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会科学中的因果分析
- [摘要]休谟提出的因果问题影响了两个半世纪的科学哲学讨论,即人类如何从有限经验观察推论必然因果关系?密尔从方法论角度阐释了因果推论的逻辑,指出只有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经验相关才能推论因果,为现代随机分组试验设计奠定了基础。实验方法在社会科学中应用有限,更为常用的是观察数据统计分析和个案数据定性分析。复杂统计模型用统计控制模拟实验控制,也能有效检验因果命题。定性分析是理论与经验的反复碰撞,有利于提出新理论或新假设。本文强调,因果解释一定包括机制解释,而机制解释一定是理论解释。因果理论不是对经验相关的简单归纳,而...
- 作者:彭玉生
- 全文[ PDF 886.0 KB ] 2011.26(3) 共有 5005 人次浏览
|
|
- 房子与骰子:财富交换之链的个案研究
- [摘要]在礼物—交换理论中,“互惠”是一个支配性的概念,费孝通提出的“反馈模式”也深受影响。本文基于一个浙江村落的民族志资料,考察了“家户经济”中财富的流通模式,并反思了互惠概念在解释中国社会方面的有效性及其限度。在村落和家户中,互惠行为的确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工作、交易、人情来往、赌博等。与此同时,在家户经济中,还有一些“不可转让之物”,如土地、坟墓、房屋等财产,这些“传家宝”只能向下逐代传递,而不能进入流通的领域。在这一意义上,在研究汉人社会时,运用费孝通的“反馈模式”,也应考虑他关于“根”的论述。...
- 作者:赵丙祥 童周炳
- 全文[ PDF 901.0 KB ] 2011.26(3) 共有 2488 人次浏览
|
|
- 社会资本、融资结网与企业间风险传染——浙江案例研究
- [摘要]以往的社会资本研究大多关注于积极效应,较少提及其可能的负面效应。本文通过案例研究方法,以浙江的绍兴和台州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社会资本、融资风险网络结构和风险传染之间的关系,为社会资本负面效应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持。研究发现,高社会资本会提高融资风险网络的平均中心度,降低网络破碎程度,并会致使网络凝聚程度提升,进而加剧企业间风险传染。据此,本文从社会资本角度对发生于我国实体经济中的风险传染现象做出了理论解释。
- 作者:
吴宝 李正卫 池仁勇
- 全文[ PDF 1888.0 KB ] 2011.26(3) 共有 2555 人次浏览
|
|
- 从边缘到主流:政府管制与摩门教的变迁
- [摘要]在讨论教派向教会转变时,已有的研究往往关注群体规模的扩大、成员的代际更替、成员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等,很少有人关注政府的影响。本文以摩门教放弃重婚实践为例,探讨了政府管制对教派变迁的影响。作者发现,摩门教之所以主动降低与周围社会的张力是因为美国政府的压力,当时美国政府的一系列法律行动迫使摩门教放弃了重婚实践。美国政府的耐心、克制和适度压力与摩门教的适时妥协避免了矛盾的扩大,也使得摩门教的争议性日趋降低,逐渐被美国主流社会接受。通过对摩门教的个案研究,本文扩展了教派—教会理论的内容。
- 作者:卢云峰
- 全文[ PDF 382.0 KB ] 2011.26(3) 共有 2744 人次浏览
|
|
|
|
- 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影响因素分析——以上海为例
- [摘要]缩小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促进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社会,是建设和谐城市、推动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如何缩小城市农民工和本地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则成为目前面临的巨大困难。本文以上海为例建立了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的影响因素模型,分析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发现社会资本有助于缩小本地居民和农民工之间的社会距离,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广泛丰富越有利于消除群体之间的偏见并改变农民工对自身的身份认同,缩小本地居民和农民工的社会距离;同群效应则可以强化城市农民工和本...
- 作者:王桂新 武俊奎
- 全文[ PDF 593.0 KB ] 2011.26(2) 共有 3167 人次浏览
|
|
- 网络结构与权力分配:要素论的解释
- [摘要]中国的社会网研究很少关注网络结构与权力分配之间的关系,这恰是要素论的贡献。在介绍影响、社会关系、社会行动者等基本“要素”之后,本文分析了要素论的建模原理及多种结构条件,并简析其优势所在。要素论研究发现,权力的分配取决于行动者的偏好、信念、关系类型及诸多结构条件,因此,核心点未必有权。要素论根据网络结构预测权力的分配,这是其独特之处。该理论的其他优势有:坚持理论导向的实验研究,揭示了权力来源于“排除”机制,运用分析—组合法,可用于研究大型的、复杂的社会历史结构。本文最后讨论了要素论的未来方向,包括考虑到行动者...
- 作者:刘军 David Willer Pamela Emanuelson
- 全文[ PDF 1132.0 KB ] 2011.26(2) 共有 3024 人次浏览
|
|
- 国家如何塑造抗争政治——关于社会抗争中国家角色的研究评述
- [摘要]围绕“国家如何塑造抗争政治”这一核心问题,本文对社会抗争研究领域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本文将抗争政治研究中的“国家”区分为“稳定的政治结构”、“较为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变化的政治背景”三个概念层次,这三个层次上的诸多要素都对社会抗争的兴起、形式和结果以及对抗争主体的身份认同和行动能力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进一步讨论了中国研究中所呈现出的国家与社会抗争的关系,并结合中国经验对抗争政治研究提出了反思。
- 作者:
黄冬娅
- 全文[ PDF 733.0 KB ] 2011.26(2) 共有 3468 人次浏览
|
|
- 中国城市家庭变迁的趋势和最新发现
- [摘要]本文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08年在广州、杭州、郑州、兰州和哈尔滨5个城市市辖区收集的城市居民的家庭数据为分析基础,以经过修正的发展的家庭现代化理论为理论起点,分析了最近十几年来中国城市家庭变迁的趋势,主要在婚姻成本、婚姻的独立性、妇女就业率与夫妻关系、核心家庭与亲属网络关系以及各个城市家庭变迁的独特性几个方面提出了我们的见解,着重指出在中国城市家庭变迁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因素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甚至相互补充的,在不同的情境下出现不同的组合,因此中国城市家庭的变迁模式和路径是多元的和多因素共同...
- 作者:
马春华 石金群 李银河 王震宇 唐灿
- 全文[ PDF 955.0 KB ] 2011.26(2) 共有 6013 人次浏览
|
|
- 跟踪调查中的拒访行为分析——以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为例
- [摘要]在梳理拒访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本文运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y,CFPS)测试初访和测试第一次追访的并行数据和问卷数据,运用Logit模型对CFPS测试第一次追访中出现的受访家户拒访行为进行分析。分析发现,CFPS追访调查样本存在选择性拒访现象。追访中,被拒访的特点和模式与发达国家的基本一致,即受到受访家户和主事者社会经济特征、参访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分析还发现,在追访中,受访对象的拒访行为是可预测的。根据前次收集的并行数据和问卷数据,可以甄别未来可能拒访的重点对象。如能依此采取特别的样本维护策略...
- 作者:
孙妍 邹艳辉 丁华 严洁 顾佳峰 邱泽奇
- 全文[ PDF 579.0 KB ] 2011.26(2) 共有 3588 人次浏览
|
|
- 韦伯的理性“进步”及其意义问题
- [摘要]本文从理性“进步”及其意义问题切入韦伯的“理性化”的问题域,梳理了韦伯“进步”概念和理性“进步”概念的含义及其使用条件和范围,通过追问理性“进步”能否服务于与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念相关联的人的生命的“意义”,讨论了理性“进步”的意义问题,尤其是科学“进步”及其意义问题,以期在特定的语境下加深对韦伯思想的理解,并为中国学界对有关“进步”问题的反思提供一点参考。
- 作者:王俊敏
- 全文[ PDF 883.0 KB ] 2011.26(2) 共有 3231 人次浏览
|
|
- 社会流动有助于降低健康不平等吗?
- [摘要]关于健康不平等现象主要存在两种理论解释,即社会因果论和健康选择论。以往研究主要通过追踪数据来检验两种理论的基本观点。本研究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05),从社会流动的角度分析中国民众的健康不平等状况及其产生机制,并从侧面比较了这两种理论的解释力。本研究强调健康不平等是社会阶层地位不平等的再生产,而社会流动是降低社会阶层地位不平等的重要途径。因而,本研究假设,是否发生社会流动对于改变人们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上向(下向)流动能够促进(降低)人们的健康水平,并且有助于降低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健康梯度。分...
- 作者:
王甫勤??
- 全文[ PDF 815.0 KB ] 2011.26(2) 共有 3802 人次浏览
|
|
-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户籍分层
- [摘要]关于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户籍分层的已有研究存在两个缺憾:一是只关注城镇居民与农村移民之间的差别,二是很少考虑城市经济所具有的分割性结构。本文通过对比考察户籍身份的两种属性——户口类别与户口所在地,围绕户籍制度是否以及如何决定了个体在分割性的城市经济结构中的就业结果这一核心问题,呈现了一个更为系统化的经验分析。基于上海市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本文发现,户籍身份的两种属性对个体的就业结果各有影响:虽然部门进入、职业获得和收入不平等的模式确实体现出了城乡户籍群体之间的差异,但本地居民与外地移民所受到的区别...
- 作者:李骏 顾燕峰
- 全文[ PDF 842.0 KB ] 2011.26(2) 共有 3023 人次浏览
|
|
- 中国社会政策变迁中的专家参与模式研究
-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弱势群体的社会政策,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专家的身影。专家在参与中国社会政策变迁的过程中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本文从理论上讨论中国社会政策变迁的属性与专家参与模式之间的机理关系。作者选取社会政策变迁的两个关键属性:“损失嵌入性”和“知识复杂性”,构建了一个社会政策变迁的分类模型,并界定了4种相应的专家参与模式。本研究运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对中国4个社会政策变迁的案例进行了比较研究,从中较清晰地勾勒出专家参与中国社会政策变迁的不同模式。
- 作者:朱旭峰
- 全文[ PDF 764.0 KB ] 2011.26(2) 共有 3139 人次浏览
|
|
- 社会资本的劳动力市场效应估算——关于内生性问题的文献回溯和研究策略
- [摘要]内生性问题是社会科学定量分析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如何通过不同的模型识别策略来消减内生性问题,判定因果关系,成为了近来西方社会资本研究领域的前沿议题。本文围绕社会资本的劳动力市场效应,从“使用社会关系”、“使用了的社会资本”和“可使用的社会资本”这三条主线,重点回溯了相关研究中的内生性问题和模型识别策略。最后,本文提出今后社会资本实证研究中模型设置、数据搜集纵向跨度、横向跨度、外生变量挖掘、研究假定说明和复制性研究等六大努力方向。
- 作者:
陈云松 范晓光
- 全文[ PDF 917.0 KB ] 2011.26(1) 共有 3671 人次浏览
|
|
- 基层社会中“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国家——发生在一个商品房小区中的几个“故事”
- [摘要]本文将关注的目光聚焦于国家与基层社会的互动实态,以发生在一个新型商品房小区中的系列故事为线索,通过追踪和辨析国家在其中的角色、行动轨迹和行动策略,以及在此影响下的社会生发与建构,探查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自身的变化与国家干预方式的变化是怎样影响社会的生长并改变着国家与社会中各个团体之间的关系的,进而揭示出中国市民社会发育方式及国家—社会关系形态不同于西方社会的最重要的差别之所在。
- 作者:王汉生 吴莹
- 全文[ PDF 905.0 KB ] 2011.26(1) 共有 2681 人次浏览
|
|
- 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 [摘要]本研究在较为系统地考察以往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已经公开的政府统计数据、6个省会城市的调查数据,以及来自山东省城市居民连续7年的调查数据,对我国城市居民收入与幸福感的关系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发现:在现阶段的中国,收入与城市居民幸福感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地区富裕程度不同会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高收入群体幸福感水平明显高于低收入群体;从一段时期内考察,地区居民幸福指数并没有随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长;地区富裕程度与居民幸福感水平之间相关不明显。研究的主要政策主张有: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 作者:
邢占军
- 全文[ PDF 1448.0 KB ] 2011.26(1) 共有 5917 人次浏览
|
|
- 华南的村治与宗族——一个功能主义的分析路径
- [摘要]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宗族组织在全国各地快速复兴,而且,随着1990年代以后村民自治的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组织与宗族组织之间的互动已成为村庄治理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课题。在这个背景下,本文试图回答下面三个问题:(1)宗族组织在中国复兴的原因何在?(2)在当代中国的农村社区,宗族组织的存在,如何影响村庄民主的发展?(3)在一个村庄社区内,宗族与民主之间的互动类型,会导致什么样的治理绩效差异?实证分析的结果发现:(1)在华南农村,宗族组织的兴起,是在正式组织功能缺失的情况下,村民对于公共物品需求的一个替代性组织选择。(2)从表面上看,宗族组织...
- 作者:孙秀林
- 全文[ PDF 1075.0 KB ] 2011.26(1) 共有 3025 人次浏览
|
|
- 底层视角及其知识谱系——印度底层研究的基本进路检讨
- [摘要]文章立足中国,对印度底层研究进行了知识社会学的检讨。与印度底层研究者重塑底层历史、批判后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形塑下的精英主义史观不同的是,当下中国的底层问题主要关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社会分化的事实及其后果。如何开放底层讲述的空间,倾听底层的微声,记录底层的言说,并从日常生活世界中把握底层形象,将底层民众的日常生活作为学术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基础性资源,这是印度底层研究对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将处理印度底层“历史问题”的理论框架运用到分析中国底层“现实问题”中来的前提。
- 作者:
王庆明
- 全文[ PDF 662.0 KB ] 2011.26(1) 共有 2805 人次浏览
|
|
- 论公民宗教
- [摘要]通过对卢梭的政治哲学和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的策略性折返,本文探讨了由贝拉重新诠释的公民宗教概念所隐含的某些基本命题,分析了可欲的公民宗教的性质、功能和建构原则。作者指出,公民宗教是现代社会之神圣性的非宗教表述,它的基础是法治和公民社会,建构公民宗教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保卫名副其实的社会,为此必须坚守共和价值,并将民族道德与人类道德统一起来。
- 作者:
汲喆
- 全文[ PDF 472.0 KB ] 2011.26(1) 共有 3233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