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多重印记、制度积淀与组织演进——关于大学组织的一项扎根理论研究
  • [摘要]以大学为例,本文研究组织如何从自身的历史中寻找其发展的制度资源。本研究使用扎根理论方法,在组织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理论和经验数据之间对话,提炼关于组织演进的新模型。通过多案例研究的复制逻辑,本研究整合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和组织印记理论,提出制度积淀理论。研究发现,大学在发展中主动建构制度资源,以强化其组织能力和潜力。本文以大学组织为研究对象,所提炼的理论也可以推广到其他一些组织类型,用以理解并指导组织的积累式发展。
  • 作者:韩亦、范文、郑恩营
  • 全文[ PDF 1662548.0 KB ] 2025.40(1)  共有 2211 人次浏览
  • 保障凝聚认同?——社会保障建构国家认同的异质性研究
  • [摘要]社会保障是国家认同生成的重要基础,而社会交换是社会保障建构国家认同的一个关键机制。以往研究认为个体纳入社会保障将自然生成国家认同,却未充分讨论不同类型社会保障产生的异质性效应。本文运用社会交换理论,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分析了何种类型的社会保障能起到建构国家认同的作用。研究发现,在供给主体上,纳入以财政补贴为主的国家补助型保障后,民众的国家认同感显著增强;在分配方式上,普惠型与选择型保障对国家认同不具有显著差异;在待遇水平上,认同建构呈现边际递减曲线效应,待遇适中的社会保障发挥着更强的建构...
  • 作者:黄种滨
  • 全文[ PDF 1655657.0 KB ] 2025.40(1)  共有 1609 人次浏览
  • 灵活用工与资本劳动力经营职能的发展——基于弹性积累体制的分析
  • [摘要]灵活用工相关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性的理论分析视野。本文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野的指引下,通过对资本循环过程分析的继承性发展,梳理弹性积累体制下灵活用工与资本劳动力经营职能发展的机制。在弹性生产网络和平台经济下,基于市场需求信息的收集、分析、传递,居于流通阶段(W′—G′)的商品经营资本不断重组生产,从而衍生出对灵活用工的深度需求。企业对灵活用工需求的快速增长进一步导致流通阶段(G—W)资本劳动力经营职能的深化。相关资本主体主要通过规避标准劳动关系约束、按时按质按量供给劳动力来确保生产以灵活、低成本的...
  • 作者:汪建华
  • 全文[ PDF 1583129.0 KB ] 2025.40(1)  共有 1815 人次浏览
  • 内生性关联与乡村环境治理中农民主体性的建构——基于临江县“河道自管”的案例研究
  • [摘要]乡村环境治理面临如何处理好与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关系和如何激活农民主体性的难题。本文从构建人与自然互利共生及政府与农民互益协作的内生性关联这一分析框架出发,基于对临江县“河道自管”的考察发现,融入农民生产生活、吸纳农民智慧和关照农民意愿的实践激活了农民主体性和乡村环境治理活力。农民主体性建构于以农民为主体的责任关联、利益联结与协同联动机制之上。调适好“民”和“治”的边界是维系农民主体性的关键。本文为探索契合乡村社会的环境治理提供了政策想象力。
  • 作者:陈涛、郭雪萍
  • 全文[ PDF 1535063.0 KB ] 2025.40(2)  共有 1161 人次浏览
  • 隐私权的社会建构:网络相亲中的空间博弈与规范协商
  • [摘要]数字技术改变了社会连接的方式,隐私确权成为难题。本文通过考察网络相亲中的隐私规范及其生成逻辑,探讨隐私权所依托的社群关系及其关系伦理。研究发现,在隐私确权的过程中,平台和用户塑造出两种彼此冲突的隐私观,分别是侧重集体安全、强调信息披露的“义务”,以及侧重个人自由、强调信息支配的“自主”。平台通过空间叠加和道德舆论来强化信息识别,用户则通过空间划界和法律动员来弱化信息传播。个人信息通过社群关系形成了“隐”与“显”、“私”与“公”的区分标准,让信息流通的场景性规范成为可能,但社群的自组织属性也造成了...
  • 作者:刘子曦
  • 全文[ PDF 1435995.0 KB ] 2025.40(2)  共有 1553 人次浏览
  • 社会结构的文本大数据测量——以中国社会职业地位变迁为例(1940—2015)
  • [摘要]基于问卷调查的社会结构定量测量存在时间跨度有限、测量维度单一、隐性指标不足等问题。为此本文阐述了一种基于文本大数据,运用自然语言处理算法来测量不同时期的话语结构,进而反映社会结构及其变迁规律的方法。以中国社会职业地位的历史变迁(1940—2015)为例,本文基于书籍大数据,从财富、权力、文化、声望四个维度刻画了职业地位和职业地位结构的历史变迁图景。该方法对传统问卷测量方法形成了重要的补充,为缺乏问卷资料的场景,特别是大历史跨度下的主观观念结构和客观社会结构变迁的测量提供了新的计算社会学工具。
  • 作者:陈茁
  • 全文[ PDF 2760248.0 KB ] 2025.40(2)  共有 1499 人次浏览
  • 数字时代的中国青年文化变迁:趣味模式、社会区隔与平台化
  • [摘要]数字时代与中国青年文化的耦合带来了全新的理论与实证问题。本研究以某青年文化平台的数字痕迹为例,通过“计算扎根”展示中国青年文化的数字境况与变迁。研究发现,平台化的中国青年文化呈现杂食性为主体、单食性并存的趣味模式,并与性别、世代等社会区隔要素具有同源性。进一步考察文化的数字变迁后发现,青年文化平台历经亚文化、多元化与主流化的发展阶段,其背后是宏观社会进程下青年文化实践与平台技术运作的共同作用。青年文化在数字时代的蓬勃发展使其与主流文化的关联愈发紧密,进而成为当代中国文化重要的推动者与创造者。
  • 作者:刘太石
  • 全文[ PDF 2442077.0 KB ] 2025.40(3)  共有 1940 人次浏览
  • 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变迁:基于线上逝者纪念文本的分析
  • [摘要]本文基于公开的线上逝者纪念文本,依据道德的四分类模型,探讨了1950—2019年的道德变迁时期效应和1901—2000年的道德变迁世代效应。研究表明,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变迁呈现“双拐点,两阶段”特征:即时期变迁上的“千禧年拐点”和世代变迁上的“新中国成立世代拐点”;在两个拐点前,自我发展道德水平呈现下降趋势,自我克制、发展型利他和克制型利他道德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在两个拐点后,四类道德则呈现相反发展趋势。本研究描绘了一幅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变迁的历史图景,对过往关于道德变迁的改革开放拐点论和道德滑坡论进行了修正。...
  • 作者:政光景
  • 全文[ PDF 1869803.0 KB ] 2025.40(3)  共有 997 人次浏览
  •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乡城流动人口住房选择变迁及其影响机制
  • [摘要]本文在经济社会双重转型背景下构建“宏观—中观—微观”多维度研究框架,研究乡城流动人口住房选择变迁及其影响机制。宏观的经济社会转型、中观的制度变迁与人口流动转型、微观的家庭诉求与经济能力分别影响乡城流动人口住房选择的可能性、可及性和可为性。在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转型进程中,中国城乡社会发展经历了乡村工业化、工业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两阶四段式”进程,乡城流动人口的住房选择经历了回乡建房、城租乡建、城乡梯度化住房和城镇多元化住房的变迁。
  • 作者:吴开泽
  • 全文[ PDF 1734273.0 KB ] 2025.40(3)  共有 1370 人次浏览
  • “可见性”的建构:统计数据生产中的央地互动与政企关系变化
  • [摘要]经济统计是国民经济管理的一个中心环节,但社会学界对此尚未深入研究。借助“联网直报”和“下算一级”两项制度改革,我国经济数据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地方政府仍有可能参与统计数据的生产。本文以“可见性建构”为视角考察县域经济统计实践,研究发现,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统计制度改革试图排除地方政府的影响,建立直面企业的“可见性”;而地方政府则通过与企业的互动,运用“数目字技术”予以应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建构了统计领域的“可见性”。这一过程提高了企业的谈判地位,进一步拓展了政企“利益同盟”中“协商共赢...
  • 作者:胡卓炯、朱江华峰
  • 全文[ PDF 1398547.0 KB ] 2025.40(4)  共有 744 人次浏览
  • 地利与民生:土地财政的双重社会逻辑与房价—消费关系
  • [摘要]面对居民消费困境,城市房价扮演了何种角色是学界长期争论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电商消费大数据证实在住房市场转型期(2013—2017年),房价上涨显著抑制了消费并拉大了消费差距。本文进一步基于社会转型视角,探索并揭示了土地财政模式形塑房价—消费关系的双重社会逻辑:其一,土地财政与房价的交互强化通过增加居民围绕购房需求的信贷和储蓄压力,扭曲了房价—消费关系;其二,土地财政模式脱嵌于民生建设的失衡格局进一步加剧了房价—消费关系的扭曲。这些发现对理解消费困境和加强民生建设的政策调适有理论与经验意义。
  • 作者:魏钦恭
  • 全文[ PDF 1717990.0 KB ] 2025.40(4)  共有 569 人次浏览
  • 中间偏好:量表应答模式的全球测量与文化机制
  • [摘要]不同的文化塑造了多样性的思维方式,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受访者在回答李克特量表时表现出系统性的应答偏好差异。基于1981—2022年、覆盖106个国家或地区、共计43万多份样本的七期世界价值观调查合并数据,本文构建中间偏好指数以测量个体采用中间应答模式的概率。研究发现,不同文化区的中间偏好指数由高到低排列为:东亚儒家文化区>英语文化区和天主教、东正教、新教欧洲文化区>西亚和南亚文化区>拉美文化区>非洲和伊斯兰文化区;儒家文化区中间偏好程度最高的主要原因是受访者更倾向温和应答而非中点应答;但儒家文化区受...
  • 作者:句国栋、陈云松
  • 全文[ PDF 3577804.0 KB ] 2025.40(4)  共有 1003 人次浏览
  • 就业年龄歧视与高龄劳动者就业机会——基于混合方法的研究
  • [摘要]在人口老龄化时代,高龄劳动者就业是关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议题。就业年龄歧视不利于高质量充分就业,但是关于这一问题仍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基于混合方法发现,即使控制简历中的生产效率因素,仍存在雇主歧视高龄劳动者的现象,高龄求职者需投出两倍的简历才能获得与年轻求职者相当的就业机会。在员工与消费者互动频率更高的岗位和位于区域经济圈核心位置的城市,就业年龄歧视程度更高。就业年龄歧视兼具统计歧视、偏好歧视和隐性歧视的多元化特征。因此,仅依靠就业促进政策不足以保障高龄劳动者成功求职,还需完善就业公平政策...
  • 作者:孙晓冬
  • 全文[ PDF 1457685.0 KB ] 2025.40(4)  共有 869 人次浏览
  • 数字经济下网络货运企业的合法性获得机制——基于上市企业LG的社会学研究
  • [摘要]传统货运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往往面临合法性缺失的困境。本文以某网络货运企业为例,呈现其获得合法性的三种机制:其一,通过缓冲策略获得基于正式规则的监管合法性;其二,通过让渡策略获得基于利益计算的实用合法性;其三,通过政治关联策略获得基于官方组织认同的认知合法性。每一类行动策略均涵盖多元路径,且企业获得的多类合法性之间亦可灵活转化。本文认为,企业家价值观及其实践会影响具体行动策略的选择,在推动企业合法性建设、建立行业规范乃至稳定社会秩序上均具有相当的潜力。
  • 作者:韩继翔、沈垚
  • 全文[ PDF 1391127.0 KB ] 2025.40(4)  共有 626 人次浏览
  • 数字平台文化生产者的魅力劳动与调节型劳动控制——以社交媒体的时尚与生活风格博主为例
  • [摘要]本文采用深度访谈、生命史研究和网络民族志方法收集资料,研究数字平台时尚与生活风格博主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控制。研究拓展和深化了对魅力劳动的认识,并识别出调节型劳动控制这一新型控制机制。调节型劳动控制的核心是对魅力持续商品化的商业圈的动态运作及其衍生出的层级结构。劳动者被置入开放运作的商业体系中,在既定的关系、规则和框架下持续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转化。利润和数据驱动下调节个性化魅力劳动的控制机制引导自我异化和自我剥削的主体的生成。  
  • 作者:申超、秦扬光
  • 全文[ PDF 1401676.0 KB ] 2025.40(4)  共有 842 人次浏览
  • 不完全义务与责任边界:“踢皮球”现象渐进消弭的逻辑
  • [摘要]“踢皮球”现象常见于义务制度安排“不完全”之际,但现有理论对其条件和机制的探讨不足。本文基于义务主体道德身份认知的理想类型,搭建了一组不完全义务下的收益—决策模型与策略组合,以流动儿童教育责任边界厘定为案例,解析了流入地和流出地间“踢皮球”现象渐进消弭的历程。研究发现,不完全义务相继表现为归属身份、承担内容与履行方式等情境维度,与“踢皮球”现象呈现非线性关系;当事人则基于身份认知判断并结合制度回报、关联回报与成本付出来权衡践行义务的可能。本研究拓展了制度不完全的理论视野,“不完全义务”概念有其生...
  • 作者:王元腾、严俊
  • 全文[ PDF 1418552.0 KB ] 2025.40(4)  共有 996 人次浏览
  • 基层职责过载:一个双层风险转化的分析框架
  • [摘要]本文以中小学安全职责为例,探究基层职责过载的结构性根源。基于国家、基层单位与民众的互动关系,构建“双层风险转化”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基层职责过载源于两个层次的风险转化:一是国家与民众间的“事故风险—社会风险”转化,该转化取决于国家责任边界和上下关联程度;二是国家与基层单位间的“社会风险—问责风险”转化,该转化取决于问责导向类型和信息对称程度。当双层风险转化效率均高时,三类风险高度绑定,传统避责策略失效,基层单位被迫采取过载型履责模式。
  • 作者:周逸然
  • 全文[ PDF 1416787.0 KB ] 2025.40(4)  共有 719 人次浏览
  • 低生育率社会中的家庭结构与育儿功能——基于资源供需视角的实证分析
  • [摘要]本研究基于资源供需视角实证分析了低生育率社会中的家庭结构与育儿功能间的关系,并探讨了家庭情境的调节作用。育儿功能是指家庭调配整合资源以满足育儿需求的能力,本文从经济、服务和时间三个维度对其进行考察。在综合考虑了代际间居住安排的灵活性和家庭成员的流动性之后,本文将家庭结构区分为紧密式(包括凝聚式、灵活式)和松散式。研究发现,紧密式结构家庭的育儿功能优于松散式结构家庭,这在经济维度和服务维度上尤为突出。家庭情境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本研究创建了家庭育儿功能资源供需的分析框架,对家庭结构进行了动态分类,...
  • 作者:宋健、陈文琪
  • 全文[ PDF 1478096.0 KB ] 2025.40(2)  共有 2288 人次浏览
  • 亲属网络视角下的儿童学业成就:影响机制与阶层差异
  • [摘要]在既有代际流动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儿童学业成就阶层差异的研究视角从核心家庭扩展至祖辈与父辈同胞构成的亲属网络,考察亲属网络资源对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机制及阶层异质性效应。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研究发现,在对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过程中,祖辈网络资源和父辈同胞网络资源分别主要通过社会支持机制和价值观形塑机制发挥作用。此外,亲属网络资源能够缩小儿童学业成就的阶层差异,使低阶层家庭的儿童获得更多学业回报。
  • 作者:张骞
  • 全文[ PDF 1533260.0 KB ] 2025.40(2)  共有 1538 人次浏览
  • 社会工作服务中专业伦理与人情伦理的调适——以一个灾后重建服务项目为例
  • [摘要]如何在专业伦理中安置人情是本土社会工作实践面对的重要问题。基于对一个灾后重建服务项目的研究,本文发现社会工作者通过开展分寸拿捏、意义重塑与情感定向等伦理工作,在规避人情互动的伦理风险的同时,释放了人情对专业服务的积极功能,从而促成了专业伦理与人情伦理的调适。这种调适之所以可能,其更深层次的社会基础在于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共同持有的互以对方为重的本土行动伦理。本文的发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反思专业服务中由人情引发的界限问题。
  • 作者:赵万林
  • 全文[ PDF 1489120.0 KB ] 2025.40(2)  共有 1612 人次浏览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