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众参与与社区公共空间的生产——对绿色社区建设的个案研究
- [摘要]绿色社区建设是当前中国城市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绿色社区建设工程的政策框架及作为"绿色社区建设"前沿的广州市区两个个案实践过程的分析,指出绿色社区建设不仅带来社区环境的变化,而且其整个创制过程帮助重组了社区的公共空间,这一社区公共空间并非西方意义上的市民空间,其建设仍然依赖于社会主义时期的群众动员技术,但是其对社区参与的鼓励也为社区自我组织以及NGO进入社区居民的公共空间提供了机会。
- 作者:
阿兰纳·伯兰德; 朱健刚;
- 全文[ PDF 595.0 KB ] 2007.22(4) 共有 3349 人次浏览
|
|
- 工分制下的劳动激励与集体行动的效率
- [摘要]本文通过一个个案,对经济学家有关集体时代集体经济效率低下所给予的解释提出了反证。作者通过一个众所周知的数学模型讨论了工分制下农民的劳动激励问题,所构造的几个博弈论模型也深刻提示了工分制下,这一时期农民之间的相互博弈行为。在此基础上,本文所得到的结论是:集体时期的工分制是一种相当有效的劳动激励制度,它所形成的激励与相互竞争使得农民通过不断追加劳动以获取更多工分的行为成为一种理性选择行为;而集体经济的失效也正来自于在该制度框架下,个体对效用最大化的追求将导致对集体公共利益的漠视。在结语部分,作者也在更大范围...
- 作者:
张江华;
- 全文[ PDF 631.0 KB ] 2007.22(5) 共有 2642 人次浏览
|
|
- 高回收率更好吗?——对调查回收率的另一种认识
- [摘要]论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实例,对调查回收率的衡量标准及其依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指出,一方面,调查回收率所代表的实际样本的大小,是衡量一项调查结果所具有的代表性的最终指标,因而回收率越高越好。但另一方面,由于实际调查中存在着许多制约和影响回收率的因素,如果不切实际地单纯追求高回收率可能会影响到调查资料的质量,因此回收率并非越高越好。研究认为,样本的完整与资料的质量是我们在调查中应该同等关注的两个方面,既要尽可能地提高回收率,也要尽可能地防止和避免低质量的高回收率。
- 作者:
风笑天;
- 全文[ PDF 425.0 KB ] 2007.22(3) 共有 3472 人次浏览
|
|
- 贫困指数:构造与再造
- [摘要]在评介Sen指数、SST指数和FGT指数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综合贫困量度——R指数。它满足作为有效的贫困指数应该满足的各项贫困量度公理,贫困鉴别力优于三个比照指数;它既可求之于不分组的收入数据,也可用分组收入数据作估计。模拟表明,与FGT指数相比,R指数的直接法和模型法的计算结果更接近,因而更适用于以参数型洛伦兹函数为基础的贫困测量和分析。
- 作者:
陆康强;
- 全文[ PDF 647.0 KB ] 2007.22(4) 共有 3175 人次浏览
|
|
- 政府能力和万历年间的民变发展
- [摘要]万历年间苏州和武昌地区均发生了抗税民变,但是苏州民变历时仅为五日而武昌民变却前后拖了两年才得以根本解决。为什么两地民变有着如此不同的发展?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出发,本文提出了如下观点万历跨越地方科层及精英集团,以太监为税使直接在地方扩大税源,使得明朝政权在税收问题上几乎成了一个寡头国家,这是民变频发的根本原因。但是虽然明政权在税收问题上性质的转变是民变发生的主因,导致两地民变不同发展的则是在税使进驻后两地地方科层仍享有的自主性程度及处理民变时所具有的理性决策能力的不同。苏州民变得以迅速解决主要因为该地科...
- 作者:
徐进; 赵鼎新;
- 全文[ PDF 713.0 KB ] 2007.22(1) 共有 2884 人次浏览
|
|
- 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
- [摘要]本文首先提出研究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是事关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的一个重大问题,然后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草根动员——来切入对这个问题的分析。作者通过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突破了西方社会运动研究范式与印度底层社会研究范式在有组织的精英场域与无组织的底层场域之间的简单对立;作者拓展了对“依法抗争”概念的理解,并批判了国内目前流行的农民群体利益表达已进入“以法抗争”新阶段的观点。作者认为草根行动者是一个既不完全认同于精英、也不完全代表底层,而是有着自身独特行动目标和逻辑的行动者。草根行动者所进行的草根动员,使农...
- 作者:
应星;
- 全文[ PDF 695.0 KB ] 2007.22(2) 共有 2639 人次浏览
|
|
- 草根志愿组织与村民自治困境的破解:从村庄社会的双层结构中看问题
-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理论与实证资料来阐述村庄社会内部实际上存在着两个层面,其一是由村民组成的"草根"社会;其二是由草根社会中产生出来并位居更高一层的自我治理组织。草根社会中含有一些关键性的社会学变量,如社区发育程度、社会资本储量、志愿组织的多寡等,当这些变量取低值时,草根社会呈"贫瘠"状态。在理论上,一个贫瘠的社会将无法保证人们在村庄政治中的参与,因而难以产生出有效的自治组织,于是,村庄社会的两个层面破裂开来。从这两个层面的关系中我们能够发现村民自治困境的根源以及破解之道,这就是通过发展草根社会中...
- 作者:
陶传进;
- 全文[ PDF 531.0 KB ] 2007.22(5) 共有 2428 人次浏览
|
|
- 证伪在社会科学中可能吗?
- [摘要]本文讨论在社会科学中影响广泛的波普尔“证伪主义”方法论,认为证伪主义除了受到自然科学哲学的批评外,更不适合于基于概率性因果关系的社会科学。本文讨论了在社会科学领域中使用证伪来判断社会理论的科学性的四个问题:(1)理论的辅助性假说使得证伪在逻辑上不可能;(2)社会科学命题复杂的因果机制对证伪形成挑战;(3)统计命题不能被单个反例证伪;(4)限界条件并不能挽救证伪主义。基于上述讨论本文认为,只有严格地发展理论,而不是寄希望于证伪的简便性,才能推动社会科学理论的进步。
- 作者:
张杨;
- 全文[ PDF 559.0 KB ] 2007.22(3) 共有 3741 人次浏览
|
|
- 城市低保对象求职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相关制度安排研究——以上海为例
- [摘要]影响低保对象求职行为的因素极其复杂,制度安排是通过影响主观心理和认知从而影响低保对象的求职行为和决策。本研究以上海市为例,以问卷调查、定性访谈和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哪些因素会影响低保对象的求职行为?现行低保制度安排会对低保对象的求职行为产生哪些影响?定量研究发现,就业责任心、求职制约和受教育程度对求职强度有显著影响,而经济困难和求职自我效能以及救助变量对求职强度无显著影响。定性研究发现,影响低保对象退出、就业决策的因素除了替代率外,还包括其他一些重要因素。总体来说,虽然上海低保建立了旨在...
- 作者:
黄晨熹;
- 全文[ PDF 757.0 KB ] 2007.22(1) 共有 2454 人次浏览
|
|
- 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对城市社区建设运动过程中居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认知的个案研究
- [摘要]本文分析了不同居民群体社区参与的具体过程,提出了4种参与类型:福利性参与、志愿性参与、娱乐性参与和权益性参与。通过对居民社区参与过程和社区认知的探讨,作者认为,社会转型和社区建设运动背景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是为了解决单位制解体后城市社会整合与社会控制问题的自上而下建构起来的国家治理单元,而不是一个可以促进公共领域形成或市民社会发育的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
- 作者:
杨敏;
- 全文[ PDF 595.0 KB ] 2007.22(4) 共有 3555 人次浏览
|
|
- 社会心理现象计算机模拟及其方法论意义
- [摘要]本文探讨的是基于SARS期间民众社会心理跟踪调查的计算机模拟。本研究包括两种层级不同的计算机模拟,第一种模拟是对内变量之间及其与外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模拟;第二种模拟是对内变量潜因素及其与外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模拟,进一步揭示了社会心理现象的层级性构成及其重要功能。本文提供的计算机模拟具有危机事件中社会心理的预测功能,从模拟结果中可以看到计算机模拟对于社会心理学的深刻意义。作者认为:对复杂的中国文化现象和中国人社会心理现象的研究需要有一种多层级中介式的、潜因素分析的思路与课题预设。
- 作者:
沙莲香; 刘颖; 王卫东; 陈禹;
- 全文[ PDF 811.0 KB ] 2007.22(6) 共有 2661 人次浏览
|
|
- 计算机辅助的定性分析方法
-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定性研究在最近20多年的发展概况,总结了定性研究的六个发展趋势和分析策略上的三种流派。在上述两种背景下,本文探讨了计算机辅助的定性分析给定性研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它和手工操作对比时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应用这种定性分析技术所可能面临的困难。
- 作者:
夏传玲;
- 全文[ PDF 472.0 KB ] 2007.22(5) 共有 2819 人次浏览
|
|
- “殊途异类”:当代中国城镇中产阶级的类型化分析
- [摘要]本文以中国社会的制度转型过程为背景来分析中国中产阶级的社会功能。作者根据"再分配→市场"转型的二元分析框架,按照"社会结构—阶级经历—阶级认同—阶级性格特征"的逻辑,对当代中国的中产阶级群体做出"内源—外生"的类型化区分,并基于2003年CGSS调查数据,从"代际延续性"、"政治意识"和"消费意识"三个方面讨论了两类中产阶级不同的性格特征及其社会功能,从而提供了一种分析当代中国中产阶级分化的类型学模式。...
- 作者:
李路路; 李升;
- 全文[ PDF 745.0 KB ] 2007.22(6) 共有 3525 人次浏览
|
|
- 身体的社会形塑与性别象征——对阿文的疾病现象学分析及性别解读
- [摘要]本文一方面对一个男子阿文的腹泻进行疾病现象学描述,关注一个“活生生的身体”的痛苦和不适,以期揭示并理解社会历史背景、文化框架对阿文的日常生活及其身体与疾病的形塑过程;另一方面,通过解析社会等级制度对阿文(及其妻子阿英)身体的不同形塑,力图将阿文(及阿英)们的身体概念化为有关社会关系性质的话语,理解成一个象征系统,试图理解他们不同的身体实践是如何成为一个更大社会结构的隐喻的。
- 作者:
郑丹丹;
- 全文[ PDF 510.0 KB ] 2007.22(2) 共有 2812 人次浏览
|
|
- 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一项焦点群体访谈研究
- [摘要]本研究采用焦点群体访谈的方法,探讨了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研究者对141名(男69名,女72名)青少年组成的24个焦点群体访谈小组进行了深入访谈;针对访谈中青少年提名的亲社会行为,又通过专家讨论、评价和分类编码,最终得到43种亲社会行为类型;其中未被传统研究重视的亲社会行为大约占56.32%。研究还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显著影响青少年提名的亲社会行为的频次分布和种类;各年级青少年提名的亲社会行为的整体频次分布不存在明显差异,但小学6年级青少年的提名具有独特性;女生提名的关系型亲社会行为显著多于男生,男生提名的外显型亲社...
- 作者:
寇彧;付艳;张庆鹏;
- 全文[ PDF 581.0 KB ] 2007.22(3) 共有 3434 人次浏览
|
|
- 拉德克利夫-布朗在中国:1935-1936
- [摘要]本文以1935年拉德克利夫-布朗在燕京大学讲学为线索,重构了以吴文藻为代表的中国功能学派对布朗理论的引进与变异过程。中国功能学派出于实用主义立场,以及对“社会”概念的不同阐释,而对布朗的整体社会观加以变异。这种变异影响了中国功能学派对社区研究法的理解。中国经验也影响了布朗本人的人类学理论及方法论,本文同时关注布朗将中国社会思想结合入人类学理论的尝试。
- 作者:
刘雪婷;
- 全文[ PDF 484.0 KB ] 2007.22(1) 共有 4387 人次浏览
|
|
- 专业限制与文化识盲: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
- [摘要]过去6年,我们在云南省西北部地区的一个村落推动一项名为“探索一个中国农村社区发展的能力建设模式——以云南为例”的行动研究,目的是发展适合中国处境的社会工作教育和实务模式。在我们与村民同行的过程中,我们深感源于西方的社会工作专业扎根于中国本土的艰巨性。而感触最深的是,我们这些接受过专业化训练的“知识分子”,在面对复杂的村落文化处境时,一种无知和无能感常常使我们感到步履维艰。我们警觉到,在专业化实践中其实也同样遇见人类学田野工作中出现的文化识盲的问题。本文将首先简单介绍我们的项目以及绿寨的一些基本状况;然后...
- 作者:
古学斌;张和清;杨锡聪;
- 全文[ PDF 627.0 KB ] 2007.22(6) 共有 3355 人次浏览
|
|
- 社会资本与灾后恢复——一项自然灾害的社会学研究
- [摘要]自然灾害的研究者们开始注意到"社会资本"这一社会结构性资源在灾害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研究根据大型经验社会调查结果,全面分析了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的社会资本在受灾社区居民灾后恢复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受灾居民在灾后恢复期间可利用嵌入于自己社会网络中的资源获得正式和非正式支持,从而更快更好地恢复正常生活。但同样的社会网络会对人们不同类型的活动产生不同的结果。社会弱势群体更加依赖于自己的强关系网络,这可能对其经济恢复带来不利影响。就宏观社会资本的作用而言,居民的信任对灾后恢复起着相当积极的作...
- 作者:
赵延东;
- 全文[ PDF 764.0 KB ] 2007.22(5) 共有 2611 人次浏览
|
|
- 政治信任、社会资本和村民选举参与——基于全国代表性样本调查的实证分析
- [摘要]基于一个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大样本调查数据,本文将定量研究中国村民选举参与的主、客观影响因素,特别是分析村民对农村基层乡镇党委、政府的主观政治信任对其村级选举参与行为的影响。通过定量分析村民对基层乡镇党委、政府的"政治信任"、村民"社会信任"和社会网络的影响,特别是处理了村民"政治信任"和"社会信任"的内生性问题。本文旨在揭示我国特定政治体制中"政治信任"对村民选举参与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并探讨在一个"压力型"政治体制下推行基层民主选举所可能存在的内在矛盾及...
- 作者:
孙昕; 徐志刚; 陶然; 苏福兵;
- 全文[ PDF 656.0 KB ] 2007.22(4) 共有 2400 人次浏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