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差序格局”:一个理想类型的建构与阐释
- [摘要]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描述了中国社会的一种基础性社会关系结构。本文的目标是将“差序格局”提炼和建构为一个具有分析力的理想类型,从自我中心、身份基础和亲疏有别等三个特征的整体性意义上刻画和阐释一种特定的组织机制。本文提出,差序格局植根于传统宗族(家族)制度,泛化为拟家族制度的表现形式,为在中国社会中处理人际关系和组织起来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差序格局与其他中心概念(如科层制、家产官僚制、家国主义等)既有鲜明对比又有密切关联,为社会组织方式和制度的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概念工具。
- 作者:周雪光
- 全文[ PDF 1344103.0 KB ] 2024.0(4) 共有 2924 人次浏览
|
|
- 中国家庭财富不平等的趋势、来源与驱动机制(2010—2020)
- [摘要]财富不平等已成为超越收入不平等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但目前缺少关于中国家庭财富不平等问题的系统性研究。本研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考察了家庭财富不平等的变化轨迹、资产来源和驱动机制。研究发现,在2010年到2020年期间,家庭财富不平等维持在相对高位,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从构成财富的资产类型来看,住房资产不平等是家庭财富不平等的主要来源,但其作用逐渐减弱,而金融资产不平等的作用不断增强。从驱动机制来看,通过资产投资产生的收入和债务可以加速财富积累,但高阶层家庭具有更强的财富积累能力,从而造成财富的不平等...
- 作者:柳建坤、何晓斌
- 全文[ PDF 1561658.0 KB ] 2024.0(4) 共有 1725 人次浏览
|
|
- 医疗市场化与患者信任——基于各省民营医院发展水平的分析
- [摘要]对于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化究竟会改善还是恶化医患关系,以往研究并未给出清晰的答案。基于增加竞争者组织密度的视角,本研究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考察了民营医院发展水平对患者信任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各省民营医院发展水平与患者信任的关系呈现“U型”效应。各省民营医院发展水平较低会对患者信任产生削弱效应;当其迈入高水平后,则会促进患者信任。此外,当各省民营医院发展水平较高时,会通过对整个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提质降费”作用机制来正向影响患者信任。总之,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民营医院发展的“鲶鱼效应...
- 作者:池上新、张云亮
- 全文[ PDF 1442404.0 KB ] 2024.0(4) 共有 1581 人次浏览
|
|
- 个体社会资本的国际比较——结构跨越和资源获取的双重视角
- [摘要]本文聚焦于个体社会资本的国际差异及其解释机制。基于2017年国际社会调查项目(ISSP),本文使用定位法和资源法测量个体社会资本,并对全球29个国家展开实证比较。研究发现,第一,不同国家的个体社会资本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社会资本建构维持中的结构跨越性和激活动员中的资源获取性。第二,各个国家在经济、文化、社会维度上的整合与分化态势是影响个体社会资本国际差异的制度性力量。以上发现对于理解全球视野下人际交往模式的国际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 作者:李晓光、郭小弦
- 全文[ PDF 2567974.0 KB ] 2024.0(5) 共有 462 人次浏览
|
|
- 文字与口述——都柳江流域“三王诞”的仪式实践与中介过程
- [摘要]地方社会的礼仪变革与文化传统涉及文字与口述之间的交互关系。本文以清代以来都柳江流域“三王诞”仪式为核心,揭示了礼生、戏师、歌师扮演的文化中介角色如何在仪式实践中将王朝礼法制度与地方文化习俗在文字与口传体系中相互转译,进而在接纳王朝礼制的同时形塑地方文化传统的中介过程。本研究为考察中国西南地区社会文化的历史进程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思考路径,也有助于理解“礼仪下乡”过程中文字与口述承载观念的传播机制。
- 作者:黄瑜
- 全文[ PDF 1510464.0 KB ] 2024.0(5) 共有 378 人次浏览
|
|
- 清末民初外官制改革与国家治理转型
- [摘要]清末的外官制改革是近代中国国门打开后朝廷运用外来的“中央—地方”官制系统改造传统“内—外”官制体系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行政权的调整来化解内部的困境,并提升行政效率以应对国际竞争。本文将省制问题重新带回到行政分权的讨论中,以外官制改革这一国家治理转型中的重要事件来洞察帝制中国的行政由“一人政府”的组织结构、以“防弊”为主的制度设置转向以“治事”为核心构建分科治事的完整行政结构的历史过程,审视其面临的困境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孕育的现代行政治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思考行政分权的组织条件与制度根基。
- 作者:
狄金华
- 全文[ PDF 1431238.0 KB ] 2024.39(1) 共有 1871 人次浏览
|
|
- 人工智能的决策替代与社会缓冲——以X智能电厂为例
- [摘要]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背景下,人工智能表现出替代人类决策的可能性。在X智能电厂的数字化改造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客观物质属性构成了对工程师的部分决策替代和既有组织权力结构的冲击。企业性质、战略目标、既有利益格局等多重因素使得各方行动者通过算法的重写、策略性弃用、替代的转换等实践,形成了对人工智能技术冲击的社会缓冲。本文的发现揭示了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冲击将引发不同的社会缓冲机制,社会因素成为技术影响社会的缓冲层和过滤器。
- 作者:
陈氚、李晓曼
- 全文[ PDF 1666512.0 KB ] 2024.39(1) 共有 2353 人次浏览
|
|
- 乡村社会主体性的双重结构及其动力机制——以一个环保公益组织的实践为例
- [摘要]本文基于质性研究材料,采用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视角以及过程—事件的研究方法,以一个环保公益组织的“社区互助金”项目的实践遭遇为研究对象,试图从生活世界的角度来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主体性。本文发现当地富有历史内涵的家庭、家族和作为整体的村庄是乡村社会主体性的主要承载形式,其特点是在社会空间维度上的结构性弥散和在社会时间—历史维度上的承续性,其动力则来自乡村社会中的伦理关系与道德习俗所激发出的情理。
- 作者:
孙飞宇、张雨欣
- 全文[ PDF 1422625.0 KB ] 2024.39(1) 共有 2306 人次浏览
|
|
- 复杂社会系统的涌现现象——以大数据分析结构与行动共同演化
- [摘要]本文结合实证案例探讨如何以社会计算研究社会系统中的涌现现象。中国风险投资产业的案例说明VC投资行为与产业网络结构共演过程中的正反馈导致了“精英俱乐部型小世界网络”的结构涌现,解释了个体行为如何促成集体涌现;某大型科技公司的案例展现了集体智能涌现的过程及因素,并说明了系统转型前后团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解释了非线性发展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案例体现了调查数据与大数据结合、多种社会计算方法综合运用的方法取向及其在复杂系统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
- 作者:罗家德、万怡、高馨
- 全文[ PDF 2139028.0 KB ] 2024.39(2) 共有 2066 人次浏览
|
|
- “中间”的生产——基层治理开放性建构中的实践机制
- [摘要]面对复杂现实,开放性建构成为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议题,但该如何在与治理的总体性诉求带来的闭合性的互动中达成?本文以一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为例,阐释行动者如何通过在交界点(空间)、交界面(文化与社会)、交界机制(治理机制)上做文章,生产出作为连接机制的“中间场”和作为转译者的“中间人”,从而化解张力,打开基层治理场域。“中间”的生产揭示了包容性制度弹性的生产与国家—社会接合机制的建构过程,体现了权力运作的隐秘柔性,具有探索中国式治理现代化前沿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作者:施芸卿
- 全文[ PDF 3059759.0 KB ] 2024.39(2) 共有 2070 人次浏览
|
|
- 女性教育提升与生育行为变迁——基于夫妻匹配视角的研究
- [摘要]女性受教育程度提升和性别地位演变正在重塑婚育结构。本文利用家庭层面的数据探究夫妻教育匹配模式的队列变化及其对生育的影响。研究发现,传统梯度婚减少,而高学历同质婚和女性向下婚增多,且不同教育匹配模式的夫妻间生育差异显著。在同质婚中,教育与生育呈负梯度关系,高学历夫妇的子女数量和二孩生育概率最低。同时,妻子受教育程度高出丈夫越多,二孩生育概率越小。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学历同质婚和女性向下婚的生育劣势逐渐减弱。本研究揭示了性别角色、夫妻相对地位和性别分工变革对生育决策机制的影响,为解析生育趋势和政策制定...
- 作者:卿石松
- 全文[ PDF 2561650.0 KB ] 2024.39(2) 共有 3110 人次浏览
|
|
-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双重二元分割——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
- [摘要]随着市场转型的深入与全球化竞争市场的到来,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体制分割与市场分割已发生深度融合,一种双重二元的劳动力市场结构已然形成。本文聚焦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分割与流动不平等议题,基于2019年中国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数据,使用潜类别分析法验证了城市劳动力市场双重二元分割理论模型的经验适用性;基于拓扑矩阵的流动表分析,检验了被分割后不同子劳动力市场间职业流动的市场粘性效应、单向体制壁垒效应与单向市场壁垒效应。本文对消除不合理的市场分割与行政限制、健全劳动力要素层面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一定的启...
- 作者:张海东、袁博
- 全文[ PDF 1375978.0 KB ] 2024.39(3) 共有 3391 人次浏览
|
|
- 互联网平台劳动力组织形式的演变过程与机制——一个“动力—能力”的分析框架
- [摘要]以网约车平台为例,本文通过田野调查研究平台劳动力组织形式科层化的演变过程和机制。本文将政府带入平台经济研究,遵循组织和制度的分析进路,结合资源依赖理论,构建了一个解释平台劳动力组织形式演变的分析框架。其中,绩效目标、政策内容和政策压力是决定平台劳动力组织形式为何要变的动力,平台与外部资源的依赖关系和依赖程度是决定组织形式为何能变的能力。平台规模是促发“动力—能力”机制的前置条件。本文进一步指出,平台对核心生产资料的掌控以及政府监管政策是平台能够在市场中行使支配权力的合法性基础。
- 作者:赵磊、杨伟国、陈龙
- 全文[ PDF 1396007.0 KB ] 2024.39(3) 共有 3669 人次浏览
|
|
- 医院民族志:理论、方法与本土探索
- [摘要]医院民族志兴起于二十世纪中叶。在过去的二十余年,它逐渐走出对医院封闭性和内生性的设定,迈向对医院复杂性、多样性和社会嵌入性的追寻。医院不仅为思考人类的脆弱性和生命、意义、权力、结构等概念提供了现实的空间,也为认识医院所在国家与地区的社会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本文从理论和方法两个维度对医院民族志的基本框架进行述评,在此基础上讨论其本土探索的特点和方向,以引导更多既能遵守学术伦理又能提供敏锐洞察力的医院民族志作品出现,也为在其他机构开展民族志研究提供参考。
- 作者:余成普
- 全文[ PDF 1353370.0 KB ] 2024.39(3) 共有 3414 人次浏览
|
|
- 气候变化社会学:研究进展及其中国意义
-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对人类行为、社会结构及社会过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气候变化社会学应运而生,研究气候变化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当前气候变化的社会学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科学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作用、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不平等、全球气候治理和气候变化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创新等五个方面的议题。本文进一步梳理气候变化社会学的中国研究,指出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气候变化社会学是一门前景无限广阔的学科,发展气候变化的社会学研究正当其时。
- 作者:宋国恺
- 全文[ PDF 1430981.0 KB ] 2024.39(4) 共有 1524 人次浏览
|
|
- 职业社会学的新发展:迈向更具包容性的概念与理论框架
- [摘要]职业社会学对我们理解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变迁,职业社会学研究出现了危机,暴露出其基于英美社会的预设所带来的一系列局限。在此背景下,学者们重新发展了职业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去本质化”地理解职业的概念,反思关于职业的抽象知识和自主性预设,并以更为关系性、情境化的方式理解职业,使职业社会学重新获得了对社会现实的解释力,也更加适用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现实。在此过程中,职业社会学的经验研究也进一步扩展。本文系统梳理了职业社会学这一系列的新发展,进而讨论其对于中国相关研究的意义与启发。
- 作者:简逸伦、肖索未
- 全文[ PDF 2426111.0 KB ] 2024.39(2) 共有 2554 人次浏览
|
|
- 事件社会学事件社会学——从“结构—事件”到“关系—事件”
- [摘要]“事件”是历史学与社会学研究中的关键因素。传统叙事史学对事件的推崇受到20世纪法国年鉴历史学派的检视,尤其是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的质疑;社会学则以事件为切入点,深挖事件背后的社会机制与运行逻辑,揭示事件与结构的辩证关系。从小威廉·休厄尔的事件性时间性与事件社会学研究出发,本文重点考察社会学与历史学对于事件的分析及其与社会结构的关联,剖析“结构—事件”路径的逻辑与得失,发掘事件社会学理论脉络中暗含的关系思维,在迈向“关系—事件”的路径中重新审视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历程,以及历史社会学研究的跨学科旨趣。
- 作者:
严飞、刘明轩
- 全文[ PDF 1432059.0 KB ] 2024.39(1) 共有 2838 人次浏览
|
|
- 社会流动性如何影响生育率?
- [摘要]在极低生育率条件下,认为生育率只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下降的传统理论几乎无法为旨在提高生育率的政策提供任何依据和指导,而现实中鼓励生育的政策措施也显现出碎片化倾向。本文根据国际经验比较发现,存在一个与更替水平相同的普世生育率,因此存在从高和低两个方向朝这个水平趋同的一般现象;历史与现实中妨碍生育率回归的因素可归结为社会流动性孱弱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就提高生育意愿提出了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政策建议。
- 作者:
蔡昉
- 全文[ PDF 2575329.0 KB ] 2024.39(1) 共有 3445 人次浏览
|
|
- 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与家庭生育响应——基于社会分层视角的分析
- [摘要]本研究关注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对生育行为的干预作用,重在系统识别由家庭间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塑造的异质性政策响应模式。利用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形成的独特研究机会,基于非参数匹配和回归调整的因果识别策略,通过分析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微观数据样本,本研究发现,政策目标夫妻生育二孩的概率较其他夫妻显著升高,而且夫妻响应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二孩生育行为基于其社会经济地位呈现分层现象,表明当前有关生育及后续养育、教育等多方面效用成本的预期对生育决策有重要塑造作用。
- 作者:
杜永潇、董浩
- 全文[ PDF 1659089.0 KB ] 2024.39(1) 共有 3435 人次浏览
|
|
- 财政社会学的起源、发展与启示
- [摘要]被称为“财政社会学之父”的葛德雪对财政社会学进行过明确界定,指出财政社会学是财政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用社会学方法研究历史和现实经验中的财政问题,探讨财政、国家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社会学分支。财政社会学起源于葛德雪和熊彼特对财政危机的探讨,发展于马丁等人对税收秩序的分析。财政社会学将回应我国财政研究的“经济化”问题,满足国家提出的“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理论需求。
- 作者:
欧阳静
- 全文[ PDF 1444419.0 KB ] 2024.39(1) 共有 2518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