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两个世界与双重身份——数字经济时代的平台劳动过程与劳动关系
  • [摘要]本文以外卖骑手的劳动为例,先从劳动过程入手揭示数字经济时代骑手身处的两个世界以及由此带来的双重身份、两重劳动与双重价值,即“新劳动二重性”;然后以此为基础进入劳动关系的分析,从“生产资料所有权决定从属性”的理论视角指出,从数字世界的数据生产而非现实世界的货物运输来看,骑手与平台之间构成劳动而非劳务关系。本文也旨在表明,平台劳动的劳动过程与劳动关系研究紧密相关,在被遮蔽的劳动过程中隐藏着劳动关系的真相。
  • 作者:陈龙
  • 全文[ PDF 2250677.0 KB ] 2022.37(6)  共有 4017 人次浏览
  • 证券分析师预测与上市公司股票溢价——社会认可视角的解释
  • [摘要]在股票价值不确定的条件下,投资者对它的评估是一个在证券分析师影响下的社会认可过程。本文利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从社会认可视角研究了证券分析师预测与上市公司股票溢价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因素之后,证券分析师预测对上市公司股票的溢价存在三种作用机制:关注度机制、权威度机制和一致性机制,证券分析师预测主要通过机构投资者来影响股票溢价。本文为认识股票价格对基本价值的偏离及证券分析师预测在其中的作用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 作者:庄家炽、李国武、乔天宇
  • 全文[ PDF 1829110.0 KB ] 2022.37(6)  共有 2438 人次浏览
  • 关系类型、交易方式与中国建筑业劳动力市场构建
  • [摘要]本文建立了关系类型—交易方式—市场结构这一框架来理解中国建筑业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农民工与包工头的匹配是劳动力市场构建的中心,不同关系类型与不同交易方式的匹配塑造了劳动力市场结构。研究发现,建筑业劳动力市场呈现出嵌入—互惠型、嵌入—协商型和臂距—协商型三种交易类型。在不同交易类型下,双方的联结纽带、互动模式和维系交易的机制都不同,这揭示了劳动力市场结构的起源和多样性,提供了宏观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微观基础。
  • 作者:魏海涛
  • 全文[ PDF 2077936.0 KB ] 2022.37(6)  共有 2398 人次浏览
  • 项目动员:“统合化”背景下的县域政府治理
  • [摘要]治理“统合化”背景下,项目制在资金构成、实施内容和原则等方面发生明显变化,项目动员成为县域政府的治理方式。关系再造、激励再造与技术引入分别构成项目动员的组织、激励与约束机制。通过项目动员,项目制运行触及了科层组织运行机理,并弥合了两者的内在张力。而在行为导向、实践原则、组织机制与权力基础方面的差异使得项目动员与既有动员型治理区分开来。项目动员对于提升治理能力和绩效具有积极效应,但也存在潜在治理风险。
  • 作者:李祖佩、钟涨宝
  • 全文[ PDF 2498960.0 KB ] 2022.37(6)  共有 2651 人次浏览
  • 供需与结构: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构的逻辑——基于六城市养老机构的实证调查
  • [摘要]当前,我国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如何推进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服务体系建构等问题迫在眉睫。“养老服务体系”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概念,是一个“老年人在生活中获得全方位养老服务支持的系统”,其中供需结构平衡是关键问题。以机构养老为案例的实地调研结果表明,养老服务的供需存在偏差,这种偏差从政策和制度设计角度看就是基于供需的结构性平衡缺失,我们需要更多地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出发来解构供需之间的二元对立,重构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逻辑。
  • 作者:赵一红、聂倩
  • 全文[ PDF 1588865.0 KB ] 2022.37(6)  共有 3923 人次浏览
  • 相貌价值观对婚姻质量的影响——基于2017年中国社会心态数据的分析
  • [摘要]相貌是沟通身体与社会的桥梁之一,个体透过相貌所展现的坚持自律和自我控制对婚姻关系起锚定作用。相貌的这些效用如何影响婚姻质量是本文的关注点。通过对2017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相貌价值观是相貌影响婚姻质量的认知基础,关系流动性是相貌价值观影响婚姻质量的作用途径之一,主观社会阶层是相貌价值观、关系流动性对婚姻质量影响强度大小的调节因素。这些结论为相貌与婚姻质量的关系提供了社会心理学视角的解读。
  • 作者:陈满琪
  • 全文[ PDF 2062662.0 KB ] 2022.37(6)  共有 3632 人次浏览
  • “去精英化”抑或“再精英化”——“压力分摊”下人民陪审员选任的实践逻辑
  • [摘要]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分析我国人民陪审员选任制度改革的实践逻辑。《人民陪审员法》的颁布旨在依靠随机选任模式让更多普通公民有机会成为陪审员。通过追踪M市人民陪审员选任实践过程发现,随机模式并未如社会期待的那样实现陪审员结构的“去精英化”,反而导向了“再精英化”的僵局。背后的逻辑是地方推行选任工作的“压力分摊”机制,这一应对机制消解和俘获着随机选任理应导向的大众化结局。“压力分摊”描述了压力型体制下地方司法行政部门在纵横交错的行政链条中自我突围和释放压力的一种实态状况,也是我们理解地方治理逻辑的一条重要线...
  • 作者:王翔
  • 全文[ PDF 2388493.0 KB ] 2022.37(6)  共有 2400 人次浏览
  • 为中国式现代化服务:社会学学科建设40年
  • [摘要]从1982年中国大陆最早的一批社会学系复建起,重建中的中国社会学走过了整整40年的学科或专业建设之路。本文根据专业文献、《社会学年鉴》和亲历者的个人传记,辅以40位社会学家的口述史访谈,以改革开放或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为背景,追溯了社会学学科建设的两大时期和若干阶段;讨论了被喻为“五脏六腑”的学科建设基本框架,恪守学科建设宗旨的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实践,以及围绕专业化和中国化展开的两个基本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立足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从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讨论了社会学学科的建设成就...
  • 作者:

    胡洁、周晓虹

  • 全文[ PDF 3209093.0 KB ] 2023.38(2)  共有 3831 人次浏览
  • 数字社会学:国际视野下的源起、发展与展望
  • [摘要]为探索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对人类行为和社会运行的深远影响,研究数字技术与社会环境相互建构的作用机制,一个新的社会学分支——数字社会学应运而生并迅速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本文对数字社会学进行了简要介绍,梳理了数字社会学在劳工经济与生产、数字政治与权力、社会关系与互动、身体与自我、社会不平等以及方法论革新六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中国与西方数字社会学的研究现状。中国在数字技术领域的飞速发展为社会学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数字社会学在中国极具发展潜力。
  • 作者:赵一璋、王明玉
  • 全文[ PDF 2144530.0 KB ] 2023.38(2)  共有 7505 人次浏览
  • 透视算法黑箱:数字平台的算法规制与信息推送异质性
  • [摘要]本研究借鉴实验和逆向工程方法,通过设置若干虚拟账号与数字平台进行长时间真实互动,以尝试真正进入算法的政治化空间,分析算法规制对用户信息获取异质性的影响。实证结果揭示了数字时代算法规制的高度复杂化、精细化和隐蔽化。从信息主题维度看,算法增加了个体获得多样化主题信息的机会。从信息语义维度看,算法强化了过滤气泡效应,出现信息推送的窄化和固化,不同个体被算法框定在语义向量空间中相对固定的位置,只被推送特定语义维度的信息。
  • 作者:刘河庆、梁玉成
  • 全文[ PDF 3803493.0 KB ] 2023.38(2)  共有 5059 人次浏览
  • 物—人关系的基本范畴:新唯物主义社会学综论
  • [摘要]新唯物主义将物视为研究主题,是当代社会学极有影响力的新兴范式,然而新唯物主义社会学对物的讨论常常过于宽泛而缺乏焦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尝试对新唯物主义三大理论主轴,即后人类主义、能动实在论、物导向本体论进行讨论与综合,以确立共鸣关系、异化关系、灾难关系以及化用关系这四大物—人关系的基本范畴,明晰各新唯物主义理论的讨论主题与优缺点,并建立新唯物主义社会学的规范基础与批判准则。
  • 作者:郑作彧
  • 全文[ PDF 2099841.0 KB ] 2023.38(2)  共有 4330 人次浏览
  • 结构、情感与道德:道德转型的社会学探索
  • [摘要]道德社会学将考察对象从道德哲学所思辨的抽象道德律转向由道德规范、道德行为以及道德舆论三个基本层面所构成的经验性道德事实。构成道德事实的三个基本层面也是体现出道德情感性的三个层面。随着社会形态从传统的小共同体熟人社会向现代陌生人大社会转变,三个层面的道德情感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因应这种变化,道德形态也须作出相应调整,包括公德与私德相分立,在日常公德中突出“消极义务”,道德形式向普遍化和正式化转变等。总之,道德须从一种习传、不言而喻的“默认一致”形态向一种“反思性”的自觉形态转变。
  • 作者:王小章
  • 全文[ PDF 2352057.0 KB ] 2023.38(2)  共有 4268 人次浏览
  • 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技能重组与小农主体性建构——基于M村制茶产业变迁的过程分析
  • [摘要]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公司+农户”模式将标准化生产机制导入茶叶生产的劳动过程,引发制茶技能重组。在栽培采摘环节,茶农技能因外部赋能升级为被认可的规范技能,茶叶量质和农民收入均得到提高;而在鲜叶收购、茶叶炒制、成品销售等环节,技能控制权则从农民手中转移到下乡资本那里,茶农技能遭遇降级和替代。茶农及其制茶技能的双重标准化在乡村场景中交汇互动,成为影响茶叶产业化效果的实践逻辑。提升农民技能,建构农民主体性,才能让农民真正享受产业发展、农业转型的利好。
  • 作者:王星、周重礼
  • 全文[ PDF 2393482.0 KB ] 2023.38(2)  共有 4030 人次浏览
  • 金融化时代农业资本积累方式的转变——基于中国西南高地玛咖产业发展的民族志研究
  • [摘要]全球农业食物体系的金融化议题日益受到关注。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流通领域的投机积累活动,本文将生产的维度包括进来,从整体性的角度考察农业领域资本积累方式的改变,以求更全面地把握农业金融化的特点及其对农户生产的影响。通过对玛咖产业的考察发现,基于种源垄断的产业链控制既是农业投资者获取垄断利润的有效途径,又是其捕获投机利润的基础。研究表明,农业金融化不仅是资本积累的投机化转向,而且是资本积累垄断性的增强。在垄断的积累结构中,小生产者无法凭借低成本经营赢取市场生存和发展,他们往往还是投机赢利模式下的危机承...
  • 作者:阮池茵、丁玲
  • 全文[ PDF 2916540.0 KB ] 2023.38(2)  共有 3493 人次浏览
  • 从“自保式执行”到有效治理——地方自主性实践的制度路径转换
  • [摘要]地方政府的自主性是基层有效治理的关键。已有文献对地方政府发挥自主性的讨论聚焦于非正式制度路径,对正式制度路径的考察相对不足。近年来基层民政部门在“重错保、轻漏保”的监管压力下选择收缩自主性,导致低保治理目标的实现出现不平衡。以A省为例,本研究发现,部分地方民政部门基于正式制度路径发挥自主性,将特殊困难对象纳入低保并形成基于正式规则的自我保护功能,在规避问责风险的同时实现有效治理。
  • 作者:方珂、张翔、蒋卓余、练宏
  • 全文[ PDF 2857592.0 KB ] 2023.38(2)  共有 3438 人次浏览
  • 社会空间的继替与共存——一个郊区村庄城镇化的社会学研究
  • [摘要]在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影响下,城乡二元分析范式长期主导着国内的城镇化研究。面对日益深化的城乡融合趋势,本文提出城镇化的社会空间分析框架,将城镇化理解为多重城乡社会表征在情境性空间内的辩证过程。在其中,村庄的“空间继替”构成了城镇化的过程性,多种城乡社会表征的交汇共存缔造出具有多元空间意义的农村变迁图景。社会空间视角强调解释的情境性,有助于弥补线性转型预设、城市中心主义等研究局限,丰富城镇化研究思路。
  • 作者:陆兵哲
  • 全文[ PDF 3538023.0 KB ] 2023.38(2)  共有 4212 人次浏览
  • 中国代际流动的地区差异与形成机制——基于空间分析技术的实证研究
  • [摘要]空间视角是代际流动研究的重要生长点之一。本文使用CGSS2010—2017年数据,探究了代际流动的地区差异与形成机制。研究发现,我国代际流动水平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态势。决定一个地区代际流动状况的不只是其内部的社会结构特征,还有其外部空间关系,即所处的空间位置和周边的社会资源。周边地区发达的工业化水平、较大的收入离散性以及充足的社会福利资源能够促进本地区的代际流动,呈现 “空间溢出效应”。
  • 作者:王元超
  • 全文[ PDF 2158868.0 KB ] 2023.38(2)  共有 5470 人次浏览
«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