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前教育与城乡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差距——基于CEPS数据的研究
- [摘要]认知能力对个人的社会经济结果具有重要作用,而学前教育则是影响少年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此前几乎没有研究利用全国性样本探讨中国城乡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差距以及学前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本文基于对“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线数据的研究发现,城乡初中生在认知能力水平和学前教育经历上均存在显著差距,西部地区尤为明显。OLS回归和倾向值匹配估计发现,学前教育显著地影响学生的认知能力。Blinder-Oaxaca差异分解表明,学前教育是导致城乡初中生认知能力差距的重要原因,它可以解释七年级城乡学生认知能力差距的28%-44%。在...
- 作者:
郑磊、翁秋怡、龚欣
- 全文[ PDF 1547.0 KB ] 2019.34(3) 共有 4748 人次浏览
|
|
- 改革开放的孩子们:中国新生代与中国发展新时代
- [摘要]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中国新生代,是深受重大社会历史变迁影响又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代”。高速经济增长、独生子女政策、教育扩张、互联网兴起、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全球化和中国崛起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交织于他们的个体生命历程中,在他们成长的每个阶段影响着他们的生存机遇,形塑了他们的代际特征,凸显了他们与前辈群体的代际差异。但与此同时,新生代的代际共性未能突破社会结构的制约,代际认同也没能消解代际内部的社会经济差异。相反,市场化推进导致的社会分化强化了阶层地位代际传递效应,“二代”现象也成为新生代...
- 作者:
李春玲
- 全文[ PDF 1759.0 KB ] 2019.34(3) 共有 4548 人次浏览
|
|
- 农业转移人口身份认同的分化逻辑
- [摘要]本文从“行动—结构”和“主体—建构”视角出发,探究结构性排斥和主体能动性对农业转移人口身份认同的分化逻辑。本文认为:第一,农业转移人口身份认同呈“阶梯推进”态势。第二,对农村转移人口身份认同起作用的结构性因素其“面向”呈某种离散性:有些要素有激励作用,如户口改革政策、村改居政策、征地政策等;有些要素则起阻碍作用,如城市住房保障服务、社会管理服务与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等;有些要素似乎被漠视了,如基础教育服务的获取。第三,在个体建构层面,行动造成分化的逻辑则已经由“过程”迈向了“结果”。
- 作者:
李斌、张贵生
- 全文[ PDF 1503.0 KB ] 2019.34(3) 共有 3394 人次浏览
|
|
- 见“微”知著:社区治理中的新媒体
- [摘要]本文利用一项结合社区线上和线下数据的混合研究设计,探索了兼具媒体、社会网络和政务平台等技术特征的社区新媒体与社区治理之间的互构关系。研究表明,居民日常的新媒体资源网络提升了社区治理水平,而官方正式平台却收效不佳。进一步分析指出,层级化的社区治理结构使官方平台的内容生产与居民社区性信息和互动需求分离,从而导致技术功能的“收缩”。因此,社区建设中信息技术和治理结构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 作者:
陈福平、李荣誉
- 全文[ PDF 2659.0 KB ] 2019.34(3) 共有 4983 人次浏览
|
|
- 分化的精英:纠纷解决中的下海官员和参政商人
- [摘要]在中国的市场转型争论中,“下海”官员和参政商人身上体现了企业主政治纽带及从政经历的不同方式。本文聚焦于这些分化的精英,利用2006年中国私营企业主抽样调查数据,根据私营企业主创业前后获得政治资本的不同方式,将其细分为“下海”官员、“草根参政”商人和“下海参政”商人,并将纠纷类别分为管理纠纷和经济纠纷。结果发现,与经济纠纷相比,私营企业主更少选择跟管理部门打管理纠纷官司;当前拥有政治资本的企业家会更倾向于以组织内途径解决管理纠纷,而没有政治参与的“下海”官员更倾向于以个体途径及法律途径解决经济纠纷,甚...
- 作者:
张华、吴月
- 全文[ PDF 1634.0 KB ] 2019.34(3) 共有 2614 人次浏览
|
|
- 政策转移研究的流动性转向——从国家中心到比较城市
-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日益频繁的城市间跨国政策转移正深刻地改变着全球城市的治理模式,将地方治理机制连接至全球城市政策共同体。城市在其中贡献并吸收各类治理方案,成为全球治理体系中最活跃的参与者与推动者。然而,传统的政策转移研究框架具有国家中心主义特征,因而未能为这些现象提供一个比较城市的分析视角。因此,有学者提出了聚焦于城市的政策流动概念,强调从跨学科视角关注城市政策跨国流动过程中的全球关系及空间—社会建构,从而推动了政策转移研究的流动性转向。本文从背景、理论基础以及现实关照三个方面对政策流动框架进行...
- 作者:
肖芸
- 全文[ PDF 1550.0 KB ] 2019.34(3) 共有 4808 人次浏览
|
|
|
|
- 内部晋升还是外部聘任?——组织规模与企业补缺路径的选择
- [摘要]本文聚焦于企业空职补缺选择悖论的形成机制,力图解释企业如何突破专用性人力资本约束和雇员议价能力的对抗,以实现雇佣关系由封闭向开放的重构机制。研究认为,一方面,企业面临的专用性人力资本约束以及雇主与雇员间的议价能力结构决定了组织中的劳动力市场类型,进而影响了企业在补缺路径上的选择;另一方面,组织规模会显著影响企业中的专业性人力资本约束与议价能力结构,从而使得企业的补缺路径选择随规模的增大呈现非线性变化。
- 作者:
石磊、李路路、赵忠
- 全文[ PDF 1558.0 KB ] 2019.34(3) 共有 15080 人次浏览
|
|
- 风险分担规则何以不确定——地方金融治理的社会学分析
- [摘要]本文讨论地方金融治理中的风险分担规则不确定问题,即有关金融交易风险由谁分担、如何分担和分担依据等的规则在实际运行中为什么难以确定。研究表明,宏观层面的制度矛盾是微观层面规则不确定的结构性根源。制度矛盾通过思想观念和物质利益两个层面,赋予微观行动者具有冲突性的合法性理据和利益驱动力,诱发投资者、地方政府、中介机构之间关于风险分担规则的规范博弈与利益博弈,导致风险自担规则与风险共担规则的竞争格局;博弈过程中,多重合法性宣称以及多重角力机制的搭配组合,使得实际运行的风险分担规则呈现出不确定状态。
- 作者:
向静林、邱泽奇、张翔
- 全文[ PDF 1569.0 KB ] 2019.34(3) 共有 2817 人次浏览
|
|
- 文化营造与宿舍共同体的生产——以恒源纱厂《人事科女工管理处记事》为核心的分析
- [摘要]宿舍是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制度创造。本文通过对20世纪30、40年代恒源纱厂女工宿舍的研究发现,国家、工厂和女工为应对各自的危局与困境,基于各自的结构势态分别对宿舍进行文化范畴的重新定义,结果却促成了工人宿舍共同体的产生。本研究探求女工宿舍共同体的生产,目的是发现工人以正式制度为基础营造有利于自身生活的非正式制度的基本逻辑,进而理解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制度再造现象,为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工作提供新的视野。
- 作者:
司文晶、宣朝庆
- 全文[ PDF 1558.0 KB ] 2019.34(3) 共有 2859 人次浏览
|
|
- “公共空间”的社会诗学——茶馆与川南的乡村生活
- [摘要]基于拉图尔对“社会”的本体论批判以及赫兹菲尔德的“社会诗学”理论,本文对一个川南集镇的茶馆生活进行了民族志考察。不同于既有的“公共空间”范式,本文认为中国茶馆并非一个表征自治、理性和反抗精神的政治空间;相反,茶馆作为人们相互交往的“表演空间”、打牌消遣的“游戏空间”、谈论是非长短的“话语空间”,其首要特征在于诗性(poetics)而非政治(politics)。茶馆不仅蕴藏了丰富的表演技术、游戏形式和话语策略;同时,作为联结自我与社会、结构与阈限、话语和实践的诗性空间,中国茶馆所表征的公共性与西方理论中的公共领...
- 作者:
宋靖野
- 全文[ PDF 1543.0 KB ] 2019.34(3) 共有 4252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