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社区自治主体的二元区隔及其演化
  • [摘要]本文利用2008年南京市BX区10个街道居民的抽样调查数据,通过SPSS交叉分析及因子分析方法,对社区自治主体的二元区隔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结果发现:城市社区自治主体呈现"以居委会为中心"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内外两大群体,两群体在社区生活、自治理念及未来行动方案上均表现出二元区隔的状态,双方的异质身份、文化目标、利益取向等多方位的差异导致了区隔的形成。本文指出,两大群体之间鸿沟的弥合需要互相通力协作,同时政府的权力让渡、中介组织的培育及仿企业化机制的导入等均有助于双方携手社区自治。 ...
  • 作者: 闵学勤
  • 全文[ PDF 664.0 KB ] 2009.24(1)  共有 2339 人次浏览
  • 从“他物权”看“土地换保障”——一个法社会学的分析
  • [摘要]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和推动农村社会健康发展是我国正在推进的社会发展战略。文章以城市化为背景,主张吸取国企改革经验,将"保障"从"土地"中剥离出来,让二者各司其职,通过土地资源的流转整合来发展现代农业,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来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作者从社会关系对社会法律规范的需求入手,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人—地关系"变化所带来的新型"地—权关系",推导出"土地换保障"的客观必要性,并从他物权的角度论证其合法性。然后,作者通过借鉴国外的典型经验和总结国内相关工作的得...
  • 作者:

     郑雄飞

  • 全文[ PDF 721.0 KB ] 2009.24(3)  共有 1757 人次浏览
  • 国家、制度与工人阶级的形成——西方文献及其对中国劳工问题研究的意义
  • [摘要]汤普森所代表的研究传统颠覆了经济决定论和结构简约论的观点,强调了历史、文化和经历在工人阶级形成中的作用。这一研究传统也启发了一些西方政治学家和政治社会学家去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工人阶级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国家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本文通过介绍他们的若干主要观点,指出"国家变量"对于解释或叙述工人阶级形成的模式、特点和道路的重要性。在结论部分,本文探讨了国家视角对于研究中国工人阶级形成的意义。
  • 作者:

    陈峰;

  • 全文[ PDF 674.0 KB ] 2009.24(5)  共有 1821 人次浏览
  • 以重建社会来再造经济
  • [摘要]目前"中国经济问题"的出现,是两个因素交织在一起的产物,一个是世界金融危机,另一个是中国本身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转型的过程,而这个转型迟迟转不过去。尽管我们目前的经济问题是由美国的金融危机引起的,但我们现在所面对的问题,与其说是与美国今天的问题更相近,不如说是与历史上那些传统经济危机的问题更相近。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通过社会变革、社会改造和社会进步,创造了走出大萧条的条件。我们在这次经济危机中最大的机遇,就是在经济危机的压力之下,下决心进行社会变革,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奠...
  • 作者:

     孙立平

  • 全文[ PDF 299.0 KB ] 2009.24(2)  共有 1854 人次浏览
  • 应用Kish表入户抽样被访者年龄结构扭曲问题研究
  • [摘要]本文以实际调查数据和概率理论为基础,研究抽样调查入户抽样阶段各种统计口径人口的年龄结构。在对比登记人口、Kish选样表人口和被调查人口的年龄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分析Kish表的理论概率分布,发现了低龄人口入选比例低和Kish选样表中入选人口与被访者年龄结构扭曲的原因。为解决Kish表应用的实际问题,对Kish表进行了仿真研究并提出对现有Kish表抽样过程的改进建议。 
  • 作者:

    张丽萍

  • 全文[ PDF 613.0 KB ] 2009.24(4)  共有 2263 人次浏览
  • “空间实践”与诗意的抵抗——解读米歇尔·德塞图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
  • [摘要]科学必须发掘隐秘,社会学家米歇尔·德塞图的日常生活实践分析理论,强调进入日常生活实践的场域之中去分析和建构理论,而不是像站在高楼上俯瞰街上的行人那样去建构研究文本。这种"微型实践"(minor practice),即一种构成社会生活基础的社会过程分析进路,对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当然,与其他法国学者一样,德塞图的理论更多地只有象征世界的意义。如果要将他的理论真刀真枪地应用到社会实践中,那么,它更多地可能只是维护现存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弱者发动的游击战术很容易被主流结构吸收、削弱,以致击败。 ...
  • 作者:

    吴飞

  • 全文[ PDF 741.0 KB ] 2009.24(2)  共有 8087 人次浏览
  • 女儿赡养的伦理与公平——浙东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性别考察
  • [摘要]在父系家庭制度中,作为父亲家庭的非正式成员,不承担赡养父母和家计责任的女儿,越来越多地在娘家的经济和家庭福利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围绕这一农村家庭和社会的新风俗,深入分析探讨了儿子和女儿赡养行为的不同伦理基础、女儿赡养的伦理被建构的过程,以及这一风俗所呈现的性别间的社会公平问题。本文认为,女儿的赡养行为折射出农村家庭在社会变迁中,兼容传统和现代两种结构,彼此既有冲突又有混合和互补的现状。 
  • 作者:

    唐灿; 马春华; 石金群;

  • 全文[ PDF 540.0 KB ] 2009.24(6)  共有 2583 人次浏览
  • 中国背景下组织认同的结构——一项探索性研究
  • [摘要]本研究是一项质性研究。通过访谈法、类属分析和德尔菲法等对中国背景下组织认同的维度进行探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背景下组织认同的结构包括以下9个维度:归属感、身份感知、成员相似性、个体与组织的一致性、组织吸引力、组织参与、感恩与效忠、人际关系、契约关系;(2)本研究得出的前6个维度与西方的研究是相似的。这6个维度基本能够涵盖现在西方研究中已经提出的组织认同的维度,并且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有存在的价值和特殊意义;(3)本研究得出的后3个维度是中国背景下组织认同所特有的维度,具有不同于西方的特殊意义。 ...
  • 作者:

     孙健敏; 姜铠丰

  • 全文[ PDF 869.0 KB ] 2009.24(1)  共有 2046 人次浏览
  • 身体:当代西方社会理论的新视角
  • [摘要]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本文以当代西方社会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几种身体理论为线索,系统研究了"身体"这一当代西方社会理论的新兴视角。本文指出了这一视角在尼采和梅洛-庞蒂等人的思想中的历史渊源,并阐明了身体视角的反意识哲学、反主体主义和反理智主义的基本特点,以及身体视角对于思考人类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反思和批判价值。
  • 作者:

    郑震

  • 全文[ PDF 579.0 KB ] 2009.24(6)  共有 3170 人次浏览
  • 汉族社区少数民族的文化疏离感研究
  • [摘要]在对国内外疏离感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文化疏离感的定义和动态理论的假设,然后,本研究编制了文化疏离感的测量量表,并对居住于汉族社区的近五百名维吾尔族被试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了"文化疏离感的动态理论"假设,构建了文化疏离感的六个维度。研究还发现:文化疏离感量表具有比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学习汉语时间"和"汉族朋友的数量"是导致文化疏离感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 作者:

     杨东; 金钊; 黎樱; 张进辅; 张庆林;

  • 全文[ PDF 678.0 KB ] 2009.24(3)  共有 2375 人次浏览
  • 三十年来海外学者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国家性及其争论述评
  • [摘要]有关中国当代国家性的讨论,一直是当代海外中国研究学者关注的重要话题。由于经济改革转型所引发的国家转型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海外当代中国研究学者们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家特征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也引发了一些学术争论。本文运用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将海外学者对当代中国国家定位的观点整理成国家能力、政府—市场以及国家—社会三个维度,并在每个维度内部对已有文献中的观点进行分类归纳,力图展现有关该论题的整个研究图式。此外,结合文献梳理的成果,本文作者也提出了有关当代中国国家定位的一些思考。 
  • 作者:

    刘鹏

  • 全文[ PDF 732.0 KB ] 2009.24(5)  共有 1960 人次浏览
  • 中国宗族研究:从社会人类学到社会历史学的转向
  • [摘要]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中国宗族研究有两种不同的取向。在革命话语的影响下,宗族被当作落后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组织加以批判;而人类学家弗里德曼则以功能主义为方法总结出以"祀产"为核心的中国宗族运作模式。历史学家科大卫等结合历史学和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取径,提出"入住权"的概念和"宗族是一种文化资源和控产机构"等论断,显示出超越功能主义的具有整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中国宗族研究有两种不同的取向。在革命话语的影响下,宗族被当作落后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组织加以批判;而人类学家弗里德曼则以功能主义为方法总结出...
  • 作者:

    乔素玲; 黄国信;

  • 全文[ PDF 603.0 KB ] 2009.24(4)  共有 3455 人次浏览
  • 技术与组织关系的三个视角
  • [摘要]技术与组织的关系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形成了有代表性的三个视角。"技术决定论"突破了古典理论"惟一最佳组织方式"的局限,用技术因素解释组织间的结构差异,其局限在于将组织方式与技术简单对应;"技术结构化理论"引入了新技术使用过程中的结构变迁过程,展现了组织结构动态变化的一面。在"技术决定论"和"技术结构理论"之后我们提出了"互构理论"。"互构论"从技术的外源定制性以及技术自身的层级结构等应用性特质出发,分析技术与组织关系背后的行动者之间的互动,通过...
  • 作者:

    张燕; 邱泽奇

  • 全文[ PDF 503.0 KB ] 2009.24(2)  共有 3419 人次浏览
  • 布劳—邓肯模型之后:改造抑或挑战
  • [摘要]围绕布劳—邓肯的地位获得模型,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的研究领域著述迭出。本文在对该模型作简单铺陈后,重点关注模型之后的改造抑或由它引发的挑战,它包括性别、种族、同期群、政治忠诚、单位地位和网络关系六种视角的研究补充。然后,文章在还原模型本身意涵的基础上,在个人、关系、组织和社会的不同研究层面上,分析了六种视角的不同研究位置。基本的研究提出是:后续的对模型的改造,虽然有其客观可信的地位获得因素的因果解释力,但某些视角超越或脱离了通过先赋性和后致性的个体流动机制考察建立起来的布劳—邓肯模型的原初意义。 ...
  • 作者:

    周怡

  • 全文[ PDF 589.0 KB ] 2009.24(6)  共有 3965 人次浏览
  • 理想抑或常态:农地配置探索的世纪之摆——理解20世纪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史的一个视角
  • [摘要]本文通过重新审视20世纪以来有关中国农村土地配置的不同认识、政策主张及其实践效应,认为排除各种权力因素的作用,传统中国农地配置的不均主要是长期以来土地继承与土地交易自然积累的结果,这一结果有其问题与矛盾,也有历史效应与存在空间。但如何解决问题却涉及到对问题性质的定位。上个世纪20年代以后阶级理论的传入及其影响,让人们更多地以阶级理论的对立性来思考和观察问题,主张以阶级剥夺来平分土地。革命式的剥夺实现了土地配置的绝对平均,但从长远看却遗留下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体现于对土地进行集体化管理和经营所带来的低效...
  • 作者:

    吴毅

  • 全文[ PDF 786.0 KB ] 2009.24(3)  共有 1809 人次浏览
  • 金融秩序与国内经济社会
  • [摘要]蒙代尔-弗莱明三维悖论表明,一国的国际经济政策有三个相互矛盾的政策目标,即资本自由流动、稳定汇率,以及国内经济政策的独立性,一国最多可以同时实现其中的两项。在国内政治经济因素的作用下,历史上的三大国际金融秩序,即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美元本位制,已经分别选择放弃过三项中的每一项,但最后都走向危机。未来的国际金融秩序的建构仍然要受这个悖论的困扰。 
  • 作者:

    高柏

  • 全文[ PDF 417.0 KB ] 2009.24(2)  共有 1631 人次浏览
  • 新政治社会学:范式转型还是理论补充?
  • [摘要]"经典政治社会学"与"新政治社会学"在关注权力存在的形式和权力运作的方式时,理论视野存在着差异。前者的权力概念集中在民族—国家层次上,将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作为核心问题;后者则更注重充斥于整个社会生活中的权力现象,在高于民族—国家的宏观领域里或者在低于民族—国家的微观层次上来考虑权力问题;然而,"新政治社会学"并没有形成一种完整的理论范式来替代经典政治社会学,相反,其理论观点不过是对"经典政治社会学"的补充。经典政治社会学和新政治社会学的理论对于认识中国社会的权力现象都是...
  • 作者:刘欣
  • 全文[ PDF 380.0 KB ] 2009.24(1)  共有 2047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