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市场转型时期国企工人的群体认同与阶级意识
- [摘要]本文结合一个案例具体阐释了在市场转型时期,拥有共同经历的国企工人的群体认同和阶级意识产生的过程及特征。在具体分析中,分别阐述了国企工人的利益共识产生的过程和原因,以及构建群体认同和阶级意识的要素和过程,从而提出了本文的中心命题,即国企工人的群体认同和阶级意识产生于生产过程之外。文章认为,国企工人抗争的本质并非是雇佣劳动力与资本的斗争,导致国企工人形成群体认同和阶级意识的也并非是工厂纪律,而是社会制度变迁和单位管理层的腐败。
- 作者:
吴清军
- 全文[ PDF 630.0 KB ] 2008.23(6) 共有 2613 人次浏览
|
|
- 多元话语分析:以社会分层研究为例
- [摘要]客观主义社会分层论者将"社会分层"现象视为一种纯粹给定的、独立于社会成员个人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性现实",致力于探究支配着"社会分层"现象形成和变化的"客观规律";主观主义社会分层论者则将"社会分层"现象视为一种由社会成员个人的主观意识建构出来的"主观性现实",致力于考察导致"社会分层"现象产生和变化的那些主观意识。与此二者不同,多元话语分析学者则将"社会分层"现象视为一种由社会成员在特定话语系统的约束和引导之下、借助于一些特定的话语策...
- 作者:
谢立中;
- 全文[ PDF 946.0 KB ] 2008.23(1) 共有 2620 人次浏览
|
|
- 政策决策转型与精英优势
-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个用来解释社会主义转型国家社会分层结构中精英优势的替代性理论。本文指出,在社会主义转型国家,政策决策转型是导致社会分层机制发生变迁的重要因素。在中国,政策决策转型可以概括为从原来的政治/行政精英垄断政策决策过程的模式,逐步向社会精英参与政策决策过程的模式的转变。根据中国当前政策决策模式的各种变异,本文以省为单位,将中国分为四类地区。不同类型的政策决策模式导致了精英优势的地区差异。本文运用两个独立的大规模全国调查数据,包括2004年中国思想库调查(CTTS)和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对中国的政策决...
- 作者:
朱旭峰
- 全文[ PDF 747.0 KB ] 2008.23(2) 共有 2435 人次浏览
|
|
- 神圣社会下的现代人——论涂尔干思想中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 [摘要]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是涂尔干社会理论的主要问题。他与亚当.斯密关于社会分工的争论充分展现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这场争论不仅揭示了社会分工的道德功能,也暴露了抽象社会的内在困境。本文认为涂尔干晚期关于宗教和个人主义的思想为解决这些困境提供了可能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涂尔干坚持认为社会只有通过物化、个人意识,以及象征性的自我表现,才能生成和保存。其二,他认为可以建构一种道德个人主义,以实现社会整合。本文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出发来阐释涂尔干的整个思想,目的不仅在于澄清他为现代社会提供的可能性,更在于澄清涂尔干的...
- 作者:
孙帅
- 全文[ PDF 775.0 KB ] 2008.23(4) 共有 3401 人次浏览
|
|
- 托克维尔理解民主的独特视角:作为一种“社会状况”的民主
- [摘要]本文探讨了托克维尔考察民主的独特视角:作为一种"社会状况"的民主。本文首先阐明托克维尔为何要从"社会"的视角考察民主,并试图说明,正是由于托克维尔从这一独特的视角考察民主,他笔下的民主才具有了极为丰富的意涵:民主不仅是一种政制,它还是一种观念、情感、民情。通过分析作为一种观念和情感的民主,托克维尔论证了民主是符合人的自然的,因而是正义的,但同时,由于民主形塑了一种特殊的人的类型——现代个体,而这种个体身上有着某些不利于保持自由的倾向,因而需要对现代个体进行教育,以便使得民主与自由能携手并进。...
- 作者:
倪玉珍
- 全文[ PDF 407.0 KB ] 2008.23(3) 共有 2265 人次浏览
|
|
- 村庄民主及其影响因素:一项基于400个村庄的实证分析
- [摘要]村庄基层民主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近30年,在对这一领域的诸多讨论中,有一个问题仍未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村庄民主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其背后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本文试图使用一个全国性的大样本来定量化地考察各方面因素对村庄民主的影响。本文不仅讨论经济因素,同时也将组织因素与政治因素纳入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实证结果显示:(1)从经济因素来看,人均村民收入并不会影响村庄民主;而人均集体收入却呈现一个显著的曲线效果;本地非农经济的发展会促进村庄民主。(2)中国乡土社会的本土性组织资源对于村庄民主的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宗族组...
- 作者:
孙秀林
- 全文[ PDF 802.0 KB ] 2008.23(6) 共有 2037 人次浏览
|
|
- 超越基督宗教社会学——兼论宗教市场理论在华人社会的适用性问题
- [摘要]二战以来,由于研究对象过分集中于西方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社会学在很大程度上沦为基督宗教社会学。作为宗教社会学的新范式,宗教市场理论对西方社会的排他性宗教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但是它忽略了对东亚社会中非排他性宗教的分析。当我们把该理论运用到华人社会时有必要对其适用性进行反思。我们希望这种反思有助于纠正宗教社会学的基督教中心主义,同时对未来的中国宗教研究有所助益。
- 作者:
卢云峰
- 全文[ PDF 493.0 KB ] 2008.23(5) 共有 2812 人次浏览
|
|
- 中国民间社会的理:对地方政府的非正式约束——一个法与理冲突的案例及其一般意义
- [摘要]在中国社会,存在着约束地方政府的无形法则,这就是民间社会的理。这些民间公认的理,虽然很可能与当代法律相冲突,但因有利于产权界定和社会稳定,且在每个人心中为政府行为划出了一条虽不甚清晰、却能共同感知的底线,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宪政缺失所留下的空白,事实上起着约束政府权力的作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中国民间社会的理,就是中国社会不成文的宪法,它修正了法律和官方政策在产权界定上的明显偏差,降低了产权界定的交易成本,在无形之中支持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 作者:
曹正汉; 史晋川;
- 全文[ PDF 937.0 KB ] 2008.23(3) 共有 2070 人次浏览
|
|
- 市场竞争还是性别歧视——收入性别差异扩大趋势及其原因解释
- [摘要]经济改革以来收入分配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巨大变化,其中也包括性别之间的收入差距变化。本文想回答的问题是:经济改革或者说市场化改革对性别收入差距产生了什么影响?特别要解答的是:经济改革以来性别收入差距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已有的几项研究对这一问题得出了不同的结果。本文采用三次跨时段的全国抽样调查数据,估计了过去20年里性别收入差距变化的趋势,并考查导致性别收入差距变化的原因。分析结果显示,过去20年来性别收入差距在稳定地和显著地增长,在改革的最初10年里,市场机制是导致性别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但在最近的10年里,性别...
- 作者:
李春玲;李实
- 全文[ PDF 716.0 KB ] 2008.23(2) 共有 3786 人次浏览
|
|
- 从人口普查数据看族际通婚夫妇的婚龄、生育数及其子女的民族选择
- [摘要]民族通婚既反映民族关系状况,又影响民族人口发展。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增加较快,有关研究推测族际通婚夫妇的生育水平及其子女倾向选择少数民族身份也是原因之一。本文应用匹配程序开发处理2000年人口普查原始抽样数据,通过对族际通婚夫妇的初婚年龄和生育数量的分析表明,族际通婚能推迟婚龄并减少生育,族际婚姻子女偏向于选择少数民族身份。本文最后结合族际婚姻的生育数量评估了这种民族选择偏好对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的影响。
- 作者:
郭志刚; 李睿;
- 全文[ PDF 565.0 KB ] 2008.23(5) 共有 2467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