的基础。
  • 作者:

    翟学伟;

  • 全文[ PDF 473.0 KB ] 2007.22(1)  共有 2442 人次浏览
  • 农民工与城市劳动力市场
  •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导致农民工和城市工人之间收入差异的机制,检验了城市劳动力市场政策和农民工个人特征是如何影响到他们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融合的。运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在将收入划分为包括福利的总收入和不包括福利的工资收入后,本研究检验了样本代表的各城市内部城市工人和农民工两种收入之间的差异,发现城市工人和农民工之间的收入差异主要来源于福利性收入,或者说,影响在职农民工在经济地位上融入城市生活的主要因素是基于工人户籍身份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
  • 作者:

    谢桂华;

  • 全文[ PDF 869.0 KB ] 2007.22(5)  共有 2353 人次浏览
  • “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研究
  • [摘要]在我国城乡户籍制度仍然存在的背景下,什么因素影响农民工选择城市户籍,做出永久迁移城市的决策,是本文研究的问题。研究发现,如果以是否愿意放弃土地作为行为性永久迁移意愿指标,那么影响农民工迁移意愿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的迁移动力,相对集中在个体的人力资本和城市生活方式认同上,是一个基于经济理性的选择;如果以是否愿意将户口迁入打工城市作为制度性永久迁移意愿指标,那么影响农民工迁移意愿的主要原因则相对集中在地域性因素和制度合法性压力上,是农民工寻求制度保障来改变城市生活境遇的社会理性选择。在不同迁移意愿的人群中,个体迁...
  • 作者:

    蔡禾; 王进;

  • 全文[ PDF 853.0 KB ] 2007.22(6)  共有 2761 人次浏览
  • 现代化转型与市场转型混合效应的分解——市场转型研究的年龄、时期和世代效应模型
  • [摘要]持续多年的市场转型讨论中存在两个重要的偏颇:忽视了中国同时正在经历的以工业经济高速成长为特点的现代化转型;将不同世代、不同时期参加工作的对象不做区别地放在一个模型里来分析市场效应。这两个问题都会导致研究市场转型对分层秩序影响结论的不可靠。本文提出了一个区分社会转型的现代化效应和市场转型效应的方法;同时提出应对迅速变迁的劳动力市场结构的转型研究模型的改进模型——APC模型。根据新的模型,研究发现,地位获得和代内职业流动中分别存在着现代化和市场化所导致的世代效应、时期效应和年龄效应;现代化转型和市场转型所影...
  • 作者:

    梁玉成;

  • 全文[ PDF 814.0 KB ] 2007.22(4)  共有 2758 人次浏览
  • 一般化互惠:测量、动力及方法论意涵
  •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一般化互惠的多种含义,然后分别针对个体网和整体网,探讨各种测量互惠及一般化互惠的方法,并结合社会支持数据对所界定的一般化互惠进行了测量。一般化互惠背后潜藏着人类社会的一个特质,即社会互动的“公平性”,坚持“扬善惩恶”;搭便车行为因而不能广泛存在,“理性人”假设受到严峻挑战。文章最后概要指出一般化互惠体现“交互性”,因而是一种补充“因果性”的新的社会科学解释观。
  • 作者:

    刘军;

  • 全文[ PDF 450.0 KB ] 2007.22(1)  共有 2740 人次浏览
  • 中古城市与近代公民权的起源:韦伯城市社会学的遗产
  • [摘要]公民权是近代政治的一个核心概念;西方晚期中古城市是别具特性的近代公民权的发源地。通过对韦伯之城市研究的某种重构式的解读,本文分析指出,借助于东西城市的比较研究和中世纪城市与古代城市的比较研究,借助于其城市社会学中潜在的宗教之维,韦伯向我们展示了西方中古城市何以能孕育出近代民主公民权制度之雏形的结构的、经济的、文化的条件。韦伯关于中古城市与近代公民权之起源的分析架构,对于我们理解、认识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以及近期一些与公民权有关的理论和国内一些相关研究,都不乏启发意义。
  • 作者:

    王小章;

  • 全文[ PDF 640.0 KB ] 2007.22(3)  共有 2347 人次浏览
  • 法国何以告别革命?——皮埃尔·罗桑瓦龙对近代法国民主史的解读
  • [摘要]在西方的政治传统里,宪政民主或精英民主向来被认为是驯服民主的良方和维护自由的屏障,但根据皮埃尔·罗桑瓦龙对法国民主病理学的诊断,它只不过是一种幻想。让法国告别革命的关键因素既不是政治理性主义,也不是普选制,而是19世纪90年代以来自治能力不断得到增强的市民社会。同样,人民主权原则在市民社会的纵深发展,也是当代民主国家保障公民权利和推进自由的主要手段。罗桑瓦龙对近代法国民主史的解读,为我们理解市场社会的缺陷、盎格鲁-撒克逊民主的局限以及民主本身的内在张力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 作者:

    乐启良

  • 全文[ PDF 415.0 KB ] 2008.23(4)  共有 2818 人次浏览
  • 清末“庙产兴学”与乡村权势的转移——以巴县为中心
  • [摘要]晚清以政府主导的"庙产兴学"运动,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为乡村社会各阶层所认知和实践。"庙产兴学"政策的实行,对乡村社会权力网络而言,最大的冲击是得到政府授权的学董的出现,它打破了乡村社会原有的权力网络结构,引起诉讼不断。晚清乡村社会新式学堂兴起的过程,同时也是地方权势转移的过程。 
  • 作者:

    梁勇;

  • 全文[ PDF 602.0 KB ] 2008.23(1)  共有 2806 人次浏览
  • 行业协会对集群企业外生性集体行动的作用机理研究
  • [摘要]行业协会在集群企业外生性集体行动中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其外部治理来影响集体行动影响因素与集群企业集体行动意愿之间的关系的。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集群企业的外生性集体行动受外生事件、外部反应、反抗意识、外部资源、组织水平及集体认同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集群企业集体行动的意愿。同时,行业协会对于其中的外生事件、外部反应、外部资源及组织水平因素中的动员强度一向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 作者:

    郑小勇

  • 全文[ PDF 692.0 KB ] 2008.23(6)  共有 2139 人次浏览
  • 布迪厄的“终生问题”
  • [摘要]在布迪厄看来,无意识便是对历史的遗忘。本文依循历史如何忘却自身这一问式,试图寻求社会合法自身的逻辑,并依此而形成本文的基本问题:作为知识工具的分类图式(历史忘却自身的工具方式)如何成为了政治的工具?本文认为,布迪厄认为其原因在于,象征权力强加并灌输着各种分类系统,使支配结构被看成是自然而然的,从而被人接受。分类与象征权力之间因而建立起了逻辑关联,而这一逻辑关联便体现为信念关系(doxa)。因此,分类与政治便是布迪厄终生关注的问题。
  • 作者:

    刘拥华

  • 全文[ PDF 752.0 KB ] 2008.23(4)  共有 2453 人次浏览
  • 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 [摘要]本文运用2007年上海城市新移民调查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及其现状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发现,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包含着文化融合、心理融合、身份融合和经济融合四个因子;从社会融合程度来考察,城市新移民的总体水平偏低;从具体影响因子来看,体现出心理融合、身份融合、文化融合和经济融合依次降低的趋势。相对较高的心理融合和身份融合程度,反映了作为新移民聚居地的上海为新移民的社会经济地位提升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相对较低的文化融合和经济融合状况,则反映出"城市文化"的多元化和宽...
  • 作者: 张文宏;雷开春;
  • 全文[ PDF 703.0 KB ] 2008.23(5)  共有 4256 人次浏览
  • “居住权”与市民待遇:城市改造中的“第四方群体”
  • [摘要]近年来,上海的旧城改造成为备受国内外关注的一个话题。本研究从"居住权"入手,以上海市C小区的动迁过程为个案,探讨在城市改造背景下,同样作为城市居住者的大量乡城迁移人员的居住权益问题。笔者认为,大量乡城迁移者在城市改造中遭到集体性的住房排斥,他们往往是改造中的最弱势群体,缺乏利益表达和诉求的可能性。这里,笔者提出"第四方群体"的概念,并且认为,农民工的"居住权"被忽视这一社会事实的存在,一方面有赖于政府在制度和政策上的种种设置与安排,另一方面也与农民工自身的集体无意识有关。...
  • 作者:

    赵晔琴

  • 全文[ PDF 571.0 KB ] 2008.23(2)  共有 2641 人次浏览
  • 论个人福利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 [摘要]福利是社会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与人类的根本价值追求有直接的关系。但关于福利的本质学术界却有不同的看法。在个人福利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上,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倡导的是国家、集体利益至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越来越承认人是根本目的,承认应该"以人为本"。但是,在个人福利与他人福利、个人福利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还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澄清。本文主要以黄有光和阿马蒂亚.森对福利概念的解释为基础,论述了福利的本质就是个人因有真实机会实现自己有价值的功能导致的快乐、幸福。快乐、幸福是人所追求的终极价值,社会发展的目的...
  • 作者:

    杨伟民

  • 全文[ PDF 645.0 KB ] 2008.23(1)  共有 3286 人次浏览
  • 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
  • [摘要]中国一些基层上下级政府行为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在执行来自上级部门特别是中央政府的各种指令政策时,常常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各种手段,来应付这些政策要求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检查,导致了实际执行过程偏离政策初衷的结果。本文从组织学角度,对这类现象提出一个理论解释。本文的中心命题是:在中国行政体制中,基层政府间的共谋行为已经成为一个制度化了的非正式行为;这种共谋行为是其所处制度环境的产物,有着广泛深厚的合法性基础。本文讨论组织制度的三个悖论,对这一现象提出理论解释:(1)政策一统性与执行灵活性的悖论;(2)激...
  • 作者:

    周雪光

  • 全文[ PDF 655.0 KB ] 2008.23(6)  共有 4010 人次浏览
«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