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公众环境关心的多层分析——基于中国CGSS2003的数据应用
  • [摘要]现有研究更多关注公众的社会、经济特征(如性别、年龄及教育程度等)对环境关心的影响,而忽视所在社区宏观变量和环境关心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运用二层线性模型对公众的环境关心进行个人层次和城市层次的分析。尽管多数环境关心的方差存在于个体的社会、经济特征中,但是我们发现仍然有5%的显著方差可以被城市层次的变量所解释。分析结果表明,在个人层次,年龄、收入、教育水平及性别和环境关心有显著关系;在城市层次,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城市类型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环境关心无显著关系,但所在城市的第一产业比例和工业烟尘排放量与环境关心...
  • 作者:

    洪大用; 卢春天

  • 全文[ PDF 546.0 KB ] 2011.26(6)  共有 3254 人次浏览
  • 劳动权益与精神健康——基于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外来工的问卷调查
  • [摘要]受“富士康事件”影响,外来工精神健康状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基于2010年珠三角和长三角问卷调查数据,本文发现,在我们的样本中,14.7%的外来工是精神疾病的高危人群,虽然与普通群体(如学生、护士、普通市民等)相比,其精神健康问题并不特别突出,但是与劳动权益状况密切相关。Logit回归分析表明,超时加班、工作环境有危害和强迫劳动会恶化外来工精神健康状况,社会网络对调节外来工精神健康作用甚微。在当前的用工模式下,我们认为,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损害工人精神健康的分析仍然符合中国现实。我们主张,精神健康是劳动权益的题中应有之义。...
  • 作者:

    刘林平 郑广怀 孙中伟

  • 全文[ PDF 651.0 KB ] 2011.26(4)  共有 2515 人次浏览
  • 跟踪调查中的拒访行为分析——以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为例
  • [摘要]在梳理拒访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本文运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y,CFPS)测试初访和测试第一次追访的并行数据和问卷数据,运用Logit模型对CFPS测试第一次追访中出现的受访家户拒访行为进行分析。分析发现,CFPS追访调查样本存在选择性拒访现象。追访中,被拒访的特点和模式与发达国家的基本一致,即受到受访家户和主事者社会经济特征、参访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分析还发现,在追访中,受访对象的拒访行为是可预测的。根据前次收集的并行数据和问卷数据,可以甄别未来可能拒访的重点对象。如能依此采取特别的样本维护策略...
  • 作者:

    孙妍 邹艳辉 丁华 严洁 顾佳峰 邱泽奇

  • 全文[ PDF 579.0 KB ] 2011.26(2)  共有 3628 人次浏览
  • 社会资本的劳动力市场效应估算——关于内生性问题的文献回溯和研究策略
  • [摘要]内生性问题是社会科学定量分析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如何通过不同的模型识别策略来消减内生性问题,判定因果关系,成为了近来西方社会资本研究领域的前沿议题。本文围绕社会资本的劳动力市场效应,从“使用社会关系”、“使用了的社会资本”和“可使用的社会资本”这三条主线,重点回溯了相关研究中的内生性问题和模型识别策略。最后,本文提出今后社会资本实证研究中模型设置、数据搜集纵向跨度、横向跨度、外生变量挖掘、研究假定说明和复制性研究等六大努力方向。
  • 作者:

    陈云松 范晓光

  • 全文[ PDF 917.0 KB ] 2011.26(1)  共有 3728 人次浏览
  • 牧民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脆弱性——以内蒙古荒漠草原的一个嘎查为例
  • [摘要]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干旱区本身易变的气候条件呈现暖干趋势和更高的不可预测性。面对变化的自然条件,牧民适应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制度是否有利于牧民采取有效的应对和适应策略。本文选择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荒漠草原的一个嘎查为例,基于近40年的气象数据以及两次田野调查数据,从社会脆弱性的两个过程——风险暴露和应对能力——出发,分析案例地牧民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脆弱性。研究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案例地近40年有暖干趋势,协同灾害增多;而草场划分到户和市场机制的引入不仅增加了牧民的风险暴露程度,而且使牧民原有低...
  • 作者:

    张倩

  • 全文[ PDF 1346.0 KB ] 2011.26(6)  共有 2593 人次浏览
  • 当代中国超常信仰的经验研究——兼论中国宗教的内容与格局
  • [摘要]本文利用“2007年中国价值的经验调查”(2007 Empirical Survey of Valuesin China,ESVIC)数据,对当代中国的超常信仰活动进行了探索性的经验研究。研究发现,中国人超常信仰的实践形式多样,但并不普遍。在超常信仰的社会相关性方面,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等因素与超常信仰行为显著相关。年长、已婚有偶、受教育程度较低以及身体健康自评差的人群更有可能发生超常信仰行为,但具体到超常信仰行为的不同类型,其差异性又有不同。这显示了超常信仰在社会相关性方面的复杂程度。在超常信仰与宗教的关系方面,分析表明有宗教信...
  • 作者:夏昌奇; 王存同
  • 全文[ PDF 1684.0 KB ] 2011.26(5)  共有 2621 人次浏览
  • 从边缘到主流:政府管制与摩门教的变迁
  • [摘要]在讨论教派向教会转变时,已有的研究往往关注群体规模的扩大、成员的代际更替、成员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等,很少有人关注政府的影响。本文以摩门教放弃重婚实践为例,探讨了政府管制对教派变迁的影响。作者发现,摩门教之所以主动降低与周围社会的张力是因为美国政府的压力,当时美国政府的一系列法律行动迫使摩门教放弃了重婚实践。美国政府的耐心、克制和适度压力与摩门教的适时妥协避免了矛盾的扩大,也使得摩门教的争议性日趋降低,逐渐被美国主流社会接受。通过对摩门教的个案研究,本文扩展了教派—教会理论的内容。
  • 作者:卢云峰
  • 全文[ PDF 382.0 KB ] 2011.26(3)  共有 2788 人次浏览
  • 中国城市家庭变迁的趋势和最新发现
  • [摘要]本文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08年在广州、杭州、郑州、兰州和哈尔滨5个城市市辖区收集的城市居民的家庭数据为分析基础,以经过修正的发展的家庭现代化理论为理论起点,分析了最近十几年来中国城市家庭变迁的趋势,主要在婚姻成本、婚姻的独立性、妇女就业率与夫妻关系、核心家庭与亲属网络关系以及各个城市家庭变迁的独特性几个方面提出了我们的见解,着重指出在中国城市家庭变迁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因素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甚至相互补充的,在不同的情境下出现不同的组合,因此中国城市家庭的变迁模式和路径是多元的和多因素共同...
  • 作者:

    马春华 石金群 李银河 王震宇 唐灿

  • 全文[ PDF 955.0 KB ] 2011.26(2)  共有 6114 人次浏览
  • “‘社区’研究”与“社区研究”——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研究述评
  • [摘要]本文区分了本体论意义上的“‘社区’研究”和方法论意义上的“社区研究”。前者将“社区”本身视为一个以社会团结为特征的、具体的客观对象来研究,后者则将"社区"看作一个多元主体互动博弈的特殊社会场域和理解其他理论问题的“透镜”。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国家—社会与行动者、社区参与、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日常生活与阶层、社区的分化与分化的社区五个主题梳理了国内社区研究的新进展。最后,笔者提出了一个理解中国城市社区和社区研究的基本框架,并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建议。
  • 作者:

    肖林

  • 全文[ PDF 714.0 KB ] 2011.26(4)  共有 4124 人次浏览
  •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社会学意义——迈向一种日常生活的社会学
  • [摘要]列斐伏尔认为,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是一个具有无意识特征的基础性的层次,它饱受由工具理性和现代技术所主导的工业文明和官僚统治制度所带来的异化之苦,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它日益经受着语言和符号的霸权,而它所包含的空间生产则使资本主义得以存续,但解放的可能性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推动了社会学的日常生活转向,但其异化和总体人的思想依然没有摆脱人道主义乌托邦理念的困扰,因此,一门为社会学奠定基础的日常生活的社会学必须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从日常生活的自相矛盾中寻找批判的切入点。
  • 作者:

    郑震 

  • 全文[ PDF 747.0 KB ] 2011.26(3)  共有 3802 人次浏览
  • 中国经验的环境之维:向度及其限度——对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验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维度,也包括了环境这一重要维度。本文通过对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的回顾来重新理解中国经验;通过对中国经验的反思,检讨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的缺陷与局限。中国经验与中国环境社会学存在着休戚相关、互相建构和重塑的关系,对二者互为映照的关系需要予以深入的批判和反思。
  • 作者:包智明; 陈占江
  • 全文[ PDF 453.0 KB ] 2011.26(6)  共有 2213 人次浏览
  • 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 [摘要]本研究在较为系统地考察以往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已经公开的政府统计数据、6个省会城市的调查数据,以及来自山东省城市居民连续7年的调查数据,对我国城市居民收入与幸福感的关系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发现:在现阶段的中国,收入与城市居民幸福感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地区富裕程度不同会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高收入群体幸福感水平明显高于低收入群体;从一段时期内考察,地区居民幸福指数并没有随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长;地区富裕程度与居民幸福感水平之间相关不明显。研究的主要政策主张有: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 作者:

    邢占军

  • 全文[ PDF 1448.0 KB ] 2011.26(1)  共有 6037 人次浏览
  • 自雇者与受雇者的社会资本差异研究
  • [摘要]研究社会资本在地位获得模型中的地位和作用时有两个难点必须理清。一是社会资本的概念和测量问题,二是劳动力市场内的不同就业状态(例如自雇与受雇)是否会对不同方法测量到的当前社会资本的生成产生影响。这对于全面理解社会资本理论以及社会资本在地位获得模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本研究论证了当前几类社会资本测量工具在设计原理和测量功能上存在不同,研究者可根据研究目的和测量情境来设计和使用恰当的测量工具。本研究使用2009年中国大城市社会网与求职调查中的广州数据,应用多个回归模型分析了通过三种方法测量到的“讨论网”社会资本...
  • 作者:邹宇春; 敖丹
  • 全文[ PDF 792.0 KB ] 2011.26(5)  共有 2551 人次浏览
  • “维他命”分析模式下的文化比较研究——许烺光海外研究综述
  • [摘要]本文以许烺光在《家元——日本的真髓》中提出的文化比较“维他命”模式为参照,梳理并归纳了许烺光对中国、美国、印度文化的比较研究以及中日文化比较研究。笔者发现许烺光的“维他命”分析模式具有跨越“主客位”的优势,从而为系统地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提供了逻辑起点。许烺光的人类学反思作品《彻底个人主义的省思》,则主要着眼于为不同“文化之痛”提供“纠偏处方”。其海外研究的主要缺憾在于历史的局限性,以及运用“平均社会人”假设,从而忽略了人的能动性。与此同时,“维他命”的分析框架还陷入了东方式的直观主义。但总的来说,...
  • 作者:罗锦文
  • 全文[ PDF 571.0 KB ] 2011.26(4)  共有 2270 人次浏览
  • 社会工作专业使命的探讨
  • [摘要]当今世界正迈向后现代,中国正在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建设,本文试图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社会工作专业的使命问题。文章首先对国际社会工作界既有的有关社会工作专业使命的论述做出批判性检视,特别关注后现代的视角;而后作者尝试提出自己的一个后现代社会工作的构形并阐述其使命主张。最后,文章阐述了上述这些讨论对于建构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含义,得出结论应以"遣使者—受任者"关系为据来决定使命。
  • 作者:

    陈涛;

  • 全文[ PDF 757.0 KB ] 2011.26(6)  共有 2218 人次浏览
  • 国家如何塑造抗争政治——关于社会抗争中国家角色的研究评述
  • [摘要]围绕“国家如何塑造抗争政治”这一核心问题,本文对社会抗争研究领域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本文将抗争政治研究中的“国家”区分为“稳定的政治结构”、“较为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变化的政治背景”三个概念层次,这三个层次上的诸多要素都对社会抗争的兴起、形式和结果以及对抗争主体的身份认同和行动能力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进一步讨论了中国研究中所呈现出的国家与社会抗争的关系,并结合中国经验对抗争政治研究提出了反思。
  • 作者:

    黄冬娅

  • 全文[ PDF 733.0 KB ] 2011.26(2)  共有 3517 人次浏览
  • 底层视角及其知识谱系——印度底层研究的基本进路检讨
  • [摘要]文章立足中国,对印度底层研究进行了知识社会学的检讨。与印度底层研究者重塑底层历史、批判后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形塑下的精英主义史观不同的是,当下中国的底层问题主要关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社会分化的事实及其后果。如何开放底层讲述的空间,倾听底层的微声,记录底层的言说,并从日常生活世界中把握底层形象,将底层民众的日常生活作为学术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基础性资源,这是印度底层研究对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将处理印度底层“历史问题”的理论框架运用到分析中国底层“现实问题”中来的前提。
  • 作者:

    王庆明

  • 全文[ PDF 662.0 KB ] 2011.26(1)  共有 2820 人次浏览
  • 走向积极的社会管理
  • [摘要]当前对社会管理问题的着力强调,源于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以及社会冲突的不断增加和由此所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冲击。与传统社会相比,我们身处其中的是一个更为复杂、更具风险、充满了不确定性的世界。在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的情况下,很容易形成对社会管理的误解,即将社会管理片面地理解为一种消极的、防范性的手段,误解为加强权力对社会的全面控制。社会管理的真正目的是改善人类的生存状况;而积极的社会管理则以主动的建设和变革为手段,以改善社会的状况、建设一个充满幸福感的、更好的社会为目标。公平正义是积极社会管理的实现途径。健全社...
  • 作者:

    孙立平

  • 全文[ PDF 390.0 KB ] 2011.26(4)  共有 2485 人次浏览
  • 新经济社会学的价格理论论析
  • [摘要]新经济社会学指出社会网络制约价格,价格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企业定价遵从产业内部已有的定价规则,而且价格具有多方面的象征含意。这些价格观点受到新经济社会学理论流派分隔的影响,并未融于一个完整的体系之中,彼此间相互区隔。社会建构主义的价格观、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的价格观有助于我们认识大宗商品的期货交易价格和新兴产业中定价体系的扩散。文化社会学的价格观认为价格呈现了商品的质量,还呈现了与商品有关的行动者的社会特征。这种定价观更适用于分析时装和奢侈品等消费品、艺术品以及所谓“无价物品”的定价问题。结构经济社会...
  • 作者:

    王茂福

  • 全文[ PDF 530.0 KB ] 2011.26(5)  共有 2908 人次浏览
«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