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国何以告别革命?——皮埃尔·罗桑瓦龙对近代法国民主史的解读
- [摘要]在西方的政治传统里,宪政民主或精英民主向来被认为是驯服民主的良方和维护自由的屏障,但根据皮埃尔·罗桑瓦龙对法国民主病理学的诊断,它只不过是一种幻想。让法国告别革命的关键因素既不是政治理性主义,也不是普选制,而是19世纪90年代以来自治能力不断得到增强的市民社会。同样,人民主权原则在市民社会的纵深发展,也是当代民主国家保障公民权利和推进自由的主要手段。罗桑瓦龙对近代法国民主史的解读,为我们理解市场社会的缺陷、盎格鲁-撒克逊民主的局限以及民主本身的内在张力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 作者:
乐启良
- 全文[ PDF 415.0 KB ] 2008.23(4) 共有 2472 人次浏览
|
|
- 布迪厄的“终生问题”
- [摘要]在布迪厄看来,无意识便是对历史的遗忘。本文依循历史如何忘却自身这一问式,试图寻求社会合法自身的逻辑,并依此而形成本文的基本问题:作为知识工具的分类图式(历史忘却自身的工具方式)如何成为了政治的工具?本文认为,布迪厄认为其原因在于,象征权力强加并灌输着各种分类系统,使支配结构被看成是自然而然的,从而被人接受。分类与象征权力之间因而建立起了逻辑关联,而这一逻辑关联便体现为信念关系(doxa)。因此,分类与政治便是布迪厄终生关注的问题。
- 作者:
刘拥华
- 全文[ PDF 752.0 KB ] 2008.23(4) 共有 2227 人次浏览
|
|
-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与经济社会学制度学派
- [摘要]制度学派是美国经济社会学中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制度学派否认经济学和理性选择理论采用的先验的、外在的理性假设,拒绝它们采用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并摈弃它们建构超越具体时空条件限制的"大理论"的追求,而主张发展中程的理论解释。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学派有三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强调理性的社会建构和认知在社会建构过程中的作用;它认为国家建设与市场建设是一个互动的、不可分割的过程,国家既是行动主体,也是结构,对经济生活有重大影响;它还重视非市场治理机制的作用。当全球化的钟摆运动出现回摆时,这三个研究方向能为我们研究中...
- 作者:
高柏
- 全文[ PDF 799.0 KB ] 2008.23(4) 共有 2456 人次浏览
|
|
- 网络的差异性和求职效果——农民工利用关系求职的效果研究
- [摘要]社会关系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嵌入性",是社会学尤其是网络学派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针对特德.莫尔提出的一个新的网络差异性命题:针对要在某组织中实现的特定目标,一个人所使用的网络是否有用,取决于他的网络与该组织的内网络有多大关系。在该命题基础上,本文对农民工使用网络的求职效果提出了四个假设并进行检验后发现:使用内网络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显著,而使用外网络和一般性使用网络的效果不显著;在内网络型求职的个案中,获得企业负责人帮助的农民工更可能比获得工友或主管帮助的农民工拿到更高的工资,接触的联系人种类越多的农...
- 作者:
张春泥; 刘林平;
- 全文[ PDF 739.0 KB ] 2008.23(4) 共有 2236 人次浏览
|
|
- 社会政策概念辨析
- [摘要]社会政策是一个被广泛运用但又缺乏公认定义的概念。本文主要从"经"和"纬"两条线来分别梳理社会政策概念的发展脉络、基本内涵及主要争议。从经向看,社会政策概念经历了缘起、社会行政和社会政策三个阶段;从纬向看,社会政策的概念可分别从学术研究和社会行动两个层面来探讨。作为社会行动的社会政策着眼于如何提升社会福祉,其中争议较大的问题是社会政策和公共政策的关系;作为学科的社会政策着眼于探讨社会政策的学科特性及其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其中争议较大的问题是社会政策是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最后,本文对我国...
- 作者:
黄晨熹
- 全文[ PDF 585.0 KB ] 2008.23(4) 共有 3275 人次浏览
|
|
-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原型概念结构的验证
- [摘要]本研究采用实验法检验了青少年对概念不同类属成员进行"信息提取(回忆和再认)"的时间差异,从而分析由原型符合性评价得到的概念结构对被试回忆和再认有关亲社会行为项目的成绩的影响。本研究旨在验证亲社会行为概念的原型结构,最终确定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概念的内部成分及其构造。结果发现:(1)被试正确回忆和再认概念中心成员的成绩显著高于回忆和再认边缘成员的成绩;(2)被试对于未呈现的中心成员的错误提取显著高于对边缘成员的错误提取;(3)在提取中心成员项目的得分上,女生成绩好于男生成绩,初二年级被试的成绩好于其他三个年级被...
- 作者:
张庆鹏; 寇彧;
- 全文[ PDF 590.0 KB ] 2008.23(4) 共有 2086 人次浏览
|
|
- 费纳与政府史研究
- [摘要]费纳的《政府史》从苏美尔开始,述及萨尔贡、埃及、亚述、犹太、波斯、希腊、中国、罗马、印度、拜占庭、哈利发、中世纪欧洲、日本、奥斯曼等地的政治史,然后把焦点转入文艺复兴和新教运动后的欧美政治的突破性发展,并讨论了当代世界三大革命给世界政治、政府形态和国家社会关系带来的变化。费纳对文化相对主义提出了坚决的反对,并对"西方兴起"这一历史命题做了独到的分析。虽然费纳不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史学专家,但他凭借其卓越的理论和分析能力对世界政府历史和政府制度创新过程做出了一般历史学家远不能及的描述和分析。《...
- 作者:
赵鼎新
- 全文[ PDF 368.0 KB ] 2008.23(4) 共有 2138 人次浏览
|
|
- 纠纷解决仪式的象征之维——评维克多·特纳的《象征之林》
- [摘要]该书系一部关于恩登布人如何通过仪式以及相关具有特定象征性的行为、器物实现社会控制、延续的人类学著作,也是一部对纠纷、纠纷解决过程进行动态分析、解构、透视的启世之作。特纳在书中所展示的分析进路可归纳为:对研究对象、事件进行戏剧化、场域化分析, 敏锐地捕捉和揭示对象、事件所蕴含的仪式化、象征化意义, 并借助对仪式、象征维度的考察回归研究对象本身。这不仅为人类学研究推开了一扇可借崭新视角进行望的窗口, 还逾越了所谓的学术藩篱而给其他社会学科(包括法学)注入了研究范式革新思潮,也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跨学科研究在方法...
- 作者:
曾令健
- 全文[ PDF 419.0 KB ] 2008.23(4) 共有 2081 人次浏览
|
|
- 公民权社会学的先声——读T.H.马歇尔《公民权与社会阶级》
- [摘要]权利的社会学研究如何可能, 是社会学自身面临的一个学科难题。自古典社会学以降, 社会学家就对普遍性权利和义务的社会存在之可能性抱持一种怀疑主义态度, 从而也就没能发展出一种“权利社会学”。直到1949 年,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T .H.马歇尔《公民权与社会阶级》这一著作问世, 社会学家对权利的研究才开启了正式议程, 并开创了一种公民权社会学的研究传统。
- 作者:
陈鹏
- 全文[ PDF 466.0 KB ] 2008.23(4) 共有 2748 人次浏览
|
|
- 东南与西南——寻找“学术区”之间的纽带
- [摘要]"学术区"系指"被本地、外地、外国学者研究过,而形成某种学术遗产和学术风格的区域"。本文具体比较了中国人类学研究中的"东南区"与"西南区"。20世纪下半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海内外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者对两个"学术区"加以研究内容与使命的区分造成了"东南区"与"西南区"出现了学术研究服务于两地"形象塑造"的倾向,致使研究者忽视了两地内部与相互之间关系的研究。借助对《史记》的一项解读,作者指出,为了深化两个"学术区"的研究,有必要重建二者...
- 作者:
王铭铭
- 全文[ PDF 694.0 KB ] 2008.23(4) 共有 2608 人次浏览
|
|
- 如何超越经典世俗化理论?——评宗教社会学的三种后世俗化论述
- [摘要]本文评论了三种超越经典世俗化理论的思路:以理性选择理论为基础的宗教经济模式、以多维度分析和去制度化为中心的新世俗化理论,以及旨在比较不同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宗教—政治—文化互动关系的多元宗教现代性研究。作者指出,对经典世俗化理论的真正超越,不在于简单地否定宗教衰落的命题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回答经典世俗化理论所提出的问题,即通过重新追问现代性与宗教变迁的动态关系,将研究的焦点从对现代性的确证转换成对现代性的批判。 更多还原
- 作者:
汲喆
- 全文[ PDF 626.0 KB ] 2008.23(4) 共有 2919 人次浏览
|
|
- 神圣社会下的现代人——论涂尔干思想中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 [摘要]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是涂尔干社会理论的主要问题。他与亚当.斯密关于社会分工的争论充分展现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这场争论不仅揭示了社会分工的道德功能,也暴露了抽象社会的内在困境。本文认为涂尔干晚期关于宗教和个人主义的思想为解决这些困境提供了可能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涂尔干坚持认为社会只有通过物化、个人意识,以及象征性的自我表现,才能生成和保存。其二,他认为可以建构一种道德个人主义,以实现社会整合。本文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出发来阐释涂尔干的整个思想,目的不仅在于澄清他为现代社会提供的可能性,更在于澄清涂尔干的...
- 作者:
孙帅
- 全文[ PDF 775.0 KB ] 2008.23(4) 共有 3401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