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多重印记、制度积淀与组织演进——关于大学组织的一项扎根理论研究
  • [摘要]以大学为例,本文研究组织如何从自身的历史中寻找其发展的制度资源。本研究使用扎根理论方法,在组织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理论和经验数据之间对话,提炼关于组织演进的新模型。通过多案例研究的复制逻辑,本研究整合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和组织印记理论,提出制度积淀理论。研究发现,大学在发展中主动建构制度资源,以强化其组织能力和潜力。本文以大学组织为研究对象,所提炼的理论也可以推广到其他一些组织类型,用以理解并指导组织的积累式发展。
  • 作者:韩亦、范文、郑恩营
  • 全文[ PDF 1662548.0 KB ] 2025.40(1)  共有 1483 人次浏览
  • 保障凝聚认同?——社会保障建构国家认同的异质性研究
  • [摘要]社会保障是国家认同生成的重要基础,而社会交换是社会保障建构国家认同的一个关键机制。以往研究认为个体纳入社会保障将自然生成国家认同,却未充分讨论不同类型社会保障产生的异质性效应。本文运用社会交换理论,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分析了何种类型的社会保障能起到建构国家认同的作用。研究发现,在供给主体上,纳入以财政补贴为主的国家补助型保障后,民众的国家认同感显著增强;在分配方式上,普惠型与选择型保障对国家认同不具有显著差异;在待遇水平上,认同建构呈现边际递减曲线效应,待遇适中的社会保障发挥着更强的建构...
  • 作者:黄种滨
  • 全文[ PDF 1655657.0 KB ] 2025.40(1)  共有 1060 人次浏览
  • 灵活用工与资本劳动力经营职能的发展——基于弹性积累体制的分析
  • [摘要]灵活用工相关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性的理论分析视野。本文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野的指引下,通过对资本循环过程分析的继承性发展,梳理弹性积累体制下灵活用工与资本劳动力经营职能发展的机制。在弹性生产网络和平台经济下,基于市场需求信息的收集、分析、传递,居于流通阶段(W′—G′)的商品经营资本不断重组生产,从而衍生出对灵活用工的深度需求。企业对灵活用工需求的快速增长进一步导致流通阶段(G—W)资本劳动力经营职能的深化。相关资本主体主要通过规避标准劳动关系约束、按时按质按量供给劳动力来确保生产以灵活、低成本的...
  • 作者:汪建华
  • 全文[ PDF 1583129.0 KB ] 2025.40(1)  共有 1051 人次浏览
  • 内生性关联与乡村环境治理中农民主体性的建构——基于临江县“河道自管”的案例研究
  • [摘要]乡村环境治理面临如何处理好与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关系和如何激活农民主体性的难题。本文从构建人与自然互利共生及政府与农民互益协作的内生性关联这一分析框架出发,基于对临江县“河道自管”的考察发现,融入农民生产生活、吸纳农民智慧和关照农民意愿的实践激活了农民主体性和乡村环境治理活力。农民主体性建构于以农民为主体的责任关联、利益联结与协同联动机制之上。调适好“民”和“治”的边界是维系农民主体性的关键。本文为探索契合乡村社会的环境治理提供了政策想象力。
  • 作者:陈涛、郭雪萍
  • 全文[ PDF 1535063.0 KB ] 2025.40(2)  共有 444 人次浏览
  • 隐私权的社会建构:网络相亲中的空间博弈与规范协商
  • [摘要]数字技术改变了社会连接的方式,隐私确权成为难题。本文通过考察网络相亲中的隐私规范及其生成逻辑,探讨隐私权所依托的社群关系及其关系伦理。研究发现,在隐私确权的过程中,平台和用户塑造出两种彼此冲突的隐私观,分别是侧重集体安全、强调信息披露的“义务”,以及侧重个人自由、强调信息支配的“自主”。平台通过空间叠加和道德舆论来强化信息识别,用户则通过空间划界和法律动员来弱化信息传播。个人信息通过社群关系形成了“隐”与“显”、“私”与“公”的区分标准,让信息流通的场景性规范成为可能,但社群的自组织属性也造成了...
  • 作者:刘子曦
  • 全文[ PDF 1435995.0 KB ] 2025.40(2)  共有 631 人次浏览
  • 社会结构的文本大数据测量——以中国社会职业地位变迁为例(1940—2015)
  • [摘要]基于问卷调查的社会结构定量测量存在时间跨度有限、测量维度单一、隐性指标不足等问题。为此本文阐述了一种基于文本大数据,运用自然语言处理算法来测量不同时期的话语结构,进而反映社会结构及其变迁规律的方法。以中国社会职业地位的历史变迁(1940—2015)为例,本文基于书籍大数据,从财富、权力、文化、声望四个维度刻画了职业地位和职业地位结构的历史变迁图景。该方法对传统问卷测量方法形成了重要的补充,为缺乏问卷资料的场景,特别是大历史跨度下的主观观念结构和客观社会结构变迁的测量提供了新的计算社会学工具。
  • 作者:陈茁
  • 全文[ PDF 2760248.0 KB ] 2025.40(2)  共有 620 人次浏览
  • 低生育率社会中的家庭结构与育儿功能——基于资源供需视角的实证分析
  • [摘要]本研究基于资源供需视角实证分析了低生育率社会中的家庭结构与育儿功能间的关系,并探讨了家庭情境的调节作用。育儿功能是指家庭调配整合资源以满足育儿需求的能力,本文从经济、服务和时间三个维度对其进行考察。在综合考虑了代际间居住安排的灵活性和家庭成员的流动性之后,本文将家庭结构区分为紧密式(包括凝聚式、灵活式)和松散式。研究发现,紧密式结构家庭的育儿功能优于松散式结构家庭,这在经济维度和服务维度上尤为突出。家庭情境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本研究创建了家庭育儿功能资源供需的分析框架,对家庭结构进行了动态分类,...
  • 作者:宋健、陈文琪
  • 全文[ PDF 1478096.0 KB ] 2025.40(2)  共有 865 人次浏览
  • 亲属网络视角下的儿童学业成就:影响机制与阶层差异
  • [摘要]在既有代际流动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儿童学业成就阶层差异的研究视角从核心家庭扩展至祖辈与父辈同胞构成的亲属网络,考察亲属网络资源对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机制及阶层异质性效应。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研究发现,在对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过程中,祖辈网络资源和父辈同胞网络资源分别主要通过社会支持机制和价值观形塑机制发挥作用。此外,亲属网络资源能够缩小儿童学业成就的阶层差异,使低阶层家庭的儿童获得更多学业回报。
  • 作者:张骞
  • 全文[ PDF 1533260.0 KB ] 2025.40(2)  共有 594 人次浏览
  • 社会工作服务中专业伦理与人情伦理的调适——以一个灾后重建服务项目为例
  • [摘要]如何在专业伦理中安置人情是本土社会工作实践面对的重要问题。基于对一个灾后重建服务项目的研究,本文发现社会工作者通过开展分寸拿捏、意义重塑与情感定向等伦理工作,在规避人情互动的伦理风险的同时,释放了人情对专业服务的积极功能,从而促成了专业伦理与人情伦理的调适。这种调适之所以可能,其更深层次的社会基础在于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共同持有的互以对方为重的本土行动伦理。本文的发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反思专业服务中由人情引发的界限问题。
  • 作者:赵万林
  • 全文[ PDF 1489120.0 KB ] 2025.40(2)  共有 572 人次浏览
  • 代言人生产的组织化与“去污名”困境——一个社会企业的个案研究
  • [摘要]生产脆弱群体的代言人是公益组织经常采取的一种“去污名”策略,近年兴起的一种典型做法是社会企业通过创造多元就业岗位来试图去除残障者的就业污名。然而,本文通过对一个视障者咖啡馆案例的个案研究发现,虽然这类社会企业通过生产代言人的方式试图改变公众对残障群体的污名化印象,但残障群体中的大部分人也可能因与代言人积极上进的“明星”形象不符而更加不被公众接受。与此同时,本文发现代言人在商业化过程中也可能被重新标签化,存在自我认同的内在张力。
  • 作者:朱健刚、董上
  • 全文[ PDF 1417028.0 KB ] 2025.40(2)  共有 556 人次浏览
  • 形塑市场:城市回收业二元结构的动态转化及治理适配
  • [摘要]现代市场变迁与社会发展历程紧密相关,有关中国市场建构的既有研究沿“体制分权”和“主体互动”两个视角展开,对“社会取向”的关注度仍有不足。本文以城市回收行业市场为例,提出建构市场的社会取向分析框架。城市利益的社会面向、作为一种行动者力量的社会因素和争取市场空间的社会过程构成了形塑市场的三种社会性因素,城市政府和社会行动者围绕各类市场要素争取市场的定义权。城市市场的“正规—非正规”二元结构在动态转化,相应治理随之调整适配。社会形塑市场的视角有助于丰富对市场建构过程的理解。
  • 作者:黄晓星、滑哲
  • 全文[ PDF 1493041.0 KB ] 2025.40(2)  共有 435 人次浏览
  • 重返工业教育:产业园区青年农民工现代化研究
  • [摘要]工人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本文重返工业教育视角,从产线生产塑造现代工人、社区生活培育城市公民的双向维度探究产业园区对青年农民工现代化的影响。基于对成都某制造业产业园区的研究发现,当前的产业园区已成为城市的一个特殊治理单元,呈现“政企社”共同参与、各有侧重的治理模式。车间的劳动经历塑造了青年农民工对工业时间、生产空间以及科层制的遵从,公寓的社区生活则促使工人在宿舍自治、社团组织和社区活动等公共参与中发展公民素养。尽管产业园区确实能发挥工业教育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拆分型用工固有的问题。
  • 作者:何明洁、管蓉、邓小兵
  • 全文[ PDF 1515282.0 KB ] 2025.40(2)  共有 396 人次浏览
  • 谁是家里人?——对中国家庭成员界定的调查实验研究
  • [摘要]中国家庭边界的界定是研究中国家庭的理论问题,也是家庭变迁的现实问题和家庭调查的方法问题。本文关注中国人对家庭成员范围的认知可变性及认定标准。通过调查实验本文发现,人们对家庭边界的认知随语境不同而变化;直系亲属关系对家庭关系的认定比共同居住和经济联系更具优先性;代际同住和隔代抚养对主干家庭的认定有重要影响。本文为经典和当代中国本土家庭理论提供了新的实证证据,并以此探讨问卷调查在测量中国家庭边界上面临的挑战。
  • 作者:张春泥、孙妍
  • 全文[ PDF 1507390.0 KB ] 2025.40(1)  共有 2653 人次浏览
  • 城镇家庭住房保有中的责任伦理与经济实践
  • [摘要]本文从家庭责任伦理的角度对普通城镇家庭的住房保有实践进行考察。基于对福建地区有着不同生活经历、工作情况和婚育状况的家庭的访谈发现,普通城镇家庭住房保有的内在动力仍是以家庭稳定延续的责任伦理为基础的,这种动力不仅能在家庭生命周期中进行积累,也能在城镇化进程中持续调适。同时,家庭责任伦理还构成了保有住房的价值来源,延展了弹性预算的策略集合,塑造了资产评估的主观标准,从而生成了独特的家庭住房保有经济实践逻辑。这些发现有益于进一步理解家庭在中国经济社会变迁中的重要位置。
  • 作者:许弘智
  • 全文[ PDF 1578081.0 KB ] 2025.40(1)  共有 1003 人次浏览
  • 权力、利益与价值:城市数字化风险防控的实现机制——基于11座特大城市的调查研究
  • [摘要]为什么经济社会条件相近的城市数字化风险防控存在明显不同?对11座城市17个案例的比较发现,技术应用并非数字化转型实现的充要条件,“权力—利益—价值”机制才是数字化转型的成功密码。其中,权力机制强调主导性行动者权力和势能的提升,其权威性地位越高,数字化转型越能获得各方支持。利益机制关注对关联行动者的激励,行动者之间的收益兼容与风险分摊使数字化转型更为顺畅。价值机制则是依托共识与价值共创来实现数字平台的持续运转。以上发现有助于超越“技术—组织”互构的界面认知,打开数字化转型中组织间关系的理论“黑箱”。...
  • 作者:吴晓林、邢羿飞
  • 全文[ PDF 1612623.0 KB ] 2025.40(1)  共有 2198 人次浏览
  • 示范的效应及其困境:挤压型情境与基层政策执行——石镇乡村振兴的案例研究
  • [摘要]作为治理机制的示范服务于多重治理目标,这导致示范效应的复杂化。从“苗木小镇”的显著成效到“全域乡村振兴”的形式化落地,石镇的案例呈现了乡村振兴基层实践中示范创建与示范效应之间的张力。这一张力的本质是示范效应的目标替代:以政策知识生产和政策模式扩散为目标的任务导向型示范在基层执行时被以政绩竞争为目标的政绩展示型示范所取代。动态的挤压型情境使得基层政府在示范创建阶段和示范应用阶段处于差异化的政策执行情境,进而形塑了基层执行者差异化的政策执行逻辑。挤压型情境及其结构性变迁是示范效应困境的根本原因。
  • 作者:李棉管、苏芮、谭添熙
  • 全文[ PDF 1508599.0 KB ] 2025.40(1)  共有 1518 人次浏览
  • 仁之以为治——以《牧鉴》为个案的社会学研究
  • [摘要]有关传统型权威在传统中国地方治理实践中的基本性格,既有研究尚未在士人心性与治理实践之间搭建根本桥梁。本文通过对《牧鉴》兼及“儒先议论”及“经传之言”的编排方式与内容考察发现,《牧鉴》作为“官箴书”的一种,带有鲜明的理学色彩。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而针对《牧鉴》所引人物事例展开分析,认为州县官作为传统型权威的代表,在其治理实践中必然展现出“教者”“父母之官”及“能吏”三种不同又统一的形象。本文将这种传统治理理想型独特的处理经术与治术关系的方式概括为“仁之以为治”。最后,本文指出《牧鉴》在现代世界必然遭...
  • 作者:王绍琛
  • 全文[ PDF 1506667.0 KB ] 2025.40(1)  共有 930 人次浏览
  • 通往“未来”的社会学:认识延展与核心议题
  • [摘要]相较于对过去和当下经验的再现,“未来”的重要性被社会学研究忽视,甚至始终未能进入其主流视野。21世纪以来,社会学正在重启对“未来”的研究兴趣,并思考通往“未来”的新认识通道和知识生产方式。当前,“未来”不仅获得了现代意涵,还逐渐成为考察社会变迁中人类能动性和时间开放性的重要认识范畴。围绕“现实未来”“主观未来”“潜在未来”和“替代未来”,未来社会学研究以多元化的研究进路,通往真切的人类未来经验、潜在的社会进程和可欲的发展空间。 
  • 作者:吴越菲
  • 全文[ PDF 1578745.0 KB ] 2025.40(1)  共有 1784 人次浏览
  •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社会学的使命担当——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期刊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综述
  • [摘要]2024年12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社会学研究》《青年研究》两刊编辑部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24年期刊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研究》主编陈光金研究员主持,会议主题是“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
  • 作者:本刊编辑部
  • 全文[ PDF 1284040.0 KB ] 2025.40(2)  共有 493 人次浏览
  • 食物体制理论的演进及其中国意义——一个农业社会学的视角
  • [摘要]作为农业社会学的经典理论流派,食物体制理论揭示了全球农业和食物体系背后复杂的权力与利益关系。在贸易纠纷、政治斗争和地缘冲突不断的当下,将这一理论应用于中国农业和食物研究意义重大。本文系统梳理了食物体制理论的渊源、内容及演进,讨论将该理论应用于中国研究的可能。食物体制理论有助于认识现代农业体系的构成,对发展中国海外农业体系、探索“大国小农”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以及完善中国内部粮食体系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该理论与中国经验的结合呼应了国际食物体制理论的最新研究动向,也是发展扎根本土的中国农业社会学的有益...
  • 作者:熊春文、柯雪龙、李梦琪
  • 全文[ PDF 1518486.0 KB ] 2025.40(1)  共有 1740 人次浏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