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产权代理分析下的土地流转模式及经济绩效
  • [摘要]土地流转,在我国目前主要是指农地的承包经营权流转,就是拥有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也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是基于市场交换原则、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反映的特定经济行为。本文针对我国土地流转的现状,以对六省各县市的大量实地调研为基础,总结了三种土地流转模式:私人代理、政府代理和市场代理模式,并对各种模式下的土地代理绩效做出比较分析。针对在各种土地流转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只有靠明晰土地产权,结合合理高效的市场机制以及土地中介机构,同时配合国家提供便利的制度环境...
  • 作者:

     董国礼; 李里; 任纪萍

  • 全文[ PDF 1126.0 KB ] 2009.24(1)  共有 1778 人次浏览
  • 代际互动与家庭凝聚力——东亚国家和地区比较研究
  • [摘要]文章使用2006年东亚社会调查的家庭主题调查,构建了宏观层面的社会变迁与代际互动的理论分析框架,比较、分析中国大陆、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家庭凝聚力的现状、特点及相关因素的异同。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首先,现代化的进程并没有导致家庭功能的衰落,代际之间在日常照料、经济支持、情感慰藉等方面依然存在密切的互动。这些互惠行为反复且经常发生,当亲子的空间距离邻近时更是如此;其次,东亚四地在家庭凝聚力方面表现出巨大差异,在不同维度的凝聚力方面也展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家庭凝聚力在韩国保存最强,台湾地区次之,中国大陆再次,日本最弱...
  • 作者:

    杨菊华; 李路路;

  • 全文[ PDF 908.0 KB ] 2009.24(3)  共有 3133 人次浏览
  • 危机传导的社会机制
  • [摘要]国际经济危机的蔓延和中国政府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措施是当前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以此为背景,本文运用社会学概念和工具,对经济危机传导的社会机制、从经济问题向社会问题传导的社会机制,以及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措施问题进行了探讨。 
  • 作者:

    刘世定

  • 全文[ PDF 432.0 KB ] 2009.24(2)  共有 2327 人次浏览
  • 赋权、互动与认同:角色视角中的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
  • [摘要]用角色概念分析农民市民化特别是城郊农民市民化,是一个很好的提议,但是这个提议不能被主要用来指责农民担当新角色的能力低下。角色视角所能发挥的重要提示是:社会身份完整、角色期待明确、互动环境良好,以及新旧角色间的转换通道顺畅等,都是顺利实现城郊农民市民化的前提或条件;目前城郊农民市民化的主要障碍是农民受到了赋权不足与身份缺损、新老市民互动不良、农民特殊认同策略三方面条件的限制;这些问题表明现行的直接影响城郊农民市民化的政府政策还存有很大疑问。 
  • 作者:

    毛丹

  • 全文[ PDF 986.0 KB ] 2009.24(4)  共有 2959 人次浏览
  • 国家、市场和农民生活机遇——广东三镇的经验对比
  • [摘要]结构变迁如何影响个体生活机遇?本文从国家的二元需求——获取足够的利润和充分的政治支持——出发,认为政治持续和市场变迁之间的对立提高了国家及地方政府补贴农民的激励,从而有助于改善农民生活机遇。在中央政府层面,中央政府对农村社会的经济需求不断降低,而对来自农民的政治支持的重视使其陆续出台有利于农民的各项政策。在地方政府层面,国家的二元需求对他们形成制约,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必然会一丝不苟地遵从。利用来自广东农村三个镇的经验材料作为基础,本文试图解释镇级政府如何回应国家需求的变化,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形成有差异的...
  • 作者:

    陈那波;

  • 全文[ PDF 865.0 KB ] 2009.24(6)  共有 1926 人次浏览
  • 中国能用渐进方式改革公共部门吗?
  • [摘要]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极其成功地实现了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然而,政府也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建立一个有效率和可信赖的政府,改进公共部门的表现乃是中国在21世纪实现顺利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本文集中对中国公共部门改革的前景进行分析,强调指出现有的、薄弱的治理能力、监管失败及不平等扩大等问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政府在1980-1990年代的退缩,以及采取渐进式的改革道路。特别是,权力的移交和监督的放松导致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的激励机制出现了严重扭曲。政府目前推动经济和社会变革的能力在如下几方面受到了限制:(1)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
  • 作者:

    黄佩华

  • 全文[ PDF 739.0 KB ] 2009.24(2)  共有 2123 人次浏览
  • 锦标赛体制
  •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跃进期间中央—地方关系的考察,指出在高度中央集权的局面下,行政体制本身会内生出一种"锦标赛"的独特现象。在锦标赛中,中央会在经济上向地方政府大规模放权,并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和促使地方政府在主要的经济指标上展开竞赛。由于中央政府全面控制了政治、经济、思想领域,所以这种竞赛在严格的设计下展开,各级政府乃至普通民众都被动员起来,类似于竞技比赛。大跃进的实践表明,高度的集权控制既会导致竞赛的产生,又必然性地导致竞赛的失败。 
  • 作者: 周飞舟
  • 全文[ PDF 761.0 KB ] 2009.24(3)  共有 3958 人次浏览
  • 住房产权与政治参与:中国城市的基层社区民主
  • [摘要]以中国城市社会的住房私有化和基层社区民主实践为背景,本文重新探讨了住房产权所导致的个体政治积极性差异这一传统理论议题。基于一项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抽样调查数据,通过定量考察业主与非业主之间在参与基层社区选举政治上的差异,本文的主要发现是:在中国城市基层社会,住房产权对政治积极性的促进作用目前仅局限于特定的社区情境,即新型商品房住宅小区。本文同时还发现,虽然住房所有者在社区政治事务中所具有的积极性很难外溢出特定的社区边界,但个体内在的政治积极性在社区层次和地方层次上却具有紧密的一致性。 
  • 作者:

    李骏

  • 全文[ PDF 731.0 KB ] 2009.24(5)  共有 2884 人次浏览
  • 城市新移民社会认同的结构模型
  • [摘要]本文根据亨廷顿关于社会身份的分类模式,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统计方法,通过群体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职业认同、地位认同等对城市新移民十分重要的五种社会认同类别,探索移民社会认同的内在关系结构。结果表明,移民的社会认同呈现出一致性认同与差异性认同并存的关系结构,具体表现为:职业认同与群体认同和地位认同,地位认同与地域认同,地域认同与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群体认同与文化认同之间存在着一致性认同的倾向;职业认同与文化认同和地域认同,地位认同与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之间存在着差异性认同的倾向。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城市新移民...
  • 作者:

    张文宏; 雷开春

  • 全文[ PDF 797.0 KB ] 2009.24(4)  共有 2525 人次浏览
  • 目标管理责任制:农村基层政权的实践逻辑
  • [摘要] 本文试图从分析目标管理责任制入手,探讨当代中国基层政权的运作特征及重大变化。通过分析,本文发现,目标管理责任制是在当代国家正式权威体制的基础上创生出的一种实践性的制度形式。在实践中,目标管理责任制以构建目标体系和实施考评奖惩作为其运作的核心,它在权威体系内部以及国家与社会之间构建出一整套以"责任—利益连带"为主要特征的制度性联结关系,进而对基层政权的运行以及地方社会的治理等产生了一系列重要而复杂的影响。 
  • 作者:

    王汉生; 王一鸽;

  • 全文[ PDF 947.0 KB ] 2009.24(2)  共有 3046 人次浏览
  • 内核—外围:传统乡土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动——以鄂东乡村艾滋病人社会关系重构为例
  • [摘要] 乡村社会的结构性巨变,必然带来乡村社会关系的结构性质变,因此研究乡村社会关系结构的变迁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鉴于当前乡村社会关系功利化、理性化的共识,本文以面对生命安全这一人类的利益底线作为试金石,考察乡村农民与乡村艾滋病人之间的关系取舍行动。通过对乡村艾滋病人原社会关系系统的断裂、旧关系修复与新关系重建过程的分析,我们发现乡村社会个体的社会关系系统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内核与外围两极分化的结构,乡村社会关系的外围已高度利益化,而与之对应的是内核部分的高度情感化。乡村社会关系结构日益简单,传统的社会...
  • 作者:

     徐晓军

  • 全文[ PDF 971.0 KB ] 2009.24(1)  共有 2402 人次浏览
  • 中国城市的精英代际转化与阶层再生产
  • [摘要]两个理论主导了国家社会主义精英的研究。魏昂德的精英分割理论描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精英群体:干部精英和专业技术精英。萨列尼的精英分化理论则讨论了在转型中的后共产主义国家干部精英内部的分化。然而这两种理论都不能完全把握和解释当今中国的精英流动动态。本文作者建构了"精英代际转化与阶层再生产"这个理论模型,认为在市场转型过程中,中国不同类型的精英群体(行政干部精英、技术干部精英、专业技术精英)通过排斥非精英群体进入的方式在代际间实现了人员的自由交换。这些不同类型的精英群体之间互相渗透,内部也不是内固的,...
  • 作者:

    郑辉; 李路路;

  • 全文[ PDF 642.0 KB ] 2009.24(6)  共有 2720 人次浏览
  • 市场转型与民众的分配公平观
  • [摘要]本文将中国民众的分配公平观置于市场转型的背景中进行考察,以2005年中国综合调查资料为依据,探讨分配制度的市场化和个人理性因素对民众分配公平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分配制度的建立,使人们树立了应得原则的分配公平观,同时这种分配公平观也获得了合法性的社会基础;而平均原则的分配公平观却得到了社会底层的支持,构成了居于主导地位的分配公平观的"分裂意识",并对应得原则的公平观以及市场分配制度的合法性形成了挑战。 
  • 作者:

     孙明

  • 全文[ PDF 366.0 KB ] 2009.24(1)  共有 2107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