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成年人抑郁的社会分化:动态视角与交叉视角
- [摘要]基于HAPC-CCREM模型,本文使用CFPS 2010—2020年数据,从动态视角和交叉视角分析了中国成年人抑郁的社会分化及其演变趋势。研究发现,成年人抑郁程度在教育、收入和性别上存在分化,且随着年龄增长和时期发展不断扩大,在出生队列上出现“奇异值”和复杂变动。成年人抑郁程度在教育和性别交叉结构上存在分化,教育对女性抑郁程度的改善更明显,但这种效应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弱;从时期来看,抑郁程度的性别差异在各教育组人群中保持稳定;从出生队列来看,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出生的人群中,各教育组人群抑郁程度的性别差异持续存在。...
- 作者:秋丽雅、李建新
- 全文[ PDF 2048282.0 KB ] 2023.38(5) 共有 4073 人次浏览
|
|
- 风险的二阶观察及其限制——卢曼风险社会学理论探析
- [摘要]本文回顾了卢曼的风险研究,从集时间、事实、社会三维为一体的系统理论解析其风险图景:风险作为言说未来不确定性的时间语义,是社会诸系统随着现代性转型不得不在二阶观察下决策出现的;应从系统决策的内在归因来定义风险,以区别于外在环境归因的危险概念;受决策者/波及者的社会差异影响,一系统的风险可能是另一系统的危险;任何一个子系统都无力独自为风险负责,只有结构耦合与透明观察才能应对未知。对卢曼风险图景及其盲点的探究有助于风险反思。
- 作者:
吕付华
- 全文[ PDF 1382505.0 KB ] 2023.38(5) 共有 2688 人次浏览
|
|
|
|
- 财富积累与共同富裕:中国居民财产积累机制(2002—2018)
- [摘要]本文基于财富积累基本模型分析框架,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对21世纪以来中国居民财产积累机制进行解释。研究发现,居民人均净财产在2002—2013年的年均增长率达14.1%,而在2013—2018年下降至9.9%,但仍快于同期居民收入增加率。居民财产积累的第一大来源是房价上涨,可以解释居民净财产增量的55%~85%;第二大来源是居民储蓄,可以解释居民财产增量的30%~40%;部分财产会因折旧而减值。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为下一步规范财产积累机制提供理论支撑。
- 作者:李实、詹鹏、陶彦君
- 全文[ PDF 1923822.0 KB ] 2023.38(4) 共有 3646 人次浏览
|
|
- 共同富裕背景下中国公众主观地位认同研究
- [摘要]公众主观地位认同的提升是共同富裕不断推进的重要体现。与以往强调相对剥夺地位的影响不同,本文将社会比较的方向、效应和半径整合为“新社会比较理论”,探讨了向上比较与向下比较效应因比较半径的不同而变化的趋势。研究发现,个体经济地位的向上比较与向下比较对地位认同都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向上比较的负效应强于向下比较的正效应;双向比较的对比效应随地理范围的扩大而增强。这些发现揭示了抑制收入差距扩大对于改善民众低位认同及提升获得感的重要意义。
- 作者:
张文宏、刘飞、项军
- 全文[ PDF 1542536.0 KB ] 2023.38(4) 共有 2575 人次浏览
|
|
- 计算扎根:定量研究的理论生产方法
- [摘要]扎根理论的归纳逻辑和避免理论先入为主的原则与传统定量研究的演绎逻辑和假说检验大相径庭。在回顾传统定量研究理论生产局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以定量方式直接助产理论的“计算扎根”方法:借助机器学习和归因算法,按照因果是可预测性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之原理,根据对因变量的预测力筛选出以往研究未曾关注的自变量,以提出新的理论假说。本文对计算扎根的基本思路、逻辑前提、方法基础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基于实际案例进行了演示。该方法弥补了定量研究理论生产的不足,在理论、学科、知识体系和社会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 作者:
陈茁、陈云松
- 全文[ PDF 2284443.0 KB ] 2023.38(4) 共有 4523 人次浏览
|
|
- 作为方法的乡土——以费孝通著述为中心
- [摘要]在费孝通著述中,“乡土”既是作为对象的显性存在,亦是作为方法的隐性存在。前者饱受关注,而后者尚待阐发。本文认为,作为方法的乡土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在规范层面,以乡土所孕育的中国文明为价值基准由内而外地想象和擘画世界理想图景;二是在经验层面,以村落、街集和乡镇所构成的乡土为经验基地自下而上地观察和理解中国现实图景。由内向外和自下而上相互交织,共同构成理解中国的内在视野。
- 作者:
陈占江
- 全文[ PDF 1457638.0 KB ] 2023.38(4) 共有 3814 人次浏览
|
|
- 管理型中介:家政劳动力市场的中介控制研究
- [摘要]通过对北京大型家政公司的案例研究,本文探讨了家政管理型中介的形成背景和运作机制。作为管理型中介,家政公司在与劳动者保持市场关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组织控制,通过“会员制”的制度设计、“制造匹配”的利益调节和“打造娘家”的情感整合三重机制建构自身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主导权,形塑市场结构,介入对劳动力供给和劳动过程的控制。家政行业的内在属性和外部环境构成管理型家政中介运作的重要背景。本文揭示了高度私人化、女性化的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市场的中介控制机制,深化了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市场控制的学术探索。
- 作者:肖索未、陈宗仕、杨伊萌
- 全文[ PDF 1542585.0 KB ] 2023.38(4) 共有 2426 人次浏览
|
|
- 关系工作与价值生产:酒吧营销的劳动过程分析
- [摘要]本文通过对酒吧业的考察指出,在产品非物质化的消费新语境中,关系工作成为服务于消费的关键生产环节。面对关系的开放性和复杂性,酒吧营销需自主重塑自我与生活,形成性别化的关系工作脚本,在日常生活中发展和维系与消费者的人际关系,形成自己的关系圈层。通过团队管理和场所设置,酒吧经营者使不同的关系圈层相互依存,将其组织为“娱乐性的两性互动”和“差异化的同性圈层”交错的社交消费场景。营销在日常生活中的自主性是其劳动价值源泉,却也带来了更深刻的异化体验。不仅如此,营销个体的关系工作需在酒吧组织的互动场景中才能实...
- 作者:
黄燕华、刘子曦
- 全文[ PDF 1453588.0 KB ] 2023.38(4) 共有 3941 人次浏览
|
|
- 社会空间:从齐美尔到戈夫曼
- [摘要]本文从齐美尔、帕克、戈夫曼三位社会学家笔下的社会空间入手,对芝加哥学派的理论传统中关于社会空间的经典论述进行分析和梳理。对于齐美尔和芝加哥学派而言,社会空间的存在基础是行为主体之间的社会互动,而社会实体和结构都是从这些互动过程中产生的。这个理论传统强调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的相互依赖性,对于社会空间的假设具有内生性、时间性两个重要特征,并注重空间与人类情感的关联。
- 作者:
刘思达
- 全文[ PDF 1418081.0 KB ] 2023.38(4) 共有 4586 人次浏览
|
|
- 学校何以层级化?——一个城区学校变动的案例研究
- [摘要]本文以新城区建设中的学校变动为案例,探究学校层级化的机制。“高位均衡”是大城市的教育发展目标,但又要面对打工群体、工薪群体和中产群体分割教育资源的问题。从教育资源配置上看,大城市居住格局分化,学校生源层级化,不同家庭的教育选择强化生源的同质性。从课程知识体制上看,中国基础教育以学业绩效为中心建构起来,课程和评估相对统一,而教学趋于分化。资源配置与知识体制相互强化,导致学校层级化。
- 作者:
沈洪成
- 全文[ PDF 1536396.0 KB ] 2023.38(4) 共有 2686 人次浏览
|
|
- 从“以生产为中心”到“ 以生活为中心”——中国人工作—生活观念变迁研究(1990—2018)
- [摘要]本文使用1990—2018年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以现代化理论与社会转型为视角,描述分析了近三十年来中国人工作—生活观念的变迁趋势。研究发现,我国公众工作—生活观念大体经历了“生产中心”趋弱、“生活中心”渐强的发展趋势:以工作为中心的观念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强化,进入21世纪以来逐渐弱化。作为个体生活的重要面向,家庭观念在1990年至2000年初一度弱化,之后重返民众生活中心;休闲观念则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强化。此外,观念的阶层差异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征,且个体观念更多与其生命周期而非世代身份有关。
- 作者:
吴玉玲、孙中伟
- 全文[ PDF 1755923.0 KB ] 2023.38(4) 共有 2745 人次浏览
|
|
- 社会学视域下的五种数字观
- [摘要]“数字”概念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但其所指是模糊和混乱的,其意义维度局限于技术条件和工具。本文区分了五种数字观:技术数字、价值数字、行动数字、文化数字和规范数字,对“数字”的内涵进行了社会学解读。“数字”可以作为数字社会的物质基础、符号性的价值表征、协调行动的社会装置、流动的文化情境和规范性的社会要求。区分五种数字观有助于避免技术逻辑的本质主义立场,支持在数字社会中捕捉开放的社会逻辑。本文为深化数字研究提供了必要基础,同时强调了构建数字观念体系的重要意义及其可能路径。
- 作者:
刘雨婷
- 全文[ PDF 1465715.0 KB ] 2023.38(4) 共有 3559 人次浏览
|
|
|
|
- 地方性与县域现代化实践——基于对太仓与晋江持续近三十年的调查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现代化虽然曾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领跑作用,但总体存在滞后问题,成为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基于对百强县市前十的两个县级市——江苏省太仓市和福建省晋江市持续近三十年的调查,本文探讨了地方性在四个维度上助推县域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地方性的四个维度不但各自具有与县域现代化的适配性,而且相互适配、相互形塑,进一步提升了地方性适配现代化的水平。这背后的关键机制是由地方性滋养出来的社会文化主体性成为推动县域现代化发展和变迁的主导力量。从地方性中寻找社会文化主体性的培育可能,是中国更...
- 作者:
王春光
- 全文[ PDF 12241989.0 KB ] 2023.38(3) 共有 3958 人次浏览
|
|
- 中国县域城镇化再抉择——社会性流动的重大转向与系统性构建
- [摘要]我国城镇化从以追求收入增长的市场性流动开始转向家庭式就近迁移的社会性流动新阶段。本文基于2011—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年龄—时期—世代效应模型,检视流动人口的主体选择与城镇化政策驱动的互动效应。研究发现,年龄效应呈现“倒U形”轨迹,时期效应体现为“V形”波动中总体向上的态势,世代效应则反映了新生代就近县域城镇化偏好。总体来看,县域流动人口的占比偏低,亟待通过结构性优化构建社会性流动重大转向的系统性方案,以回应国家发展战略,消弭“拆分型生产体制”的形成机制及社会风险,重塑新型城乡关系。...
- 作者:
刘建娥、凌巍
- 全文[ PDF 10954741.0 KB ] 2023.38(3) 共有 2979 人次浏览
|
|
- 过渡期的职业社会化:规培生职业互动中的边缘与冲突
- [摘要]本文以规培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对一内科病房的田野调查,讨论他们在成为合格医生之前这段过渡期的边缘身份,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职业社会化过程。规培一旦具有过渡的性质,那么边缘就是规培生必然要经历的阶段;规培生边缘的、模糊的身份是他们职业互动的底色,也是互动中冲突的源头;边缘只是意味着规培生处境的尴尬和难以归类,并不表示他们地位的固化,边缘具有生成的意义,预示着职业地位即将转变。每一位合格医生的锻造过程既是制度和结构的再生产,也意味着不断的磨砺和转变。
- 作者:
余成普、宗铮
- 全文[ PDF 12540676.0 KB ] 2023.38(3) 共有 4573 人次浏览
|
|
- 程序员工作的性别化——以中国信息技术产业为例
- [摘要]本文从职业和工作组织两个层面讨论中国程序员工作的性别化过程:编程工作中社会与技术面向的二元对立造成性别化的等级分工,削弱了女性程序员的身份合法性;科技企业的加班文化与传统性别角色期待相结合,导致女性更容易面临工作与家庭冲突。本文进而以具身性概念分析女性被排斥的经历和女性重新协调性别认同与职业认同、规划职业发展的能动性,由此揭示程序员工作中的性别规则如何运转,又如何得以改变。
- 作者:
李晓天
- 全文[ PDF 12198360.0 KB ] 2023.38(3) 共有 4593 人次浏览
|
|
-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资本:网民与非网民比较
- [摘要]个体化兴起与联系性重塑是互联网时代的双重特征,而比较网民和非网民的社会资本差异性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理论视角和研究议题。基于全国综合社会调查2003和2017两期数据分析,本文得到以下研究结论:第一,网民拥有社会资本优势,且这种优势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而增加;第二,网民的社会资本相对优势,是数字鸿沟和技术赋能双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三,网络交往重塑了联系性,线上空间与线下空间形成丰富的人际关系,并可以进行虚实转换。
- 作者:
缪晓雷、杨珅、边燕杰
- 全文[ PDF 10508816.0 KB ] 2023.38(3) 共有 4305 人次浏览
|
|
- 潜在施助者的社会特征——基于CGSS(2010—2018)的实证研究
- [摘要]“关系”及社会资本研究侧重于关系使用者,强调个体动员网络资源所带来的功效,而忽视从施助者视角分析被请托现象及其影响。借助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2010—2018),文章考察了个体被请托帮忙办事的影响机制与变迁趋势。实证结果表明:首先,人们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网络多样性越强,则越可能被其他社会成员请托。其次,相比社会地位稳定者,有过流动经历的个体更可能被请托。最后,被请托利用职务便利帮忙的现象随时代变迁而逐渐减少。
- 作者:
程诚、袁野
- 全文[ PDF 11795340.0 KB ] 2023.38(3) 共有 3327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