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理解法团主义——兼论其在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中的适用性
  • [摘要]近年来,法团主义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对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进行理论概括或预测。本文认为,这种概括或预测是不恰当的,究其原因在于,多数使用者在对法团主义的理解上缺乏总体性,从而导致判断上的偏差。本文首先尝试对法团主义进行一种总体性考察,即依次考察其问题指向、观念基础、制度特征和社会基础,在此基础上指出,法团主义作为一种模式并不适合用来对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进行理论概括或预测,尽管二者在观念及制度上具有高度相似性,但后者缺乏前者所必需的社会组织基础。
  • 作者:

    吴建平

  • 全文[ PDF 736.0 KB ] 2012.27(1)  共有 3513 人次浏览
  • 跨国实践中的社会地位补偿——华南侨乡两个移民群体文化馈赠的比较研究
  •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移民通过文化馈赠这种跨国实践极大地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但从我们的观察来看,不同类型的移民群体的跨国实践模式不尽相同。本文借鉴以往国际移民与跨国主义的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社会地位补偿”的范式,对分别来自广东五邑开平与海南文昌下辖两个镇的移民群体进行比较。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移民对于侨乡的文化馈赠不仅受到其个人出国前后社会地位变化的制约,而且还受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特定的祖籍国和移居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中位置的差异,移民群体在移居地的不同社会境遇以及侨乡的地方政府和...
  • 作者:

    黎相宜 周敏

  • 全文[ PDF 753.0 KB ] 2012.27(3)  共有 2378 人次浏览
  • 没有历史的民族志——从马凌诺斯基出发
  • [摘要]马凌诺斯基被认为是现代民族志方法的奠基人。今天,严格意义上的民族志仍然遵循马氏的基本准则。后现代主义的人类学对人类学家的自我身份及其专业实践进行了深刻反思,而功能主义人类学也在后继者那里得到了修正,但是,现场的主客互动依旧是民族志研究方法的核心特征。在人类学走进文明社会后,文献成为田野作业里重要的补充。不过,笔者认为,其实只有田野研究中对于文献的利用,不存在所谓“走进历史田野”之说,历史民族志仅仅是文献而已,其现场感是“别人的”,并非使用这份民族志的人的,而作为当事人的作者没有将其当成“历史民族志”;真正的...
  • 作者:

    张丽梅 胡鸿保

  • 全文[ PDF 668.0 KB ] 2012.27(2)  共有 3149 人次浏览
  • 地域社会学:何以可能?何以可为?——以战后日本城乡“过密—过疏”问题研究为中心
  • [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降,以战后都市过密化和乡村过疏化为背景,日本兴起了以研究地域社会结构、集团构成以及人类行动为主要内容的地域社会学。地域社会学试图超越农村社会学和城市社会学的界限,以城市化背景下“生活社会化”为基本理论前提,以乡村过疏化为研究重点,围绕着“地域生活”、“地域组织团体”、“地域格差”、“地域政策”、“新公共性构建”等问题展开研究,建立起“结构分析”的学科分析范式。地域社会学通过对城乡过密—过疏进程的研究,将城乡关系问题作为空间转换的核心内容,体现了其对人类社会由传统到现代转变的特别关注。在拓展...
  • 作者:田毅鹏
  • 全文[ PDF 580.0 KB ] 2012.27(5)  共有 2641 人次浏览
  • 工厂外的赶工游戏——以珠三角地区的赶货生产为例
  • [摘要]中国沿海地区代工制造产业中的赶货现象挑战了传统的企业组织理论,受制于订单和劳动力市场的高度不稳定,珠三角地区正在兴起的厂内赶货和租户赶货的外包模式与传统的家庭代工模式迥异。赶货代工既不是家庭收入的补充或临时性劳动,也不是产业的后备军,赶工游戏是农民工的自我剥削,工人向上流动的可能性非常低。赶货工与雇主双方在充分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找到自己的平衡点,这种劳资双方“自愿”达成的合作弱化了工人基于工作现场的反抗,也游离于国家的立法保护体系之外。
  • 作者:黄岩
  • 全文[ PDF 527.0 KB ] 2012.27(4)  共有 2923 人次浏览
  • 创新福利模式优化社会管理
  • [摘要]创造适合国情的福利模式,是社会管理成功的基础和奥妙所在。一个好的福利模式要能保持四个基本均衡:经济发展与福利支出的均衡,福利支出中的基础部分与非基础部分的均衡,福利机制中的刚性与柔性的均衡,福利责任结构中的政府与市场、家庭、个人之间的均衡。中国一些富裕农村所搞的集体福利为实现这些均衡提供了实践经验,而这些经验与底线公平理论非常契合。底线公平福利模式具有四个特点和优势:教育为基,劳动为本,服务为重,健康为要。它充分发挥中国优秀文化和社会结构优势,把发展性要素内置于福利模式之中,可以实现社会福利的内外平衡,为社...
  • 作者:

    景天魁

  • 全文[ PDF 313.0 KB ] 2012.27(4)  共有 2432 人次浏览
  • 逻辑、想象和诠释:工具变量在社会科学因果推断中的应用
  • [摘要]工具变量( instrumental variable) 是社会科学定量分析中解决内生性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基于调查数据进行因果推断的前沿方法。本文在简要介绍工具变量的定义、原理及估算方法的基础上,对实证分析中较为常见的五类工具变量进行回顾梳理,为今后研究寻找工具变量提供了参考。同时,对工具变量估计量的权重性特征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实例展示了使用工具变量进行因果推断的基本步骤和要点。最后,就工具变量方法的潜力和局限性进行了剖析。
  • 作者:

    陈云松

  • 全文[ PDF 779.0 KB ] 2012.27(6)  共有 4598 人次浏览
  • 论社会官能征——现代性与微观的爱之政治社会学片论
  • [摘要]现代文明中的日常生活,在科学领域之外,仍然保留着可供我们理解人类构成自身与世界的线索。本文力图以社会学的视角,基于思想史的努力去重新理解弗洛伊德的核心概念“官能症”。弗洛伊德对这一概念的讨论本身即具有极强的社会学性质。不过,由于弗洛伊德缺乏一套对于现代社会的理论性解读,所以这一概念进一步的现代性意涵需要借助于精神分析运动在后来与马克思主义传统以及存在主义现象学相结合的努力中去加以开掘。
  • 作者:孙飞宇
  • 全文[ PDF 797.0 KB ] 2012.27(6)  共有 2358 人次浏览
  • “上下分合轨迹”:社区空间的生产——关于南苑肿瘤医院的抗争故事
  • [摘要]本文聚焦于南苑围绕广安肿瘤医院的抗争故事,将该事件置于城市空间重构与生产的结构性情境下,分析社区空间的生产机制。文章指出,自上而下的空间规划权力在执行过程中隐蔽在市场化的话语体系下,以程序合法性及产权的话语获得垄断地位;而自下而上的抗争以规则、权利等意识为主导,通过“间隙运用”的策略生产出社会空间,但最终服从于空间的霸权体系。作者分析了空间霸权的战略、空间抗争的战术特点,以及上下分合轨迹,将其统合成为社区空间的生产过程。笔者认为,社区空间应该趋向对社会主义空间的生产,才能更好地实现空间正义。
  • 作者:

    黄晓星

  • 全文[ PDF 832.0 KB ] 2012.27(1)  共有 2747 人次浏览
  • 风水、宗族与地域社会的构建——以清代黄姚社会变迁为中心
  • [摘要]在帝国时期,风水是乡村民众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既投射着地域社会的权力秩序,亦反映了国家制度与民间文化的结合。历时性地探讨风水话语的演变,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侧面了解到民众空间观念与地域社会构建之间的复杂互动过程。本文试图以清代广西昭平县黄姚街的风水演变为个案,分析府江流域社会在逐步整合至王朝权力体系的过程中,当地民众围绕着开户立籍、地方团练等重大历史问题,如何透过空间观念的不断重述来创造与组织其社会生活。
  • 作者:麦思杰
  • 全文[ PDF 734.0 KB ] 2012.27(3)  共有 3014 人次浏览
  • 利益分化与居民参与——转型期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困境及其理论转向
  • [摘要]城市基层社会的参与者分为生计型参与者和权责型参与者两类。在基层社会管理实践中,代表国家的权责型参与者与代表社会的生计型参与者内部均存在着利益分化。权责型参与者处于强势地位,可以在部门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自由切换;生计型参与者处于弱势地位,相互间的利益冲突却使“社区自治”"陷入需要权责型参与者重新介入才能达成的尴尬境地。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秩序建构中的“悖论事实”要求我们的理论研究必须转向——从规范理论走向实证理论。
  • 作者:王星
  • 全文[ PDF 463.0 KB ] 2012.27(2)  共有 2795 人次浏览
  • 我国2000-2009年腐败案例研究报告——基于2800余个报道案例的分析
  • [摘要]基于一家中央法制报刊2000-2009年的腐败案件报道,本文试图通过数据来观察我国腐败现状及特征。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腐败规模处于上升状态,政府采购、工程承包成为腐败高发案件领域。土地腐败案件更为突出。同时,处、厅局级干部成为腐败的高危人群,不仅是受贿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等问题的主体,还是索贿案的主要查处对象。因此,我国廉政建设更趋复杂和艰巨。为此本文提出若干廉政治理的对策。本文也指出腐败数据研究的难点及局限性。
  • 作者:

    公婷 吴木銮

  • 全文[ PDF 912.0 KB ] 2012.27(4)  共有 3457 人次浏览
  • “共有地”的制度发明
  • [摘要]“共有地”的意涵是多重的,产权、公共资源和习俗既是三种不同的理论路径,也是“共有地”界定的三个不同层次。但是,对于“共有地”的解释,不是产权、资源、习俗三种理论进路的简单叠加,而应该走向一种整体论的“彻底解释”。可以将“共有地”作为一项制度实践,揭示其“传统发明”的整体动态机制,此即“共有地”的制度发明。
  • 作者:

    张佩国

  • 全文[ PDF 589.0 KB ] 2012.27(5)  共有 2257 人次浏览
  • “新古典社会学”的宏图与迷思——以多元转型绩效比较为切口的批判性综述
  • [摘要]本文旨在对伊万.塞勒尼等人提出的“新古典社会学”的理论脉络及其过去15年里的进展进行全面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对所谓“后共产主义世界”的市场转型的不同绩效进行比较的分析路径。面对市场转型呈现出的“趋同”与“分化”并存的复杂局面,笔者提倡一种以宏观逻辑与微观机制为基础的解释框架。在宏观上,需要厘清工业化、全球化和转型这三种相互独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宏观逻辑”在经济现象上的不同解释力,在微观上则通过分析行动者的策略,揭示这些宏观逻辑得以运作的机制。
  • 作者:吕鹏
  • 全文[ PDF 604.0 KB ] 2012.27(2)  共有 2055 人次浏览
  • 虚拟民族志:田野、方法与伦理
  • [摘要]互联网及其衍生的社会文化现象给人类学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同时也使传统的研究方法面临新的挑战。在对经典的民族志方法予以调整和改进的基础上,虚拟民族志作为致力于以独特方式理解互联网及相关现象的方法而产生。本文从互联网与文化之间的关联出发,从虚拟田野的定位、在线参与观察的实现、线上田野作业向线下的拓展以及研究伦理几个方面,对虚拟民族志的相关问题予以梳理和评述。文章最后提出,重新思考传统并与之保持对话依然是虚拟民族志发展的重要路径。
  • 作者:卜玉梅
  • 全文[ PDF 589.0 KB ] 2012.27(6)  共有 5878 人次浏览
  • 社会保险权的历史发展:从工业公民资格到社会公民资格
  • [摘要]伴随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社会保险权的发展轨迹也愈加清晰:从德国《1881年帝国诏书》中面向劳工阶级的“书面性”权利,到美国1935年《社会保障法案》中“较为丰满”的法定权利,再到1942年《贝弗里奇报告》描画的国民普享式社会权利,并经受住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新保守主义及其政策导向的考验”,经历了从工业公民资格到社会公民资格的螺旋式演进。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保险制度呈现出的全民化、福利化和私营化趋向,已经、正在、未来必将继续影响社会保险权的发展。
  • 作者:李志明
  • 全文[ PDF 580.0 KB ] 2012.27(4)  共有 2488 人次浏览
  • 倾向值匹配与因果推论:方法论述评
  • [摘要]社会科学对于因果关系的关注使得倾向值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的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方法进行述评。首先,本文系统梳理了倾向值匹配方法的历史、发展及其对于社会学调查研究的意义。其次,通过一个具体实例,本文展示了倾向值匹配的具体实施过程。第三,从密尔对因果关系的论述以及统计学的反事实框架(counterfactual framework)出发,本文阐释了倾向值匹配如何通过“控制”混淆变量从而满足非混淆假设(unconfoundedness)来帮助研究者提出因果性结论。第四,本文将倾向值匹配与回归中断设计和工具变量进...
  • 作者:胡安宁
  • 全文[ PDF 736.0 KB ] 2012.27(1)  共有 4927 人次浏览
  • 社会质量研究及其新进展
  • [摘要]本文考察了社会质量研究的两个独立起源,对各自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等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文章还着重分析了欧洲社会质量研究在亚洲的推进情况,指出目前国内社会质量研究无论在概念还是理论体系和方法上,都是欧洲社会质量研究的移入而不是本土社会质量的学术继承与发展。无论是从欧洲的社会质量研究,还是从该研究移入过程中本土化的努力与尝试来看,目前社会质量研究还存在很多局限。
  • 作者:张海东 石海波 毕婧千
  • 全文[ PDF 755.0 KB ] 2012.27(3)  共有 2927 人次浏览
  • 国外多元视野“幸福”观研析
  • [摘要]幸福研究日益受到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关注。理论界对幸福研究的认知存在着筑舍道傍、众说纷纭的一面,基于不同学科概念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分析框架和方法体系。本文着力于分析不同学科中的“幸福”特性,并尝试对幸福的层级性和复杂性(如个体幸福感与国民幸福指数的差异)予以区别,进而提出自己对发展趋势变迁的认知,即倡导从既有专注于经济域的国民经济帐户体系时代走向兼顾社会域的“国民幸福帐户”体系时代。
  • 作者:丘海雄 李敢
  • 全文[ PDF 795.0 KB ] 2012.27(2)  共有 3255 人次浏览
  • 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对社会学的影响
  • [摘要]近年来分子遗传学的发展硕果累累并且影响广泛。很多大型社会调查项目已经开始收集有关分子遗传的信息,同时一些社会学家对基因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也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社会学引入遗传信息后,一方面能够更有效地解释人类行为的特征和结果,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抵御“遗传决定论”的不利影响,明晰社会环境对遗传表达的影响。最后,本文也注意到引入遗传信息后社会学研究将面临的伦理问题。
  • 作者:胡雯 张浩 李毅 刘世定 国光
  • 全文[ PDF 556.0 KB ] 2012.27(5)  共有 3157 人次浏览
«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