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晚清湘潭民仓与地方政治的变迁——基于《湘潭积谷局志》的分析
  • [摘要]1926年编成的《湘潭积谷局志》记录了自同治二年直至民国年间积谷局经由与返乡湘军密切相关的传统士绅倡导、设立、维持直至被官府吞噬的全过程。积谷局司事由县城的士绅和乡村中义仓管理者组成,显示了城乡间的相互联结。积谷局的经费维持除了各司事的摊捐外,还在很大程度上与湘潭发达的商业活动相连接,红册费衍为积谷局的稳定收入来源。主理积谷局的士绅们由此获得了地方上的权威地位,乃至成为地方政治的主导者,既可以与官方较量,又可以平抚民众,甚至能以保持社会安定的理由抵拒晚清自上而下的自治运动中官方力量的渗入,这显然与湘潭特定的...
  • 作者:

    王日根; 陈瑶;

  • 全文[ PDF 1012.0 KB ] 2009.24(5)  共有 2146 人次浏览
  • 制度信任的形成过程——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例
  • [摘要]本文以制度作为信任对象,通过对信任的相关研究回顾,梳理出制度信任从宏观到微观形成过程的研究范式,并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例演绎了这个范式。作者认为,将制度信任作为过程理解意味着,一方面,从制度信任的形成机制看,信任是一种从宏观到微观、从心理到行为的过程;另一方面,就具体制度而言,制度环境是制度信任形成的最终决定因素,制度环境不断变化,因而制度受众的信任态度和行为也处于变化过程中。 
  • 作者:

    房莉杰

  • 全文[ PDF 545.0 KB ] 2009.24(2)  共有 2668 人次浏览
  • 新制度是如何落实的?——作为制度变迁新机制的“通变”
  • [摘要]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是,一项"自下而上"经过"变通"机制被创造出来的新的制度安排,或者直接由中央或某级地方政府进行的制度创新,往往要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改革或改制运动"自上而下"推广下去之后,才能最终由"文本"变为"现实"。本文通过对笔者在过去10年中所观察的"改革"运动中3个案例的讨论分析,利用"通变"这一概念,分"形式绩效"和"实质绩效"的达成两个阶段,详细探讨这一现象中所蕴含的...
  • 作者:

    刘玉照; 田青;

  • 全文[ PDF 736.0 KB ] 2009.24(4)  共有 2478 人次浏览
  • 利益受损农民工的利益抗争行为研究——基于珠三角企业的调查
  • [摘要]近年来,农民工为争取自己合法利益的抗争行为不断增长,他们或者采取体制内投诉的方式,或者采取体制外集体行动的方式,但也有相当一些农民工保持沉默。本文试图探讨是什么因素影响农民工在利益抗争方式上的选择。从整体上讲,农民工的相对剥夺感、对劳动法的认知水平、社会网络规模和企业集体宿舍制度对其利益抗争行为有影响。但是在投诉和集体行动的方式选择上,影响因素表现出差别,教育和网络对投诉有更显著的影响,企业集体宿舍制度对集体行动有更显著影响,但企业所有制对减少农民工在企业外部展开利益抗争,或者在引导农民工用体制内方式解决...
  • 作者:

    蔡禾; 李超海; 冯建华;

  • 全文[ PDF 649.0 KB ] 2009.24(1)  共有 2604 人次浏览
  • 中国人在行政纠纷中为何偏好信访?
  • [摘要]近些年,中国民众在解决行政纠纷时往往会选择信访,而不进行诉讼。对此现象,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信访现象"根本就是民众理性选择的结果,行政诉讼问题过多,效果不如信访。另一种则认为清代的法律文化与1978年以前的新中国历史使当代中国人具有"厌讼"或"信人治不信法治"的历史传统,或叫"路径依赖"。本文认为这两种解释都与现存的证据存在很大出入:首先,信访的效果比诉讼差得多,很少会解决信访者的问题。其次,传统中国社会——尤其在清代和民国——并不很厌讼。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新的...
  • 作者:

    张泰苏

  • 全文[ PDF 677.0 KB ] 2009.24(3)  共有 2531 人次浏览
  • “嵌入性”:两种取向及其分歧
  • [摘要]本文辨析了波兰尼和格兰诺维特的嵌入性思想,指出他们在市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代表两种不同的学术取向:社会构件论的市场观与社会建构论的市场观。前者系市场的实体嵌入,未给隔离于社会的自主性市场留下任何可能性;后者系市场的形式嵌入,在一定程度上给市场保留了社会因素无法进入、依自身逻辑运作的硬核。批评者眼中波兰尼的"市场悖论"建基于市场的形式嵌入,而在波兰尼那里实无真正意义上的"脱嵌的市场"存在,这一悖论不过是由其分析技艺所造成的假象。格兰诺维特取向的经济社会学研究带回了经济学所缺失的"背景&qu...
  • 作者:

    符平

  • 全文[ PDF 754.0 KB ] 2009.24(5)  共有 4328 人次浏览
  • 英文文献中的中国组织现象研究
  • [摘要]本文介绍讨论英文文献中社会科学诸领域有关中国组织现象的研究,关注其中活跃的研究主题和活动、重要的理论观点和因果机制,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竞争和对比。我们按照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学科领域来组织本文的述评,但我们强调这些学术研究领域之间的关联、延伸和交融,特别将这些研究工作与组织学的分析概念和思路加以对比,强调它们之间互相促进的关系。我们的述评一方面肯定这一领域引人注目的进步,另一方面也特别提出批评性意见,指出这一领域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和学术上的种种不足,以期未来的研究加以弥补克服,从而进一步提高这一领域的...
  • 作者:

    周雪光; 赵伟;

  • 全文[ PDF 1110.0 KB ] 2009.24(6)  共有 2577 人次浏览
  • 劳动与姐妹分化——“和记”生产政体个案研究
  • [摘要]本文从性别视角出发,借助布洛维"生产政体"理论的分析框架,对服务业女性农民工的劳动过程展开分析,探讨同一家酒楼中女工的内部分裂。劳动者工场之外的社会、文化身份对她们的工场表现有关键作用。资方利用了社会文化传统对女性年龄的社会性别建构及其造成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责任的差异,对女性劳动者实施分而治之的管理策略,并得到劳动者自身的认可和响应,导致大姐处于专制型的统治,小妹身处霸权型的管理。 
  • 作者:

     何明洁

  • 全文[ PDF 836.0 KB ] 2009.24(2)  共有 3168 人次浏览
  • 代际关系变动与老年人自杀——对湖北京山农村的实证研究
  • [摘要]基于2008年9月对湖北省京山县六个村的质性调研,以30年来发生的206起自杀案例为材料,文章对老年人自杀现象展开了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地区农村老年人的自杀率高得惊人,并且还在不断增高。结合转型期中国农村代际关系变动的特征,文章归纳了该地区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类型,具体分析了老年人高自杀率和高自杀比重的原因,并对老年人自杀现象的变化趋势做出了预测。 
  • 作者:

    陈柏峰

  • 全文[ PDF 602.0 KB ] 2009.24(4)  共有 4479 人次浏览
  • 社区自治主体的二元区隔及其演化
  • [摘要]本文利用2008年南京市BX区10个街道居民的抽样调查数据,通过SPSS交叉分析及因子分析方法,对社区自治主体的二元区隔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结果发现:城市社区自治主体呈现"以居委会为中心"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内外两大群体,两群体在社区生活、自治理念及未来行动方案上均表现出二元区隔的状态,双方的异质身份、文化目标、利益取向等多方位的差异导致了区隔的形成。本文指出,两大群体之间鸿沟的弥合需要互相通力协作,同时政府的权力让渡、中介组织的培育及仿企业化机制的导入等均有助于双方携手社区自治。 ...
  • 作者: 闵学勤
  • 全文[ PDF 664.0 KB ] 2009.24(1)  共有 2413 人次浏览
  • 从“他物权”看“土地换保障”——一个法社会学的分析
  • [摘要]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和推动农村社会健康发展是我国正在推进的社会发展战略。文章以城市化为背景,主张吸取国企改革经验,将"保障"从"土地"中剥离出来,让二者各司其职,通过土地资源的流转整合来发展现代农业,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来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作者从社会关系对社会法律规范的需求入手,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人—地关系"变化所带来的新型"地—权关系",推导出"土地换保障"的客观必要性,并从他物权的角度论证其合法性。然后,作者通过借鉴国外的典型经验和总结国内相关工作的得...
  • 作者:

     郑雄飞

  • 全文[ PDF 721.0 KB ] 2009.24(3)  共有 1809 人次浏览
  • 国家、制度与工人阶级的形成——西方文献及其对中国劳工问题研究的意义
  • [摘要]汤普森所代表的研究传统颠覆了经济决定论和结构简约论的观点,强调了历史、文化和经历在工人阶级形成中的作用。这一研究传统也启发了一些西方政治学家和政治社会学家去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工人阶级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国家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本文通过介绍他们的若干主要观点,指出"国家变量"对于解释或叙述工人阶级形成的模式、特点和道路的重要性。在结论部分,本文探讨了国家视角对于研究中国工人阶级形成的意义。
  • 作者:

    陈峰;

  • 全文[ PDF 674.0 KB ] 2009.24(5)  共有 1926 人次浏览
  • 以重建社会来再造经济
  • [摘要]目前"中国经济问题"的出现,是两个因素交织在一起的产物,一个是世界金融危机,另一个是中国本身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转型的过程,而这个转型迟迟转不过去。尽管我们目前的经济问题是由美国的金融危机引起的,但我们现在所面对的问题,与其说是与美国今天的问题更相近,不如说是与历史上那些传统经济危机的问题更相近。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通过社会变革、社会改造和社会进步,创造了走出大萧条的条件。我们在这次经济危机中最大的机遇,就是在经济危机的压力之下,下决心进行社会变革,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奠...
  • 作者:

     孙立平

  • 全文[ PDF 299.0 KB ] 2009.24(2)  共有 1911 人次浏览
  • 应用Kish表入户抽样被访者年龄结构扭曲问题研究
  • [摘要]本文以实际调查数据和概率理论为基础,研究抽样调查入户抽样阶段各种统计口径人口的年龄结构。在对比登记人口、Kish选样表人口和被调查人口的年龄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分析Kish表的理论概率分布,发现了低龄人口入选比例低和Kish选样表中入选人口与被访者年龄结构扭曲的原因。为解决Kish表应用的实际问题,对Kish表进行了仿真研究并提出对现有Kish表抽样过程的改进建议。 
  • 作者:

    张丽萍

  • 全文[ PDF 613.0 KB ] 2009.24(4)  共有 2429 人次浏览
  • “空间实践”与诗意的抵抗——解读米歇尔·德塞图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
  • [摘要]科学必须发掘隐秘,社会学家米歇尔·德塞图的日常生活实践分析理论,强调进入日常生活实践的场域之中去分析和建构理论,而不是像站在高楼上俯瞰街上的行人那样去建构研究文本。这种"微型实践"(minor practice),即一种构成社会生活基础的社会过程分析进路,对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当然,与其他法国学者一样,德塞图的理论更多地只有象征世界的意义。如果要将他的理论真刀真枪地应用到社会实践中,那么,它更多地可能只是维护现存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弱者发动的游击战术很容易被主流结构吸收、削弱,以致击败。 ...
  • 作者:

    吴飞

  • 全文[ PDF 741.0 KB ] 2009.24(2)  共有 8804 人次浏览
  • 女儿赡养的伦理与公平——浙东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性别考察
  • [摘要]在父系家庭制度中,作为父亲家庭的非正式成员,不承担赡养父母和家计责任的女儿,越来越多地在娘家的经济和家庭福利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围绕这一农村家庭和社会的新风俗,深入分析探讨了儿子和女儿赡养行为的不同伦理基础、女儿赡养的伦理被建构的过程,以及这一风俗所呈现的性别间的社会公平问题。本文认为,女儿的赡养行为折射出农村家庭在社会变迁中,兼容传统和现代两种结构,彼此既有冲突又有混合和互补的现状。 
  • 作者:

    唐灿; 马春华; 石金群;

  • 全文[ PDF 540.0 KB ] 2009.24(6)  共有 2721 人次浏览
  • 中国背景下组织认同的结构——一项探索性研究
  • [摘要]本研究是一项质性研究。通过访谈法、类属分析和德尔菲法等对中国背景下组织认同的维度进行探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背景下组织认同的结构包括以下9个维度:归属感、身份感知、成员相似性、个体与组织的一致性、组织吸引力、组织参与、感恩与效忠、人际关系、契约关系;(2)本研究得出的前6个维度与西方的研究是相似的。这6个维度基本能够涵盖现在西方研究中已经提出的组织认同的维度,并且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有存在的价值和特殊意义;(3)本研究得出的后3个维度是中国背景下组织认同所特有的维度,具有不同于西方的特殊意义。 ...
  • 作者:

     孙健敏; 姜铠丰

  • 全文[ PDF 869.0 KB ] 2009.24(1)  共有 2347 人次浏览
  • 身体:当代西方社会理论的新视角
  • [摘要]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本文以当代西方社会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几种身体理论为线索,系统研究了"身体"这一当代西方社会理论的新兴视角。本文指出了这一视角在尼采和梅洛-庞蒂等人的思想中的历史渊源,并阐明了身体视角的反意识哲学、反主体主义和反理智主义的基本特点,以及身体视角对于思考人类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反思和批判价值。
  • 作者:

    郑震

  • 全文[ PDF 579.0 KB ] 2009.24(6)  共有 3414 人次浏览
  • 汉族社区少数民族的文化疏离感研究
  • [摘要]在对国内外疏离感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文化疏离感的定义和动态理论的假设,然后,本研究编制了文化疏离感的测量量表,并对居住于汉族社区的近五百名维吾尔族被试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了"文化疏离感的动态理论"假设,构建了文化疏离感的六个维度。研究还发现:文化疏离感量表具有比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学习汉语时间"和"汉族朋友的数量"是导致文化疏离感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 作者:

     杨东; 金钊; 黎樱; 张进辅; 张庆林;

  • 全文[ PDF 678.0 KB ] 2009.24(3)  共有 2505 人次浏览
  • 三十年来海外学者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国家性及其争论述评
  • [摘要]有关中国当代国家性的讨论,一直是当代海外中国研究学者关注的重要话题。由于经济改革转型所引发的国家转型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海外当代中国研究学者们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家特征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也引发了一些学术争论。本文运用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将海外学者对当代中国国家定位的观点整理成国家能力、政府—市场以及国家—社会三个维度,并在每个维度内部对已有文献中的观点进行分类归纳,力图展现有关该论题的整个研究图式。此外,结合文献梳理的成果,本文作者也提出了有关当代中国国家定位的一些思考。 
  • 作者:

    刘鹏

  • 全文[ PDF 732.0 KB ] 2009.24(5)  共有 2024 人次浏览
«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