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代言人生产的组织化与“去污名”困境——一个社会企业的个案研究
  • [摘要]生产脆弱群体的代言人是公益组织经常采取的一种“去污名”策略,近年兴起的一种典型做法是社会企业通过创造多元就业岗位来试图去除残障者的就业污名。然而,本文通过对一个视障者咖啡馆案例的个案研究发现,虽然这类社会企业通过生产代言人的方式试图改变公众对残障群体的污名化印象,但残障群体中的大部分人也可能因与代言人积极上进的“明星”形象不符而更加不被公众接受。与此同时,本文发现代言人在商业化过程中也可能被重新标签化,存在自我认同的内在张力。
  • 作者:朱健刚、董上
  • 全文[ PDF 1417028.0 KB ] 2025.40(2)  共有 1256 人次浏览
  • 形塑市场:城市回收业二元结构的动态转化及治理适配
  • [摘要]现代市场变迁与社会发展历程紧密相关,有关中国市场建构的既有研究沿“体制分权”和“主体互动”两个视角展开,对“社会取向”的关注度仍有不足。本文以城市回收行业市场为例,提出建构市场的社会取向分析框架。城市利益的社会面向、作为一种行动者力量的社会因素和争取市场空间的社会过程构成了形塑市场的三种社会性因素,城市政府和社会行动者围绕各类市场要素争取市场的定义权。城市市场的“正规—非正规”二元结构在动态转化,相应治理随之调整适配。社会形塑市场的视角有助于丰富对市场建构过程的理解。
  • 作者:黄晓星、滑哲
  • 全文[ PDF 1493041.0 KB ] 2025.40(2)  共有 1388 人次浏览
  • 重返工业教育:产业园区青年农民工现代化研究
  • [摘要]工人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本文重返工业教育视角,从产线生产塑造现代工人、社区生活培育城市公民的双向维度探究产业园区对青年农民工现代化的影响。基于对成都某制造业产业园区的研究发现,当前的产业园区已成为城市的一个特殊治理单元,呈现“政企社”共同参与、各有侧重的治理模式。车间的劳动经历塑造了青年农民工对工业时间、生产空间以及科层制的遵从,公寓的社区生活则促使工人在宿舍自治、社团组织和社区活动等公共参与中发展公民素养。尽管产业园区确实能发挥工业教育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拆分型用工固有的问题。
  • 作者:何明洁、管蓉、邓小兵
  • 全文[ PDF 1515282.0 KB ] 2025.40(2)  共有 937 人次浏览
  • 谁是家里人?——对中国家庭成员界定的调查实验研究
  • [摘要]中国家庭边界的界定是研究中国家庭的理论问题,也是家庭变迁的现实问题和家庭调查的方法问题。本文关注中国人对家庭成员范围的认知可变性及认定标准。通过调查实验本文发现,人们对家庭边界的认知随语境不同而变化;直系亲属关系对家庭关系的认定比共同居住和经济联系更具优先性;代际同住和隔代抚养对主干家庭的认定有重要影响。本文为经典和当代中国本土家庭理论提供了新的实证证据,并以此探讨问卷调查在测量中国家庭边界上面临的挑战。
  • 作者:张春泥、孙妍
  • 全文[ PDF 1507390.0 KB ] 2025.40(1)  共有 3491 人次浏览
  • 城镇家庭住房保有中的责任伦理与经济实践
  • [摘要]本文从家庭责任伦理的角度对普通城镇家庭的住房保有实践进行考察。基于对福建地区有着不同生活经历、工作情况和婚育状况的家庭的访谈发现,普通城镇家庭住房保有的内在动力仍是以家庭稳定延续的责任伦理为基础的,这种动力不仅能在家庭生命周期中进行积累,也能在城镇化进程中持续调适。同时,家庭责任伦理还构成了保有住房的价值来源,延展了弹性预算的策略集合,塑造了资产评估的主观标准,从而生成了独特的家庭住房保有经济实践逻辑。这些发现有益于进一步理解家庭在中国经济社会变迁中的重要位置。
  • 作者:许弘智
  • 全文[ PDF 1578081.0 KB ] 2025.40(1)  共有 1359 人次浏览
  • 权力、利益与价值:城市数字化风险防控的实现机制——基于11座特大城市的调查研究
  • [摘要]为什么经济社会条件相近的城市数字化风险防控存在明显不同?对11座城市17个案例的比较发现,技术应用并非数字化转型实现的充要条件,“权力—利益—价值”机制才是数字化转型的成功密码。其中,权力机制强调主导性行动者权力和势能的提升,其权威性地位越高,数字化转型越能获得各方支持。利益机制关注对关联行动者的激励,行动者之间的收益兼容与风险分摊使数字化转型更为顺畅。价值机制则是依托共识与价值共创来实现数字平台的持续运转。以上发现有助于超越“技术—组织”互构的界面认知,打开数字化转型中组织间关系的理论“黑箱”。...
  • 作者:吴晓林、邢羿飞
  • 全文[ PDF 1612623.0 KB ] 2025.40(1)  共有 2604 人次浏览
  • 示范的效应及其困境:挤压型情境与基层政策执行——石镇乡村振兴的案例研究
  • [摘要]作为治理机制的示范服务于多重治理目标,这导致示范效应的复杂化。从“苗木小镇”的显著成效到“全域乡村振兴”的形式化落地,石镇的案例呈现了乡村振兴基层实践中示范创建与示范效应之间的张力。这一张力的本质是示范效应的目标替代:以政策知识生产和政策模式扩散为目标的任务导向型示范在基层执行时被以政绩竞争为目标的政绩展示型示范所取代。动态的挤压型情境使得基层政府在示范创建阶段和示范应用阶段处于差异化的政策执行情境,进而形塑了基层执行者差异化的政策执行逻辑。挤压型情境及其结构性变迁是示范效应困境的根本原因。
  • 作者:李棉管、苏芮、谭添熙
  • 全文[ PDF 1508599.0 KB ] 2025.40(1)  共有 1936 人次浏览
  • 仁之以为治——以《牧鉴》为个案的社会学研究
  • [摘要]有关传统型权威在传统中国地方治理实践中的基本性格,既有研究尚未在士人心性与治理实践之间搭建根本桥梁。本文通过对《牧鉴》兼及“儒先议论”及“经传之言”的编排方式与内容考察发现,《牧鉴》作为“官箴书”的一种,带有鲜明的理学色彩。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而针对《牧鉴》所引人物事例展开分析,认为州县官作为传统型权威的代表,在其治理实践中必然展现出“教者”“父母之官”及“能吏”三种不同又统一的形象。本文将这种传统治理理想型独特的处理经术与治术关系的方式概括为“仁之以为治”。最后,本文指出《牧鉴》在现代世界必然遭...
  • 作者:王绍琛
  • 全文[ PDF 1506667.0 KB ] 2025.40(1)  共有 1156 人次浏览
  • 通往“未来”的社会学:认识延展与核心议题
  • [摘要]相较于对过去和当下经验的再现,“未来”的重要性被社会学研究忽视,甚至始终未能进入其主流视野。21世纪以来,社会学正在重启对“未来”的研究兴趣,并思考通往“未来”的新认识通道和知识生产方式。当前,“未来”不仅获得了现代意涵,还逐渐成为考察社会变迁中人类能动性和时间开放性的重要认识范畴。围绕“现实未来”“主观未来”“潜在未来”和“替代未来”,未来社会学研究以多元化的研究进路,通往真切的人类未来经验、潜在的社会进程和可欲的发展空间。 
  • 作者:吴越菲
  • 全文[ PDF 1578745.0 KB ] 2025.40(1)  共有 2174 人次浏览
  • 叙事与再叙事——国家部委与地方政府在政策试点过程中的互动
  • [摘要]尽管许多政策试点实际上由国家部委发起和主导,但是政策试点过程中国家部委与地方政府的互动问题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对此,本文基于叙事工作的相关理论构建了一个探索性的分析框架,并针对S部委引导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案例展开了一项叙事分析的研究。研究发现,基于叙事与再叙事的互动,S部委与诸地方政府共同推动了叙事工作的实施,从而促进了不同阶段政策目标的实现;也正是在叙事与再叙事的协作与张力之下,部地双方各自的权力才最终得以建构。由此,本文呼吁进一步关注部地关系以及其中的能动性和策略性问题。
  • 作者:王路昊
  • 全文[ PDF 1537904.0 KB ] 2025.40(3)  共有 944 人次浏览
  • 情法两平:本地工业发展实际与地方政府劳动治理
  • [摘要]本文探讨了长时段工业发展情境下劳动争议治理的实践过程及其情法意涵,考察了地方政府调处劳动争议的差异化问题。研究发现,本地工业基础及其变迁深刻形塑了地方政府的情法认知,使其针对底线型争议和补偿型争议形成了不同取向的治理风格:底线型争议的治理遵循道义和科层的逻辑,倾向于实质化保障劳动者基础权益,体现情感道德保护和法律实用主义取向;补偿型争议的治理遵循以工业发展实际为核心的地方逻辑,倾向于保护当地企业经营,显示了区域情理对劳动法的调适作用。虽然地方政府以调解的方式实践“情法两平”,但仍需警惕其过度解读...
  • 作者:刘建
  • 全文[ PDF 1413634.0 KB ] 2025.40(3)  共有 1081 人次浏览
  • 弱激励创新:基层政府产业行为分析
  • [摘要]基层政府如何培育新产业?既有研究关注基层在“强激励”下的“(典型)产业打造”行为。本文以L镇电商产业为例指出,政府内部的激励结构并非“整齐划一”:强激励下的产业发展通常由领导班子“引领性干预”,弱激励下的产业发展则由边缘部门“自主探索”。弱激励结构为基层创新提供超越“激励悖论”的制度条件,使其能够在长期摸索中以较低成本解决问题,并为产业发展带来“意外的收获”。本文将这种产业打造行为概括为“弱激励创新”,为理解“激励与政府行为”的议题提供新思路。
  • 作者:凌争、郭宁
  • 全文[ PDF 1406599.0 KB ] 2025.40(3)  共有 1333 人次浏览
  •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社会学的使命担当——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期刊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综述
  • [摘要]2024年12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社会学研究》《青年研究》两刊编辑部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24年期刊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研究》主编陈光金研究员主持,会议主题是“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
  • 作者:本刊编辑部
  • 全文[ PDF 1284040.0 KB ] 2025.40(2)  共有 1004 人次浏览
  • 尺度重构:城市空间治理的社会学分析——以C市2003—2021年的实践为例
  • [摘要]空间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引入尺度重构概念,从空间尺度、关系尺度和治理尺度三个维度展开尺度重构内容和过程的分析。基于对C市2003—2021年实践的分析,本文提出,城市空间治理涉及行政边界与空间结构、权力关系与组织机构,以及协调机制和治理方式的尺度重构,这是国家空间战略布局、治理模式转型和多主体互动博弈的结果。本研究在理论层面上丰富了对空间治理的理解,对于完善尺度重构的中国知识图谱也具有积极意义。
  • 作者:吴莹
  • 全文[ PDF 1535938.0 KB ] 2025.40(4)  共有 130 人次浏览
  • 家国之间:城市社区工作者的多重身份与社区生成
  • [摘要]本文把社区视为一种经由社会互动不断生成的动态关系状态。社区工作者基于行政、政党、人际的多重身份开展社会互动,促进家国之间的社区生成,通过两重机制构成链接家国的关键“中间群体”:其一,通过多重身份的共时、转换与结合,构造制度化互惠关系,生成社区网络;其二,经由互动融合政治、生活、法理的多重伦理,通过“拟家不是家”的运作生成社区伦理。由此,在面向居民的互动中,社区工作者才有可能通过丰富自身人格产生主体性,这一根本属性是其构成社区政治秩序的关键但又无法被彻底制度化的原因,而构建社区秩序的关键亦在于为其...
  • 作者:纪莺莺
  • 全文[ PDF 1391101.0 KB ] 2025.40(4)  共有 126 人次浏览
  • 食物体制理论的演进及其中国意义——一个农业社会学的视角
  • [摘要]作为农业社会学的经典理论流派,食物体制理论揭示了全球农业和食物体系背后复杂的权力与利益关系。在贸易纠纷、政治斗争和地缘冲突不断的当下,将这一理论应用于中国农业和食物研究意义重大。本文系统梳理了食物体制理论的渊源、内容及演进,讨论将该理论应用于中国研究的可能。食物体制理论有助于认识现代农业体系的构成,对发展中国海外农业体系、探索“大国小农”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以及完善中国内部粮食体系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该理论与中国经验的结合呼应了国际食物体制理论的最新研究动向,也是发展扎根本土的中国农业社会学的有益...
  • 作者:熊春文、柯雪龙、李梦琪
  • 全文[ PDF 1518486.0 KB ] 2025.40(1)  共有 2259 人次浏览
  • 以文明为方法:中国社会科学本土化和自主性建设的新路径
  • [摘要]在系统梳理中国社会科学本土化和自主性的不同争论,探讨其分歧的根源和相关概念的关系网络,以及深入阐释社会科学的科学文明二重性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包含文明并强调文明客观性和科学不同层次及边界的全面科学观,以区别于传统的不包含文明且忽视文明客观性和科学不同层次及边界的片面科学观。本研究进而主张以文明为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纳入文明,构建复杂社会科学体系,并对此方法的内涵、优势、基本路径和原则进行了初步探讨,为后续更深入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作者:杨立华
  • 全文[ PDF 1910291.0 KB ] 2025.40(3)  共有 1462 人次浏览
  • 儒家经济伦理与中国经济转型——一个制度—文化耦合性的分析视角
  • [摘要]把工作伦理和消费伦理合并为一个分析单位可以清晰地反映出经济和文化的关系演变轨迹。丹尼尔·贝尔认为,随着新教国家(如美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化演进到一定阶段,注重节俭的消费伦理逐渐背离新教伦理,转向了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与之不同,中国在经历了几十年工业化历程后,工作伦理(勤)与消费伦理(俭)依然还是一体化的。这一差异的根源值得探究。本文运用政府文献分析法,依据制度—文化耦合性的分析视角,探讨了当代中国异于西方新教国家的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演变。
  • 作者:王宁
  • 全文[ PDF 1448900.0 KB ] 2025.40(3)  共有 1070 人次浏览
  • 家、亲密关系与创业——基于T家庭创业史的社会学分析
  • [摘要]本研究从“家”的视角出发,以T家庭的创业史为例,考察了家、亲密关系与创业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虽然社会日益个体化和理性化,但是一些领域的中小型创业仍然与“家”紧密相连,常常依赖于亲密关系。以“家”为场域的亲密关系通过“家计”促成合作共识、“家爱”提供情感支持、“家识”帮助应对风险三个机制影响创业;而利益与亲情的张力又会使得创业者对亲密关系形成新的认知并进而影响创业的再选择。可以认为,创业并非完全“离开家”和极力摆脱亲密关系的过程,而是与家、亲密关系纠缠在一起并保持适度平衡的过程。
  • 作者:梁波、艾莉桦
  • 全文[ PDF 1455880.0 KB ] 2025.40(3)  共有 1144 人次浏览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