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城乡融合进程中的农商互补机制研究——以安溪茶叶产销为个案
  • [摘要]在推进城乡融合的背景之下,如何构建城乡有机连接的机制是一项有待深入研究的议题。不同于以往研究主要从农工互补结构出发的讨论,本文以安溪茶叶产销为个案,探讨农商互补结构推动家与业在城乡两地扎根的现象和机制。伴随茶叶的流动,安溪商人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经营网络,并与地方社会形成农商互补关系。通过对乡缘关系的盘活和超越,茶商推动了生意和家庭在城市的扎根,并在不断的乡村回返中实现了对乡村产业的反哺。流通渠道的数字化赋予了农商互补结构新的意涵,也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 作者:颜燕华
  • 全文[ PDF 1488667.0 KB ] 2024.39(5)  共有 2629 人次浏览
  • 数字时代的就业风险分配:制度主义的视角
  • [摘要]本文以风险社会的制度主义视角,从失业风险和收入风险两个维度衡量就业风险,构建数字时代就业风险分配的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数字时代影响就业风险存在两种路径:一是数字技术系统通过创造就业和扩大竞争,促使失业风险向收入风险转化;二是在制度系统路径中,人力资本、政治资本和社会资本分别作为市场机制、组织体制机制与关系机制产生相异的分配效应,三者均能降低失业风险,政治资本和社会资本降低收入风险,而人力资本扩大收入风险。本研究进一步显示,数字技术重构了制度路径的作用空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风险分...
  • 作者:张顺、吕风光
  • 全文[ PDF 1547508.0 KB ] 2024.39(5)  共有 3199 人次浏览
  • 双重涌现与网约车的市场地位获得——基于平台型社会生产结构的分析
  • [摘要]本文从平台型社会生产结构的角度系统考察了网约车的市场地位获得及其特殊路径。在平台型社会生产结构的运行中,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开放的交易结构相结合,使平台系统演化为一个复杂系统,并在双向技术赋权的推动下发生双重涌现:其一,在平台企业的基础上涌现出一个庞大的市场。平台市场的涌现意味着在传统市场规制体系之外的市场建构。其二,在平台市场的基础上涌现出一个强大的社会。平台社会的涌现奠定了支持网约车发展的社会基础。平台系统涌现出的市场建构之“形”和社会基础之“势”共同推动了国家对网约车服务的认可、接纳和授权...
  • 作者:张兆曙、王朝阳
  • 全文[ PDF 1562720.0 KB ] 2024.39(5)  共有 2109 人次浏览
  • 劳资均势的生成——基于中高收入国家来华白领劳动者的研究
  • [摘要]通过对中高收入国家来华白领劳动者的调查,本文分析了由迁移方向所调节的国际移民劳动生产体制的形成与运作。当劳动者从原籍国向人均国民总收入更低或相近的国家迁移时,他们有身份和技能溢价,在劳动力再生产方面对资方的依附程度较低,且移入国对他们的就业管理较有弹性。与此同时,劳务中介也塑造了劳方自主性。因此,劳方所处的生产体制存在个体谈判制度,这分散了劳资冲突,助推了劳资均势的生成。本文提供了国际移民劳动生产体制研究的新视角与新路径,拓展了国际移民研究领域的跨国劳务中介研究。
  • 作者:杨旸
  • 全文[ PDF 1576293.0 KB ] 2024.39(5)  共有 2082 人次浏览
  • 金融化如何重构劳动过程——平台金融化与平台劳动者劳动过程研究
  • [摘要]本文通过对网约车司机的田野调查研究发现,网约车平台的金融化对网约车平台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产生了深刻影响,平台会按照金融市场的估值逻辑来组织和重构平台劳动者具体的劳动和生产过程,具体表现为用工的弹性化、劳动工具的金融化与劳动数据的产品化。平台金融化对平台劳动者劳动过程的重构导致平台劳动雇佣关系变得模糊化,并且以加剧劳动者竞争、增加劳动者对资本的依附程度等方式增强了资本对工人劳动过程的控制与管理能力。为了理解工作和劳动是如何变化的,我们有必要在数字化之外考虑金融化这一驱动因素。
  • 作者:庄家炽
  • 全文[ PDF 1536099.0 KB ] 2024.39(5)  共有 2057 人次浏览
  • 个体社会资本的国际比较——结构跨越和资源获取的双重视角
  • [摘要]本文聚焦于个体社会资本的国际差异及其解释机制。基于2017年国际社会调查项目(ISSP),本文使用定位法和资源法测量个体社会资本,并对全球29个国家展开实证比较。研究发现,第一,不同国家的个体社会资本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社会资本建构维持中的结构跨越性和激活动员中的资源获取性。第二,各个国家在经济、文化、社会维度上的整合与分化态势是影响个体社会资本国际差异的制度性力量。以上发现对于理解全球视野下人际交往模式的国际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 作者:李晓光、郭小弦
  • 全文[ PDF 2567974.0 KB ] 2024.39(5)  共有 2579 人次浏览
  • 文字与口述——都柳江流域“三王诞”的仪式实践与中介过程
  • [摘要]地方社会的礼仪变革与文化传统涉及文字与口述之间的交互关系。本文以清代以来都柳江流域“三王诞”仪式为核心,揭示了礼生、戏师、歌师扮演的文化中介角色如何在仪式实践中将王朝礼法制度与地方文化习俗在文字与口传体系中相互转译,进而在接纳王朝礼制的同时形塑地方文化传统的中介过程。本研究为考察中国西南地区社会文化的历史进程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思考路径,也有助于理解“礼仪下乡”过程中文字与口述承载观念的传播机制。
  • 作者:黄瑜
  • 全文[ PDF 1510464.0 KB ] 2024.39(5)  共有 1579 人次浏览
  • 以中释外:基于文明互鉴的中国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 [摘要]本文提出“以中释外”,主张用华夏文明的原创思想释译域外世界。作者认为,现代社会科学体系是欧美学者用理解自身的知识展开域外研究的产物,其创新之道不在于到远方发现新“例外”,而在于回到“希腊罗马认识域”进行新解读。这种通过释译域外世界丰富自身文明的思路承袭了人类共有的文明互鉴智慧。“以中释外”旨在通过文明互鉴超越“中国特殊论”,探索中国思想的普遍性,用华夏视角对无限复杂的域外世界进行文化翻译,在具体经验研究中通过对话与欧美论述形成互补,从而建构能以理服人的中国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 作者:

    梁永佳

  • 全文[ PDF 1410548.0 KB ] 2024.39(1)  共有 5044 人次浏览
  • 中国社会学的知识积累与遗忘(1980—2022)
  • [摘要]知识是怎样变迁的?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本文以恢复重建以来的中国社会学为个案,分别考察了从1980年至2022年的形式性与实质性知识变迁,发现中国社会学的知识变迁在形式上体现为扇形伸缩,遵循“少数定律”在增长繁荣期和增长式微期之间更替,并受到国家建构进程的直接影响;实质性知识变迁在分支领域内体现为知识积累,在学科整体上体现为知识遗忘,这既发生在中国社会学家的代际转换中,也发生在学科本身的碎片化脉络里。
  • 作者:

    李钧鹏、周港

  • 全文[ PDF 2640387.0 KB ] 2024.39(1)  共有 5213 人次浏览
  • 社会流动性如何影响生育率?
  • [摘要]在极低生育率条件下,认为生育率只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下降的传统理论几乎无法为旨在提高生育率的政策提供任何依据和指导,而现实中鼓励生育的政策措施也显现出碎片化倾向。本文根据国际经验比较发现,存在一个与更替水平相同的普世生育率,因此存在从高和低两个方向朝这个水平趋同的一般现象;历史与现实中妨碍生育率回归的因素可归结为社会流动性孱弱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就提高生育意愿提出了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政策建议。
  • 作者:

    蔡昉

  • 全文[ PDF 2575329.0 KB ] 2024.39(1)  共有 6128 人次浏览
  • 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与家庭生育响应——基于社会分层视角的分析
  • [摘要]本研究关注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对生育行为的干预作用,重在系统识别由家庭间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塑造的异质性政策响应模式。利用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形成的独特研究机会,基于非参数匹配和回归调整的因果识别策略,通过分析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微观数据样本,本研究发现,政策目标夫妻生育二孩的概率较其他夫妻显著升高,而且夫妻响应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二孩生育行为基于其社会经济地位呈现分层现象,表明当前有关生育及后续养育、教育等多方面效用成本的预期对生育决策有重要塑造作用。
  • 作者:

    杜永潇、董浩

  • 全文[ PDF 1659089.0 KB ] 2024.39(1)  共有 5918 人次浏览
  • 财政社会学的起源、发展与启示
  • [摘要]被称为“财政社会学之父”的葛德雪对财政社会学进行过明确界定,指出财政社会学是财政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用社会学方法研究历史和现实经验中的财政问题,探讨财政、国家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社会学分支。财政社会学起源于葛德雪和熊彼特对财政危机的探讨,发展于马丁等人对税收秩序的分析。财政社会学将回应我国财政研究的“经济化”问题,满足国家提出的“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理论需求。
  • 作者:

    欧阳静

  • 全文[ PDF 1444419.0 KB ] 2024.39(1)  共有 3996 人次浏览
  • 土地金融如何塑造中产阶层?——基于金融社会学的分析
  • [摘要]土地金融是理解中国中产阶层大规模快速崛起的重要维度。已有研究尚未对此给予足够关注,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分析往往忽视土地金融的社会影响。本文尝试从金融社会学视角构建土地金融与中产阶层崛起的分析框架,剖析土地金融塑造中产阶层的动力机制及其后果。研究表明,土地金融促进产业升级与职业中产规模扩增、刺激货币创造撬动中产阶层住房地位快速提升、提供公共资源塑造中产阶层身份认同,加速了中国中产阶层发展壮大,但同时也带来社会风险和金融风险的累积。本文最后就如何防范土地金融带来的风险提出了政策建议。
  • 作者:

    葛天任、杨晓晨、郑路

  • 全文[ PDF 1609883.0 KB ] 2024.39(1)  共有 3332 人次浏览
  • 清末民初外官制改革与国家治理转型
  • [摘要]清末的外官制改革是近代中国国门打开后朝廷运用外来的“中央—地方”官制系统改造传统“内—外”官制体系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行政权的调整来化解内部的困境,并提升行政效率以应对国际竞争。本文将省制问题重新带回到行政分权的讨论中,以外官制改革这一国家治理转型中的重要事件来洞察帝制中国的行政由“一人政府”的组织结构、以“防弊”为主的制度设置转向以“治事”为核心构建分科治事的完整行政结构的历史过程,审视其面临的困境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孕育的现代行政治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思考行政分权的组织条件与制度根基。
  • 作者:

    狄金华

  • 全文[ PDF 1431238.0 KB ] 2024.39(1)  共有 3043 人次浏览
  • 人工智能的决策替代与社会缓冲——以X智能电厂为例
  • [摘要]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背景下,人工智能表现出替代人类决策的可能性。在X智能电厂的数字化改造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客观物质属性构成了对工程师的部分决策替代和既有组织权力结构的冲击。企业性质、战略目标、既有利益格局等多重因素使得各方行动者通过算法的重写、策略性弃用、替代的转换等实践,形成了对人工智能技术冲击的社会缓冲。本文的发现揭示了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冲击将引发不同的社会缓冲机制,社会因素成为技术影响社会的缓冲层和过滤器。
  • 作者:

    陈氚、李晓曼

  • 全文[ PDF 1666512.0 KB ] 2024.39(1)  共有 4044 人次浏览
  • 乡村社会主体性的双重结构及其动力机制——以一个环保公益组织的实践为例
  • [摘要]本文基于质性研究材料,采用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视角以及过程—事件的研究方法,以一个环保公益组织的“社区互助金”项目的实践遭遇为研究对象,试图从生活世界的角度来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主体性。本文发现当地富有历史内涵的家庭、家族和作为整体的村庄是乡村社会主体性的主要承载形式,其特点是在社会空间维度上的结构性弥散和在社会时间—历史维度上的承续性,其动力则来自乡村社会中的伦理关系与道德习俗所激发出的情理。
  • 作者:

    孙飞宇、张雨欣

  • 全文[ PDF 1422625.0 KB ] 2024.39(1)  共有 3570 人次浏览
  • 事件社会学事件社会学——从“结构—事件”到“关系—事件”
  • [摘要]“事件”是历史学与社会学研究中的关键因素。传统叙事史学对事件的推崇受到20世纪法国年鉴历史学派的检视,尤其是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的质疑;社会学则以事件为切入点,深挖事件背后的社会机制与运行逻辑,揭示事件与结构的辩证关系。从小威廉·休厄尔的事件性时间性与事件社会学研究出发,本文重点考察社会学与历史学对于事件的分析及其与社会结构的关联,剖析“结构—事件”路径的逻辑与得失,发掘事件社会学理论脉络中暗含的关系思维,在迈向“关系—事件”的路径中重新审视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历程,以及历史社会学研究的跨学科旨趣。
  • 作者:

    严飞、刘明轩

  • 全文[ PDF 1432059.0 KB ] 2024.39(1)  共有 5188 人次浏览
«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