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社会治理与公共生活:从连结到团结
  • [摘要]社会治理是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迫切需要一个简约而有统摄性的理论阐述。本文试图以解析“社会”概念为基础,逻辑地、整体地把握当前中国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和中心任务。研究发现,“社会”是伴随现代化进程而发生的一种人类生活形态,社会治理则是“社会”之二重性及其内在张力的必然要求和产物,其核心内容是调整社会性与公共性的关系,中心任务则是争取连结与团结的互动共生,最终形成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公共生活。这样一个主题贯穿于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治理进程。当前中国的社会治理仍应以小治理为中心,从远期来说,...
  • 作者:冯仕政
  • 全文[ PDF 11998.0 KB ] 2021.36(1)  共有 6706 人次浏览
  • 重新发现“再生产”:从劳动到社会理论
  • [摘要]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在批判性继承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双重生命生产”和妇女解放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是如何以家庭和亲属关系为基础实现再生产,并与资本主义制度维系相关联的。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视角揭示了生产与再生产之间的“分离—依赖”矛盾,对理解和分析人口结构和生育政策调整背景下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性别、家庭与劳动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 作者:李洁
  • 全文[ PDF 13192.0 KB ] 2021.36(1)  共有 5395 人次浏览
  • 中国的人类学本体论转向及本体政治指向
  • [摘要]本文以人类学本体论转向为背景和对话对象,讨论与此现象有关的中国人类学及其实践指向。本文对本体论进路的选择性梳理体现出中国人类学在这一多源思潮中的特别视角。本文认为,本体论转向是由多来源的实践活动引发的运动,本体政治以及当下的积极行动人类学或直接行动是其在现实层面的回响。本文最后讨论中国人类学的本体论视野,强调中国的本体论人类学研究具有自己的知识来源和实践动力。文章以日常语言视角下的地势研究为例,讨论这一论说与金岳霖日常语言实在论的契合及其与当代日常语言哲学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对当下的人类学学者...
  • 作者:朱晓阳
  • 全文[ PDF 15107.0 KB ] 2021.36(1)  共有 3700 人次浏览
  • 转向、重构与余问——当代法国个体社会学的进路
  • [摘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个体社会学在法国日渐兴起。出于对社会变迁和已有理论的反思,个体社会学学者试图摆脱整体主义的视域,构建新的研究实践。他们一方面从个体的自我解构、经验组建、自主团结出发,分析主体性对现实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考察个体化进程对个体的影响来探究人际关系和结构系统的生成逻辑与内部矛盾。其分化的视角与立场逐渐形成了“诠释型”和“批判型”两种思路,也衍生出有关方法论、应用性与理论基质的争议与余问。
  • 作者:吴真
  • 全文[ PDF 12948.0 KB ] 2021.36(1)  共有 3173 人次浏览
  • 处理效应异质性分析——机器学习方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摘要]处理效应异质性是定量社会科学关注的重点。本文以因果随机森林与贝叶斯叠加回归树为例,指出以算法为导向的新兴分析手段可以克服模型形式和变量选择的限制,并考虑变量间各种交互关系。因果随机森林与贝叶斯叠加回归树分别体现了“匹配”和“模拟”的分析逻辑,以帮助研究者勾勒出异质性处理效应的经验分布并探索该异质性的决定因素。然而,参数设定差异和算法差异都会损害处理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的稳健性。
  • 作者:胡安宁、吴晓刚、陈云松
  • 全文[ PDF 12379.0 KB ] 2021.36(1)  共有 5641 人次浏览
  • 政策内容再生产的影响机制——基于涉农政策文本的研究
  • [摘要]本研究尝试深入政策文本,使用词向量模型等构建“政策内容再生产”系数这一测量地方政府行为的新维度,以量化不同省级政府在采纳国家涉农政策之后对政策文本的细化、更新程度,进而对我国文件传递中“深层”政策内容变化的模式和影响机制进行考察。基于国家和省级政府长时段政策文本数据的研究结果显示,政策内容再生产程度存在时间和空间差异;相较于外部压力和经济激励,政策内容再生产程度更易受到地方政府经济能力、市场化程度以及城镇化水平等自身执行能力和执行动力的影响;政策采纳速度对政策内容再生产程度的影响呈现“倒U型”,...
  • 作者:刘河庆、梁玉成
  • 全文[ PDF 11187.0 KB ] 2021.36(1)  共有 4972 人次浏览
  • 自雇群体跨体制社会资本的收入效应与作用机制
  • [摘要]本文聚焦于自雇群体,探讨跨体制社会资本对收入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第一,自雇者跨体制社会资本的作用路径是提升机会增量,包括直接机会增量和间接机会增量,由此实现收入效应;第二,对于跨体制社会资本收入效应的因果性,通过运用滞后变量模型、工具变量和倾向值匹配等统计方法,对内生性问题做了较严格的统计检验,获得了稳健结果。本文对自雇群体的分析深化了跨体制社会资本及其收入效应的理论认识。
  • 作者:王文彬、肖阳、边燕杰
  • 全文[ PDF 12393.0 KB ] 2021.36(1)  共有 3486 人次浏览
  • 技术变革中的福利态度转变——自动化替代对个体养老责任偏好的影响
  • [摘要]本文聚焦于“机器换人”运动中的职业自动化替代,致力于揭示技术变革背景下个体养老责任偏好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个体职业被自动化替代的可能性越高,越偏好由政府承担养老责任。第二,自动化替代通过提高个体对未来的风险预期强化其期待政府养老的倾向。第三,自动化替代的强化效应在不同群体、家庭和地区间存在程度上的差异,其强化效应在高收入群体和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群体以及有代际陪伴的家庭和公共服务较好的地区中更加明显。
  • 作者:范梓腾、宁晶
  • 全文[ PDF 10407.0 KB ] 2021.36(1)  共有 3344 人次浏览
  • 求同还是存异?——同质性视角下的学业成就研究
  • [摘要]按学业能力同质性程度进行分班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该议题牵涉到对中国基础教育效率与公平的双重考验。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年和2015年两期数据,本文发现:班级学业能力同质性程度对不同学业能力学生的成绩有差异化影响,低学业能力学生的综合成绩随着班级学业能力同质性程度的提高而显著提升。基于不同科目、认知能力和自我效能感等结果变量的稳健性检验也均呈现出一致的模式。
  • 作者:程诚
  • 全文[ PDF 12727.0 KB ] 2021.36(1)  共有 4168 人次浏览
  • 产权实践的场域分化——土地发展权研究的社会学视角拓展与启示
  • [摘要]城市化带来的土地增值分配引发了土地发展权议题研究。借助“产权社会建构”和“政府行为”脉络的相关文献,本研究提出“场域分化”的概念,用以强调体制场域和社会场域对于土地产权的形塑机制,以及体制场域中的地方权力机制之于地权界定的中心意义。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借助土地规划、收储和“增减挂钩”政策等发展出的隐性嵌入机制,深刻影响着基层社会的产权界定。由此,制约农民产权实践空间的并非地方政府在征地拆迁中发展的显性嵌入机制,而是隐性嵌入机制。城乡分化问题则源自不同实践场域中地方政府与农民在收益能力方面的隐性分化...
  • 作者:陈颀
  • 全文[ PDF 13612.0 KB ] 2021.36(1)  共有 3326 人次浏览
 1