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会空间:从齐美尔到戈夫曼
- [摘要]本文从齐美尔、帕克、戈夫曼三位社会学家笔下的社会空间入手,对芝加哥学派的理论传统中关于社会空间的经典论述进行分析和梳理。对于齐美尔和芝加哥学派而言,社会空间的存在基础是行为主体之间的社会互动,而社会实体和结构都是从这些互动过程中产生的。这个理论传统强调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的相互依赖性,对于社会空间的假设具有内生性、时间性两个重要特征,并注重空间与人类情感的关联。
- 作者:
刘思达
- 全文[ PDF 1418081.0 KB ] 2023.38(4) 共有 4585 人次浏览
|
|
- 学校何以层级化?——一个城区学校变动的案例研究
- [摘要]本文以新城区建设中的学校变动为案例,探究学校层级化的机制。“高位均衡”是大城市的教育发展目标,但又要面对打工群体、工薪群体和中产群体分割教育资源的问题。从教育资源配置上看,大城市居住格局分化,学校生源层级化,不同家庭的教育选择强化生源的同质性。从课程知识体制上看,中国基础教育以学业绩效为中心建构起来,课程和评估相对统一,而教学趋于分化。资源配置与知识体制相互强化,导致学校层级化。
- 作者:
沈洪成
- 全文[ PDF 1536396.0 KB ] 2023.38(4) 共有 2686 人次浏览
|
|
- 从“以生产为中心”到“ 以生活为中心”——中国人工作—生活观念变迁研究(1990—2018)
- [摘要]本文使用1990—2018年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以现代化理论与社会转型为视角,描述分析了近三十年来中国人工作—生活观念的变迁趋势。研究发现,我国公众工作—生活观念大体经历了“生产中心”趋弱、“生活中心”渐强的发展趋势:以工作为中心的观念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强化,进入21世纪以来逐渐弱化。作为个体生活的重要面向,家庭观念在1990年至2000年初一度弱化,之后重返民众生活中心;休闲观念则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强化。此外,观念的阶层差异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征,且个体观念更多与其生命周期而非世代身份有关。
- 作者:
吴玉玲、孙中伟
- 全文[ PDF 1755923.0 KB ] 2023.38(4) 共有 2745 人次浏览
|
|
- 社会学视域下的五种数字观
- [摘要]“数字”概念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但其所指是模糊和混乱的,其意义维度局限于技术条件和工具。本文区分了五种数字观:技术数字、价值数字、行动数字、文化数字和规范数字,对“数字”的内涵进行了社会学解读。“数字”可以作为数字社会的物质基础、符号性的价值表征、协调行动的社会装置、流动的文化情境和规范性的社会要求。区分五种数字观有助于避免技术逻辑的本质主义立场,支持在数字社会中捕捉开放的社会逻辑。本文为深化数字研究提供了必要基础,同时强调了构建数字观念体系的重要意义及其可能路径。
- 作者:
刘雨婷
- 全文[ PDF 1465715.0 KB ] 2023.38(4) 共有 3559 人次浏览
|
|
|
|
- 地方性与县域现代化实践——基于对太仓与晋江持续近三十年的调查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现代化虽然曾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领跑作用,但总体存在滞后问题,成为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基于对百强县市前十的两个县级市——江苏省太仓市和福建省晋江市持续近三十年的调查,本文探讨了地方性在四个维度上助推县域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地方性的四个维度不但各自具有与县域现代化的适配性,而且相互适配、相互形塑,进一步提升了地方性适配现代化的水平。这背后的关键机制是由地方性滋养出来的社会文化主体性成为推动县域现代化发展和变迁的主导力量。从地方性中寻找社会文化主体性的培育可能,是中国更...
- 作者:
王春光
- 全文[ PDF 12241989.0 KB ] 2023.38(3) 共有 3958 人次浏览
|
|
- 中国县域城镇化再抉择——社会性流动的重大转向与系统性构建
- [摘要]我国城镇化从以追求收入增长的市场性流动开始转向家庭式就近迁移的社会性流动新阶段。本文基于2011—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年龄—时期—世代效应模型,检视流动人口的主体选择与城镇化政策驱动的互动效应。研究发现,年龄效应呈现“倒U形”轨迹,时期效应体现为“V形”波动中总体向上的态势,世代效应则反映了新生代就近县域城镇化偏好。总体来看,县域流动人口的占比偏低,亟待通过结构性优化构建社会性流动重大转向的系统性方案,以回应国家发展战略,消弭“拆分型生产体制”的形成机制及社会风险,重塑新型城乡关系。...
- 作者:
刘建娥、凌巍
- 全文[ PDF 10954741.0 KB ] 2023.38(3) 共有 2979 人次浏览
|
|
- 过渡期的职业社会化:规培生职业互动中的边缘与冲突
- [摘要]本文以规培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对一内科病房的田野调查,讨论他们在成为合格医生之前这段过渡期的边缘身份,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职业社会化过程。规培一旦具有过渡的性质,那么边缘就是规培生必然要经历的阶段;规培生边缘的、模糊的身份是他们职业互动的底色,也是互动中冲突的源头;边缘只是意味着规培生处境的尴尬和难以归类,并不表示他们地位的固化,边缘具有生成的意义,预示着职业地位即将转变。每一位合格医生的锻造过程既是制度和结构的再生产,也意味着不断的磨砺和转变。
- 作者:
余成普、宗铮
- 全文[ PDF 12540676.0 KB ] 2023.38(3) 共有 4573 人次浏览
|
|
- 程序员工作的性别化——以中国信息技术产业为例
- [摘要]本文从职业和工作组织两个层面讨论中国程序员工作的性别化过程:编程工作中社会与技术面向的二元对立造成性别化的等级分工,削弱了女性程序员的身份合法性;科技企业的加班文化与传统性别角色期待相结合,导致女性更容易面临工作与家庭冲突。本文进而以具身性概念分析女性被排斥的经历和女性重新协调性别认同与职业认同、规划职业发展的能动性,由此揭示程序员工作中的性别规则如何运转,又如何得以改变。
- 作者:
李晓天
- 全文[ PDF 12198360.0 KB ] 2023.38(3) 共有 4593 人次浏览
|
|
-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资本:网民与非网民比较
- [摘要]个体化兴起与联系性重塑是互联网时代的双重特征,而比较网民和非网民的社会资本差异性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理论视角和研究议题。基于全国综合社会调查2003和2017两期数据分析,本文得到以下研究结论:第一,网民拥有社会资本优势,且这种优势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而增加;第二,网民的社会资本相对优势,是数字鸿沟和技术赋能双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三,网络交往重塑了联系性,线上空间与线下空间形成丰富的人际关系,并可以进行虚实转换。
- 作者:
缪晓雷、杨珅、边燕杰
- 全文[ PDF 10508816.0 KB ] 2023.38(3) 共有 4305 人次浏览
|
|
- 潜在施助者的社会特征——基于CGSS(2010—2018)的实证研究
- [摘要]“关系”及社会资本研究侧重于关系使用者,强调个体动员网络资源所带来的功效,而忽视从施助者视角分析被请托现象及其影响。借助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2010—2018),文章考察了个体被请托帮忙办事的影响机制与变迁趋势。实证结果表明:首先,人们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网络多样性越强,则越可能被其他社会成员请托。其次,相比社会地位稳定者,有过流动经历的个体更可能被请托。最后,被请托利用职务便利帮忙的现象随时代变迁而逐渐减少。
- 作者:
程诚、袁野
- 全文[ PDF 11795340.0 KB ] 2023.38(3) 共有 3327 人次浏览
|
|
- “公平”价值几何?——当代中国城市夫妻离婚财产分配的公平逻辑
- [摘要]离婚财产分配的公平逻辑对夫妻在婚姻存续期和离异后的行为都有重要影响,而法律制度与民间实践中的公平逻辑既相互依赖又有差异。本文从民间的观念认识来探讨这一问题。通过焦点小组、访谈和问卷调查,本文描述和分析了人们理想中的离婚财产分配的公平逻辑,以潜类别分析总结出四种公平逻辑:财产来源的时点原则、平均原则、照顾女性弱势的性别原则和个体自由主义式的应得原则。文章也对比了民间的家庭正义观和法律的公平权利观,从而更为全面地呈现对这一问题的解读。
- 作者:
沈奕斐、商建刚
- 全文[ PDF 11940875.0 KB ] 2023.38(3) 共有 3954 人次浏览
|
|
- 资源优势抑或安全纽带——住房状况、产权归属与幸福感
-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对住房状况、产权归属与幸福感之间的关联以及性别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家庭住房状况对已婚群体幸福感有显著影响;相对于租房群体,家庭如拥有房产即便房产证不署自己或配偶的名字,也会对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夫妻共有产权是社会规范的体现,作为夫妻关系稳定纽带对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对女性而言,自己单独拥有住房产权相对于夫妻共有住房产权的幸福感更低,而资源优势假设没有得到实证结果的支持。本文为“房住不炒”提供了家庭稳定与社会规范层面的支持。
- 作者:
魏万青
- 全文[ PDF 10408622.0 KB ] 2023.38(3) 共有 2611 人次浏览
|
|
- 时代之力:我国中等收入群体阶层认同偏差的趋势分析
- [摘要]在我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政策目标下,探讨此群体阶层认同偏差(尤其是低位阶层认同偏差)的变化趋势有助于精准施策。本研究基于CSS2008—2021年全国抽样调查数据,运用趋势分析模型(APC-I)研究发现:在年龄、时期、世代三个时间变量中,中等收入群体低位阶层认同的时期效应最明显;时期效应表现为随时期推移而风险呈上升趋势,但2017年以后开始下降;各世代在不同时期的低位阶层认同有所不同,其中最特殊的是1992—1995年出生的群体,低位阶层认同风险有所减小;年龄效应影响较弱,低位阶层认同风险在低年龄段最低。以上发现对把握...
- 作者:
邹宇春
- 全文[ PDF 11844615.0 KB ] 2023.38(3) 共有 3471 人次浏览
|
|
- 重大疫情下社会情绪的演变机制——基于Twitter和GDELT等大数据的分析
- [摘要]本文基于Twitter和GDELT等互联网大数据,结合风险沟通、风险应对等风险治理因素,分析重大疫情下社会恐慌、焦虑和抑郁等社会情绪的演变机制。重大疫情下主要负面情绪包括恐慌、焦虑和抑郁等,这些负面情绪大规模爆发主要集中在第一波疫情初期,后期疫情反弹期间负面情绪波动幅度明显要小。本文分别从威胁感知与应对效能、社会压力与社会支持的分析框架解释恐慌和抑郁情绪的演变。世界各地负面情绪的变动既有相似性,也有多样性,这与世界各地抗疫模式的多样性以及文化特征因素密切相关。本研究的发现对于应急管理和社会心态引导具有重要参...
- 作者:
龚为纲、朱萌、陈浩
- 全文[ PDF 11670399.0 KB ] 2023.38(3) 共有 5102 人次浏览
|
|
- 从等级到阶级:瞿秋白论士绅及其近代历史流变
- [摘要]自五四运动到国民革命时期,瞿秋白持续关注中国社会中“士的阶级”问题,并开创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方法对士绅这一群体及其演变加以历史的剖析。除阶级分析外,他还率先尝试采用“阀(阅)”(亦即等级)这一社会学概念工具来把握士绅的身份特性。随着对农民运动与土地问题的关注,瞿秋白进而初步勾勒了士绅从“贵族士绅”向“地主士绅”演变的近代历史图景。瞿秋白关于中国士绅的探究是中国社会学史上不容忽视的知识遗产。
- 作者:李放春
- 全文[ PDF 1509370.0 KB ] 2024.39(5) 共有 3143 人次浏览
|
|
- 走出“应成一困境”——早期中国社会调查的方法想象与本土策略
- [摘要]20世纪早期中国学者的社会调查实践产生了丰富的成果。由于社会调查的开展困难重重,早期学者应成一甚至有“一个不受调查的中国”之提法。基于舶来“技术”与“中国土壤”的互动,本土学者结合切身的田野经验形成并拓展了社会调查的方法想象,还根据遭遇的“困难”对方法进行调适与修正,并发展出契合社会现实的本土策略。早期中国社会学者不仅以行动扩大了社会调查方法的实际内涵,其学术韧性也是新时代建构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历史资源。
- 作者:何祎金
- 全文[ PDF 1507605.0 KB ] 2024.39(5) 共有 2056 人次浏览
|
|
- 流动的种子——现代育种技术对农业遗传资源权利关系的重塑
- [摘要]现代育种技术实现了种子与基因价值的分离,使品种成为不受农户控制的商品。在绿色革命和基因革命推动下,种子先后经历从本地共有物到全球共有物、再从全球共有物到商品化的私有物的权属转变。尽管农户与之利益相关,他们却相对沉默,其原因在于种子从位空间抽离、进入流空间,形成新的权利关系和劳动分工,从而弱化了农户参与种子选育的能力。农业生物多样性对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有必要重申遗传资源的公共物属性,激励种植者参与在地保护,增强种子供给系统的抗逆力。
- 作者:李静松
- 全文[ PDF 1544584.0 KB ] 2024.39(5) 共有 1985 人次浏览
|
|
- 城乡融合进程中的农商互补机制研究——以安溪茶叶产销为个案
- [摘要]在推进城乡融合的背景之下,如何构建城乡有机连接的机制是一项有待深入研究的议题。不同于以往研究主要从农工互补结构出发的讨论,本文以安溪茶叶产销为个案,探讨农商互补结构推动家与业在城乡两地扎根的现象和机制。伴随茶叶的流动,安溪商人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经营网络,并与地方社会形成农商互补关系。通过对乡缘关系的盘活和超越,茶商推动了生意和家庭在城市的扎根,并在不断的乡村回返中实现了对乡村产业的反哺。流通渠道的数字化赋予了农商互补结构新的意涵,也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 作者:颜燕华
- 全文[ PDF 1488667.0 KB ] 2024.39(5) 共有 2267 人次浏览
|
|
- 数字时代的就业风险分配:制度主义的视角
- [摘要]本文以风险社会的制度主义视角,从失业风险和收入风险两个维度衡量就业风险,构建数字时代就业风险分配的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数字时代影响就业风险存在两种路径:一是数字技术系统通过创造就业和扩大竞争,促使失业风险向收入风险转化;二是在制度系统路径中,人力资本、政治资本和社会资本分别作为市场机制、组织体制机制与关系机制产生相异的分配效应,三者均能降低失业风险,政治资本和社会资本降低收入风险,而人力资本扩大收入风险。本研究进一步显示,数字技术重构了制度路径的作用空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风险分...
- 作者:张顺、吕风光
- 全文[ PDF 1547508.0 KB ] 2024.39(5) 共有 2688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