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风险的二阶观察及其限制——卢曼风险社会学理论探析
- [摘要]本文回顾了卢曼的风险研究,从集时间、事实、社会三维为一体的系统理论解析其风险图景:风险作为言说未来不确定性的时间语义,是社会诸系统随着现代性转型不得不在二阶观察下决策出现的;应从系统决策的内在归因来定义风险,以区别于外在环境归因的危险概念;受决策者/波及者的社会差异影响,一系统的风险可能是另一系统的危险;任何一个子系统都无力独自为风险负责,只有结构耦合与透明观察才能应对未知。对卢曼风险图景及其盲点的探究有助于风险反思。
- 作者:
吕付华
- 全文[ PDF 1382505.0 KB ] 2023.38(5) 共有 3129 人次浏览
|
|
- 择偶偏好中的性别差异和社会阶层异质性——基于选择实验法的探索
- [摘要]本文采用选择实验法测量人们在教育、收入、房产、家庭背景、年龄和长相六个维度上的择偶偏好,估计各维度在人们择偶时的相对效用。研究发现,择偶偏好呈现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六个维度中男性对配偶的长相更加看重,女性则更看重体现社会经济地位的教育和收入。阶层异质性分析发现,教育程度和城乡户口状态不同的男性群体间在择偶偏好上存在显著差异;城乡户口状态不同的女性的择偶偏好并无差异,低教育程度女性未在教育这一维度上表现出向上婚的择偶偏好。这些研究发现有助于深入理解当前中国的婚姻匹配模式及其对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影响。
- 作者:
周扬、於嘉、谢宇
- 全文[ PDF 11452031.0 KB ] 2023.38(6) 共有 7411 人次浏览
|
|
- 社会学实验:人文区位学中国化的演进
- [摘要]20世纪30年代初,发展中的人文区位学被引入中国。在燕京大学社会学同仁的努力下,人文区位学与功能人类学有机结合,带有本土性学科意识的社区研究崭露头角。在此历程中,赵承信是重要的引介者、推动者。他立足于人文区位学的美国发展脉络诠释其概念、范畴和成果。同时,包括术语翻译在内,人文区位学的中国化也始终伴随着甄别、批判与反思。基于已有研究,赵承信创造性地提出“村镇社区”模型,随即主导了重方法实验的平郊村这个“社会学实验室”将近十年。这些努力不仅丰富了早期中国社会学的形态与内涵,也提升了其与海外学术对话的能力...
- 作者:
岳永逸、熊诗维
- 全文[ PDF 10924948.0 KB ] 2023.38(6) 共有 2795 人次浏览
|
|
- 地方规划权的建构与评估——基于双重差分与动态QCA的实证研究
- [摘要]本文考察了地方规划权中规划自主性之于绩效改进的宏观因果效应。鉴于既有研究对规划有效性的认知缺乏理据实证,本研究以2006—2015年两期规划数据为基础,运用双重差分与引入时间因素的多时段QCA和TSQCA方法,系统检验了自主增设公共服务类规划指标的实际效果。研究发现,自主设定规划指标能够对中长期绩效改进产生积极作用,且越到规划后期,指标的约束力越强;虽然从短期看规划不必然带来绩效改进,但如果缺乏长期规划,绩效改进将“事倍功半”。本文对规划权进行了初步的建构与评估,对国家治理的规划逻辑进行了讨论。
- 作者:
王红帅
- 全文[ PDF 11482432.0 KB ] 2023.38(6) 共有 2940 人次浏览
|
|
- 宏观供给、社会经济地位与居民消费——基于全国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 [摘要]扩大消费、推进高质量消费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传统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强调消费者和消费侧因素,本文引入供给侧视角建构理论框架,从消费侧和供给侧全面系统考察消费行为的结构性约束。本文基于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和区县层面的统计数据分析发现,个体层面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宏观层面的物质供给均对居民消费具有显著影响;处于较高职业阶层、生活在较高城市化率或者有高铁地区的居民消费支出较高;宏观层面物质供给的提升可显著促进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居民释放消费潜力。本研究为宏观供给如何影响消费提供了实证...
- 作者:
朱迪、龚顺
- 全文[ PDF 10080580.0 KB ] 2023.38(6) 共有 3245 人次浏览
|
|
- 打造“渴望”:经纪人的工作自主性与劳动控制——以上海JH家政公司为例
- [摘要]通过对上海JH家政公司的考察,本文提出“渴望的制度化改造”,分析家政公司如何通过提成制、体验制和表彰制将家政经纪人以赚钱养家、小富即安和小城镇女性身份为基础的“现实型渴望”改造成以年薪百万、大城市中产生活和家政白领身份认同为核心的“理想型渴望”,从而实现劳动控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经纪人忍受当下劳动的辛苦,积极工作,并形成一套文化解释来合理化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实现自我剥削。
- 作者:苏熠慧、施瑶
- 全文[ PDF 10703363.0 KB ] 2023.38(6) 共有 3056 人次浏览
|
|
- 清末民初外官制改革与国家治理转型
- [摘要]清末的外官制改革是近代中国国门打开后朝廷运用外来的“中央—地方”官制系统改造传统“内—外”官制体系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行政权的调整来化解内部的困境,并提升行政效率以应对国际竞争。本文将省制问题重新带回到行政分权的讨论中,以外官制改革这一国家治理转型中的重要事件来洞察帝制中国的行政由“一人政府”的组织结构、以“防弊”为主的制度设置转向以“治事”为核心构建分科治事的完整行政结构的历史过程,审视其面临的困境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孕育的现代行政治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思考行政分权的组织条件与制度根基。
- 作者:
狄金华
- 全文[ PDF 1431238.0 KB ] 2024.39(1) 共有 3139 人次浏览
|
|
- 人工智能的决策替代与社会缓冲——以X智能电厂为例
- [摘要]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背景下,人工智能表现出替代人类决策的可能性。在X智能电厂的数字化改造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客观物质属性构成了对工程师的部分决策替代和既有组织权力结构的冲击。企业性质、战略目标、既有利益格局等多重因素使得各方行动者通过算法的重写、策略性弃用、替代的转换等实践,形成了对人工智能技术冲击的社会缓冲。本文的发现揭示了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冲击将引发不同的社会缓冲机制,社会因素成为技术影响社会的缓冲层和过滤器。
- 作者:
陈氚、李晓曼
- 全文[ PDF 1666512.0 KB ] 2024.39(1) 共有 4240 人次浏览
|
|
- 乡村社会主体性的双重结构及其动力机制——以一个环保公益组织的实践为例
- [摘要]本文基于质性研究材料,采用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视角以及过程—事件的研究方法,以一个环保公益组织的“社区互助金”项目的实践遭遇为研究对象,试图从生活世界的角度来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主体性。本文发现当地富有历史内涵的家庭、家族和作为整体的村庄是乡村社会主体性的主要承载形式,其特点是在社会空间维度上的结构性弥散和在社会时间—历史维度上的承续性,其动力则来自乡村社会中的伦理关系与道德习俗所激发出的情理。
- 作者:
孙飞宇、张雨欣
- 全文[ PDF 1422625.0 KB ] 2024.39(1) 共有 3669 人次浏览
|
|
- 复杂社会系统的涌现现象——以大数据分析结构与行动共同演化
- [摘要]本文结合实证案例探讨如何以社会计算研究社会系统中的涌现现象。中国风险投资产业的案例说明VC投资行为与产业网络结构共演过程中的正反馈导致了“精英俱乐部型小世界网络”的结构涌现,解释了个体行为如何促成集体涌现;某大型科技公司的案例展现了集体智能涌现的过程及因素,并说明了系统转型前后团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解释了非线性发展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案例体现了调查数据与大数据结合、多种社会计算方法综合运用的方法取向及其在复杂系统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
- 作者:罗家德、万怡、高馨
- 全文[ PDF 2139028.0 KB ] 2024.39(2) 共有 4008 人次浏览
|
|
- “中间”的生产——基层治理开放性建构中的实践机制
- [摘要]面对复杂现实,开放性建构成为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议题,但该如何在与治理的总体性诉求带来的闭合性的互动中达成?本文以一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为例,阐释行动者如何通过在交界点(空间)、交界面(文化与社会)、交界机制(治理机制)上做文章,生产出作为连接机制的“中间场”和作为转译者的“中间人”,从而化解张力,打开基层治理场域。“中间”的生产揭示了包容性制度弹性的生产与国家—社会接合机制的建构过程,体现了权力运作的隐秘柔性,具有探索中国式治理现代化前沿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作者:施芸卿
- 全文[ PDF 3059759.0 KB ] 2024.39(2) 共有 3789 人次浏览
|
|
- 女性教育提升与生育行为变迁——基于夫妻匹配视角的研究
- [摘要]女性受教育程度提升和性别地位演变正在重塑婚育结构。本文利用家庭层面的数据探究夫妻教育匹配模式的队列变化及其对生育的影响。研究发现,传统梯度婚减少,而高学历同质婚和女性向下婚增多,且不同教育匹配模式的夫妻间生育差异显著。在同质婚中,教育与生育呈负梯度关系,高学历夫妇的子女数量和二孩生育概率最低。同时,妻子受教育程度高出丈夫越多,二孩生育概率越小。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学历同质婚和女性向下婚的生育劣势逐渐减弱。本研究揭示了性别角色、夫妻相对地位和性别分工变革对生育决策机制的影响,为解析生育趋势和政策制定...
- 作者:卿石松
- 全文[ PDF 2561650.0 KB ] 2024.39(2) 共有 7201 人次浏览
|
|
-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双重二元分割——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
- [摘要]随着市场转型的深入与全球化竞争市场的到来,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体制分割与市场分割已发生深度融合,一种双重二元的劳动力市场结构已然形成。本文聚焦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分割与流动不平等议题,基于2019年中国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数据,使用潜类别分析法验证了城市劳动力市场双重二元分割理论模型的经验适用性;基于拓扑矩阵的流动表分析,检验了被分割后不同子劳动力市场间职业流动的市场粘性效应、单向体制壁垒效应与单向市场壁垒效应。本文对消除不合理的市场分割与行政限制、健全劳动力要素层面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一定的启...
- 作者:张海东、袁博
- 全文[ PDF 1375978.0 KB ] 2024.39(3) 共有 5240 人次浏览
|
|
- 互联网平台劳动力组织形式的演变过程与机制——一个“动力—能力”的分析框架
- [摘要]以网约车平台为例,本文通过田野调查研究平台劳动力组织形式科层化的演变过程和机制。本文将政府带入平台经济研究,遵循组织和制度的分析进路,结合资源依赖理论,构建了一个解释平台劳动力组织形式演变的分析框架。其中,绩效目标、政策内容和政策压力是决定平台劳动力组织形式为何要变的动力,平台与外部资源的依赖关系和依赖程度是决定组织形式为何能变的能力。平台规模是促发“动力—能力”机制的前置条件。本文进一步指出,平台对核心生产资料的掌控以及政府监管政策是平台能够在市场中行使支配权力的合法性基础。
- 作者:赵磊、杨伟国、陈龙
- 全文[ PDF 1396007.0 KB ] 2024.39(3) 共有 4841 人次浏览
|
|
- “差序格局”:一个理想类型的建构与阐释
- [摘要]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描述了中国社会的一种基础性社会关系结构。本文的目标是将“差序格局”提炼和建构为一个具有分析力的理想类型,从自我中心、身份基础和亲疏有别等三个特征的整体性意义上刻画和阐释一种特定的组织机制。本文提出,差序格局植根于传统宗族(家族)制度,泛化为拟家族制度的表现形式,为在中国社会中处理人际关系和组织起来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差序格局与其他中心概念(如科层制、家产官僚制、家国主义等)既有鲜明对比又有密切关联,为社会组织方式和制度的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概念工具。
- 作者:周雪光
- 全文[ PDF 1344103.0 KB ] 2024.39(4) 共有 8118 人次浏览
|
|
- 中国家庭财富不平等的趋势、来源与驱动机制(2010—2020)
- [摘要]财富不平等已成为超越收入不平等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但目前缺少关于中国家庭财富不平等问题的系统性研究。本研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考察了家庭财富不平等的变化轨迹、资产来源和驱动机制。研究发现,在2010年到2020年期间,家庭财富不平等维持在相对高位,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从构成财富的资产类型来看,住房资产不平等是家庭财富不平等的主要来源,但其作用逐渐减弱,而金融资产不平等的作用不断增强。从驱动机制来看,通过资产投资产生的收入和债务可以加速财富积累,但高阶层家庭具有更强的财富积累能力,从而造成财富的不平等...
- 作者:柳建坤、何晓斌
- 全文[ PDF 1561658.0 KB ] 2024.39(4) 共有 4240 人次浏览
|
|
- 医疗市场化与患者信任——基于各省民营医院发展水平的分析
- [摘要]对于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化究竟会改善还是恶化医患关系,以往研究并未给出清晰的答案。基于增加竞争者组织密度的视角,本研究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考察了民营医院发展水平对患者信任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各省民营医院发展水平与患者信任的关系呈现“U型”效应。各省民营医院发展水平较低会对患者信任产生削弱效应;当其迈入高水平后,则会促进患者信任。此外,当各省民营医院发展水平较高时,会通过对整个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提质降费”作用机制来正向影响患者信任。总之,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民营医院发展的“鲶鱼效应...
- 作者:池上新、张云亮
- 全文[ PDF 1442404.0 KB ] 2024.39(4) 共有 3249 人次浏览
|
|
- 个体社会资本的国际比较——结构跨越和资源获取的双重视角
- [摘要]本文聚焦于个体社会资本的国际差异及其解释机制。基于2017年国际社会调查项目(ISSP),本文使用定位法和资源法测量个体社会资本,并对全球29个国家展开实证比较。研究发现,第一,不同国家的个体社会资本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社会资本建构维持中的结构跨越性和激活动员中的资源获取性。第二,各个国家在经济、文化、社会维度上的整合与分化态势是影响个体社会资本国际差异的制度性力量。以上发现对于理解全球视野下人际交往模式的国际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 作者:李晓光、郭小弦
- 全文[ PDF 2567974.0 KB ] 2024.39(5) 共有 2692 人次浏览
|
|
- 文字与口述——都柳江流域“三王诞”的仪式实践与中介过程
- [摘要]地方社会的礼仪变革与文化传统涉及文字与口述之间的交互关系。本文以清代以来都柳江流域“三王诞”仪式为核心,揭示了礼生、戏师、歌师扮演的文化中介角色如何在仪式实践中将王朝礼法制度与地方文化习俗在文字与口传体系中相互转译,进而在接纳王朝礼制的同时形塑地方文化传统的中介过程。本研究为考察中国西南地区社会文化的历史进程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思考路径,也有助于理解“礼仪下乡”过程中文字与口述承载观念的传播机制。
- 作者:黄瑜
- 全文[ PDF 1510464.0 KB ] 2024.39(5) 共有 1642 人次浏览
|
|
- 熊彼特的遗产——创新研究中颠覆式和组合式创新的思想溯源
- [摘要]尽管社会发展日益依赖科技创新,但理解创新如何产生仍然是复杂的难题。本文追溯当前关于创新生成的两大理论范式,即颠覆式创新和组合式创新近百年的认识论演变,来揭示打开创新过程黑箱、探索创新内生机制的尝试。研究表明,这两种范式都源于熊彼特的理论,但逐步形成了独立的理论框架;两种理论框架对我国科研政策和创新政策实践都具有新的意义;未来的创新研究仍需坚持对创新内生机制的重视。
- 作者:李林倬、赵南南
- 全文[ PDF 1528284.0 KB ] 2024.39(6) 共有 2539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