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跨国公司行为守则与中国外资企业劳工标准——一项“跨国—国家—地方”分析框架下的实证研究
  • [摘要]本文通过考察美国某跨国公司在中国南方一家运动鞋供应商工厂实施其"人权生产标准"的过程,重点关注工时、工资、自由结社和集体谈判等三个最具争议的劳工标准问题,以探讨跨国公司的行为守则对于我国外资企业劳工标准和劳动关系的影响。并借助"跨国—国家—地方"的分析框架对于这种影响的复杂性进行比较全面的解析。
  • 作者:

    余晓敏;

  • 全文[ PDF 681.0 KB ] 2007.22(5)  共有 2154 人次浏览
  • 环境关心的性别差异分析
  • [摘要]本文基于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了公众环境关心的性别差异。作者检验了关于环境关心之性别差异的社会化假设与社会结构假设,指出这些假设在本研究中不能得到支持。在引入环境知识这一中介变量的基础上作者认为,应当重新反思关于环境关心之性别差异的理论解释,关注社会化过程与社会结构位置影响的两面性,探索环境关心性别差异生成的具体机制。
  • 作者:

    洪大用; 肖晨阳;

  • 全文[ PDF 713.0 KB ] 2007.22(2)  共有 3275 人次浏览
  • 传统框架中的现代性调适——河北省平安村1949年后的招婿婚姻
  • [摘要]在中国传统社会,没有儿子的家庭往往采取过继侄子的方法来延续宗祧。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无子家庭通过招婿的方式解决延续宗祧和老人赡养的问题。不过,中国农村目前的招婿婚姻是一种应时性的招婿婚姻。在平安村,对招婿婚姻的民俗安排是在父系家庭制度中实现的,这个招婿的女儿其实被当作儿子对待,我们可以称她为承祧女/假子,这一概念可以很好地解释她在乡村社区中的待遇。招婿婚姻被平安村村民普遍接受,无疑受到了现代因素的影响,但这一因素仍是在传统文化的框架中被接受的。
  • 作者:

    高永平;

  • 全文[ PDF 557.0 KB ] 2007.22(2)  共有 2042 人次浏览
  • 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
  •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个以公共权力、资产控制权和技术资本为基础的中国城市阶层地位划分的理论模式,进而建构了一个由社会上层、中产上层、中产下层、技术工人及小职员、非技术工人及个体劳动者5阶层构成的阶层结构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阶层地位是制度化的、由资源占有关系所规定的社会位置;居于这些位置上的人们是这一阶层的成员,他们享有相应的生活机遇,甚至在主观上认同这一社会身份。对中产阶层的界定应置于社会整体阶层结构中进行;中产阶层地位是位于基本阶层地位之间的阶层地位。据作者所作的分析显示,中国城市的社会上层占大约0.6%,中产上...
  • 作者:

    刘欣;

  • 全文[ PDF 461.0 KB ] 2007.22(6)  共有 2985 人次浏览
  • 婚姻支付变迁与姻亲秩序谋划——辽东Q镇的个案研究
  • [摘要]本文考察了20世纪40年代以来辽东Q镇婚姻支付制度的变迁,其中包括婆家与娘家婚姻支付的内容及其流向变化。Q镇的个案说明,婚姻支付的持续上涨不仅是个体性和夫妻关系的增强,它还被视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娘家所沿用和拓展,并日益发展成为谋求姻亲秩序的重要途径。娘家利用了婚姻支付的变迁,争取了与新建立家庭的联系,达成了与婆家地位平等的谋划,进而强化了姻亲关系在民间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 作者:

    吉国秀;

  • 全文[ PDF 751.0 KB ] 2007.22(1)  共有 2378 人次浏览
  • 农民工工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企业制度还是社会环境?——珠江三角洲农民工工资的决定模型
  • [摘要]本文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农民工问卷调查资料的回归分析,构建了一个决定农民工工资水平的模型。本文发现,人力资本中的教育年限、培训、工龄等变量对农民工工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年龄和性别也有显著影响;企业制度中的企业规模和工种对工资有显著影响,规模越大,工资越高,工种表现出明显的等级性。企业所属行业和企业性质对工资没有显著影响,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和缺工情况同样如此。社会资本变量和社会环境变量对农民工工资水平没有显著影响。本文认为,农民工的工资是处于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一端的,高度市场化的,缺乏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或晋升机...
  • 作者:

    ?刘林平;张春泥;

  • 全文[ PDF 848.0 KB ] 2007.22(6)  共有 2374 人次浏览
  • 农民工在中国转型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态度
  • [摘要]中国在改革和发展中产生的大量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民工,通过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为中国的市场化转型和现代化发挥了重要而特有的作用。本文基于对2006年在中国28个省市区进行的大规模问卷调查资料的分析,发现农民工的收入地位更多地是由教育、工作技能等获得性因素决定的,而不是身份歧视因素所决定的;同时还发现收入和经济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的农民工,却意外地具有比较积极的社会态度。影响农民工态度和行为的因素,更重要的可能不是社会横向利益比较,而是自身的纵向利益比较,因而更显著地遵循历史决定逻辑,而不是经济决定逻辑。...
  • 作者:

    李培林;李炜;

  • 全文[ PDF 515.0 KB ] 2007.22(3)  共有 3763 人次浏览
  • 公众参与与社区公共空间的生产——对绿色社区建设的个案研究
  • [摘要]绿色社区建设是当前中国城市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绿色社区建设工程的政策框架及作为"绿色社区建设"前沿的广州市区两个个案实践过程的分析,指出绿色社区建设不仅带来社区环境的变化,而且其整个创制过程帮助重组了社区的公共空间,这一社区公共空间并非西方意义上的市民空间,其建设仍然依赖于社会主义时期的群众动员技术,但是其对社区参与的鼓励也为社区自我组织以及NGO进入社区居民的公共空间提供了机会。
  • 作者:

    阿兰纳·伯兰德; 朱健刚;

  • 全文[ PDF 595.0 KB ] 2007.22(4)  共有 3068 人次浏览
  • 工分制下的劳动激励与集体行动的效率
  • [摘要]本文通过一个个案,对经济学家有关集体时代集体经济效率低下所给予的解释提出了反证。作者通过一个众所周知的数学模型讨论了工分制下农民的劳动激励问题,所构造的几个博弈论模型也深刻提示了工分制下,这一时期农民之间的相互博弈行为。在此基础上,本文所得到的结论是:集体时期的工分制是一种相当有效的劳动激励制度,它所形成的激励与相互竞争使得农民通过不断追加劳动以获取更多工分的行为成为一种理性选择行为;而集体经济的失效也正来自于在该制度框架下,个体对效用最大化的追求将导致对集体公共利益的漠视。在结语部分,作者也在更大范围...
  • 作者:

    张江华;

  • 全文[ PDF 631.0 KB ] 2007.22(5)  共有 2281 人次浏览
  • 高回收率更好吗?——对调查回收率的另一种认识
  • [摘要]论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实例,对调查回收率的衡量标准及其依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指出,一方面,调查回收率所代表的实际样本的大小,是衡量一项调查结果所具有的代表性的最终指标,因而回收率越高越好。但另一方面,由于实际调查中存在着许多制约和影响回收率的因素,如果不切实际地单纯追求高回收率可能会影响到调查资料的质量,因此回收率并非越高越好。研究认为,样本的完整与资料的质量是我们在调查中应该同等关注的两个方面,既要尽可能地提高回收率,也要尽可能地防止和避免低质量的高回收率。
  • 作者:

    风笑天;

  • 全文[ PDF 425.0 KB ] 2007.22(3)  共有 3140 人次浏览
  • 贫困指数:构造与再造
  • [摘要]在评介Sen指数、SST指数和FGT指数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综合贫困量度——R指数。它满足作为有效的贫困指数应该满足的各项贫困量度公理,贫困鉴别力优于三个比照指数;它既可求之于不分组的收入数据,也可用分组收入数据作估计。模拟表明,与FGT指数相比,R指数的直接法和模型法的计算结果更接近,因而更适用于以参数型洛伦兹函数为基础的贫困测量和分析。
  • 作者:

    陆康强;

  • 全文[ PDF 647.0 KB ] 2007.22(4)  共有 2874 人次浏览
  • 政府能力和万历年间的民变发展
  • [摘要]万历年间苏州和武昌地区均发生了抗税民变,但是苏州民变历时仅为五日而武昌民变却前后拖了两年才得以根本解决。为什么两地民变有着如此不同的发展?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出发,本文提出了如下观点万历跨越地方科层及精英集团,以太监为税使直接在地方扩大税源,使得明朝政权在税收问题上几乎成了一个寡头国家,这是民变频发的根本原因。但是虽然明政权在税收问题上性质的转变是民变发生的主因,导致两地民变不同发展的则是在税使进驻后两地地方科层仍享有的自主性程度及处理民变时所具有的理性决策能力的不同。苏州民变得以迅速解决主要因为该地科...
  • 作者:

    徐进; 赵鼎新;

  • 全文[ PDF 713.0 KB ] 2007.22(1)  共有 2484 人次浏览
  • 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
  • [摘要]本文首先提出研究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是事关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的一个重大问题,然后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草根动员——来切入对这个问题的分析。作者通过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突破了西方社会运动研究范式与印度底层社会研究范式在有组织的精英场域与无组织的底层场域之间的简单对立;作者拓展了对“依法抗争”概念的理解,并批判了国内目前流行的农民群体利益表达已进入“以法抗争”新阶段的观点。作者认为草根行动者是一个既不完全认同于精英、也不完全代表底层,而是有着自身独特行动目标和逻辑的行动者。草根行动者所进行的草根动员,使农...
  • 作者:

    应星;

  • 全文[ PDF 695.0 KB ] 2007.22(2)  共有 2339 人次浏览
  • 草根志愿组织与村民自治困境的破解:从村庄社会的双层结构中看问题
  •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理论与实证资料来阐述村庄社会内部实际上存在着两个层面,其一是由村民组成的"草根"社会;其二是由草根社会中产生出来并位居更高一层的自我治理组织。草根社会中含有一些关键性的社会学变量,如社区发育程度、社会资本储量、志愿组织的多寡等,当这些变量取低值时,草根社会呈"贫瘠"状态。在理论上,一个贫瘠的社会将无法保证人们在村庄政治中的参与,因而难以产生出有效的自治组织,于是,村庄社会的两个层面破裂开来。从这两个层面的关系中我们能够发现村民自治困境的根源以及破解之道,这就是通过发展草根社会中...
  • 作者:

    陶传进;

  • 全文[ PDF 531.0 KB ] 2007.22(5)  共有 2252 人次浏览
  • 证伪在社会科学中可能吗?
  • [摘要]本文讨论在社会科学中影响广泛的波普尔“证伪主义”方法论,认为证伪主义除了受到自然科学哲学的批评外,更不适合于基于概率性因果关系的社会科学。本文讨论了在社会科学领域中使用证伪来判断社会理论的科学性的四个问题:(1)理论的辅助性假说使得证伪在逻辑上不可能;(2)社会科学命题复杂的因果机制对证伪形成挑战;(3)统计命题不能被单个反例证伪;(4)限界条件并不能挽救证伪主义。基于上述讨论本文认为,只有严格地发展理论,而不是寄希望于证伪的简便性,才能推动社会科学理论的进步。 
  • 作者:

    张杨;

  • 全文[ PDF 559.0 KB ] 2007.22(3)  共有 3036 人次浏览
  • 城市低保对象求职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相关制度安排研究——以上海为例
  • [摘要]影响低保对象求职行为的因素极其复杂,制度安排是通过影响主观心理和认知从而影响低保对象的求职行为和决策。本研究以上海市为例,以问卷调查、定性访谈和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哪些因素会影响低保对象的求职行为?现行低保制度安排会对低保对象的求职行为产生哪些影响?定量研究发现,就业责任心、求职制约和受教育程度对求职强度有显著影响,而经济困难和求职自我效能以及救助变量对求职强度无显著影响。定性研究发现,影响低保对象退出、就业决策的因素除了替代率外,还包括其他一些重要因素。总体来说,虽然上海低保建立了旨在...
  • 作者:

    黄晨熹;

  • 全文[ PDF 757.0 KB ] 2007.22(1)  共有 2224 人次浏览
  • 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对城市社区建设运动过程中居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认知的个案研究
  • [摘要]本文分析了不同居民群体社区参与的具体过程,提出了4种参与类型:福利性参与、志愿性参与、娱乐性参与和权益性参与。通过对居民社区参与过程和社区认知的探讨,作者认为,社会转型和社区建设运动背景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是为了解决单位制解体后城市社会整合与社会控制问题的自上而下建构起来的国家治理单元,而不是一个可以促进公共领域形成或市民社会发育的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 
  • 作者:

    杨敏;

  • 全文[ PDF 595.0 KB ] 2007.22(4)  共有 3166 人次浏览
  • 社会心理现象计算机模拟及其方法论意义
  • [摘要]本文探讨的是基于SARS期间民众社会心理跟踪调查的计算机模拟。本研究包括两种层级不同的计算机模拟,第一种模拟是对内变量之间及其与外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模拟;第二种模拟是对内变量潜因素及其与外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模拟,进一步揭示了社会心理现象的层级性构成及其重要功能。本文提供的计算机模拟具有危机事件中社会心理的预测功能,从模拟结果中可以看到计算机模拟对于社会心理学的深刻意义。作者认为:对复杂的中国文化现象和中国人社会心理现象的研究需要有一种多层级中介式的、潜因素分析的思路与课题预设。
  • 作者:

    沙莲香; 刘颖; 王卫东; 陈禹;

  • 全文[ PDF 811.0 KB ] 2007.22(6)  共有 2305 人次浏览
  • 计算机辅助的定性分析方法
  •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定性研究在最近20多年的发展概况,总结了定性研究的六个发展趋势和分析策略上的三种流派。在上述两种背景下,本文探讨了计算机辅助的定性分析给定性研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它和手工操作对比时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应用这种定性分析技术所可能面临的困难。
  • 作者:

    夏传玲;

  • 全文[ PDF 472.0 KB ] 2007.22(5)  共有 2479 人次浏览
  • “殊途异类”:当代中国城镇中产阶级的类型化分析
  • [摘要]本文以中国社会的制度转型过程为背景来分析中国中产阶级的社会功能。作者根据"再分配→市场"转型的二元分析框架,按照"社会结构—阶级经历—阶级认同—阶级性格特征"的逻辑,对当代中国的中产阶级群体做出"内源—外生"的类型化区分,并基于2003年CGSS调查数据,从"代际延续性"、"政治意识"和"消费意识"三个方面讨论了两类中产阶级不同的性格特征及其社会功能,从而提供了一种分析当代中国中产阶级分化的类型学模式。...
  • 作者:

    李路路; 李升;

  • 全文[ PDF 745.0 KB ] 2007.22(6)  共有 3146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