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晚清湘潭民仓与地方政治的变迁——基于《湘潭积谷局志》的分析
  • [摘要]1926年编成的《湘潭积谷局志》记录了自同治二年直至民国年间积谷局经由与返乡湘军密切相关的传统士绅倡导、设立、维持直至被官府吞噬的全过程。积谷局司事由县城的士绅和乡村中义仓管理者组成,显示了城乡间的相互联结。积谷局的经费维持除了各司事的摊捐外,还在很大程度上与湘潭发达的商业活动相连接,红册费衍为积谷局的稳定收入来源。主理积谷局的士绅们由此获得了地方上的权威地位,乃至成为地方政治的主导者,既可以与官方较量,又可以平抚民众,甚至能以保持社会安定的理由抵拒晚清自上而下的自治运动中官方力量的渗入,这显然与湘潭特定的...
  • 作者:

    王日根; 陈瑶;

  • 全文[ PDF 1012.0 KB ] 2009.24(5)  共有 2250 人次浏览
  • 中国地方政府应对市场化改革的策略:抓住经济发展的主动权——理论假说与案例研究
  • [摘要]本文通过案例研究和逻辑分析,论证了1980年以后,中国地方政府在决定其工作重心(即发展战略)的行为上,具有"抓住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之特征。这种行为特征的表现之一,是1992年至2000年间,地方政府为应对中央政府的市场化改革所采取的战略转型之举措:即地方政府由原来经营一家一户企业,转向把所辖区域当作一家企业来经营;相应地,其控制地区经济的方式也由"抓住办企业的权利"转向"抓住土地开发权"。上述结论的意义是,揭示了在中国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演变方向不是单纯的公共服务政府,而是凭借其对地区...
  • 作者:

    曹正汉; 史晋川;

  • 全文[ PDF 815.0 KB ] 2009.24(4)  共有 2393 人次浏览
  • 应用Kish表入户抽样被访者年龄结构扭曲问题研究
  • [摘要]本文以实际调查数据和概率理论为基础,研究抽样调查入户抽样阶段各种统计口径人口的年龄结构。在对比登记人口、Kish选样表人口和被调查人口的年龄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分析Kish表的理论概率分布,发现了低龄人口入选比例低和Kish选样表中入选人口与被访者年龄结构扭曲的原因。为解决Kish表应用的实际问题,对Kish表进行了仿真研究并提出对现有Kish表抽样过程的改进建议。 
  • 作者:

    张丽萍

  • 全文[ PDF 613.0 KB ] 2009.24(4)  共有 2558 人次浏览
  • 中国宗族研究:从社会人类学到社会历史学的转向
  • [摘要]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中国宗族研究有两种不同的取向。在革命话语的影响下,宗族被当作落后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组织加以批判;而人类学家弗里德曼则以功能主义为方法总结出以"祀产"为核心的中国宗族运作模式。历史学家科大卫等结合历史学和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取径,提出"入住权"的概念和"宗族是一种文化资源和控产机构"等论断,显示出超越功能主义的具有整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中国宗族研究有两种不同的取向。在革命话语的影响下,宗族被当作落后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组织加以批判;而人类学家弗里德曼则以功能主义为方法总结出...
  • 作者:

    乔素玲; 黄国信;

  • 全文[ PDF 603.0 KB ] 2009.24(4)  共有 4105 人次浏览
  • 代际关系变动与老年人自杀——对湖北京山农村的实证研究
  • [摘要]基于2008年9月对湖北省京山县六个村的质性调研,以30年来发生的206起自杀案例为材料,文章对老年人自杀现象展开了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地区农村老年人的自杀率高得惊人,并且还在不断增高。结合转型期中国农村代际关系变动的特征,文章归纳了该地区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类型,具体分析了老年人高自杀率和高自杀比重的原因,并对老年人自杀现象的变化趋势做出了预测。 
  • 作者:

    陈柏峰

  • 全文[ PDF 602.0 KB ] 2009.24(4)  共有 4707 人次浏览
  • 城镇的职业性别隔离与收入分层
  • [摘要]利用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以及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最详细的职业信息,本文研究了职业的性别隔离对当前中国城镇在职人员收入性别差异的影响及其在不同部门的差异。我们的分析结果表明,职业的性别隔离确实是当前中国城镇职工性别收入差异的主要决定因素,但其作用仅限于国有部门;在非国有部门,职业性别隔离的作用并不显著。我们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性别分层机制在体制内外的重要区别:在国有部门,男女收入差异来源于结构性的因素——职业的性别隔离,它以职业的性别构成为依据拉开职业间的收入差距,从而导致了收入...
  • 作者:

    吴愈晓; 吴晓刚;

  • 全文[ PDF 706.0 KB ] 2009.24(4)  共有 2912 人次浏览
  • 不同规模地区居民的人际信任与社会交往
  • [摘要]迄今,国内外社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人际信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是,不同规模地区居民的人际信任,以及人际信任与社会交往的关联性,还有待阐释。本文通过实证考察中国的五个不同规模地区居民的人际信任,以及人际信任对社会交往的影响,明确了这一问题。研究发现:1.在中国,不同规模地区的居民,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有接触对象的总信任度,以及不同接触对象的信任度,并不是在每一个地区均呈现显著差异,而是在某些地区大致相同,而且具体的信任度介于一般信任和非常信任之间;2.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有接触对象的总信任度不同的居民,社会交往的取向和拥有...
  • 作者:

    张云武

  • 全文[ PDF 604.0 KB ] 2009.24(4)  共有 2386 人次浏览
  • 新制度是如何落实的?——作为制度变迁新机制的“通变”
  • [摘要]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是,一项"自下而上"经过"变通"机制被创造出来的新的制度安排,或者直接由中央或某级地方政府进行的制度创新,往往要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改革或改制运动"自上而下"推广下去之后,才能最终由"文本"变为"现实"。本文通过对笔者在过去10年中所观察的"改革"运动中3个案例的讨论分析,利用"通变"这一概念,分"形式绩效"和"实质绩效"的达成两个阶段,详细探讨这一现象中所蕴含的...
  • 作者:

    刘玉照; 田青;

  • 全文[ PDF 736.0 KB ] 2009.24(4)  共有 2569 人次浏览
  • 赋权、互动与认同:角色视角中的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
  • [摘要]用角色概念分析农民市民化特别是城郊农民市民化,是一个很好的提议,但是这个提议不能被主要用来指责农民担当新角色的能力低下。角色视角所能发挥的重要提示是:社会身份完整、角色期待明确、互动环境良好,以及新旧角色间的转换通道顺畅等,都是顺利实现城郊农民市民化的前提或条件;目前城郊农民市民化的主要障碍是农民受到了赋权不足与身份缺损、新老市民互动不良、农民特殊认同策略三方面条件的限制;这些问题表明现行的直接影响城郊农民市民化的政府政策还存有很大疑问。 
  • 作者:

    毛丹

  • 全文[ PDF 986.0 KB ] 2009.24(4)  共有 3079 人次浏览
  • 城市新移民社会认同的结构模型
  • [摘要]本文根据亨廷顿关于社会身份的分类模式,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统计方法,通过群体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职业认同、地位认同等对城市新移民十分重要的五种社会认同类别,探索移民社会认同的内在关系结构。结果表明,移民的社会认同呈现出一致性认同与差异性认同并存的关系结构,具体表现为:职业认同与群体认同和地位认同,地位认同与地域认同,地域认同与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群体认同与文化认同之间存在着一致性认同的倾向;职业认同与文化认同和地域认同,地位认同与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之间存在着差异性认同的倾向。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城市新移民...
  • 作者:

    张文宏; 雷开春

  • 全文[ PDF 797.0 KB ] 2009.24(4)  共有 2692 人次浏览
  • 市场转型与民众的分配公平观
  • [摘要]本文将中国民众的分配公平观置于市场转型的背景中进行考察,以2005年中国综合调查资料为依据,探讨分配制度的市场化和个人理性因素对民众分配公平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分配制度的建立,使人们树立了应得原则的分配公平观,同时这种分配公平观也获得了合法性的社会基础;而平均原则的分配公平观却得到了社会底层的支持,构成了居于主导地位的分配公平观的"分裂意识",并对应得原则的公平观以及市场分配制度的合法性形成了挑战。 
  • 作者:

     孙明

  • 全文[ PDF 366.0 KB ] 2009.24(1)  共有 2242 人次浏览
  • 理想抑或常态:农地配置探索的世纪之摆——理解20世纪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史的一个视角
  • [摘要]本文通过重新审视20世纪以来有关中国农村土地配置的不同认识、政策主张及其实践效应,认为排除各种权力因素的作用,传统中国农地配置的不均主要是长期以来土地继承与土地交易自然积累的结果,这一结果有其问题与矛盾,也有历史效应与存在空间。但如何解决问题却涉及到对问题性质的定位。上个世纪20年代以后阶级理论的传入及其影响,让人们更多地以阶级理论的对立性来思考和观察问题,主张以阶级剥夺来平分土地。革命式的剥夺实现了土地配置的绝对平均,但从长远看却遗留下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体现于对土地进行集体化管理和经营所带来的低效...
  • 作者:

    吴毅

  • 全文[ PDF 786.0 KB ] 2009.24(3)  共有 1927 人次浏览
  • 锦标赛体制
  •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跃进期间中央—地方关系的考察,指出在高度中央集权的局面下,行政体制本身会内生出一种"锦标赛"的独特现象。在锦标赛中,中央会在经济上向地方政府大规模放权,并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和促使地方政府在主要的经济指标上展开竞赛。由于中央政府全面控制了政治、经济、思想领域,所以这种竞赛在严格的设计下展开,各级政府乃至普通民众都被动员起来,类似于竞技比赛。大跃进的实践表明,高度的集权控制既会导致竞赛的产生,又必然性地导致竞赛的失败。 
  • 作者: 周飞舟
  • 全文[ PDF 761.0 KB ] 2009.24(3)  共有 4309 人次浏览
  • 汉族社区少数民族的文化疏离感研究
  • [摘要]在对国内外疏离感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文化疏离感的定义和动态理论的假设,然后,本研究编制了文化疏离感的测量量表,并对居住于汉族社区的近五百名维吾尔族被试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了"文化疏离感的动态理论"假设,构建了文化疏离感的六个维度。研究还发现:文化疏离感量表具有比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学习汉语时间"和"汉族朋友的数量"是导致文化疏离感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 作者:

     杨东; 金钊; 黎樱; 张进辅; 张庆林;

  • 全文[ PDF 678.0 KB ] 2009.24(3)  共有 2710 人次浏览
  • 从“他物权”看“土地换保障”——一个法社会学的分析
  • [摘要]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和推动农村社会健康发展是我国正在推进的社会发展战略。文章以城市化为背景,主张吸取国企改革经验,将"保障"从"土地"中剥离出来,让二者各司其职,通过土地资源的流转整合来发展现代农业,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来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作者从社会关系对社会法律规范的需求入手,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人—地关系"变化所带来的新型"地—权关系",推导出"土地换保障"的客观必要性,并从他物权的角度论证其合法性。然后,作者通过借鉴国外的典型经验和总结国内相关工作的得...
  • 作者:

     郑雄飞

  • 全文[ PDF 721.0 KB ] 2009.24(3)  共有 1880 人次浏览
  • 中国人在行政纠纷中为何偏好信访?
  • [摘要]近些年,中国民众在解决行政纠纷时往往会选择信访,而不进行诉讼。对此现象,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信访现象"根本就是民众理性选择的结果,行政诉讼问题过多,效果不如信访。另一种则认为清代的法律文化与1978年以前的新中国历史使当代中国人具有"厌讼"或"信人治不信法治"的历史传统,或叫"路径依赖"。本文认为这两种解释都与现存的证据存在很大出入:首先,信访的效果比诉讼差得多,很少会解决信访者的问题。其次,传统中国社会——尤其在清代和民国——并不很厌讼。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新的...
  • 作者:

    张泰苏

  • 全文[ PDF 677.0 KB ] 2009.24(3)  共有 2726 人次浏览
  • 村民自治的内源性组织资源何以可能?——浙东“刘老会”个案的政治人类学研究
  • [摘要]本文依据当代民间文书资料和人类学的参与观察,复原了一个村庄老人会10多年自治成长的过程,分析了这个内源性自治组织成长的内外契机和实践的学理意义。本文提示,村庄次级自治组织的培育是村民自治、农村公民社会成长的重要生长点;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和分群理论等新视角有助于老人会等乡村自治组织研究的深入,研究者的在场有助于村民等自治实践主体培育乡村自治组织的自觉和学科知识的增长。 
  • 作者:

     阮云星; 张婧

  • 全文[ PDF 1010.0 KB ] 2009.24(3)  共有 2299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