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对苦难的社会学解读:开始,而不是终结——读埃恩·威尔金森《苦难:一种社会学的引介》
- [摘要]作为一部典型的社会理论著作,《苦难 :一种社会学的引介》
(Suffering :A Sociological Introduction)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 :如何来理解现代社会的苦难(suffering)? 埃恩·威尔金森(Iain Wilkinson)回顾了苦难与痛苦在现代社会的意涵, 综述了马克思 、涂尔干 , 尤其是韦伯的经典著作中所蕴涵的关于现代苦难的意义 ,还涉及了现代社会哲学中汉娜·阿伦特关于大屠杀的讨论。作者认为, 对于苦难的讨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个是政治社会学的角度, 他的提问是“苦难为什么在现代社会成为可能” ;一个是理解社会学的角度, 其提问是 , “社会
学家如...
- 作者:
孙飞宇;
- 全文[ PDF 311.0 KB ] 2007.22(4) 共有 3831 人次浏览
|
|
- 行者无疆——阿克洛夫的心理—社会—人类经济学述评
- [摘要]很长时间以来,经济学理论的发展遵循着一套默认的"正统"假设。这套自成体系的假设规定着经济学的写作模式,为经济学模型提供合理化解释,同时,也使得对于其他假设可能性的思考一度成了经济学中的"禁忌"。作为信息经济学奠基人之一,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A.阿克洛夫(GeorgeA.Akerlof)以他著名的"柠檬原理"蜚声学界,但他却有着一个更高的学术梦想:根据凯恩斯《通论》的精神,创立心理—社会—人类经济学(psycho-socio-anthrop economics,简称PSA经济学),将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其他社会学科的研究...
- 作者:
胡倩影;
- 全文[ PDF 788.0 KB ] 2007.22(5) 共有 2222 人次浏览
|
|
- 进化视角下的间接互惠行为——评《道德体系生物学》及其开启的间接互惠行为研究
- [摘要]亚历山大在《道德体系生物学》中首次提出了间接互惠的概念 ,并用它来解释人类大
规模合作行为:助人者为受助者提供帮助,对这种恩惠的报答不一定来自受助者 ,而可能来自被其他助人者帮助的其他受助者 ,此即间接互惠的机制。亚历山大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他人在场所形成的名誉机制, 蕴含了一种进化的视角。本文拟用一种进化的视角来详细评论它所开启的间接互惠行为研究领域的当代发展。本文的评论专注于近年来间接互惠行为的研究进展, 详细梳理当前有关间接互惠的理论论争:名誉问题、人类
的复杂心智 、公共物品的悲剧, 以及人类宽容的美德 ,等等...
- 作者:
杜月;
- 全文[ PDF 479.0 KB ] 2007.22(3) 共有 2494 人次浏览
|
|
- 文化解释的生物学还原与整合——评《潘光旦文集》中的人文生物学和新人文思想
- [摘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4卷本《潘光旦文集》的出版 ,使这个淡出学术界的身影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 。潘光旦所提出的中和位育的新人文思想,因为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那么在他所治的优生学与新人文思想之间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笔者不揣浅陋, 通过对《文集》中潘光旦相关作品的认真研读 ,试图对此进行分析。笔者以为, 人文生物学是一种对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生物学还原论研究 ,在此基础上, 潘光旦融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五种重要思想资源, 提出了对人类社会及其文化予以综合、全面而...
- 作者:
蒋功成;
- 全文[ PDF 289.0 KB ] 2007.22(6) 共有 1985 人次浏览
|
|
- “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的表达困境——对一起石场纠纷案例的分析
- [摘要]本文以华中地区A镇一起石场纠纷为案例,分析农民群体性利益表达的困境,讨论了目前学界关于农民维权"以法抗争"等理解模式所存在的简单政治化倾向,指出非政治化仍然是农民维权的基本特征。论文还认为,以"合法性困境"为基点所推导出来的农民维权的弱组织和非政治化观点虽然足以批判有关农民维权行为的激情化想象,但却有忽略转型期中国政治之复杂性和过渡性特点之嫌,其对农民维权特征的基本判断虽然表面上与激情化想象不同,但两者在思维逻辑上却存在着某种内在一致性与贯通性,本身也不自觉地陷入了"民主—极权"...
- 作者:
吴毅;
- 全文[ PDF 779.0 KB ] 2007.22(5) 共有 3123 人次浏览
|
|
- 医疗如何与政治相关——杨念群《再造“病人”》述评
- [摘要]说《再造“病人”》并非一项关于医疗的专门研究, 而
是一项通过医疗研究来透视以民族国家建设为核心内容的现代政治的研究。本文倾向于将作者展示的这些复杂动态关系称作 “医疗—政治的动力学”。在这种“ 医疗—政治的动力学”中,作者将个体的精微感受与国家政治的宏大场景衔接了起来,也是在这种动力学中,“病人”在近现代中国所承载的就绝不仅是罹患疾病的原始生物含义, 更重要的是中国民族主义形成的思
想和制度的内涵 。“病人”在近现代经受再造的过程, 毋宁说就是我们这个国家再造过程的象征 。
- 作者:
吕文江;
- 全文[ PDF 336.0 KB ] 2007.22(4) 共有 2454 人次浏览
|
|
|
|
- 物的生命传记——读《物的社会生命:文化视野中的商品》
- [摘要]该书聚焦于物的商品形态, 将商品视为物的生命史中的一个阶段 ,着力于描述不同文化中物在商品化、去商品化过程中的“生命转折点” ,同时展现出作为礼物 、商品、艺术品以及圣物等多种存在形态的精彩纷呈的物世界 。文集试图以“方法上的拜物教”(methodological fetishism)来重新看待物的研究 , 将视野聚焦于物自身 , 复兴一种物的人类学。贯穿全书的总体基调就是要把商品视为物的社会生命中的一个阶段 ,一个经历丰富的物必定经过商品化、去商品化 ,甚至循环往复的过程。追溯物的生命历程, 关注物商品化 、去商品化的路径 、方式及其背后的...
- 作者:
舒瑜;
- 全文[ PDF 328.0 KB ] 2007.22(6) 共有 5712 人次浏览
|
|
- 惩罚技术与现代社会——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的现代意义
- [摘要]《论犯罪与刑罚》在法社会学上确实是一部值得特别一提的书。本文试图以其为分析文本 ,从技术的角度, 揭示惩罚技术 、法律技术与现
代社会之间深层而持久的关联, 以此凸现惩罚技术在法社会学上的独到意义以及对当代社会的现实启示。
- 作者:
胡水君;
- 全文[ PDF 441.0 KB ] 2007.22(3) 共有 2423 人次浏览
|
|
- 生产体制中发现工人阶级的未来——读布洛维劳动过程理论三步曲之一《辉煌的过去》
- [摘要]在劳动三部曲中,布洛维虽然分别讨论了不同国家和制度下的生产体制 ,但是他背后潜在关注的问题却是始终如一的 ,那就是关注生产体
制与国家体制、市场 ,以及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 ;关注他所推崇的理想中的社会主义将以何种方式以及由谁来推动的问题。这两个关注点贯
穿在他的三本书中, 并且在不断发展。可以说 , 《辉煌的过去》汇聚了作
者历经十几年的思考结晶 ,在前两本书的基础上, 本书对上述两个问题再一次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苏东剧变以后, 当人们普遍认为“ 社会主义”已经成为“辉煌的过去 , 而资本主义将代替社会主义成为新的“辉煌的...
- 作者:
梁萌;
- 全文[ PDF 269.0 KB ] 2007.22(1) 共有 2480 人次浏览
|
|
- 作为行动领域组织中的权力与规则——评费埃德伯格的《权力与规则》
- [摘要]在《权力与规则》一书中, 费埃德伯格提出应该从行动领域如何建构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组织, 在他看来 ,组织运作的过程就是
行动者在一定的规则条件下争夺权力的过程。换言之, 组织现象的本质不是正式的组织结构 、严格的规章制度 、职位权责 ,而是行动者之间
的权力关系。本文希望通过对组织研究路径的分析和比较 ,讨论在现
代组织研究中,《权力与规则》的贡献及其对发展组织研究的重要意义 。
- 作者:
杨甜甜;
- 全文[ PDF 378.0 KB ] 2007.22(4) 共有 2847 人次浏览
|
|
- 多形态的全球化与消费者自主性——评瑞泽尔消费社会学研究新著《虚无之物的全球化》
- [摘要]《虚无之物的全球化》与《社会的麦当劳化》有什么不同?从名字、结构、内容、核心概念等方面粗看 ,两书确实有很大的相似
之处。两书内容都涉及美国化和全球化 ,尤其是麦当劳化。两书结构类似 ,都包括基本概念构建与界定(前者是“麦当劳化” ,后者是“虚无之物”及其“全球化”), 对核心概念诸方面特征条分缕析的解剖和描述(前者主要是效率、可计算性 、可预见性 、非人技术手段的控制;后者主要是
“没什么内涵的东西” 、“没什么内涵的地方” 、“没什么人” 、“ 没什么服务” , 以及这些特征的全球化);都追溯这些核心概念的理论和方法论...
- 作者:
张敦福;
- 全文[ PDF 280.0 KB ] 2007.22(5) 共有 2173 人次浏览
|
|
- 近代珠三角缫丝业技术变革与社会变迁:互构视角
- [摘要]文章以近代珠江三角洲缫丝业的技术变革为主线,考察了在这个过程中的社会变迁,尤其是原先以“男耕女织”为特征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的解体。文章还分别考察了各利益相关主体,包括技术革新者、原有社会体系的维护者(政府和士绅阶层)以及农民(后来分化为缫丝工和蚕农)在这场社会变迁中的重要行为。最后,文章指出,在理解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上,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都有其各自的片面性。这一段时期的技术变革和社会变迁表明社会因为技术的组织刚性而产生结构重组;同时,建构中的技术也会因为某些社会因素的影响而被改造。由此形成了技术...
- 作者:
张茂元
- 全文[ PDF 788.0 KB ] 2007.22(1) 共有 2588 人次浏览
|
|
- 复合产权:一个实质论和资本体系的视角——山西介休洪山泉的历史水权个案研究
- [摘要]本文依据一个历史的个案——山西洪山泉的水权研究,从实质论的产权和资本体系的视角,论证了产权的复合存在(包括经济产权、文化产权、社会产权、政治产权和象征产权),进而对"复合产权(multiplepro perty right)"进行了探讨。
- 作者:
张小军;
- 全文[ PDF 795.0 KB ] 2007.22(4) 共有 2228 人次浏览
|
|
- 国家、市场与制度变迁——1981-2000年南街村的集体化与政治化
- [摘要]在1981-2000年,南街村形成了高度政治化、高度集体化的“南街村体制”。本文从经济增长、政治合法性和思想路线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南街村的这一制度变迁过程。高度政治化、高度集体化的南街村体制是国家与市场互动演化,即国家与市场之间相互竞争、制约、强化和改变的结果。国家与市场之间的互动演化有利益、合法性和意识形态等三个维度,而互动演化所造成的制度变迁轨迹和结果则同时受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现代化进程和市场化进程,以及渐进式改革中的路径依赖和文化堕距的影响一方面,现代化进程作为一种共同的历史条件制约着国家和市场各自在互动过...
- 作者:
冯仕政;
- 全文[ PDF 974.0 KB ] 2007.22(2) 共有 4230 人次浏览
|
|
- 中国的户籍制度与代际职业流动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1996年"当代中国生活史和社会变迁"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研究当代中国家庭背景对职业流动的作用,并对城乡间的制度分割给予特别的关注。研究发现,农民的代际流动率相当高,城市中的社会流动也具有相当的"开放"性。本文认为这种模式是由中国独特的户籍制度造成的。这一制度使得农村中从事非农职业、没有改变户口性质的农民子女还要继续务农;只允许农村中受过很高教育的人获得城市户口。这种状况使以往仅限于城市人口的社会流动研究产生严重的样本选择性偏误。本文的分析对理解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流动过程中...
- 作者:
吴晓刚;
- 全文[ PDF 791.0 KB ] 2007.22(6) 共有 2911 人次浏览
|
|
- 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的流失
- [摘要]本文探讨了农民上访与政府信任流失之间的关系。问卷调查数据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对不同层次政府的信任可分为两个因子:农民对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信任的“高层政府信任因子”和对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以及乡党委乡政府信任的“基层政府信任因子”。农民对高层政府的信任度较高,但对基层政府的信任度却偏低。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除性别、年龄、政治效能感等因素对政治信任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外,上访对政治信任的流失具有很大影响:上访者到达政府层次每提高一级,其对政府的信任就减少一个档次。作者认为,现有的信访制度有其根本的缺陷...
- 作者:
胡荣;
- 全文[ PDF 482.0 KB ] 2007.22(3) 共有 3135 人次浏览
|
|
- 近代华北农村经济商品化与地权分散——以河北保定清苑农村为例
- [摘要]本文首先对二手文献中得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说明近代华北地区农村地权分配状况及其分散化的趋势;接着依据陈翰笙于20世纪30年代在河北保定清苑农村调查的数据,具体解释了在20年代下半叶至30年代经济危机这段时期内各种因素对于华北农户经济产生的影响,以及不同阶层农户在面对近代农村经济商品化进程时所采取的不同行为模式;最后揭示了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商品化对于地权分散产生复杂影响的一种可能形式,并据此对"农业技术派"和"土地分配派"针对中国近代农村的争论以及"什么形塑了中国革命"这两个重要问题作出...
- 作者:
凌鹏;
- 全文[ PDF 1069.0 KB ] 2007.22(5) 共有 2126 人次浏览
|
|
- 生财有道:土地开发和转让中的政府和农民
-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土地征用和开发中的政府收入、政府行为,来试图理解转型期地方政府行为的一些特点和模式。在土地征用和开发过程中,地方政府主要通过财政和金融手段积聚资金,“圈地”只是“圈钱”的手段而已。这种行为一方面积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又因为对农民土地的低价补偿造成了潜在的社会风险。究其原因,这与中央政府的集权化改革存在密切的关系。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悖论,即中央政府力图控制、改变地方政府行为的努力不但没有预期的效果,反而驱使地方政府更加强有力地谋取各种体制外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1994年以前的财政分权...
- 作者:
周飞舟;
- 全文[ PDF 967.0 KB ] 2007.22(1) 共有 2726 人次浏览
|
|
- 清代慈善组织中的国家与社会——以苏州育婴堂、普济堂、广仁堂和丰备义仓为中心
- [摘要]本文以清代苏州的四种慈善组织——育婴堂、普济堂、广仁堂和丰备义仓为例,梳理其在清代前期和后期的管理方式及收入来源,并进行对比,发现:清代前期苏州的慈善组织中存在着一种"官民合作"模式,民办慈善组织往往能够得到官府的支持和资助,官办救助机构也同样能得到来自民间的捐助。而在这种"官民合作"模式中,官府无疑处于强势的地位,民办的慈善组织接受官方资助后,便开始染上浓厚的官营色彩;而官办的救助组织虽然得到民间的大力捐助,但管理权仍然牢牢掌握在官府手中。在太平天国战争之后,苏州的地方绅士在慈善组织中的作...
- 作者:
王卫平; 黄鸿山;
- 全文[ PDF 679.0 KB ] 2007.22(4) 共有 2814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