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立足于社会公正,优化社会结构
- [摘要]如何获得社会学在和谐社会方面的话语权? 如何能够使社会学对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重大的影响? 应当立足于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以社会学特有的视角和特有的解释力来关注重大的现实问题 。这样,社会学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优势就能够充分地显示出来。社会学完全可以在“以社会阶层结构研究为依托向外拓展”、“高度重视社会公正的研究”、“大力推进相关分支社会学的应用研究”这三个方面形成别的学科难以替代的 、十分重要的和谐社会研究成果。
- 作者:
吴忠民;
- 全文[ PDF 105.0 KB ] 2007.22(2) 共有 1831 人次浏览
|
|
- “内卷化”概念新理解
- [摘要]本文对“内卷化”概念提出了一种不同于目前学术界流行诠释的新理解:内卷化是对经济主体特别是家庭农场(农户)自我战胜和自我锁定机理的一种概括;它分别体现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相应地形成内卷化区间ⅰ和内卷化区间ⅱ。这既是对格尔茨关于内卷化概念之本源的承继和挖掘,又能够整合黄宗智用内卷化概念所考察和揭示的问题,并把内卷化看作是小农经济内在稳定性的一种可能的机制。如果说内卷化侧重于对某种经济过程尤其是某种农业经济过程的刻画,那么,刘易斯模型则偏重于对结果性现象的表述。将内卷化与刘易斯模型相联系,可以为经由工业化、城市...
- 作者:
郭继强;
- 全文[ PDF 534.0 KB ] 2007.22(3) 共有 4324 人次浏览
|
|
- 再谈样本规模和调查回收率——对《应答率的意义及其他》一文的回应
- [摘要]本文以事实为依据,对《应答率的意义及其他》一文的质疑进行了回应。作者指出,首先,"应文"质疑的出发点是不恰当的;其次,笔者关于调查回收率的定义与福勒的定义完全一致;第三,笔者对样本规模的定义、以及对CGSS2003调查项目中的样本规模——5900的定义和理解也是清楚的和正确的,笔者并没有"误读"这一样本规模的含义。第四,真正错误理解和定义"样本规模"含义的恰恰是"应文"的作者。由于"应文"作者不恰当地将"样本规模"的概念变换成"实际发生的访谈数量",不恰当地在有...
- 作者:
风笑天;
- 全文[ PDF 550.0 KB ] 2007.22(6) 共有 1879 人次浏览
|
|
- 社会学与总量——结构的宏观政策
- [摘要]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和诸多社会矛盾的呈现, 提示人们在宏观政策的制定和运用中, 不仅要注意总量分析(如运用国民总产出、总供给 、
总需求 、价格总体水平这些概念进行的分析), 而且也要注意社会结构分析 ,并把二者结合起来 ,形成总量—结构的宏观政策 ,并不断完善之 。
- 作者:
刘世定;
- 全文[ PDF 84.0 KB ] 2007.22(2) 共有 1579 人次浏览
|
|
- 社会建设:社会学的社会承担
- [摘要]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一样 ,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 、基本骨架。现在,经济建设已经有了定论的基本制度, 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经济发展范畴内一系列具体问题也有了明确的操作方法;而社会建设的任务现在还刚刚提出 ,更没有一套成熟的制度 。现在, 我们应把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建设体制作为重要任务。
- 作者:
邹农俭;
- 全文[ PDF 60.0 KB ] 2007.22(2) 共有 1751 人次浏览
|
|
- 从社会主要矛盾分析入手,抓住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理路
- [摘要]要回答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社会学能够做什么的问题, 首先要回答目前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这里,关键的问题是, 中国社会在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究竟是什么 ,或者如何结合目前现实在理论上重新理解中共中央“八大”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表述 。从实践方面讲 ,
还有两个根本性问题值得注意 ,一是社会利益格局问题 ,二是国家 、市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在中国社会 ,这三个问题可以说是密切关联的 ,
而且是目前社会种种不和谐问题的主要根源 。
- 作者:
陈光金;
- 全文[ PDF 83.0 KB ] 2007.22(2) 共有 1725 人次浏览
|
|
|
|
- 对苦难的社会学解读:开始,而不是终结——读埃恩·威尔金森《苦难:一种社会学的引介》
- [摘要]作为一部典型的社会理论著作,《苦难 :一种社会学的引介》
(Suffering :A Sociological Introduction)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 :如何来理解现代社会的苦难(suffering)? 埃恩·威尔金森(Iain Wilkinson)回顾了苦难与痛苦在现代社会的意涵, 综述了马克思 、涂尔干 , 尤其是韦伯的经典著作中所蕴涵的关于现代苦难的意义 ,还涉及了现代社会哲学中汉娜·阿伦特关于大屠杀的讨论。作者认为, 对于苦难的讨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个是政治社会学的角度, 他的提问是“苦难为什么在现代社会成为可能” ;一个是理解社会学的角度, 其提问是 , “社会
学家如...
- 作者:
孙飞宇;
- 全文[ PDF 311.0 KB ] 2007.22(4) 共有 3335 人次浏览
|
|
- 行者无疆——阿克洛夫的心理—社会—人类经济学述评
- [摘要]很长时间以来,经济学理论的发展遵循着一套默认的"正统"假设。这套自成体系的假设规定着经济学的写作模式,为经济学模型提供合理化解释,同时,也使得对于其他假设可能性的思考一度成了经济学中的"禁忌"。作为信息经济学奠基人之一,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A.阿克洛夫(GeorgeA.Akerlof)以他著名的"柠檬原理"蜚声学界,但他却有着一个更高的学术梦想:根据凯恩斯《通论》的精神,创立心理—社会—人类经济学(psycho-socio-anthrop economics,简称PSA经济学),将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其他社会学科的研究...
- 作者:
胡倩影;
- 全文[ PDF 788.0 KB ] 2007.22(5) 共有 1952 人次浏览
|
|
- 进化视角下的间接互惠行为——评《道德体系生物学》及其开启的间接互惠行为研究
- [摘要]亚历山大在《道德体系生物学》中首次提出了间接互惠的概念 ,并用它来解释人类大
规模合作行为:助人者为受助者提供帮助,对这种恩惠的报答不一定来自受助者 ,而可能来自被其他助人者帮助的其他受助者 ,此即间接互惠的机制。亚历山大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他人在场所形成的名誉机制, 蕴含了一种进化的视角。本文拟用一种进化的视角来详细评论它所开启的间接互惠行为研究领域的当代发展。本文的评论专注于近年来间接互惠行为的研究进展, 详细梳理当前有关间接互惠的理论论争:名誉问题、人类
的复杂心智 、公共物品的悲剧, 以及人类宽容的美德 ,等等...
- 作者:
杜月;
- 全文[ PDF 479.0 KB ] 2007.22(3) 共有 2252 人次浏览
|
|
- 文化解释的生物学还原与整合——评《潘光旦文集》中的人文生物学和新人文思想
- [摘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4卷本《潘光旦文集》的出版 ,使这个淡出学术界的身影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 。潘光旦所提出的中和位育的新人文思想,因为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那么在他所治的优生学与新人文思想之间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笔者不揣浅陋, 通过对《文集》中潘光旦相关作品的认真研读 ,试图对此进行分析。笔者以为, 人文生物学是一种对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生物学还原论研究 ,在此基础上, 潘光旦融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五种重要思想资源, 提出了对人类社会及其文化予以综合、全面而...
- 作者:
蒋功成;
- 全文[ PDF 289.0 KB ] 2007.22(6) 共有 1779 人次浏览
|
|
- “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的表达困境——对一起石场纠纷案例的分析
- [摘要]本文以华中地区A镇一起石场纠纷为案例,分析农民群体性利益表达的困境,讨论了目前学界关于农民维权"以法抗争"等理解模式所存在的简单政治化倾向,指出非政治化仍然是农民维权的基本特征。论文还认为,以"合法性困境"为基点所推导出来的农民维权的弱组织和非政治化观点虽然足以批判有关农民维权行为的激情化想象,但却有忽略转型期中国政治之复杂性和过渡性特点之嫌,其对农民维权特征的基本判断虽然表面上与激情化想象不同,但两者在思维逻辑上却存在着某种内在一致性与贯通性,本身也不自觉地陷入了"民主—极权"...
- 作者:
吴毅;
- 全文[ PDF 779.0 KB ] 2007.22(5) 共有 2837 人次浏览
|
|
- 医疗如何与政治相关——杨念群《再造“病人”》述评
- [摘要]说《再造“病人”》并非一项关于医疗的专门研究, 而
是一项通过医疗研究来透视以民族国家建设为核心内容的现代政治的研究。本文倾向于将作者展示的这些复杂动态关系称作 “医疗—政治的动力学”。在这种“ 医疗—政治的动力学”中,作者将个体的精微感受与国家政治的宏大场景衔接了起来,也是在这种动力学中,“病人”在近现代中国所承载的就绝不仅是罹患疾病的原始生物含义, 更重要的是中国民族主义形成的思
想和制度的内涵 。“病人”在近现代经受再造的过程, 毋宁说就是我们这个国家再造过程的象征 。
- 作者:
吕文江;
- 全文[ PDF 336.0 KB ] 2007.22(4) 共有 2218 人次浏览
|
|
|
|
- 物的生命传记——读《物的社会生命:文化视野中的商品》
- [摘要]该书聚焦于物的商品形态, 将商品视为物的生命史中的一个阶段 ,着力于描述不同文化中物在商品化、去商品化过程中的“生命转折点” ,同时展现出作为礼物 、商品、艺术品以及圣物等多种存在形态的精彩纷呈的物世界 。文集试图以“方法上的拜物教”(methodological fetishism)来重新看待物的研究 , 将视野聚焦于物自身 , 复兴一种物的人类学。贯穿全书的总体基调就是要把商品视为物的社会生命中的一个阶段 ,一个经历丰富的物必定经过商品化、去商品化 ,甚至循环往复的过程。追溯物的生命历程, 关注物商品化 、去商品化的路径 、方式及其背后的...
- 作者:
舒瑜;
- 全文[ PDF 328.0 KB ] 2007.22(6) 共有 4820 人次浏览
|
|
- 惩罚技术与现代社会——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的现代意义
- [摘要]《论犯罪与刑罚》在法社会学上确实是一部值得特别一提的书。本文试图以其为分析文本 ,从技术的角度, 揭示惩罚技术 、法律技术与现
代社会之间深层而持久的关联, 以此凸现惩罚技术在法社会学上的独到意义以及对当代社会的现实启示。
- 作者:
胡水君;
- 全文[ PDF 441.0 KB ] 2007.22(3) 共有 2150 人次浏览
|
|
- 生产体制中发现工人阶级的未来——读布洛维劳动过程理论三步曲之一《辉煌的过去》
- [摘要]在劳动三部曲中,布洛维虽然分别讨论了不同国家和制度下的生产体制 ,但是他背后潜在关注的问题却是始终如一的 ,那就是关注生产体
制与国家体制、市场 ,以及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 ;关注他所推崇的理想中的社会主义将以何种方式以及由谁来推动的问题。这两个关注点贯
穿在他的三本书中, 并且在不断发展。可以说 , 《辉煌的过去》汇聚了作
者历经十几年的思考结晶 ,在前两本书的基础上, 本书对上述两个问题再一次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苏东剧变以后, 当人们普遍认为“ 社会主义”已经成为“辉煌的过去 , 而资本主义将代替社会主义成为新的“辉煌的...
- 作者:
梁萌;
- 全文[ PDF 269.0 KB ] 2007.22(1) 共有 2164 人次浏览
|
|
- 作为行动领域组织中的权力与规则——评费埃德伯格的《权力与规则》
- [摘要]在《权力与规则》一书中, 费埃德伯格提出应该从行动领域如何建构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组织, 在他看来 ,组织运作的过程就是
行动者在一定的规则条件下争夺权力的过程。换言之, 组织现象的本质不是正式的组织结构 、严格的规章制度 、职位权责 ,而是行动者之间
的权力关系。本文希望通过对组织研究路径的分析和比较 ,讨论在现
代组织研究中,《权力与规则》的贡献及其对发展组织研究的重要意义 。
- 作者:
杨甜甜;
- 全文[ PDF 378.0 KB ] 2007.22(4) 共有 2688 人次浏览
|
|
- 多形态的全球化与消费者自主性——评瑞泽尔消费社会学研究新著《虚无之物的全球化》
- [摘要]《虚无之物的全球化》与《社会的麦当劳化》有什么不同?从名字、结构、内容、核心概念等方面粗看 ,两书确实有很大的相似
之处。两书内容都涉及美国化和全球化 ,尤其是麦当劳化。两书结构类似 ,都包括基本概念构建与界定(前者是“麦当劳化” ,后者是“虚无之物”及其“全球化”), 对核心概念诸方面特征条分缕析的解剖和描述(前者主要是效率、可计算性 、可预见性 、非人技术手段的控制;后者主要是
“没什么内涵的东西” 、“没什么内涵的地方” 、“没什么人” 、“ 没什么服务” , 以及这些特征的全球化);都追溯这些核心概念的理论和方法论...
- 作者:
张敦福;
- 全文[ PDF 280.0 KB ] 2007.22(5) 共有 1941 人次浏览
|
|
- 近代珠三角缫丝业技术变革与社会变迁:互构视角
- [摘要]文章以近代珠江三角洲缫丝业的技术变革为主线,考察了在这个过程中的社会变迁,尤其是原先以“男耕女织”为特征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的解体。文章还分别考察了各利益相关主体,包括技术革新者、原有社会体系的维护者(政府和士绅阶层)以及农民(后来分化为缫丝工和蚕农)在这场社会变迁中的重要行为。最后,文章指出,在理解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上,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都有其各自的片面性。这一段时期的技术变革和社会变迁表明社会因为技术的组织刚性而产生结构重组;同时,建构中的技术也会因为某些社会因素的影响而被改造。由此形成了技术...
- 作者:
张茂元
- 全文[ PDF 788.0 KB ] 2007.22(1) 共有 2362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