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居住权”与市民待遇:城市改造中的“第四方群体”
  • [摘要]近年来,上海的旧城改造成为备受国内外关注的一个话题。本研究从"居住权"入手,以上海市C小区的动迁过程为个案,探讨在城市改造背景下,同样作为城市居住者的大量乡城迁移人员的居住权益问题。笔者认为,大量乡城迁移者在城市改造中遭到集体性的住房排斥,他们往往是改造中的最弱势群体,缺乏利益表达和诉求的可能性。这里,笔者提出"第四方群体"的概念,并且认为,农民工的"居住权"被忽视这一社会事实的存在,一方面有赖于政府在制度和政策上的种种设置与安排,另一方面也与农民工自身的集体无意识有关。...
  • 作者:

    赵晔琴

  • 全文[ PDF 571.0 KB ] 2008.23(2)  共有 2304 人次浏览
  • 民主与社会改革:托克维尔论社会问题
  • [摘要]托克维尔在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中发展了他的社会理论。本文讨论了托克维尔对贫困问题和监狱改革的论述,指出托克维尔在对社会问题和工业及民主的密切关系的认识中深化了对民主的理解;本文进而阐述了托克维尔通过民主来进行社会改革、解决社会问题的努力,揭示他在社会理论和社会改革中建立个体责任和社会纽带的道德主义关怀。 
  • 作者:

    崇明;

  • 全文[ PDF 685.0 KB ] 2008.23(2)  共有 2482 人次浏览
  • 非正式政治:一个草根NGO的行动策略——以广州业主委员会联谊会筹备委员会为例
  •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NGO得到了迅速发展,很多学者开始以社团为视角来观察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在一个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NGO如何利用有效的行动策略来实现组织目标以及影响政府,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从广州业主委员会联谊会这一个案来看,采取的主要行动策略是非正式政治,这种非正式政治行动策略是在国家的底线控制与草根NGO的夹缝求生互动中产生的,尽管有其不可忽略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 作者:

    张紧跟;庄文嘉;

  • 全文[ PDF 517.0 KB ] 2008.23(2)  共有 2387 人次浏览
  •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结构之演变
  • [摘要]科举制度本是官僚帝国实现普遍化权力的手段、皇权扩张的工具。均田制崩溃之后,中华帝国出现了掌握经济资源却没有稳固政治地位的绅士阶层。由于遭到绅士集团的抵制,宋朝试图通过科举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扩张国家权力的企图失败了。儒家学者扩张自身文化权力的学校取士方案不能被帝国采纳,最终放弃了主导文化教育和推举官员的要求,仅提议通过科举理学化提升绅士集团的政治地位,为科举制度发展"功名身份的终身制"指明了方向。
  • 作者:

    吴铮强

  • 全文[ PDF 400.0 KB ] 2008.23(2)  共有 2142 人次浏览
  • 定县调查:中国农村社会调查的里程碑
  • [摘要]在民国社会调查中,定县调查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以及影响之大,皆可谓独树一帜、声誉远播。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县级范围的大规模调查,它以服务定县实验工作为首要,也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寻找出路,还有为实现社会科学本土化而努力的雄心。这一调查遇到的困难超乎想象,但与其他调查相比,又有难得的定县实验区支撑,尤其是人才和经费的优势,从而为调查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具体调查过程中,定县调查既重视和利用了非正式权力资源,也借助了官方的权力资源,更为突出的是采用了先进的现代调查方法,使其成为中国社会调查的里程碑式成果。这一成...
  • 作者:

    李金铮

  • 全文[ PDF 798.0 KB ] 2008.23(2)  共有 2799 人次浏览
  • 社区论辩: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的形态转变
  • [摘要]本文围绕社会学理论中城市社区消失、继存和解放的学术论题,使用广州市三个不同类型社区的问卷资料,通过量化研究讨论了社会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形态的转变。分析结果指出,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的特征是:随着城市化程度和人口流动性的提高,居民的社会支持网逐渐从社区内转移到社区外,导致了居民的社区认同和社区参与减弱,即是说,由居民社会关系构成的自然社区向国家划分的行政社区以外扩散。这个研究结论显示,现行以"属地管理"为基础的社区建设模式能够达到的基层整合效果将越来越减弱。
  • 作者:

    黎熙元; 陈福平;

  • 全文[ PDF 789.0 KB ] 2008.23(2)  共有 2432 人次浏览
  • 跟随行动者重组社会——读拉图尔的《重组社会:行动者网络理论》
  • [摘要]布鲁诺·拉图尔是当代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人物, 也是法国新社会学派的名家, 他所倡导的实验室人类学研究方法和行动者网络理论已经在社会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试以《重组社会》为主要文本, 结合拉图尔的其他著作及相关评论, 通过梳理其关于ANT 理论方法的基本论述, 对他的学术思想做一个介绍和评议, 以期对中国社会学界的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 作者:吴莹; 卢雨霞; 陈家建; 王一鸽;
  • 全文[ PDF 476.0 KB ] 2008.23(2)  共有 5885 人次浏览
  • 分类体系的社会秩序建构——对《洁净与危险》的述评
  • [摘要]玛丽·道格拉斯是继本尼迪克特和米德之后世界上最伟大的女人类学家之一。她最杰出的一项贡献就是在《洁净与危险》一书中对西方学术传统中被认为属于“神学”领域的《圣经》文本所做的分析,这本书被看作象征人类学的扛鼎之作。本文试图在对道格拉斯理论来源梳理的基础上,对《洁净与危险》一书进行阐述,说明分类体系的社会秩序建构。由于道格拉斯的象征人类学是对象征和社会进行双向探讨,其理论关怀是象征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对应性, 本文最后进一步讨论了社会秩序投射到个体观念结构中去所形成的打量外部世界的“精神眼镜”。
  • 作者:

    朱文斌

  • 全文[ PDF 209.0 KB ] 2008.23(2)  共有 2729 人次浏览
  • 城市性别收入差异及其演变:1995-2003
  • [摘要]本文提出一个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性别社会分层的新的理论模型。本文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性别歧视是父权主义借助区隔主义的官僚政治,扭曲再分配过程,在平等主义国家无法监控的基层生成的,并由此构建了一个特征鲜明的性别分层结构:与再分配中心的距离越远,受到的性别歧视就越严重。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原来受到再分配体系保护的等级地位较高的女性受到的歧视也将逐渐加重。本文使用了跨度15年的3个全国性数据来验证这一理论推导出来的一系列假设。 
  • 作者:

    王天夫; 赖扬恩; 李博柏

  • 全文[ PDF 912.0 KB ] 2008.23(2)  共有 2186 人次浏览
  • 当代中国人公民意识的测量初探
  • [摘要]公民是公民社会的基石,公民性的测量将可以提供对现代中国人政治、社会行为的解释以及对人群的分类,以便预测他们的社会行为及其变化轨迹。然而,什么样的行为属于公民行为?公民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特质?本研究试图以调查数据为基础,对中国人的公民性测量工具的编制提出基本构想,即从两个维度来测量公民性取向:(1)倾向于关注公共事物与利益的程度,(2)以契约权利方式处理公私矛盾的程度;从而区分四种原型:(1)高公共性且高契约性取向,表现为典型的公民行为;(2)高公共性且低契约性取向,表现为典型的臣民行为;(3)低公共性且高契约性取向,表现为典型...
  • 作者:

    ?杨宜音;

  • 全文[ PDF 537.0 KB ] 2008.23(2)  共有 1947 人次浏览
  • 政策决策转型与精英优势
  •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个用来解释社会主义转型国家社会分层结构中精英优势的替代性理论。本文指出,在社会主义转型国家,政策决策转型是导致社会分层机制发生变迁的重要因素。在中国,政策决策转型可以概括为从原来的政治/行政精英垄断政策决策过程的模式,逐步向社会精英参与政策决策过程的模式的转变。根据中国当前政策决策模式的各种变异,本文以省为单位,将中国分为四类地区。不同类型的政策决策模式导致了精英优势的地区差异。本文运用两个独立的大规模全国调查数据,包括2004年中国思想库调查(CTTS)和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对中国的政策决...
  • 作者:

    朱旭峰

  • 全文[ PDF 747.0 KB ] 2008.23(2)  共有 2350 人次浏览
  • 市场竞争还是性别歧视——收入性别差异扩大趋势及其原因解释
  • [摘要]经济改革以来收入分配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巨大变化,其中也包括性别之间的收入差距变化。本文想回答的问题是:经济改革或者说市场化改革对性别收入差距产生了什么影响?特别要解答的是:经济改革以来性别收入差距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已有的几项研究对这一问题得出了不同的结果。本文采用三次跨时段的全国抽样调查数据,估计了过去20年里性别收入差距变化的趋势,并考查导致性别收入差距变化的原因。分析结果显示,过去20年来性别收入差距在稳定地和显著地增长,在改革的最初10年里,市场机制是导致性别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但在最近的10年里,性别...
  • 作者:

    李春玲;李实

  • 全文[ PDF 716.0 KB ] 2008.23(2)  共有 3608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