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多重印记、制度积淀与组织演进——关于大学组织的一项扎根理论研究
  • [摘要]以大学为例,本文研究组织如何从自身的历史中寻找其发展的制度资源。本研究使用扎根理论方法,在组织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理论和经验数据之间对话,提炼关于组织演进的新模型。通过多案例研究的复制逻辑,本研究整合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和组织印记理论,提出制度积淀理论。研究发现,大学在发展中主动建构制度资源,以强化其组织能力和潜力。本文以大学组织为研究对象,所提炼的理论也可以推广到其他一些组织类型,用以理解并指导组织的积累式发展。
  • 作者:韩亦、范文、郑恩营
  • 全文[ PDF 1662548.0 KB ] 2025.0(1)  共有 19 人次浏览
  • 保障凝聚认同?——社会保障建构国家认同的异质性研究
  • [摘要]社会保障是国家认同生成的重要基础,而社会交换是社会保障建构国家认同的一个关键机制。以往研究认为个体纳入社会保障将自然生成国家认同,却未充分讨论不同类型社会保障产生的异质性效应。本文运用社会交换理论,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分析了何种类型的社会保障能起到建构国家认同的作用。研究发现,在供给主体上,纳入以财政补贴为主的国家补助型保障后,民众的国家认同感显著增强;在分配方式上,普惠型与选择型保障对国家认同不具有显著差异;在待遇水平上,认同建构呈现边际递减曲线效应,待遇适中的社会保障发挥着更强的建构...
  • 作者:黄种滨
  • 全文[ PDF 1655657.0 KB ] 2025.0(1)  共有 17 人次浏览
  • 灵活用工与资本劳动力经营职能的发展——基于弹性积累体制的分析
  • [摘要]灵活用工相关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性的理论分析视野。本文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野的指引下,通过对资本循环过程分析的继承性发展,梳理弹性积累体制下灵活用工与资本劳动力经营职能发展的机制。在弹性生产网络和平台经济下,基于市场需求信息的收集、分析、传递,居于流通阶段(W′—G′)的商品经营资本不断重组生产,从而衍生出对灵活用工的深度需求。企业对灵活用工需求的快速增长进一步导致流通阶段(G—W)资本劳动力经营职能的深化。相关资本主体主要通过规避标准劳动关系约束、按时按质按量供给劳动力来确保生产以灵活、低成本的...
  • 作者:汪建华
  • 全文[ PDF 1583129.0 KB ] 2025.40(1)  共有 20 人次浏览
  • 权力、利益与价值:城市数字化风险防控的实现机制——基于11座特大城市的调查研究
  • [摘要]为什么经济社会条件相近的城市数字化风险防控存在明显不同?对11座城市17个案例的比较发现,技术应用并非数字化转型实现的充要条件,“权力—利益—价值”机制才是数字化转型的成功密码。其中,权力机制强调主导性行动者权力和势能的提升,其权威性地位越高,数字化转型越能获得各方支持。利益机制关注对关联行动者的激励,行动者之间的收益兼容与风险分摊使数字化转型更为顺畅。价值机制则是依托共识与价值共创来实现数字平台的持续运转。以上发现有助于超越“技术—组织”互构的界面认知,打开数字化转型中组织间关系的理论“黑箱”。...
  • 作者:吴晓林、邢羿飞
  • 全文[ PDF 1612623.0 KB ] 2025.40(1)  共有 23 人次浏览
  • 示范的效应及其困境:挤压型情境与基层政策执行——石镇乡村振兴的案例研究
  • [摘要]作为治理机制的示范服务于多重治理目标,这导致示范效应的复杂化。从“苗木小镇”的显著成效到“全域乡村振兴”的形式化落地,石镇的案例呈现了乡村振兴基层实践中示范创建与示范效应之间的张力。这一张力的本质是示范效应的目标替代:以政策知识生产和政策模式扩散为目标的任务导向型示范在基层执行时被以政绩竞争为目标的政绩展示型示范所取代。动态的挤压型情境使得基层政府在示范创建阶段和示范应用阶段处于差异化的政策执行情境,进而形塑了基层执行者差异化的政策执行逻辑。挤压型情境及其结构性变迁是示范效应困境的根本原因。
  • 作者:李棉管、苏芮、谭添熙
  • 全文[ PDF 1508599.0 KB ] 2025.40(1)  共有 18 人次浏览
  • 仁之以为治——以《牧鉴》为个案的社会学研究
  • [摘要]有关传统型权威在传统中国地方治理实践中的基本性格,既有研究尚未在士人心性与治理实践之间搭建根本桥梁。本文通过对《牧鉴》兼及“儒先议论”及“经传之言”的编排方式与内容考察发现,《牧鉴》作为“官箴书”的一种,带有鲜明的理学色彩。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而针对《牧鉴》所引人物事例展开分析,认为州县官作为传统型权威的代表,在其治理实践中必然展现出“教者”“父母之官”及“能吏”三种不同又统一的形象。本文将这种传统治理理想型独特的处理经术与治术关系的方式概括为“仁之以为治”。最后,本文指出《牧鉴》在现代世界必然遭...
  • 作者:王绍琛
  • 全文[ PDF 1506661.0 KB ] 2025.40(1)  共有 25 人次浏览
  • 谁是家里人?——对中国家庭成员界定的调查实验研究
  • [摘要]中国家庭边界的界定是研究中国家庭的理论问题,也是家庭变迁的现实问题和家庭调查的方法问题。本文关注中国人对家庭成员范围的认知可变性及认定标准。通过调查实验本文发现,人们对家庭边界的认知随语境不同而变化;直系亲属关系对家庭关系的认定比共同居住和经济联系更具优先性;代际同住和隔代抚养对主干家庭的认定有重要影响。本文为经典和当代中国本土家庭理论提供了新的实证证据,并以此探讨问卷调查在测量中国家庭边界上面临的挑战。
  • 作者:张春泥、孙妍
  • 全文[ PDF 1507390.0 KB ] 2025.0(1)  共有 22 人次浏览
  • 城镇家庭住房保有中的责任伦理与经济实践
  • [摘要]本文从家庭责任伦理的角度对普通城镇家庭的住房保有实践进行考察。基于对福建地区有着不同生活经历、工作情况和婚育状况的家庭的访谈发现,普通城镇家庭住房保有的内在动力仍是以家庭稳定延续的责任伦理为基础的,这种动力不仅能在家庭生命周期中进行积累,也能在城镇化进程中持续调适。同时,家庭责任伦理还构成了保有住房的价值来源,延展了弹性预算的策略集合,塑造了资产评估的主观标准,从而生成了独特的家庭住房保有经济实践逻辑。这些发现有益于进一步理解家庭在中国经济社会变迁中的重要位置。
  • 作者:许弘智
  • 全文[ PDF 1578081.0 KB ] 2025.0(1)  共有 18 人次浏览
  • 通往“未来”的社会学:认识延展与核心议题
  • [摘要]相较于对过去和当下经验的再现,“未来”的重要性被社会学研究忽视,甚至始终未能进入其主流视野。21世纪以来,社会学正在重启对“未来”的研究兴趣,并思考通往“未来”的新认识通道和知识生产方式。当前,“未来”不仅获得了现代意涵,还逐渐成为考察社会变迁中人类能动性和时间开放性的重要认识范畴。围绕“现实未来”“主观未来”“潜在未来”和“替代未来”,未来社会学研究以多元化的研究进路,通往真切的人类未来经验、潜在的社会进程和可欲的发展空间。 
  • 作者:吴越菲
  • 全文[ PDF 1578745.0 KB ] 2025.0(1)  共有 25 人次浏览
  • 食物体制理论的演进及其中国意义——一个农业社会学的视角
  • [摘要]作为农业社会学的经典理论流派,食物体制理论揭示了全球农业和食物体系背后复杂的权力与利益关系。在贸易纠纷、政治斗争和地缘冲突不断的当下,将这一理论应用于中国农业和食物研究意义重大。本文系统梳理了食物体制理论的渊源、内容及演进,讨论将该理论应用于中国研究的可能。食物体制理论有助于认识现代农业体系的构成,对发展中国海外农业体系、探索“大国小农”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以及完善中国内部粮食体系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该理论与中国经验的结合呼应了国际食物体制理论的最新研究动向,也是发展扎根本土的中国农业社会学的有益...
  • 作者:熊春文、柯雪龙、李梦琪
  • 全文[ PDF 1518486.0 KB ] 2025.0(1)  共有 19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