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财富积累与共同富裕:中国居民财产积累机制(2002—2018)
  • [摘要]本文基于财富积累基本模型分析框架,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对21世纪以来中国居民财产积累机制进行解释。研究发现,居民人均净财产在2002—2013年的年均增长率达14.1%,而在2013—2018年下降至9.9%,但仍快于同期居民收入增加率。居民财产积累的第一大来源是房价上涨,可以解释居民净财产增量的55%~85%;第二大来源是居民储蓄,可以解释居民财产增量的30%~40%;部分财产会因折旧而减值。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为下一步规范财产积累机制提供理论支撑。
  • 作者:李实、詹鹏、陶彦君
  • 全文[ PDF 1923822.0 KB ] 2023.38(4)  共有 4088 人次浏览
  • 共同富裕背景下中国公众主观地位认同研究
  • [摘要]公众主观地位认同的提升是共同富裕不断推进的重要体现。与以往强调相对剥夺地位的影响不同,本文将社会比较的方向、效应和半径整合为“新社会比较理论”,探讨了向上比较与向下比较效应因比较半径的不同而变化的趋势。研究发现,个体经济地位的向上比较与向下比较对地位认同都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向上比较的负效应强于向下比较的正效应;双向比较的对比效应随地理范围的扩大而增强。这些发现揭示了抑制收入差距扩大对于改善民众低位认同及提升获得感的重要意义。
  • 作者:

    张文宏、刘飞、项军

  • 全文[ PDF 1542536.0 KB ] 2023.38(4)  共有 2818 人次浏览
  • “集体”新议:马克思公社思想的启示
  • [摘要]在农村集体经济研究中,社会学面临如何将“集体”概念化的挑战,马克思的公社思想为此提供了理论启示。马克思在古代社会史研究中确立了公社作为人类社会组织形态的历史普遍性,总结了氏族公社、家庭公社和农村公社的多元形态及其演变过程。马克思“公社”概念的核心是在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社会联结和共同性,公社体现了个体与集体的融合统一。本文将马克思的公社思想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对当代中国的“集体”进行了概念阐释,为理解与指导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 作者:潘璐
  • 全文[ PDF 1393402.0 KB ] 2023.38(5)  共有 2855 人次浏览
  • 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内生动力和路径选择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变迁的背景下,我国乡村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农业规模化经营、城乡融合发展等不同路径,发展的内生动力得到极大解放和提升。本文分析了这种内生动力及其生成条件的变化,也揭示了内生动力不足问题日益凸显的态势。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进入新阶段,在继续下大力气培育内生动力的同时,也要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反哺和外力支持,通过城乡融合和一体化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和治理体制。
  • 作者:

    李培林

  • 全文[ PDF 8243200.0 KB ] 2023.38(6)  共有 5270 人次浏览
  • 口述史研究的人文性及其难解之题
  • [摘要]口述史内容涉及事件史和生命史。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事件史的口述研究较为充分,但事实上生命史才是口述史研究的底蕴,它也是口述史具备人文性特点的根本原因所在。所谓人文性是指立足于个人并关注个人与社会间关系的知识。口述史人文性更聚焦于生命史,对由细节堆积起来的人生史报以极大耐心和敬意;人文口述史在尊重基本历史事实的前提下,甚至不会忽视口述者有意或无意的“谎言”,而以社会建构视角来探查这一存在的社会成因。
  • 作者:刘亚秋
  • 全文[ PDF 1408817.0 KB ] 2023.38(1)  共有 3922 人次浏览
  • 此情或可待:“离婚冷静期”规定对离婚登记数量趋势的影响
  • [摘要]本文关注“离婚冷静期”规定对离婚登记数量趋势的影响,间接探讨了冲动等不可观测主观因素在我国离婚决策中的角色。基于民政部2018—2021年省—季度统计数据,辅以国家统计局、裁判文书网、百度指数等数据,本研究通过事件研究和双重差分等政策评估方法交叉验证发现,“冷静期”使得各省各季度离婚登记数量平均减少1.03~1.32万对,较前三年降低了33%~42%。在以往复婚较普遍、青年离婚占比较大、对“冷静期”等离婚相关信息搜索较多的地区降幅更大,揭示了部分潜在作用机制。
  • 作者:董浩
  • 全文[ PDF 1556549.0 KB ] 2023.38(1)  共有 6849 人次浏览
  • 坛城: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人类学解读
  • [摘要]本文尝试揭示位于川青交界的果洛和色达如何在19世纪成为藏族眼中代表佛教宇宙的坛城。除了呼应当代人类学对“地方”概念的重构,这个发现还能证明这片历史上远离国家政治中心的牧区曾存在一个从文明边缘成长为中心的想象。费孝通在论及藏彝走廊时有“一子相连,全盘皆活”的期许,挖掘藏区边缘坛城宇宙观的历史有助于实现这个愿景,与东南亚人类学的比较则可为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表征提供一个人类学解读。
  • 作者:李晋
  • 全文[ PDF 1545879.0 KB ] 2023.38(1)  共有 4012 人次浏览
  • 中国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专家参与机制研究——分析社会学的视角
  • [摘要]在知识政治时代,当代中国专家广泛参与政策过程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那么,在这一“新常态”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驱动机制?本文运用分析社会学的机制解释模型,以专家和决策者的动机及双方的连接机会为分析框架,建构了专家参与的“吸纳—嵌入”“委托—代理”“舆论—回应”和“汲取—知识池”四类理想机制。通过对“五年规划”和“新医改”政策案例的过程追踪,本文验证并分析了四类专家参与机制的运行、特色及趋势。
  • 作者:张云昊
  • 全文[ PDF 1463688.0 KB ] 2023.38(1)  共有 5254 人次浏览
  • 制造“乡愁”:乡村视频博主的内容生产与职业身份生成
  • [摘要]乡村视频景观的兴起回应着围绕乡愁的文化消费需求,同时生成媒介产制中的新职业角色。本文探讨返乡青年通过内容生产对乡土社会的再诠释。基于城乡流动的个人境遇,短视频成为返乡青年的创业机会,推动乡村生活方式与数字媒介愈发紧密的联系。视频博主挪用传播科技,建立专业常规,在用户、平台和公共政策的多重规制之下,将乡村视频塑造为互联网文化工业的特定内容类型。本文聚焦于乡村视频博主职业身份的生成轨迹,探讨广大乡土基层被整合进入数字文化市场的动力机制,进而检视持续扩张的新媒介经济嵌入日常社会生活的一体化过程。
  • 作者:王昀、杨寒情
  • 全文[ PDF 1414770.0 KB ] 2023.38(1)  共有 6635 人次浏览
  • 从“自保式执行”到有效治理——地方自主性实践的制度路径转换
  • [摘要]地方政府的自主性是基层有效治理的关键。已有文献对地方政府发挥自主性的讨论聚焦于非正式制度路径,对正式制度路径的考察相对不足。近年来基层民政部门在“重错保、轻漏保”的监管压力下选择收缩自主性,导致低保治理目标的实现出现不平衡。以A省为例,本研究发现,部分地方民政部门基于正式制度路径发挥自主性,将特殊困难对象纳入低保并形成基于正式规则的自我保护功能,在规避问责风险的同时实现有效治理。
  • 作者:方珂、张翔、蒋卓余、练宏
  • 全文[ PDF 2857592.0 KB ] 2023.38(2)  共有 3708 人次浏览
  • 社会空间的继替与共存——一个郊区村庄城镇化的社会学研究
  • [摘要]在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影响下,城乡二元分析范式长期主导着国内的城镇化研究。面对日益深化的城乡融合趋势,本文提出城镇化的社会空间分析框架,将城镇化理解为多重城乡社会表征在情境性空间内的辩证过程。在其中,村庄的“空间继替”构成了城镇化的过程性,多种城乡社会表征的交汇共存缔造出具有多元空间意义的农村变迁图景。社会空间视角强调解释的情境性,有助于弥补线性转型预设、城市中心主义等研究局限,丰富城镇化研究思路。
  • 作者:陆兵哲
  • 全文[ PDF 3538023.0 KB ] 2023.38(2)  共有 4479 人次浏览
  • 中国代际流动的地区差异与形成机制——基于空间分析技术的实证研究
  • [摘要]空间视角是代际流动研究的重要生长点之一。本文使用CGSS2010—2017年数据,探究了代际流动的地区差异与形成机制。研究发现,我国代际流动水平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态势。决定一个地区代际流动状况的不只是其内部的社会结构特征,还有其外部空间关系,即所处的空间位置和周边的社会资源。周边地区发达的工业化水平、较大的收入离散性以及充足的社会福利资源能够促进本地区的代际流动,呈现 “空间溢出效应”。
  • 作者:王元超
  • 全文[ PDF 2158868.0 KB ] 2023.38(2)  共有 5843 人次浏览
  • 时代之力:我国中等收入群体阶层认同偏差的趋势分析
  • [摘要]在我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政策目标下,探讨此群体阶层认同偏差(尤其是低位阶层认同偏差)的变化趋势有助于精准施策。本研究基于CSS2008—2021年全国抽样调查数据,运用趋势分析模型(APC-I)研究发现:在年龄、时期、世代三个时间变量中,中等收入群体低位阶层认同的时期效应最明显;时期效应表现为随时期推移而风险呈上升趋势,但2017年以后开始下降;各世代在不同时期的低位阶层认同有所不同,其中最特殊的是1992—1995年出生的群体,低位阶层认同风险有所减小;年龄效应影响较弱,低位阶层认同风险在低年龄段最低。以上发现对把握...
  • 作者:

    邹宇春

  • 全文[ PDF 11844615.0 KB ] 2023.38(3)  共有 3719 人次浏览
  • 重大疫情下社会情绪的演变机制——基于Twitter和GDELT等大数据的分析
  • [摘要]本文基于Twitter和GDELT等互联网大数据,结合风险沟通、风险应对等风险治理因素,分析重大疫情下社会恐慌、焦虑和抑郁等社会情绪的演变机制。重大疫情下主要负面情绪包括恐慌、焦虑和抑郁等,这些负面情绪大规模爆发主要集中在第一波疫情初期,后期疫情反弹期间负面情绪波动幅度明显要小。本文分别从威胁感知与应对效能、社会压力与社会支持的分析框架解释恐慌和抑郁情绪的演变。世界各地负面情绪的变动既有相似性,也有多样性,这与世界各地抗疫模式的多样性以及文化特征因素密切相关。本研究的发现对于应急管理和社会心态引导具有重要参...
  • 作者:

    龚为纲、朱萌、陈浩

  • 全文[ PDF 11670399.0 KB ] 2023.38(3)  共有 5587 人次浏览
  • 社会空间:从齐美尔到戈夫曼
  • [摘要]本文从齐美尔、帕克、戈夫曼三位社会学家笔下的社会空间入手,对芝加哥学派的理论传统中关于社会空间的经典论述进行分析和梳理。对于齐美尔和芝加哥学派而言,社会空间的存在基础是行为主体之间的社会互动,而社会实体和结构都是从这些互动过程中产生的。这个理论传统强调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的相互依赖性,对于社会空间的假设具有内生性、时间性两个重要特征,并注重空间与人类情感的关联。
  • 作者:

    刘思达

  • 全文[ PDF 1418081.0 KB ] 2023.38(4)  共有 5211 人次浏览
  • 学校何以层级化?——一个城区学校变动的案例研究
  • [摘要]本文以新城区建设中的学校变动为案例,探究学校层级化的机制。“高位均衡”是大城市的教育发展目标,但又要面对打工群体、工薪群体和中产群体分割教育资源的问题。从教育资源配置上看,大城市居住格局分化,学校生源层级化,不同家庭的教育选择强化生源的同质性。从课程知识体制上看,中国基础教育以学业绩效为中心建构起来,课程和评估相对统一,而教学趋于分化。资源配置与知识体制相互强化,导致学校层级化。
  • 作者:

    沈洪成

  • 全文[ PDF 1536396.0 KB ] 2023.38(4)  共有 3046 人次浏览
  • 从“以生产为中心”到“ 以生活为中心”——中国人工作—生活观念变迁研究(1990—2018)
  • [摘要]本文使用1990—2018年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以现代化理论与社会转型为视角,描述分析了近三十年来中国人工作—生活观念的变迁趋势。研究发现,我国公众工作—生活观念大体经历了“生产中心”趋弱、“生活中心”渐强的发展趋势:以工作为中心的观念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强化,进入21世纪以来逐渐弱化。作为个体生活的重要面向,家庭观念在1990年至2000年初一度弱化,之后重返民众生活中心;休闲观念则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强化。此外,观念的阶层差异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征,且个体观念更多与其生命周期而非世代身份有关。
  • 作者:

    吴玉玲、孙中伟

  • 全文[ PDF 1755923.0 KB ] 2023.38(4)  共有 3111 人次浏览
  • 社会学视域下的五种数字观
  • [摘要]“数字”概念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但其所指是模糊和混乱的,其意义维度局限于技术条件和工具。本文区分了五种数字观:技术数字、价值数字、行动数字、文化数字和规范数字,对“数字”的内涵进行了社会学解读。“数字”可以作为数字社会的物质基础、符号性的价值表征、协调行动的社会装置、流动的文化情境和规范性的社会要求。区分五种数字观有助于避免技术逻辑的本质主义立场,支持在数字社会中捕捉开放的社会逻辑。本文为深化数字研究提供了必要基础,同时强调了构建数字观念体系的重要意义及其可能路径。
  • 作者:

    刘雨婷

  • 全文[ PDF 1465715.0 KB ] 2023.38(4)  共有 3953 人次浏览
  • 如何助子成龙?—— 家庭教养方式对优质高等教育获得的作用
  • [摘要]选择什么样的家庭教养方式才能“助子成龙”?对这一问题的学术讨论可分为文化再生产与文化流动两种不同理论视角。本研究利用2017年中国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数据,在实证层面分析了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获得优质高等教育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家庭教养方式既作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中间机制对子女获得优质高等教育发挥作用,同时也对子女获得优质高等教育具有独立的影响力;对比各种家庭教养方式,宽容型家庭教养方式更有助于子女进入精英高校。
  • 作者:

    许丹红、桂勇

  • 全文[ PDF 1431330.0 KB ] 2023.38(5)  共有 4147 人次浏览
  • 中国成年人抑郁的社会分化:动态视角与交叉视角
  • [摘要]基于HAPC-CCREM模型,本文使用CFPS 2010—2020年数据,从动态视角和交叉视角分析了中国成年人抑郁的社会分化及其演变趋势。研究发现,成年人抑郁程度在教育、收入和性别上存在分化,且随着年龄增长和时期发展不断扩大,在出生队列上出现“奇异值”和复杂变动。成年人抑郁程度在教育和性别交叉结构上存在分化,教育对女性抑郁程度的改善更明显,但这种效应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弱;从时期来看,抑郁程度的性别差异在各教育组人群中保持稳定;从出生队列来看,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出生的人群中,各教育组人群抑郁程度的性别差异持续存在。...
  • 作者:秋丽雅、李建新
  • 全文[ PDF 2048282.0 KB ] 2023.38(5)  共有 4502 人次浏览
«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